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综合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式翻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翻译)。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论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 练习答案

1、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7、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8、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9、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10、D(“当”同“倘”,如果)11、C(连词,表转折。
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12、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13、(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3)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14、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的练习及答案

练习《六国论》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非兵.不利_____ 或曰..:六国互丧_____盖.失强援_____不能独完._____秦以.攻取之外_____诚.不得已_____暴秦之欲无厌._____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当.与秦相较_____以事.秦之心_____至于..颠覆_____五国既.丧_____始速.祸焉_____洎.牧以谗.诛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_____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_____一、古今异义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百倍__________ 至于颠覆可谓智力..__________..孤危__________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率.赂秦耶__________ 后秦击赵者再.__________三、句子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综合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③⑤6.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急救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9.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 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10.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11.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不赂者以赂者丧1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3.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14.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D.六国人吃不下饭。
16.《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两个分论点是:一、;二、。
18.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19.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一)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 B。
与战胜而.得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C.犹.抱薪救火 D。
然.后得一夕安寝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2.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3.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4.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二)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②诸侯之所大患.③暴秦之欲无厌.④以地事.秦(2)下面句中的“而”字与“战胜而得者”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从本段看,秦国“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 )A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 B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
C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
D六国因战败而送给秦国。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不曾B.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免不了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变革消灭(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是谁之过与.③李牧连却.之④却.匈奴七百余里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B. 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C. 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3)下列句子中居间关系属于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1.A2.C3.B4.C5.C6. .①C②D 7.B 8.B与D9.①c a b d ②c b a b 10.C 11.D 12.A 13.C 14.C 15.B16.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1)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2)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二、(一)1.B. 2.B 2.A 4.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二)(1)①失去②担心、害怕③满足④侍奉(2)A(3)C(4)略(三)(1)D各出消灭 (2)A 亲近依附;为表疑问的语气词:3、4都是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退后 (3)A BC 两项都是因果关系 D 假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