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学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时1“边边边SSS”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1 “边边边(SSS)”【知识与技能】(1)明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2)掌握“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
(3)能初步运用“边边边(SS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判定过程,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运用“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入:如图12-2—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请仔细观察,△ABC与△A′B′C′全等吗?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将剪下的三角形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探究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提出:(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的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如图12-2—2。
只给定一个角时,如图12-2-3.(2)给出的两个条件: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如图12-2—4。
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教师提出: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和一个角,一条边和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个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探究2:“边边边(SS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
12.2 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一)数学人教版八上同步课堂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一)(SSS)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理解并掌握“边边边”判定方法,能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了解图形的作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个三角形的重合过程.[复习导入]1. 观察这两个三角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因为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如图,已知△ABC与△DEF全等,用几何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ABC≌△DEF,∴AB=DE,AC=DF,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D,∠B=∠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学生通过演示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提出问题]如果AB=DE,AC=DF,BC=EF;∠A=∠D,∠B=∠E,∠C=∠F,那么△ABC 和△△DEF能够完全重合,即可判定△ABC≌△△DEF.那么一定要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能否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旅.【新知探究】知识点1 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提出问题](1)一个对应条件可以吗?画出两个三角形,使得满足一个相等条件,此时的两三角形全等吗?①只有一条边相等(假设为3cm).[动手操作]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纸上画出一条边为3cm长的三角形,之后剪下来,和同桌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能够重合(发现不重合,个别可能有重合的现象,比如两人画的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得到结论是“不一定全等”).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示例,验证结论.[提出问题]②只有一个角相等(假设为45°).[动手操作]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纸上画出一个角为45°的三角形,之后剪下来,和同桌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能够重合(发现不重合,个别可能有重合的现象,比如两人画的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得到结论是“不一定全等”).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示例,验证结论.[归纳总结]满足一个对应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提出问题](2)两个对应条件可以吗?先来思考下有几种情况?[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得出有三种情况:①有两条边对应相等.②有两个角对应相等.③有一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提出问题]画出两个三角形,使得满足两个相等条件,此时的两三角形全等吗?①有两条边对应相等(假设一条边为3cm,另一条边为4cm).②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假设一个角为30°,另一个角为60°).③有一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假设一条边为4cm,一个角为30°).[动手操作]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同学负责一种情况的三角形.各组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纸上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之后剪下来,和同桌所作的满足相同条件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能够重合(发现不重合,个别可能有重合的现象,所以得到结论是“不一定全等”).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示例,验证结论.[归纳总结]满足两个对应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提出问题]由探究1可知,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对应相等,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对应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知识点2 “SSS”证全等[提出问题]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得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动手操作]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纸上画出满足条件两个三角形△ABC和△A'B'C',,之后剪下来,看两者是否能够重合(发现重合,所以得到结论是“全等”).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示例,验证结论,并说明画△A'B'C'的方法,帮助不会画的学生.[归纳总结]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该判定定理的几何语言:在△ABC 和△ A'B'C'中,AB=A'B',,,∴△ABC≌△A'B'C'(SSS).[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例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证明:∵D 是BC中点,∴BD =DC.在△ABD与△ACD 中,,,,∴△ABD≌△ACD(SSS).[归纳总结]根据例题,总结如下步骤和规则:[课件展示]跟踪训练(2021•云南)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C=BD,AC与BD相交于点E.求证:∠DAC=∠CBD.证明:在△CDA和△DCB中,∴△CDA≌△DCB(SSS),∴∠DAC=∠CBD.提醒学生: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在题设或图形之中,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在图形中,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为进一步寻求边等、角等、线段间的特殊关系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知识点3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课件展示]三角形中线的定义.[提出问题]已知:∠AOB.求作:∠A'O'B'=∠AOB.你会怎么做?根据“三边分别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思考一下吧![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之后在准备好的卡纸上试着作一作.[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法:作法:(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 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 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如图,在△ABC中,BC=AC,BE=AE,则由“SSS”可以判定( C )A.△ACD≌△BCDB.△ADE≌△BDEC.△ACE≌△BCED.以上都对2.如图,点A,D,B,E在同一条直线上,AD=BE,AC=EF,要使能利用“SSS”判定△ABC≌△EDF,需添加的条件为 BC=DF .【解析】利用SSS判定,则两三角形的三条边应对应相等. 添加BC=DF.∵AD=BE,∴AD+DB=BE+BD,即AB=ED.又知AC=EF,∴添加的条件是BC=DF时,可证得△ABC≌△EDF.提醒学生:等边加同边,其和还是等边.3.(2021•东莞市二模)如图,OA=OB,AC=BC,∠ACO=30°,则∠ACB= 60° .【解析】在△ACO和△BCO中,∴△AOC≌△BOC(SSS).∴∠BCO=∠ACO=30°.∴∠ACB=∠BCO+∠ACO=60°,故答案为60°.4.如图,AB=AC,DB=DC,请说明∠B=∠C.解:连接A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C.提醒学生:学会作辅助线帮助解题.5.如图,在△ABC中,AB=AC,D,E是BC的三等分点,AD=AE,求证:△ABE≌△ACD.证明:∵D,E是BC的三等分点,∴BD=DE=EC .∴BD+DE=DE+EC,即BE=CD .在△ABE和△ACD中,,,,∴△ABE≌△ACD(SSS).提醒学生:等边加同边,其和还是等边.6.如图,已知AC=FE,AD=FB,BC=DE.求证:AC//EF,DE//BC.证明:∵AD=FB,∴AD+DB=FB+BD,即AB=FD.在△ABC和△FDE中,,,,∴△ABC≌△FDE(SSS),∴∠A=∠F,∠ABC=∠FDE.∴AC//EF,DE//BC.7.如图,过点C作直线DE,使DE//AB.解:作法:(1)过点C作直线MN与AB相交,交点为F;(2)在直线MN的右侧作∠FCE,使∠FCE=∠AFC;(3)反向延长CE,则直线DE即为所求.【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第一节课,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一部分同学表现出了吃力.刚开始,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进行分类有困难,因为他们不知到从什么地方下手,以及做到不重不漏,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分类讨论的步骤:第一种情况:满足一个元素;第二种情况:满足两个元素;第三种情况:满足三个元素.在每种情况中,再分边与角.这样分类的好处就是:渗透了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明确对应关系,使得后继学习变得顺利.在做练习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在细节上还不牢固,比如,证明全等时的书写格式,有同学忘记写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有同学漏写大括号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纠正细节,保证学生对而准确地完成一道题.。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

课题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总课时数授课班级 课型新授课制作时间执行时间课时知识与技能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用操作、归纳得出数量结论的过程。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边边边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 什么叫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 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①AB=DE ②BC=EF ③CA=FD④∠A=∠D ⑤∠B=∠E ⑥∠C=∠F【二】教学程序设计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同学回答: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中的条件来判断。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探究1:一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根据三个三角形虽然有一组边相等,但三个三角形任然不全等,可以得到一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2:一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给出三个三角形虽然一组角相等,但三个三角形仍然不全等,可以得到一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教师提问引导:如果满足两个条件,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学生回答:①两边;②一边一角;③两角探究3:两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给出两组三角形,虽然两组对边相等,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得到两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4:两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给出两组三角形,虽然两组角相等,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得到两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探究5:一组对应边和一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给出三个三角形,虽然一边与一个角相等,但是两个三角形仍然不全等,可以得到一组边和一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020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含答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SSS”.2.体会尺规作图.3.掌握简单的证明格式.预习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知识探究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________”).自学反馈1.在△ABC、△DEF中,若AB=DE,BC=EF,AC=DF,则____________.2.已知AB=3,BC=4,CA=6,EF=3,FG=4,要使△ABC≌△EFG,则EG=________.3.如图,通常凳子腿活动后,木工师傅会在凳腿上斜钉一根木条,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点拨:两个三角形三角、三边六个元素中,满足一个或两个元素相等是无法判定全等的,我们这节课探讨的是三个元素相等中三边对应相等的情况.4.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________.活动1小组讨论例1.如图,AB=AD,CB=CD,求证:△ABC≌△ADC.证明:在△ABC与△ADC中,∵AB=AD,CB=CD,AC=AC,∴△ABC≌△ADC(SSS).例2.如图,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证明:∵C是AB的中点,∴AC=CB.在△ACD与△CBE中,∵AD=CE,CD=BE,AC=CB,∴△ACD≌△CBE(SSS).点拨:注意运用SSS证三角形全等时的证明格式;在证明过程中善于挖掘“公共边”这个隐含条件.例3.如图,AB=AD,DC=BC,∠B与∠D相等吗?为什么?解:结论:∠B=∠D.理由:连接AC,在△ADC与△ABC中,∵AD=AB,AC=AC,DC=BC,∴△ADC≌△ABC(SSS).∴∠B=∠D.点拨:要证∠B与∠D相等,可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现有的条件并不满足,可以考虑添加辅助线证明.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2.添加辅助线构造公共边,可以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提供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重要方法.第2课时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SAS”.理解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预习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知识探究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________”).2.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点拨:如果给定两个三角形的类型(如两个钝角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自学反馈1.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A.∠A=∠D B.∠E=∠CC.∠A=∠C D.∠ABD=∠EBC2.如图,AO=BO ,CO=DO ,AD 与BC 交于E ,∠O=40°,∠B=25°,则∠BED 的度数是( )A .60°B .90°C .75°D .85° 3.已知:如图,AB 、CD 相交于O 点,AO=CO ,OD=OB. 求证:∠D=∠B.分析:要证∠D=∠B ,只要证△AOD ≌△COB. 证明:在△AOD 与△COB 中,⎩⎪⎨⎪⎧AO =CO (已知),∠ =∠ (对顶角相等),OD = (已知),∴△AOD ≌△________(SAS). ∴∠D=∠B(__________).4.已知:如图,AB=AC ,∠BAD=∠CAD.求证:∠B=∠C.点拨:1.利用SAS 证明全等时,要注意“角”只能是两组相等边的夹角;在书写证明过程时相等的角应写在中间;2.证明过程中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顶角相等”、“公共角、公共边”等. 活动1 小组讨论例1.已知:如图,AB ∥CD ,AB=CD.求证:AD ∥BC.证明:∵AB ∥CD , ∴∠2=∠1.在△CDB 与△ABD 中,∵CD=AB ,∠2=∠1,BD=DB , ∴△CDB ≌△ABD.∴∠3=∠4. ∴AD ∥BC.点拨:可从问题出发,要证线段平行只需证角相等即可(∠3=∠4),而证角相等可证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例2.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A、B、D三点共线,AB=CB,EB=DB,∠ABC=∠EBD=90°),连接AE、CD,试确定AE与CD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结论:AE=CD,AE⊥CD.理由(提示):延长AE交CD于点F,先证△ABE≌△CBD,得AE=CD,∠BAE=∠BCD.又∠AEB=∠CEF,可得∠CFE=90°,即AE⊥CD.点拨:1.注意挖掘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隐藏条件;2.线段的关系分数量与位置两种关系.课堂小结1.利用对顶角、公共角、直角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2.用“分析法”寻找命题结论也是一种推理论证的方法,即从结论出发逐步递推到题中条件,常以此作为分析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第3课时用“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ASA”,判定方法4——“AAS”;能运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预习: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知识探究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________”).2.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________”).3.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师生共同总结.点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至少需要三对相等的元素(其中至少需要一条边相等).自学反馈1.能确定△ABC≌△DEF的条件是( )A.AB=DE,BC=EF,∠A=∠EB.AB=DE,BC=EF,∠C=∠EC.∠A=∠E,AB=EF,∠B=∠DD.∠A=∠D,AB=DE,∠B=∠E2.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3.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作DE ⊥AB 于E ,DF ⊥AC 于F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DE=DF B .AE=AF C .BD=CD D .∠ADE=∠ADF4.阅读下题及一位同学的解答过程:如图,AB 和CD 相交于点O ,且OA=OB ,∠A=∠C.那么△AOD 与△COB 全等吗?若全等,试写出证明过程;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解:△AOD ≌△COB.证明:在△AOD 和△COB 中, ⎩⎪⎨⎪⎧∠A =∠C (已知),OA =OB (已知),∠AOD =∠COB (对顶角相等),∴△AOD ≌△COB(ASA).问:这位同学的回答及证明过程正确吗?为什么?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已知:如图,在△MPN 中,H 是高MQ 和NR 的交点,且MQ=NQ.求证:HN=PM.证明:∵MQ ⊥PN , ∴∠MQP=∠MQN=90°. ∵NR ⊥MP ,∴∠MRN=90°.∴∠RMH +∠RHM=∠QHN +∠QNH=90°. 又∵∠RHM=∠QHN ,∴∠PMQ=∠QNH. 在△PMQ 与△HNQ 中,∵∠MQP=∠NQH=90°,MQ=NQ ,∠PMQ=∠QNH , ∴△PMQ ≌△HNQ. ∴HN=PM.例2 已知:如图,AB ⊥AE ,AD ⊥AC ,∠E=∠B ,DE=CB. 求证:AD=AC.证明:∵AB⊥AE,AD⊥AC,∴∠CAD=∠BAE=90°.∴∠CAD+∠BAD=∠BAE+∠BAD.∴∠CAB=∠DAE.在△ABC与△AED中,∵∠CAB=∠DAE,∠B=∠E,CB=DE,∴△ABC≌△AED.∴AD=AC.课堂小结1.本节内容是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得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确定全等.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常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有时还得反复用两次或两次以上,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4课时用“HL”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特殊方法——“斜边、直角边”(即“HL”).2.能熟练地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预习: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知识探究1.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这种特殊方法指的是____________.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用简写).自学反馈1.如图,E、B、F、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D=∠A=90°,EB=FC,AB=DF.则△ABC≌________,全等的根据是________.2.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全等的画“×”,全等的注明理由.①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②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邻边对应相等;( )③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④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⑤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B.斜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D.一边长相等的两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点拨:直角三角形除了一般证全等的方法,“HL”可使证明过程简化,但前提是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在证明格式上表明“Rt△”.活动1小组讨论例1.已知:如图,AB⊥BD,CD⊥BD,AD=BC.求证:(1)AB=DC;(2)AD∥BC.证明:(1)∵AB⊥BD,CD⊥BD,∴∠ABD=∠CDB=90°.在Rt△ABD与Rt△CDB中,∵AD=CB,BD=DB,∴Rt△ABD≌Rt△CDB(HL).∴AB=DC.(2)∵Rt△ABD≌Rt△CDB(已证),∴∠ADB=∠CBD.∴AD∥BC.例2.已知:如图,AC=BD,AD⊥AC,BC⊥BD.求证:AD=BC.证明:连接CD.∵AD⊥AC,BC⊥BD,∴∠A=∠B=90°.在Rt△ADC与Rt△BCD中,∵AC=BD,DC=CD,∴Rt△ADC≌Rt△BCD.∴AD=BC.课堂小结1.“HL”判别法是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它只对两个直角三角形有效,不适合一般三角形,但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可以用前面的各种方法.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以及用HL,注意SSA和AAA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课堂小练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C=EC,∠B=∠E B.BC=EC,AC=DCC.BC=DC,∠A=∠D D.∠B=∠E,∠A=∠D2.如图,在△ABC和△BDE中,点C在边BD上,边AC交边BE于点F.若AC=BD,AB=ED,BC=BE,则∠ACB等于()A.∠EDB B.∠BED C.∠AFB D.2∠ABF3.在△ABC和△A/B/C/中,已知∠A=∠A/,AB=A/B/,在下面判断中错误的是( )A.若添加条件AC=A/C/,则△ABC≌△△A/B/C/B.若添加条件BC=B/C/,则△ABC≌△△A/B/C/C.若添加条件∠B=∠B/,则△ABC≌△△A/B/C/D.若添加条件∠C=∠C/,则△ABC≌△△A/B/C/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若连接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5.如图,AB∥DE,AC∥DF,AC=DF,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EF的是()A.AB=DE B.∠B=∠E C.EF=BC D.EF∥BC6.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B=DE,BC=EF,根据(SAS)判定△ABC≌△DEF,还需的条件是()A.∠A=∠D B.∠B=∠E C.∠C=∠F D.以上三个均可以7.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A.∠A=∠C B.AD=CB C.BE=DF D.AD∥BC8.如图,已知△ABC的三个元素,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9.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B=∠B′,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A′B′C′,则补充的这个条件是()A.BC=B′C′B.∠A=∠A′C.AC=A′C′D.∠C=∠C′10.如图,已知∠1=∠2,要得到△ABD≌△ACD,还需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则错误的选法是()A.AB=AC B.DB=DC C.∠ADB=∠ADC D.∠B=∠C二、填空题11.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12.如图,已知AB∥CD,AE=CF,则下列条件:①AB=CD;②BE∥DF;③∠B=∠D;④BE=DF.其中不一定能使△ABE≌△CDF的是(填序号)13.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结AE,EF和CF,此时,若∠CAE=30°,那么∠EFC= .14.如图:在△ABC和△FED中,AD=FC,AB=FE,当添加条件时,就可得到△ABC≌△FED.(只需填写一个即可)15.图示,点B在AE上,∠CBE=∠DBE,要使△ABC≌△AB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是(填上适当的一个条件即可)参考答案1.C2.C3.B4.C.5.C.6.B7.B8.B9.C10.B11.答案为:①②③.12.答案为:④.13.答案为:30°.14.答案为:BC=ED或∠A=∠F或AB∥EF.15.答案为:BC=BD。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教案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课后作业
课本P43页习题12.2第1、9题.
思考:满足这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A′B′C′吗?
追问1:当满足一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
追问2:当满足两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
追问3:当满足三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时,又分为几种情况呢?
二、探究发现
活动:尺规作图,探究“边边边”判定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发现需要再分两种情况进行说明,即一条边分别相等、一个角分别相等.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画图加以说明,也可以利用三角尺等进行说明.
学生回答问题,并相互补充,发现需要分四种情况进行研究
学生画法,学生操作、思考并小组交流.
学生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进行解释.
学生观察图形后,寻找全等的三角形,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到特殊位置时结论的正确性.
引导学生回答,并补充完善.
板
书
设
计
12.2.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一、全等形三角形的判定
方法1:边边边公理:三边对例题讲解学生练习
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课
后
反
思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A′C′=AC.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12.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2.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图形演示,感知、理解、整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通过图形演示,理解为什么SS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演示,感知、理解、整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判定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图形演示,理解为什么SS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创新设计方案微课用几何画板作为演示软件,通过图形及其动态演示,形象地展示几何图形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是什么?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请看图形演示。
移动图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重合时,三条边也分别对应重合,这时候,就说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反过来,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就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根据定义,两个全等三角形是可以完全重合的。
那么,通过哪些图形变换方式,可以由一个三角形得到与它全等的另一个三角形呢?一是通过平移;二是通过旋转;三是通过翻转或者轴对称。
当然,也可以是两种或三种变换的依次进行得到。
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3. 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1)边边边SSS (2)边角边SAS(3)角角边AAS (4)角边角ASA这四种全等判定方法,对于任何形状的三角形都是适用的,包括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直角三角形是可以用SSS、SAS、AAS、ASA来判定全等的。
三、SSA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4.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再探究。
首先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顶点标上字母,如果它们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推理过程写成SSA的形式,而要写成HL(斜边直角边)的形式。
并且把直角三角形(即Rt△)作为前提条件来书写。
有的同学就很疑惑,明明就是SSA的关系,为什么偏要写成HL呢?我们知道,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是确定唯一三角形的条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定义讲解:向学生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强调在大小和形状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
2. SAS判定方法:讲解边角边(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即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示例演示:通过教具或动态软件,演示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判定方法。
1.对SAS判定条件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在不同图形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如何运用SAS条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3.学生在识别全等三角形时,容易忽略隐含的条件,导致判断错误。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拼接图形、建筑设计等,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性质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共同探讨SAS判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互问互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问,解答对方关于SAS判定方法的疑问,共同提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等的定义,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能够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识别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运用尺规作图,通过SAS条件作出全等三角形,并能够证明所作的三角形与给定三角形全等。
2.提高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SAS判定方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2节讲述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是初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到用“SSS”(Side-Side-Side,即边-边-边)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节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并掌握了用“ASA”(Angle-Side-Angle,即角-边-角)和“AAS”(Angle-Angle-Side,即角-角-边)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因此,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黑板等,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SSS”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已学的判定方法(ASA和AAS),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学具和多媒体课件,观察和操作三角形,自主探索用“SSS”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C B A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
如图,△ABC ≌△A ′B ′C ′那么
相等的边是: 相等的
角是: 2、自主探究: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 、8cm 、10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 a .作图方法:
b .以小组为单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 ,•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
的.
c .归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简写为“ ”或“ ”.
d 、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 和'''A B C ∆中,
∵''AB A B AC BC =⎧⎪=⎨⎪=⎩ ∴△ABC ≌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
.判断 ,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 ”是证明三角
形全等的一个依据.
例1、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 ,AD 是连结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
求证:△ABD ≌△ACD .
C 'B 'A 'C
B A
C '
B 'A '
C B A
四、当堂练习:
1、如图,AB=AE,AC=AD,BD=CE,
求证:△ABC ≌△ ADE。
五、当堂检测:
已知:如图,AD=BC,AC=BD.
求证:∠OCD=∠ODC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