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2)学习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及牧羊人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环保?环保的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环保意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牧羊人精神品质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2.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尝试写一篇以“植树”为主题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进行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3. 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教材:使用《植树的牧羊人》课本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和相关教学资源。
2. 安排课堂时间和教学场所。
3. 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和设备。
4.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词汇与表达: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运用。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反思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精彩开篇词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
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质疑探究】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教学重难点:
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doremi》的音乐声中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播放《孤独的牧羊人》: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感受与体验
1、自主学唱歌曲
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2、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
(播放课件)
3、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4、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三、创造与表演
1、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
(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
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2、小组展示表演。
3、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四、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