文言文复习《短文两篇》《口技》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口技》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
解词:会:适逢;施:安放,设置。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解词:坐:同座。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
4、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翻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词:间:夹杂。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解词:虽:即使;指:手指(名词);指明(动词)。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解词:名:说出。
翻译: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白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一个地方来。
9、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解词:股:大腿;几:几乎、差不多。
10、群响毕绝。
解词:毕:全部;绝:消失。
翻译: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口技 文言文

口技文言文《口技》京城之中,有一人,善口技。
其技之妙,令人称奇。
此人常于市井之间表演,每每开场,观者云集。
一日,于一酒楼之中设台。
台上一桌一椅而已,其人着素衣,立于桌后。
众人皆屏息以待,场中寂然。
忽闻一声鸡鸣,清脆嘹亮,划破寂静。
众人皆惊,以为真鸡。
继而犬吠之声起,汪汪而叫,似与鸡鸣相应和。
少顷,又闻猪哼之声,呼呼噜噜,仿佛近在眼前。
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哒哒作响,由远及近。
似有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又闻马嘶长鸣,气势汹汹。
忽大风起,呼呼作响,吹得窗纸瑟瑟有声。
紧接着,雷雨骤至,雷声轰轰,闪电划过,照得屋内瞬间明亮。
雨打屋檐,滴答滴答,如珠落玉盘。
正当众人沉浸于风雨雷电之中,忽闻小儿啼哭之声,哇哇不止。
又有妇人哄儿之音,轻声细语,温柔慈爱。
此时,又有男子大声呵斥之声,女子啼哭求饶之音,嘈嘈杂杂,乱成一团。
忽然,一切声音皆止,全场鸦雀无声。
众人正待疑惑,忽又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清脆悦耳,余音袅袅。
正当众人陶醉于笛声之中,忽一声高喊:“起火啦!”呼声凄厉,令人心惊。
随后便是众人呼喊奔跑之声,救火泼水之声,房屋倒塌之声,乱成一片。
良久,声音渐息,其人微笑而立,气定神闲。
众人如梦初醒,掌声雷动,欢呼不绝。
此人之口技,可谓出神入化。
仅以一张口,便能模拟世间万物之声,令人身临其境,如历其事。
其技艺之精湛,非一日之功。
必是久经练习,用心揣摩,方能如此娴熟。
后有人问其秘诀,其人曰:“无他,唯用心耳。
观察入微,熟记各种声音之特点,于心中反复演练,方能在表演之时,信手拈来,不差分毫。
”众人闻之,皆叹服不已。
此人之名,因口技之妙,传遍京城,成为一时佳话。
又过数年,其人年事渐高,表演渐少。
但每逢谈起其口技,众人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口技之艺,虽为小技,然能达如此境界者,实乃罕见。
其不仅给人以听觉之享受,更让人感叹其技艺之高超,用心之专注。
如今,虽科技发达,各种音响设备层出不穷,但此等纯靠人口模拟之声的技艺,仍具独特魅力,令人难以忘怀。
【精编版】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古文整理- 口技.doc

孙权劝学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
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
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桶中声,一齐奏发,众妙毕备。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
小儿亦渐欲睡。
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口技》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口技》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京①中有善②口技者。
会③宾客大宴④,于厅事⑤之东北角施(6八)尺屏障⑦,口技人坐屏障中⑧,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⑩。
众宾团(11)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15)寂然(16),无敢哗(17)者。
遥(18)闻深(19)巷中犬吠(20),便(21)有妇人惊觉(22)欠伸(23),其夫呓语(24),既而(25)儿(26)醒,大啼(27)。
夫亦醒。
妇抚(28)儿乳(29),儿含乳(30)啼,妇拍而呜(31)之(32)。
又一大儿醒,絮絮(33)不止。
当是(34)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35)醒声,夫叱(36)大儿声,一时(37)齐发.众(38)妙(39)毕(40)备(4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42),微笑,默叹(43),以为(44)妙绝(45)。
未几(46),夫齁(47)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48)闻有鼠作作索索(49),盆器倾侧(50),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51)少(52)舒(53),稍稍(54)正坐(55)。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56百千○57)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58)力拉(59)崩(60)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61);又夹百千求救声(62),曳(63)屋许许(64)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65),无所(66)不有。
虽(67)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68一○69)端(70);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71)其一处也。
于是(72)宾客无不变色(73)离席(74),奋袖(75)出臂,两股(76)战战(77),几(78)欲先走(79)。
忽然抚尺一下,群(80)响(81)毕(82)绝(83)。
撤屏视之(84),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① 京:国都,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②善:善于,擅长。
③会:适值,恰逢。
④宾客大宴:即“大宴宾客”。
文言文复习《口技.短文两篇:夸父……》

夸父逐日
-------- 《 山海经》
《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 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 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 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18卷。 《五藏山经》5卷、《海外经》4卷、 《海内经》4卷、《大荒经》及《大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化为\邓林。
会宾客大宴 正赶上
少顷 一会儿 但闻 只 满坐 通“座” 寂然 静悄悄的样子
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其夫呓语 说梦话
妇抚儿乳 喂奶
儿含乳啼 乳头 妇拍而呜之 轻声哼唱
当是时 这
一时齐发 同时
俄而 一会儿
中间力拉 中间夹杂
众妙毕备 都,全
以为妙绝 极 未几 不多久
曳屋许许声 拉
虽人有百手 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
4自然段)
3、(第 4 自然段)
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 第三部分(第 5自然段)
的惊险场面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口技者善口技 呢?
最复杂的表 演内容 正面描写
善
最热烈的观众 反应 最简单的道具
侧面描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声音种类 场面 梦 惊 渐 梦 火 百 中 醒 入 乡 场 象
夫齁声起 打呼噜
意少舒 稍微 稍稍正坐 渐渐
奋袖出臂 扬起
两股战战 大腿 几欲先走 几乎;跑
一、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绝: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妙: 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指: 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坐: 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乳: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口技》《短文两篇》考点

《口技》复习要点一、词语全解:【会】适逢,正赶上。
【团】围绕。
【觉】(醒。
【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的说话。
【齁】打鼾。
【微】稍微,隐约。
【意】心情。
【少】稍微【舒】舒展,松弛。
【稍稍】渐渐。
【少顷】一会儿。
【既而】不久,紧接着。
【未几】不久。
【俄而】不久。
【间】夹杂着。
【力拉】拟声词,噼里啪啦。
【曳】拉。
【虽】即使。
【一端】一种。
【名】说出。
【于是】在这时。
【色】脸色。
【奋】扬起,举起。
【股】大腿。
【几】几乎。
【走】逃跑。
【绝】消失。
二、中心与结构:(一)中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结构: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三)写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两方面相辅相成,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口技文言文原文

口技文言文原文口技文言文原文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口技文言文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技文言文原文1作品原文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
携一药囊,售其医。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
至半更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之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起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
”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
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
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然亦奇矣!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
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
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作品注释囊:一种口袋。
俟:等待。
诸:之于。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之口技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之口技一、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曳屋许许声拉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
席,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②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③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④一词多义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⑤古今异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山海经》共卷,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
3、《淮南子》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淮南王刘安和门客撰写的著作。
二、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逐.走()颛顼
..()()水潦.()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渭( )()..() 3、欲.得饮() 4、饮于河
..() 2、入日
5、河、渭不足.()
6、北.饮大泽()
7、弃.其杖()
8、化为邓林
..()
9、昔.者()10、怒而触.不周之山()11、天柱折.()12、地维绝
..
()()13、故.日月星辰移.焉()() 14、地不满
..东南() 15、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2、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夸父逐日》表达了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4、“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6、请写出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名称。
《口技》
一、文学常识。
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字。
2、本文节选自朝编选的一部体小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少.顷()哗.()犬吠.()呓.语()絮.()叱.()齁.()中间.()曳.()许许.声()几.欲先走()撤.屏()
三、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这一现象的是()
A.会宾客大宴 B.施八尺屏障
C.京中有善口技者 D.不能名其一处也
六、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众宾团坐。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2、会宾客大宴(会:)
3、于厅事之东北角(之:)
4、施八尺屏障(施:)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6、无敢哗者(哗:)
7、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
8、其夫呓语(其:)
9、既而儿醒(既而:) 10、妇抚儿乳(乳:)
11、一时齐发(一时:) 12、众妙毕备(毕:)13、宾客意少舒(少:)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15、虽人有百手(虽:) 16、奋袖出臂(奋:)17、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几:)(走:)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能力提升。
1、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2、照例子,用加点词语的意思,再组一个成语。
例:不能名其一处也(莫名其妙)
(1)几欲先走()(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文章用“”字统领全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4、概括文章模拟的三个口技表演的场面。
(1)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表达效果?
6、文章前后把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口技表演的技艺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