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玉米幼苗抗干旱能力内生真菌的筛选
玉米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应用

玉米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干旱气候日益频繁,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品种,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以玉米为例,介绍玉米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应用。
一、玉米干旱胁迫的表型特征干旱是一种自然环境因素,能够导致许多作物的萎缩和死亡。
不同作物对干旱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而对于玉米而言,其干旱胁迫的表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萎缩:玉米干旱后,由于水分不足会出现叶片发黄状态,同时较老的叶片会开始枯死,导致整株玉米逐渐萎缩。
2.凋谢:一般情况下,干旱可以让玉米花序早期凋零,影响其成果实产量,严重的话还会对玉米的种子产量造成影响。
3.生长延迟:干旱环境下,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生长周期也会延迟,导致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减少。
以上是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的表型特征,而这背后是玉米本身具备的干旱胁迫抗性基因,下面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玉米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应用1.干旱胁迫响应基因干旱胁迫响应基因又称为DREB基因家族,其中包含的基因可以解决玉米在干旱环境下的萎缩、凋谢和生长延迟等问题。
DREB基因家族主要启动ABA信号途径,促进玉米对干旱的快速应对。
2.酸性磷酸酶基因酸性磷酸酶基因在植物对应的环境胁迫下,可以调控植物受体进行细胞内外的质子转运,达到增强植物对环境干旱的适应性。
这类基因的筛选是关注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和生长,它能调节植物的代谢水平,使植物更好地应对干旱胁迫。
3.脯氨酸基因脯氨酸基因也可以被称为P5CS基因,其可以调节玉米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从而提高其抗旱性。
脯氨酸本身可作为内源型OSA (响应抗旱途径)信号分子,同时亦有明确的减轻干旱损害的作用。
以上是目前在玉米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研究领域中发现的一些关键基因,其他的基因和路线还有许多,例如脱落酸基因、Drought-Resistant Gene9、GmNAC20等,这些基因都有着编码特定蛋白的功能,它们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全球作物干旱造成的食品安全危机。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新型农业技术以及抗旱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对于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因此本试验旨在
探索引进和筛选可适应干旱条件的抗旱品种,提高干旱地区的玉米产量和品质。
本试验引进了来自美国、南非、以色列、澳大利亚的金色玉米、白玉米、黄玉米、蓝
玉米和紫玉米等五个品种作为试验代表品种。
试验过程中,采用相同的环境条件、土地管
理和肥料使用,观察不同品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
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黄玉米和南非的金色玉米不仅生长速度较快,且叶片较大、茎秆粗壮,并且抗旱性较强,干旱条件下仍可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由于其较高的产量和
较好的适应性,这两个品种可以在干旱地区推广使用。
在引进品种试验的基础上,本试验进一步筛选了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优良品种。
对于
这些品种,我们观察了它们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
结果表明,在经过三年的筛选试验后,我国本土玉米品种也可以在干旱地区取得不错
的效果。
其中,陆玉1号、太行4号和河北4号等品种的抗旱性能表现较优,产量稳定,
品质也有所提高。
综上,从引进和筛选试验的结果来看,澳大利亚的黄玉米、南非的金色玉米和我国本
土的陆玉1号、太行4号、河北4号等品种都可以在干旱地区取得不错的效果,有望推广
使用。
不过在具体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和
改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玉米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在干旱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会显著下降,这给玉米的种植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引进和筛选抗旱品种对于改善玉米的生产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展开讨论。
一、玉米抗旱品种引进1. 前期调查研究对于引进抗旱品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玉米主要病虫害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适合引进的玉米抗旱品种类型和特点。
3. 引进途径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机构、国内外种子企业等途径进行。
可以通过合作研究、技术交流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抗旱玉米品种。
1. 试验设计在目标地区选择适宜的试验点,进行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
试验点的选择要考虑目标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等因素,确保试验结果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真实的生产情况。
2. 抗旱性评价指标在筛选试验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抗旱性评价指标。
可以从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表现、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确保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抗旱品种的真实表现。
3. 筛选方法采取不同的筛选方法,比如人工控水干旱处理、人工模拟干旱处理、田间试验等方式进行抗旱品种的筛选。
不同的筛选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抗旱品种的表现,为最终的筛选结果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4. 数据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表现,筛选出具有较好抗旱性能的品种。
对比不同试验点的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抗旱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5. 田间考察在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后,进行田间考察,观察抗旱品种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最终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引进和筛选试验,可以选择出在目标地区具有较好抗旱性能的玉米品种,为应对干旱条件下的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推动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是促进玉米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
玉米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拮抗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玉米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拮抗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对抗病害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依赖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使得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长期的使用也会导致土壤环境的破坏。
因此,
从自然界中寻找能够有效抑制农业病害的微生物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
内生拮抗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内部、能够对害菌进行拮抗作用的一种微生物。
它们是生物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保护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玉米作
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之一,其生长期间易受到一些病害的威胁,因此寻找能够
对其进行内生拮抗的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有效的内生拮抗细菌,
并探究其拮抗作用机制,为农业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采集不同地区玉米根部土壤样本,分离出其中的内生拮抗细菌。
采用传统的筛选方法,如平板筛选、PCR检测等。
根据筛选结果,选择出能够对玉米病原菌具有良好
拮抗作用的菌株。
2. 拮抗机制的研究
通过研究内生拮抗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代谢产物和仪器检测等多方面的手段,探究其对玉米病害的拮抗作用机制。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可以寻找到对玉米病原菌具有强效拮抗作用的内生拮抗细菌,并探究其拮抗作用机制,为农业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也可以为推广和应用
内生拮抗细菌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黄腐酸和AM真菌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 院, 江苏镇江 2 1 2 0 1 8 )
摘要 : 采用盆栽试 验 , 在水分胁迫下分别对中江 1 号玉米幼苗进行 A M 真菌接种和黄腐酸( F A ) 喷施处理 , 通过测 定其茎粗 、 根体积 、 叶面积、 鲜 质量 、 可溶性蛋 白、 可溶性糖和丙二醛( M D A ) 含量来反 映 A M 真菌和黄腐酸 对玉米幼苗 抗旱性 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干旱胁迫下 , 单独 F A处理( 1 0 0 、 3 0 0 、 5 0 0 、 7 0 0 m g / LF A ) , 玉米幼苗的鲜质量 、 第 3真叶叶面
伽) , 购 自北京农林科学 院植物 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F A购 自
上海通微 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 F A>9 0 %) 。
1 . 2 试 验 设 计
旱 已成为制约玉米生 长最 主要的非生物 因素。黄腐酸 ( F A) 是腐殖酸成 分的一种 , 是植 酸类分子量较 小的高分子有 机化
和不施用 F A对照增加 2 3 . 8 %、 2 0 . 9 %、 2 2 . 8 %、 2 4 . 0 %、 2 6 . 5 %和2 3 . 0 %; 而接种 A M 真菌处理 比未接种 A M 真菌对照
的M D A平均下降 了 1 7 . 4 %, 同样 3 0 0 m g / L F A处理时下降最多 , 比未接种 A M真菌对 照下降了 2 5 . 5 % 。说 明在水分 胁迫下 , 3 0 0 m L F A处理配合接种 A M真菌能 明显增强玉米幼苗抗 旱性 。 关键词 :玉米 ; 黄腐酸 ; A M真菌 ; 抗旱性
旱性 的影 响, 以期为筛选优 良抗旱制剂 , 利用菌根生物技术进 行植 被恢复和促进干旱地 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情频发成为了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应对旱情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各国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们一直在开展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与筛选试验。
本文将介绍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的相关内容。
一、引进玉米抗旱品种1. 引进品种来源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通常是通过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玉米品种进行筛选与引进来实现的。
在引进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旱品种。
还需要对引进品种进行病虫害抗性、产量等指标的评估,确保引进品种的综合性能符合实际种植需求。
2. 引进筛选标准在进行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筛选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抗旱性能:选取具有较强耐旱能力的品种,能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和产量表现。
- 病虫害抗性: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 产量稳定性:选取具有较强产量稳定性的品种,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表现。
- 适应性:引进品种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
1. 试验设计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通常包括小区试验、点验和大区试验等多个阶段。
在小区试验阶段,通常以小面积试验为主,通过试验区的设定和技术处理等手段,对引进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初步的评估。
在点验和大区试验阶段,通常以更大面积的试验为主,对引进品种的抗旱性能和产量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
2. 试验指标在试验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生长状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系发育等生长指标。
- 抗旱性能:包括土壤含水量、叶片蒸腾速率、根系吸水能力等抗旱指标。
- 产量表现:包括单株产量、灌浆期长度、籽粒饱满度等产量指标。
- 综合性能:通过对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估,确定引进品种的整体表现和适应性程度。
三、未来展望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将会成为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玉米抗旱、耐盐种质筛选及RAPD分子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玉米抗旱、耐盐种质筛选及RAPD分子标记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和盐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玉米这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来说,干旱和盐碱问题是其生长及产量稳定性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此,寻找抗旱、耐盐的种质资源对于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旱、耐盐筛选,并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选育出的抗旱、耐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今后玉米的抗旱耐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大田干旱胁迫和人工盐胁迫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育出抗旱、耐盐品种,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选育出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
1.种质资源筛选:本研究将收集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和盐碱胁迫处理,筛选出抗旱、耐盐性强的品种。
2.RAPD分子标记: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选育出的抗旱、耐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期望能够选育出抗旱、耐盐性强的玉米品种,并通过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抗旱耐盐玉米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对于解决干旱和盐碱地问题,改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不足,玉米的生长环境逐渐恶化,抗旱品种的引进和筛选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玉米抗旱品种引进和筛选的试验方法和结果。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试验是通过选取具备一定抗旱性的外源品种,引进其种质资源,并在不同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评估其抗旱性能。
试验中,首先选取几个抗旱品种,包括国内外已知的抗旱品种和新培育的潜在抗旱品种。
然后,在不同的气候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试验点,将外源品种和本地常规品种进行对比种植,记录其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表现,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区的抗旱品种。
试验结果显示,引进的外源品种相对于本地常规品种具备更好的抗旱性能。
在最干旱的区域,外源品种的生长发育相对较好,减少了受旱胁迫导致的生长停滞和减产现象。
而在较湿润的地区,外源品种相对于常规品种的生长和产量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引进抗旱品种,可以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减少因气候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除了引进外源品种,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筛选试验中,首先从大量的杂交玉米株系中选取一些具备一定抗旱性的亲本,进行亲本间杂交育种,得到一批杂交组合。
然后,将这些杂交组合种植在不同的抗旱条件下,包括低水分、高温等胁迫条件下,观察其生长和产量表现。
通过分析不同组合的抗旱性能,筛选出具备较好抗旱性能的杂交组合,并进一步进行后续育种和品种推广。
筛选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杂交育种和筛选,可以获得具备较好抗旱性能的玉米杂交组合。
在较干旱的条件下,这些杂交组合相对于普通杂交组合的抗旱性能更强,生长和产量相对稳定。
这些抗旱杂交组合的推广种植,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降低气候胁迫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和筛选试验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抗旱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外源品种和筛选杂交组合,可以获得适应不同地区抗旱性更强的玉米品种。
这对于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困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
山 东 农 业 科 生菌寄 生,这些内生菌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及组织分化,同 时增强植物抵御一系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但不 引起植物的 损 伤[1]。内 生 真 菌 在 植 物 体 内 种 类 相对丰富,分布较为广泛的是半壳霉属、拟隐孢霉 属、拟茎点霉属及叶点霉属的种类 。 [2,3] 内生真 菌是植物组织与植物共生真菌的主要组成部分, 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等多种组织中,其可以增 强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如有效防 治植物病 虫 害[4],促 进 植 物 生 长[5]、提 高 植 物 抗 逆性 。 [6,7]
Keywords Droughtstress;Endophyticfungi;Maizeseedlings;Plantgrowth
收稿日期:2019-05-11 基金项 目: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2018YFD0200603);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31800349);山 东 省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3.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4.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室内盆栽条件下,将从玉米及小麦组织中分离的 20种内生真菌接种玉米幼苗,采用 8% 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比较正常浇水及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差异。结果显示,接种玉米来源的 Cladospo rium、Chaetomium、Beauveria对 玉 米 幼 苗 的 促 生 作 用 均 优 于 Epicoccum、Alternaria,其 中,LW29(Cladosporium sp.)、JN16(Cladosporiumsp.)、NY15(Chaetomiumsp.)及 YC1(Beauveriasp.)4个菌株对玉米幼苗的促生作 用明显,可增强玉米幼苗的抗干旱能力。小麦来源的木霉菌 JN-MY1(Trichodermasp.)对玉米幼苗有一定的 促生作用,但效果不如 NY15、LW29、YC1及 JN16。
(2018GNC111019);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19G01) 作者简介:李超(1987—),男,博士,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E-mail:lichao687@163.com 通讯作者:门兴元(1974—),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综合治理和昆虫授粉服务功能研究。E-mail:menxy2000@hotmail.com
关键词:干旱胁迫;内生真菌;玉米幼苗;植株生长 中图分类号:S423+.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9)06-0139-05
ScreeningofEndophyticFungitoEnhance ResistanceofMaizeSeedlingstoDroughtStress
2.MaizeResearchInstitue,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nan250100,China; 3.CollegeofPlantProtection,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4.CollegeofPlantProtec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19,51(6):139~143 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19.06.027
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
增强玉米幼苗抗干旱能力内生真菌的筛选
李超1,李丽莉1,卢增斌2,孙艺昕1,3,宋莹莹1,4,李?3,门兴元1
LiChao1,LiLili1,LuZengbin2,SunYixin1,3,SongYingying1,4,LiZhe3,MenXingyuan1
(1.PlantProtectionInstitute,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KeyLaboratoryforPlantVirologyofShandong,Jinan250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