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揭阳市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性综合微评3高二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性综合微评3高二3生物试题

化钝市安居阳光实验学校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2.5分×20=50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答案:A 解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约是其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2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有利;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和分解者间均直接联系,消费者可有可无答案:A 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所以A是正确的。

B选项,消费者的确都是异养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

C选项,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D选项中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不一定是直接联系,有时候生产者和分解者需要靠消费者间接联系。

3.下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答案:C 解析: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

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

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故鹰不会大量减少。

4.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概述以及评价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概述以及评价

单元主题: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元概述: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五章的学习内容。

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五部分。

同时包括一次调查活动和一个制作设计。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如何?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维持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然后组织进行调查活动和制作设计。

具体学习活动如下: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课前划分活动小组,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田间调查、走访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走访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了解本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了解生态农田有哪些意义,并制成PPT准备交流。

活动二:讨论会。

举行“生态系统功能之我见”主题讨论会,学生交流探究的进展、过程中的困惑,举例说明自己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并能根据资料进行分析,推理,思辨,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活动三:“北胶河人工生态湿地的建设及其生物除污”为主题,撰写调查报告或制作PPT,进行成果交流和展示。

课上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分析各小组的优缺点。

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21世纪技能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主动性和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通过事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温故而知新】1、碳循环其实就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所以,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不断在和中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和物质循环。

二者均开始于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一起进行。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完成目标】目标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结构的相对稳定:主要是动植物等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备注:(1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4、生物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稳定性强弱。

目标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________并使自身________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规律: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 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增强 (填“增强”“不变”
或“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 (填“生产
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不能 (填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 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 A 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 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 故 B 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 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 C 正确、D 错误。
8.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 般都含有消费者
“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中涉及鹰的食物链有 4 条:植物→兔→鹰、植物 →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占第三和第 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它们 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2)寄 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一般不会导致鼠的死亡,而鼬捕食会直接影响鼠 的数量,因此鼬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大量减少,从 而使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故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分解植物 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植 物利用的是光能。
解析: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会 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
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D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写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包含的食物链,并注明各生 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级别。 答案:
植物 组成成分 生产者 营养级 一 蝉 初级消 费者 二 螳螂 次级消费者 三 黄雀 三级消费者 四
(6)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不是。


2.判断 (1)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 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 ) (2)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 ) (3)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 (4)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树林的物质循环。( √ ) (5)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 产者和分解者。( √ )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 (7)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第一营养级。( √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 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 给c,且b也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问题导引 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呢?各成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以下图中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组成成分及各组分间的关 系。
池塘生态系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图中的浮萍、水草、团藻、栅藻等属于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 统的组成成分中它们属于生产者,该成分中的主要生物是绿色植物, 其功能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草鱼、黑鱼、虾等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通过自身的代谢将 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 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4)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是分解 者,该成分的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方式 项目
作用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
分所发生的变化
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实例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污染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
图示
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 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1.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另一方面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 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

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力,成分齐全:具有生 动,在一定时期内
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实例
左上图:抵抗力强,但恢复力弱 右上图:抵抗力弱,但恢复力强
左下图:抵抗力强,但恢复力弱 右下图:抵抗力弱,但恢复力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稳定性”有关的文档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稳定性”有关的文档共20张PPT)
第十九页,共20页。
探究性课题: 定时观察并记录自己的生态缸的发展变
化情况,从实践中总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方法。
Thank you!
第二十页,共20页。
第八页,共20页。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 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 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 熏天,于是他立即下令严禁商 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 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 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 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以 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第九页,共20页。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 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 状的能力。
第十一页,共20页。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第十二页,共20页。
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差异
草原 如果鹰全部灭绝?
第十三页,共20页。
森林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比较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 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第六页,共20页。
水污染
++
鱼死亡
正反馈调节 偏离平衡
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第七页,共20页。
实例二:
苏州江南水乡,小 桥流水人家。话说乾 隆下江南时,到了苏 州。看到水乡人家上 游淘米洗菜,下游洗 澡洗衣,可是即便如 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 惊奇。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 构功能不会破坏。
第一页,共20页。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 破坏。
第二页,共20页。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 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 灭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题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
(2)分析、应用碳循环过程
(3)说明生物富集作用的形成
(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培养学生迁移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特点:①全球性;②循环性;
2.碳循环:
[展示]碳的循环图解
[思考]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提示]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提示]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体间的传递渠道?
[提示]食物链(网)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提示]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化能ຫໍສະໝຸດ 成作用5、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2.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新课导入
[问题探讨]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二)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2、全球性
二、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教学
反思
[提示]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6、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的循环形式?
[提示]CO2
过程:
[思考]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3.温室效应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4)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