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猪研究与应用(熊远著)
不同品种猪HSL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

不同品种猪HSL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雷明刚1 , 吴珍芳2 , 邓昌彦1 , 戴丽荷1 , 张振波1 , 熊远著1①(1.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武汉430070; 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 广州510640)摘要: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是负责分解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的关键和限速酶,也是影响动物脂肪沉积的关键酶。
本文将HSL基因作为影响猪脂肪代谢和沉积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对不同品种猪HSL基因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并对不同物种HSL基因cDNA序列进行了进化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HSL基因cDNA序列存在20处碱基变异;猪与人、鼠等其它物种亲缘关系较远,而不同品种猪之间,外来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地方品种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激素敏感脂肪酶;猪;克隆测序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是负责分解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的关键酶和限速酶,是调控脂肪组织分解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动物脂肪沉积的关键酶之一[1,2]。
哺乳动物将体内的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脂肪酶能水解甘油三酯成甘油和脂肪酸以满足动物体的需要。
HSL基因主要在脂肪组织、肾上腺、卵巢、睾丸、胎盘、巨噬细胞、心脏、骨骼肌和平滑肌中表达[1]。
HSL基因的cDNA相继从大鼠、小鼠、人脂肪组织和猪中获得[3,4]。
猪HSL基因全长10~11 kb,包括9个外显子,编码171个氨基酸[4],定位于6p1.1-q1.2[5, 6],与定位于猪6号染色体上磷酸已糖异构酶位点、血清后白蛋白-2位点、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位点、氟烷基因邻近或连锁[6, 7]。
现已证明这些基因与猪背膘厚度、瘦肉率和脂肪含量等性状相关。
由于HSL在脂肪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许多研究者认为HSL基因是脂肪沉积和代谢相关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8~11]。
转基因技术在猪的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点 , 到 6 %并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 产 仔 达 8 总
数年均提高01 头 :饲料转化率年 均 . 5
提 高2 %等 目标 。
402 ) 1 18 利 用 分 子 生 物 学 技术 来 改 良畜 禽 品种 是 一 门新 型 学科 ,主要 包 括 两 大 研 究 领 域 :一 是 以转 基 因技 术 为 基 础 ( 南农 业 大 学 动 物科 学 技 术 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湖
问题 。
的转 基 因 育 种 ;二 是 以基 因组 分 析 为
基 础 的基 因 组 育种 。 据 英 、 等 西 方 根 美
发 达国家和联合 国粮农组织 的预测 .
2 世纪全球畜牧业 的9 %畜禽 品种都 1 o
转基因 分子育种
关键 词
将 通 过 分 子 育种 提 供 ,分 子 育 种 技 术
对 基 因 的 操 作 , R A、 白质 、 态 在 N 蛋 形 学 或 生理 学 等 水 平 观 察 基 因 在 活体 内
的 活 动情 况 及 其 表 达 产 物 所 引起 的表
Ke r s t s e e moe ua b e dn y wo d : r g n n a lc l r re ig
,
21 转 基 因 的概 念 .
C a g h 41 1 8 Chn h n sa 0 2 ia )
, ,
将 人工 改 造 的 基 因 导 入 到 生物 体
基 因 组 中 .通 过 基 因 的 表 达 引起 生 物
Absr c :No d y , t r n r rn g n nmasa p ae , rn g n ta t wa a s h moea d moe t se e a i l p e rd ta se e wi a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一流学科奠基人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12期收稿日期:2020-11-15赵书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一流学科奠基人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武汉430070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华中农业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也是那一年我们痛失一位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熊远著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主要源于3所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农业学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畜牧部分、河南大学农学院的畜牧部分、广西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华中农学院。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在熊远著先生这一代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熊远著先生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北竹山县,1950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省农学院学习兽医专业,后改学畜牧专业,1959年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及养猪学的教学和科研,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一流学科奠基人。
熊远著先生推动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学第一个博士点,1985年、1990年先后建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点、博士点。
在熊先生的带领下,华中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992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3年获批建立“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1998年通过国家“211”重点学科建设部门预审,2000年获批建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获批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建立“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一种改良猪肌肉品质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改良猪肌肉品质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cea75c3a33d4b14e84246812.png)
专利名称:一种改良猪肌肉品质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熊远著,周颖,左波,徐德全,任竹青,夏晓亮,马志远申请号:CN201510467453.X
申请日:20150803
公开号:CN105039402A
公开日:
201511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动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猪肌肉品质的方法。
本发明的特证是:将PPARγ基因作为提升肌肉品质的重要候选基因,建立大白猪30日龄胎儿成纤维细胞系,通过电转染的方法将SwaI线性化的pN1-MCK-PPARγ2表达载体转入大白猪30日龄胚胎成纤维细胞内,使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制备PPARγ转基因猪,在转基因猪中验证肌肉组织超表达PPARγ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等肉质性状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的动物育种中同时选择肉质和肉量的矛盾,为培育出良好肌肉品质的瘦肉猪新品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
地址: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张红兵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云南临沧多部门联合销毁280头非法入境生猪

行业动态N e w D e v e lo p m e n ts o fP ig In d u s try2017年第2期这是该市自2007年以来连续10年获此殊荣。
据统计,2016年,恩施市共使用良种猪精液输配母 猪85 715头次,总受胎数84 000头次,总受胎率达到 98%。
,兑现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68万元;累计出栏商品 猪110万头,已发展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5个,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8个,标准化“150”模式 426户,生猪养殖专业村15个,生猪专业合作社54 个。
同时大力引进金融行业扶持生猪发展,共投保能繁 母猪4.5万头,价格指数保险1.73万头;重大动物疫病 免疫密度达100。
%。
云南临沧多部门联合销毁280头非法入境生猪【本刊辑】据中国新闻网昆明2017年1月20曰报 道,云南临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沧源办事处与沧源海关 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一批280头,涉案金额约65万元 (人民币,下同)的非法入境生猪进行了无害化销毁处 理。
此次查获的生猪由不法商贩从泰国购得,欲经缅甸 运往中国境内销售。
沧源海关缉私人员收到线报后,于 2017年1月8曰凌晨在沧源芒摆便道将其截留。
畜牧业斩获9项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本刊讯】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其中,畜牧兽医领 域斩获9项大奖。
与猪业相关的有5项。
分别是:中国 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主持的“猪日 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教授等 主持的“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 等奖;华中农业大学袁宗辉教授等主持的“动物源食品 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 发明奖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等主持的“我 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 研究员等主持的“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 效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东北农业大学单安山教授等主持的“功能性饲料关键技 术研究与开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 业大学张勤教授等主持的“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 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等主持的“秦川 牛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获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文杰研究员等主持的“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 育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猪转基因克隆技术是一项应用基因工程学技术创造新品种、提高猪肉产值的前沿科学技术。
研究表明,通过克隆技术和基因转变,能够在猪实现育种和生产中的多方面改进,包括改善肉质、增强疾病抵抗力和提高生殖性能。
猪是人类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养殖动物之一,向着提高其产值和质量方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遗传育种方法存在时间短、效果慢等问题,为此,转基因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育种范围更为广泛。
目前,基因工程学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猪的体细胞基因组,获取产生永久性改变的细胞系,并基于这些细胞系产生带有有益性状的转基因猪。
在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研究中,克隆技术和基因转变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克隆的苗头肿瘤抑制基因p53株开辟了抗肿瘤育种的路子。
猪的病毒特异基因处理也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蓝耳病毒等病毒的抗性基因进行研究。
在猪育种方面还涉及到人和猪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研究从猪基因中提取出对人体有利的生理部件,例如训练猪产生人源性抗铁蛋白和人源性因皮质醇释放激素。
研究人员还通过改变基因组来增强猪的抵抗力,预防逆境(如寒冷或缺氧)和多种病毒感染。
(Wu et al., 2005)虽然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在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改进,但它已经在生产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种。
例如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们,他们使用通过基因改造的猪骨嫁接可以解决断骨治疗中所碰到的困难。
(Lin, 2019)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科学家成功地将嵌合餐状状元素限制片段(HARPS)基因嵌入猪的遗传物质中,这使得这种猪抵抗禽流感的能力大大提高。
(Wu et al., 2005)在未来,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将继续在猪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和优化技术,以更有效地利用猪的育种潜力,促进猪肉产业的发展。
猪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人类医学研究中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并在农业生产和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她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持续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瘦肉猪育种体系创建的开拓者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12期收稿日期:2020-09-01刘望宏,男,高级畜牧师。
我国瘦肉猪育种体系创建的开拓者刘望宏倪德斌胡军勇赵书红何启盖周全雷明刚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武汉430070熊远著(1930-2017),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竹山县人。
熊远著先生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专家,对我国养猪学理论与应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开展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60多篇,主编专著3部。
熊远著先生大器晚成,53岁评副教授,56岁成为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熊远著院士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养猪事业,为我国瘦肉猪繁育体系布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发展、研究平台(基地)的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熊远著先生紧扣需要,率先提出我国瘦肉猪繁育体系的构想。
建国以来,内地为保障香港和澳门市场猪肉的供应,长期向港澳提供生猪专列。
20世纪70年代,内地供港活猪因瘦肉率低而受到东南亚国家的严重冲击。
为此,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于1978年在湖北黄石市主持召开了全国供港活猪研讨会议,熊远著先生在会上率先提出我国瘦肉猪繁育体系的构想。
为些公司统一组织,邀请农业部专家和熊远著先生赴欧美考察并引种,一次在巴西考察中,熊先生还因交通事故而受了重伤。
1980-1982年,先后成功引进了世界4个优良品种: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白猪、美国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并在湖北黄陂、江夏、河南的正阳、汝南、唐河等地建立了9个核心群(育种场),布局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的繁育基地,随后又在全国快速布局建立了19个瘦肉型猪良种场,至此我国现代瘦肉型猪繁育体系雏形基本建成。
这个战略思路在当时脂肪型和肉脂兼用型生猪为主要市场的情况下,无疑走在了历史前列。
那些近乎消失的猪种

验,饲养上不要照搬洋猪模式。
巴克夏要求的能量蛋白水平并不比杜长大高,巴克夏是需要放牧的品种,后备公猪和母猪需要一定的运动量,需要逍遥漫步!本刊:巴克夏饲养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张伟力:“养好巴克夏要做到会杂交、会饲养。
1964年前巴克夏的标准是180 d 体重才达到80 kg,那时候是60 d 断奶,一级巴克夏体重15 kg,老巴克夏生长速度慢,但是肉质极好,以前鹿儿岛巴克夏要180 d 体重才达80 kg。
今天生长最快的美系巴克夏已经到了151 d 达到100 kg,需要适当控制速度。
”“巴克夏父本跟中国地方猪杂交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但切忌回避二次杂交,这是有惨痛教训的:有人用巴杂一代小母猪与巴克夏公猪回交,梦想将巴杂50%左右的瘦肉率提高到55%,结果出现了性状分离,抵抗力、长速大大降低,每头猪肉质不一。
”“巴克夏的育种难度超出常人的想象,需要肉质测定作为支撑。
一般的育种我把测定数据输入headsman、GBS 等软件,估计育种值、育种指数都很容易得出,但巴克夏不行。
严格地说巴克夏的每一头留种公猪,都要有它的同胞肉质测定的数据做支撑,否则几代后可能肉质就大大不一样了。
万谷巴克夏繁殖的第1代每一个血统我都做了肉质测定,如果1头猪的肉不行,那他的同胞也不能做种用。
” “所以,不要轻易谈培育品种。
有的老板想通过巴克夏公猪与地方猪杂交,培育一个新品种,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培育一个新品种要时间,要实力,维多利亚女王专门拿出大量的财力、物力,手下大量的院士和科学家,专门来研发才培育出巴克夏。
况且在几十年前很多的科研单位已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做实验,培育了一大批品种。
北京黑猪从我上学时就用巴克夏杂交,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是中国培育品种中少有的成功范例。
它是依托中国农大强大的科研力量以及北京所有的农场的做基础才有这样的发展后劲。
”“巴克夏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以往就是用巴克夏公猪配本地母猪,而且这条路走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