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真菌药敏实验室,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超过60%。
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箱、显微镜、培养基及药物试剂等。
3. 实验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确保工作区的清洁和无菌。
二、标本处理1. 收集患者真菌感染标本,包括病理组织、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标本应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2. 标本处理前,应进行外部消毒,消毒方法可以是用70%的乙醇擦拭外表面。
3. 标本应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存放时间过长,以防真菌生长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真菌培养1. 将标本分散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
注入培养基琼脂平板和液体培养基中,分别进行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 样本应在常温下放置,避免光照,保持湿润,以利于真菌生长。
3. 观察培养过程中真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透明度等。
四、药敏实验1. 在培养基上划线,将待测真菌分散在培养基中。
2. 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利用层析法、扩散法等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3. 观察药物对真菌的抑菌效果,包括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
4.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判断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分为敏感、中度敏感、抵抗。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1. 测定抑菌区直径,记录数据。
2. 根据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将真菌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和抵抗。
3. 结合临床情况和药物用药指南,判断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六、结果报告和存储1. 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制作报告。
2. 将结果报告及时反馈给医生。
3. 将结果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管理,以便后续研究和参考。
七、质量控制1. 每批药物敏感性测试都应包含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准确性。
抗真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读

0.5
A. flavus/ A. niger/A. terreus/A. versicolor
0.25
EUCAST法
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European Commission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EUCAST)方案
试验方法
检测菌种
肉汤稀释法
02
纸片扩散法
纸片扩散法
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
M44-A
➢ Tested Drug:FLC,VRC ➢ Media:Mueller-Hinton agar + 2%dextrose + 0.5ug/ml methylene blue ➢ Quality control:C.albicans ATCC 90028,C.parapsilosis ATCC 22019,
Amphotericin B, nystatin • 唑类--Inhibition of ergosterol
Echinocandins • 肽-核苷类—抑制几丁质合成
synthesis
Nikkomycin Z
Imidazoles:
• 嘧啶类—干扰核酸合成
Triazoles:
Flucytosine
• 丙烯胺类-- Inhibition of ergosterol • 其它类
• CLSI M27-A FLC对600余株念珠菌MIC值:分离自150余例AIDS 的食管念珠菌病,一致性好;治疗失败者,MIC值 大于64 µg/ml
Mahmoud A.G, JCM 1996, 34:489-495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1.环形扩散法:环形扩散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之一、该方法将抗真菌药物以不同浓度滴入含有标准化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
通过测量最小抑菌浓度(MIC),可以判断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环形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2.E测试法:E测试法是一种可定量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含有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的梯度试纸条,将试纸贴附在含有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
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可以通过读取试纸上的抑菌浓度值来测定。
E测试法具有快速、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3.微量平板法:微量平板法是一种适用于真菌药敏试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该方法在微孔控制出菌的琼脂平板上,以液体方式将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加入孔中,并装入真菌菌悬液。
随后,通过观察孔内菌落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微量平板法适用于大规模组织后续处理的真菌药敏试验,具有扩增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4.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一种新兴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真菌菌株进行染色,然后利用多色激光激发荧光信号。
通过检测细胞死亡、增殖和产生细胞壁变化等生物学特性,可以评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流式细胞仪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总的来说,环形扩散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E测试法、微量平板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新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可以更准确、快速地评估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研究对象和实验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药敏试验操作方法

药敏试验操作方法药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某种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或抗性。
下面是药敏试验的一般操作方法:1. 菌株的培养与准备:首先,选择要测试的细菌株。
常用的菌株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将菌株从冻存状态中转移到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然后选取单个菌落进行继续培养。
2. 制备药物浓度梯度:为了测试细菌对不同浓度药物的敏感性,需要制备一系列药物浓度梯度。
可以选择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利福平等。
根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确定所需药物的最高浓度。
3. 制备洗涤液:制备1倍洗涤液,一般使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如要进行中药药敏试验,可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提取液。
4. 制备菌悬液:从培养得到的菌落中选择单个菌落,接种到含有洗涤液的试管或培养皿中。
使用比例约为1:100(菌悬液:洗涤液),均匀混合。
5. 药物与细菌接触:将制备好的菌悬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使用定量器将一定量的药物滴在琼脂平板上。
确定滴药量时应根据具体药物的MIC进行调整。
6. 培养与观察结果:将涂有菌悬液和药物的琼脂平板进行孵育,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菌株要求进行调整。
观察培养后的平板上是否出现菌落生长,以及菌落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7. 结果解读与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分析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菌的抑菌效果,评估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可以根据菌落的出现与否、数量的多少和生长的形态特征来判断细菌是否对药物敏感。
总结:药敏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评估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或抗性。
操作时需要注意菌株的选择和培养方法、药物浓度的制备、菌悬液的制备和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方法,以及培养和观察结果等。
通过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感染病情。
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敏感性实验●学习内容●药物敏感实验¡ª¡ª纸片法●学习要求●掌握药物敏感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简称药敏试验):●用于测试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
常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即体外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通常根据MIC结合常用剂量时体内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划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或耐药的界限,给出S(敏感)、I(中介)、R(耐药)等定性的结果,方便临床用药。
●检测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内感染的监控,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株的流行。
为经验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扩散法(纸片法)、稀释法(琼脂稀释法、宏量液体稀释法、微量液体稀释法)●药敏纸片的人工制作●定性滤纸用打孔器打成直径6mm的圆片,每100片放入一小瓶中,160℃干热灭菌1~2小时,或用高压灭菌(6.8kg 30min)后在60℃条件下烘干。
(此应提前做好)●抗菌药物的浓度(指有效药物浓度)青霉素200U/mL 其它抗菌药物1000ug/mL磺胺类药物10mg/mL 中草药制剂1g/mL庆大霉素4万单位/mL,稀释为1000单位/mL。
●(临床上可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如上面标明5g本品可拌50kg饲料,其换算方法为lg本品可拌10kg饲料,也就是1g本品拌l0000g饲料,相当于药品浓度为lg本品加l0000mL蒸馏水。
)●用无菌操作法将欲测的抗菌药物溶液1mL,加入100片纸片中,泡5~10分钟。
●培养皿烘干法:用无菌镊子将浸有抗菌药液的纸片摊平在培养皿中,于37℃的温箱内保持2~3小时即可干燥,或放在无菌室内过夜干燥。
●将制好的各种药物纸片装入无菌小瓶中,置冰箱内保存备用。
●干燥的药敏纸片可保存6个月。
●纸片法●每组约5个平皿(每人1个),每个平皿约20毫升琼脂培养基,即约120mL。
每平皿约5张纸片。
药敏实验的原理实验报告

药敏实验的原理实验报告药敏实验的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药物敏感性测试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细菌或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
该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药敏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结果解读。
实验原理药敏实验的原理基于细菌或真菌对不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纸片扩散法或微量稀释法来评估药物的抗菌或抗真菌活性。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收集需要测试的细菌或真菌样品,并进行纯化和培养。
2. 制备培养基:根据实验要求,制备适当的培养基,确保其含有必要的营养物质。
3. 纸片扩散法:将含有不同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的纸片放置在含有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生长情况。
4. 微量稀释法: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加入含有细菌或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生长情况。
5. 结果记录:记录不同药物对细菌或真菌的抑制效果,通常使用抑菌圈直径或最小抑菌浓度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药敏实验的结果通常以抑菌圈直径或最小抑菌浓度来表示。
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药物对细菌或真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最小抑菌浓度越低,说明药物对细菌或真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判断细菌或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
如果细菌或真菌对某种药物表现出高度敏感性,那么该药物可能是治疗感染的有效选择。
相反,如果细菌或真菌对某种药物表现出抗性,那么该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治疗感染。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性污染对结果产生干扰。
2. 实验中使用的药物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实验室人员应遵守相关实验室安全规范,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结论药敏实验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细菌或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感染,并避免使用对细菌或真菌无效的药物。
药敏实验在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的方向。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的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控菌株的抑菌环。
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
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做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 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棉拭涂布平板四周缘一圈。
5.4 涂布菌液的平板于室温中干燥3~5分钟后,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用镊尖轻压一下纸片,使其贴平。
每张纸片的间距不小于24mm,纸片的中心距平板的边缘不小于15mm,直径90mm的平板宜贴6张药敏纸片。
5.5 将贴好纸片的平板置35℃孵育18~24小时后,用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
个别菌孵育温度,时间及条件应按照CLSI规定。
医院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2022年版)

(2022年版)1范围 (2)2 术语和定义 (2)3 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 (4)4 药敏试验方法 (7)5 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 (12)6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17)7 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19)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临床各种属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23)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不常见苛养菌和非苛养菌药敏试验折点 (2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合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件。
2.1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指检测微生物(本行业标准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行业标准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指在琼脂或者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3折点 Breakpoint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敏感 Susceptible;S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者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中介 Intermediate; I当菌株的MIC值或者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
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者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脂扩散法
培养基制备
基本培养基为MH琼脂,其中加入2%葡萄糖和亚甲基兰 (0.5μg/mL)。调整pH值至7.2~7.4(室温下)。高压灭菌后分装入 平皿,室温下冷却凝固后,37℃温箱中干燥10~30min,以去除平皿 表面水蒸气。 培养基平皿可在2~8 ℃冰箱保存一周。如采用塑料袋包裹可适 当延长。 使用前,应抽取同一批次平皿置于30~35℃孵箱中24小时,以确
4%琼脂:
40g 琼脂,溶于1000mL蒸馏水中,高压灭菌15min,备用。
琼脂稀释法
菌液的制备
受试菌在SDA中35℃ 培养24小时(念珠菌属)或48小时 (新生隐球菌)
取直径约5mm菌落,混悬于5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涡
旋混匀15秒,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30nm处,调整菌悬液至0.5 个麦氏单位浊度,相当于1×106~5×106/mL,作为菌液的 工作液。
试管液基稀释法
实验步骤:
(NCCLS-M27A)
取无菌的15mm×100mm试管进行实验 在试管中依次加入0.1mL倍比稀释的不同浓度药物工作液。 依次在试管中加入0.9mL菌工作液,混匀。注意整个过程需在 15min内完成。 实验过程中,设置空白对照和生长对照。同时进行质控菌株平行试 验,进行质量控制。 将试管置于35 ℃培养46~50h观察结果。对于新生隐球菌,培养时 间应延长至70~74h。
3. 将培养板置于35 ℃孵育48小时(新生隐球菌为72小时)后读取结果。
微量液体稀释法
结果判读
观察前,可轻轻震摇药敏板,使终点判读更容易。如果出现菌膜沉 淀,须进行吹打、涡旋或其他方法混匀后,在进行结果判读。
结果判读以生长对照孔作为标准,将生长情况进行评分:
0:完全透明清澈; 1:轻度浑浊 2:浊度较生长对照明显下降; 3:浊度较生长对照轻度下降; 4:浊度与生长对照一致。
如采用平板多点接种,可将培养基18mL,加入不同浓度药液2mL,混匀 倒入9cm直径平皿,制成药物平板备用。
琼脂稀释法
接种和培养
在药物平板中接种测试菌液,每点接种1~5μl,可进行多点接种。并设 置生长对照平皿,空白对照平皿和标准菌株对照。 37℃ 培养48h或72h(新生隐球菌) 终点判定:确定生长对照菌生长良好,空白对照无污染菌生长。逐一观 察从高浓度至低浓度平皿上的生长情况,以菌不生长平皿的药物浓度作 为对该菌的MIC值。
新三唑类药物(如伏力康唑等)0.0313~16μg/mL。
琼脂稀释法
培养基制备
RPMI 1640培养基: 2倍量:RPMI 1640 20.8g,葡萄糖40g, 以0.33M MOPS缓冲液溶解, 调整pH值至6.9~7.1,过滤除菌,置-20℃保存。
HR培养基:
2倍量:29.3g HR培养基,NaHCO3 2.0g,溶于1000mL双蒸水中, 调整pH值至7.5,过滤除菌,低温保存。
终点的判断。
试管液基稀释法
菌液的制备
(新生隐球菌)。
(NCCLS-M27A)
受试菌在SDA或PDA中35℃ 培养24小时(念珠菌属)或48小时 取直径约5mm菌落,混悬于5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涡旋混匀15秒, 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30nm处,调整菌悬液至0.5个麦氏单位浊度,相当于 1×106~5×106/mL,作为菌液的贮备液。 使用时,采用2倍量培养基将菌液调整至工作浓度为1.0×103~ 5.0×103/mL。再用无菌蒸馏水倍比稀释成0.5×103~2. 5×103/mL。
琼脂扩散法
操作步骤:
用棉签蘸取菌液涂于平板上,重复三次,每次将平板旋转60o再进 行涂布,最后涂布平板边缘。 将浸有药液的纸片贴于琼脂表面,可轻微加压保证纸片与琼脂贴 合紧密。纸片与纸片中心距离一般大于24mm。通常,150mm平 板纸片数量不超过12个;100mm平板不超过5个。由于药物扩散 在接触时即已进行,因此,当纸片接触平板后即不可再移动。 将贴有纸片的平皿翻转后置35℃培养20~24小时,观察结果。如 24小时菌生长不良,可将培养时间延长至48小时。
定无污染。
琼脂扩散法
药液纸片制备:
商品化药液纸片:应保存于-14℃以下冰箱中。 使用前,应提前取出置于室温中平衡1~2小时。
琼脂扩散法
菌液制备
同试管稀释法,受试菌在SDA或PDA中35 ℃培养24
小时(念珠菌属)。 取直径约5mm菌落,混悬于5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 涡旋混匀15秒,采用分光光度计在530nm处,调整菌悬液 至0.5个浊度单位,相当于1×106~5×106/mL,作为菌液 的贮备液。
试管液基稀释法
注意事项
(NCCLS-M27A)
测试药物的浓度范围应包括终点浓度和质控株的MIC范围。一般常见药
物的测试浓度范围: 两性霉素B 0.0313~16μg/mL; 氟胞嘧啶0.125~64 μg/mL ;
酮康唑0.0313~16 μg/mL;
氟康唑0.125~64 μg/mL,
伊曲康唑0.0313~16 μg/mL;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沈 永 年
概
渐增高
述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
大量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涌现
临床耐药菌株的出现
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耐药菌株的发现,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
概
述
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方法是建立在抗细菌药物敏感实验方法基础之上 由于真菌是一种高等的生物,其繁殖方式、生长周期、生长条件等均与 细菌不同,因此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难题。因 此,实验方法多样化,但尚无通用的标准方法。
度为该药的MIC值。
试管液基稀释法
结果的判定
(NCCLS-M27A)
新三唑类药物 酵母菌的MIC值为0.03~16 μg/mL,大多数酵母菌的MIC值小于1 μg/mL。目前尚无资料说明MIC值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判定标准如下表所示。氟康唑的判定标准不适用于克柔念珠菌。 采用不适当的溶媒溶解伊曲康唑可导致结果偏差。
提供临床应用
常见术语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MIC50,MIC90,MIC50%~80%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FC)
MFC50,MFC90
最低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EC )
优点:可同时测定多个菌株,易于确定终点。比液体稀
释法重复性好。 缺点:方法繁琐,耗时长。
琼脂稀释法
药液的制备: 同试管液基稀释法,工作液浓度为10倍浓度的测试浓 度,各种常用药物的浓度测试范围为: 两性霉素B 0.0313~16μg/mL; 氟胞嘧啶0.125~64μg/mL 酮康唑0.0313~16μg/mL ; 氟康唑0.125~64μg/mL ; 伊曲康唑0.0313~16μg/mL
倍比稀释。
微量液体稀释法
试验步骤
1. 药敏板的制备:采用96孔U型板,每排1~10孔依次加入不同浓度待测 药物工作液100 μl,第1孔为最高浓度,第10孔为最低浓度。制备好的药敏板 可用塑料薄膜包裹后置-70℃保存6月以上。 2. 取制备好的药敏板,在1~10孔加入100μl菌工作液,第11孔中加入 100μl无菌蒸馏水和100μl菌工作液,作为生长对照;12孔仅加入无菌不含药物 培养基作阴性对照。
他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如琼脂稀释法,琼脂扩散法,E试验法
等时有应用。
试管液基稀释法
药液的制备
(NCCLS-M27A)
储存液:浓度至少为1280μg/mL或10倍于受试的最高浓度。储存
液浓度需根据药物本身溶解性决定。 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5-FC)以灭菌蒸馏水溶解;酮康唑、伊
曲康唑、两性霉素B、伏力康唑等采用DMSO溶解。
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从1992年起,制订了一系列针 对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的指导性文件,但目前仍不能适用于所有医学真 菌的检测。
抗真菌药敏试验目的
指导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测定抗真菌药物对致病真菌的敏感性,提供临床用
药量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监测的参考
筛选耐药菌株及研制对致病真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度),以防止药物的析出。
试管液基稀释法
培养基的制备
(NCCLS-M27A)
2倍浓度RPMI 1640培养基(不含NaHCO3) 作为标准培养基,用0.33mol/L MOPS缓冲液溶解,调 节pH值至6.9~7.1(室温),过滤除菌,4℃可保存4 周。在培养基中加入4%葡萄糖可促进菌生长,帮助
琼脂扩散法
将待检菌掺入琼脂培养基内,将浸有固定浓度的抗真菌 药液纸片置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经孵育后,根据纸片周围真 菌生长被抑制的范围大小确定药物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如同
时应用系列浓度纸片,尚可测出MIC值。
优点:简单、易行、不需复杂设备 缺点:单一浓度纸片仅能定性,不能确定MIC值。 药物纸片的标准化问题。
试管液基稀释法
结果判读
(NCCLS-M27A)
两性霉素B
终点的判断比较容易,无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两性霉素B 的MIC值。
氟胞嘧啶及唑类
往往在最低浓度时也可出现轻度浑浊。此时,可取生长对照管中菌 悬液0.2mL,加入培养基0.8mL混匀作为判断终点的浊度(即80%菌的生
长受到抑制时的浊度),与此浊度相近的试管即可判定为终点,其药物浓
培养基pH值可能影响测试结果,应严格控制pH值于6.9~7.1。
微量液体稀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