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个美食家

合集下载

老舍的趣味故事

老舍的趣味故事

老舍的趣味故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剧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一些趣味十足的故事。

以下将介绍几个老舍的趣味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伟大作家的幽默风格。

故事一:《骨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老舍在英国伦敦留学。

有一天,他在餐厅吃饭时看到一道有趣的菜肴:烤牛骨头。

老舍觉得非常新奇,于是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

结果当他亲自品味之后,却大失所望。

他觉得这道菜烤得太干燥,完全没有肉质,吃起来像是嚼着骨头一样。

于是他打算向服务员投诉,可当他指着自己盘子里的牛骨头说“这道菜太干了!”的时候,服务员却惊讶地看着他:“先生,这是牛骨头,不是菜。

”老舍当场傻眼,他原来点了一份烤骨,而不是烤菜!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老舍天马行空的幽默思维和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他在一瞬间就把一个小插曲变成了一个笑话,展示了他颇具趣味的写作风格。

故事二:《急功近利的施公案》这是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施公这个角色的趣事。

施公是一个急功近利、贪心而又有些无知的人物。

有一天,他听说市场上有人卖麂皮,声称可以让人长寿,因此他决定买一个。

施公自己不会裁剪,于是他找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匠人帮他将麂皮剪成一块块正方形,将来可以用来制作衣物。

不过施公对匠人的工作并不满意,因为他觉得匠人剪得不够准,每一块麂皮都有轻微的偏差。

为了让匠人更加仔细,施公提出了一个古怪的要求:他告诉匠人,如果匠人剪好了正方形麂皮,他会带上一只鸟,然后放鸟在麂皮上,如果鸟能停在麂皮上,那就证明麂皮剪得很准确。

匠人思考了一下,说:“那施公,我就希望您把鸟的尾巴剪短一些,这样才能更容易停在麂皮上。

”施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鸟的尾巴比麂皮的边长要长一些嘛!他一时无言以对,只好自嘲地笑了笑。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荒谬的要求展示了施公的愚蠢和草率,并反映了人们追求功利的态度。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将人性中的弱点,以及对于利益的追逐做了一番调侃,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在吃中了解老舍先生

在吃中了解老舍先生

名人食趣·MING REN SHI QU51只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这么位有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

有些先生,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词造句,很有西式风格。

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的北京话一世不忘。

其笔下吃食也是如此。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得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像《骆驼祥子》里,祥子是车夫。

祥子攒了三年的钱,买了第一辆车。

过于高兴,遂将买车日定为自己的生日。

为了过这个大日子,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然后,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比如热烧饼夹爆羊肉。

祥子被捉了壮丁,逃回来,老舍先生在一段到桥头吃老豆腐的描写极精彩: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儿,被热得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顶香美的味儿,香得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地哆嗦。

吃了一口,豆腐在身体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

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

他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这一碗滚烫的豆腐,就把祥子救活了。

祥子重新开始拉车,依然拼命。

后头祥子被算计,丢了差事,到老程家借住。

老程请他吃早饭,为酬劳他打扫院子,端来两碗甜浆粥,配了不知多少马蹄烧饼和小焦油炸鬼——也就是油条。

这规格挺高:老北京讲究煎饼馃子配砂锅粳米粥。

甜浆粥是粥里加了豆浆和糖,更高级了一等。

马蹄烧饼油酥很重,比一般一箩到底的粗烧饼精致得多。

后来祥子半被迫地娶了虎妞,吃上了正经饭。

虎妞给他做了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熬白菜极香美。

这么顿饭,祥子也的确是在吃着,但是“吃着不香,吃不出汗来”。

这一句描写,精彩极了。

到虎妞死去,祥子堕落了一阵,又决定奋起了,还是先从吃上面找态度:吃点不好往下咽的东西,作为勤苦耐劳的新生活的开始。

于是他买了十个煎包儿,里边全是白菜帮子,吞了。

我最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老舍》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我最喜欢的作家,他叫老舍。

老舍爷爷写的故事可有意思啦!就像《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为了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努力工作,不怕吃苦。

可是生活总是给他出难题,他还是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次读到这儿,我都觉得心里酸酸的。

还有《茶馆》,小小的一个茶馆,却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善良的,有狡猾的,有无奈的。

就好像我们身边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老舍爷爷的文字就像会魔法,能让我一下子走进他写的故事里,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我真的太喜欢他啦,你们呢?
《我最喜欢的作家老舍》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吗?对啦,就是老舍爷爷!
老舍爷爷的书可好看啦!比如说《猫》这篇文章,他把猫写得活灵活现的。

说猫的性格古怪,有时候很乖,有时候又很调皮。

就像我家的小猫一样,让人又爱又气。

还有《济南的冬天》,他把济南的冬天写得太美了。

我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到了济南,看到了那些小山,感受到了温暖的阳光。

老舍爷爷用他的笔,给我们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世界。

我以后也要多读他的书,学习他怎么把文章写得这么好。

你们也快来和我一起读吧!。

老舍散文之可爱的成都

老舍散文之可爱的成都

可爱的成都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它不仅以其美食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而且以他的可爱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舍散文中的成都细节更是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老舍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戏剧家,在他的作品中,成都常常是他的写作背景之一。

通过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细腻的描写,他让读者深入了解并体验了成都的美丽和可爱之处。

首先,老舍散文中的成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难以忘怀。

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成为了老舍笔下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以独到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将那些古老的巷道、鸭肠石街、四合院等等美丽而宜居的建筑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老舍笔下,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特色,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成都风景图。

这些建筑所展示的老舍散文基本上不会有一点恐怖感,而是充满温暖和亲切。

其次,老舍散文中的成都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而闻名。

成都人民以其乐观、热情和豪爽而著名,老舍通过他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这一点。

他描绘了成都人们友善的性格、街道上的热闹和繁忙、巷子里的民间艺术表演等等。

这些细节构成了老舍散文中成都的魅力,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老舍散文中的成都以其美食文化而著称。

成都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的发源地,这里的美食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们。

老舍通过他的散文详细描述了成都的美食,例如麻辣火锅、麻婆豆腐、回锅肉等等。

这些美食既有辣味和独特的香料口味,又有浓郁的豆瓣和花椒味道,带给人们无尽的美食享受。

老舍的文字犹如美食的烹调大师,将成都的美食呈现到读者面前,引发了无数食客和美食家的共鸣。

总之,老舍散文中的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可爱而备受推崇。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热情友好的居民以及美味的食物,使它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之地。

老舍通过他的散文给予了读者机会去了解成都的美丽和可爱之处,并通过他细腻的描写能力和独特的文学语言,将这座城市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读者。

老舍的认识200字

老舍的认识200字

老舍的认识200字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文化人。

他出生于1899年,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舍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深刻洞察社会现象,对于人性、社会关系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关怀。

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描写一个贫苦农民的命运,展现了社会阶级固化、人性扭曲的现实。

他通过祥子的一生,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束缚,以及个人奋斗的残酷性。

在他的戏剧作品《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晚清末民初时期一个茶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陋。

他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和封建思想的愚昧。

老舍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老舍( 1899——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老舍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1。

我们爱吃的饺子(节选)课文先写大娘包饺子时很熟练,然后写这种饺子好吃,最后写她乐意教别人包饺子。

课文围绕“我们爱吃的饺子”,介绍了“我”、大娘以及其他人对饺子的喜爱,赞美了大娘的手艺高超。

段落分明,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2。

猫(节选)2。

围绕“贪睡”这个词语写出了猫的神态,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段落层次分明,前后呼应。

1。

将军(节选)课文写虎子在作者的启发下不再怕猫了,并终于找到了捉住猫的办法。

2。

赵州桥(节选)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按照事情的经过写。

写赵州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跨度大,由两端对称的半圆形石拱组成,造型美观,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段落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他是人民艺术家,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人民艺术”的创作、研究和“艺术整理”工作。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是人民的艺术家,是新中国的文艺奠基人,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

老舍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经典。

课文先写大娘包饺子时很熟练,然后写这种饺子好吃,最后写她乐意教别人包饺子。

课文围绕“我们爱吃的饺子”,介绍了“我”、大娘以及其他人对饺子的喜爱,赞美了大娘的手艺高超。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别名舍予,北京人。

他是一位著名
的现代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后逐渐抛弃传统观念,接受现代文化思潮。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早期,老舍曾在《晨报》、《大公报》、《申报》等报纸上发表过许多小说和杂文,但他的真正成名作是小说《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
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老舍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馆》等。

老舍的戏剧作品也广受好评,他的代表作包括《雷雨》、《龙须沟》、《日出》等。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心理变化。

老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不仅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上,还表现在诗歌、散文、评论等领域。

他的翻译作品也颇具特色,他将外国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翻译成了中文。

尽管老舍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不断探索文学的新领域。

他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

我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

我喜欢的作家老舍作文老舍,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亲切?我总觉得,提到他就像跟老朋友聊家常一样。

老舍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原因可多了!他的作品就像一碗热腾腾的北京炸酱面,香气扑鼻,吃上一口,立刻能感受到那种家的温暖。

首先,老舍的文字简直就像是北京的胡同,弯弯曲曲,却总能带你找到归属感。

他的《骆驼祥子》让我特别有共鸣,书里的小人物生活得那叫一个辛苦,但他却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把这些苦涩的生活描绘得特别生动。

看着看着,我忍不住想笑,有时候还真是哭笑不得。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鸡飞狗跳的事情,哈哈,谁还没经历过呢?还有啊,老舍对北京的描写让我仿佛能听到街头的叫卖声,看到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

他写的那些小故事,真的是一针见血,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温暖。

他把那种市井气息写得淋漓尽致,仿佛把我带回了过去,和他一起走在老北京的街头,感受着那种地道的文化。

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胡同、茶馆的描写,就像是喝了一杯老北京的茶,心里暖暖的,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再说说老舍的幽默感,他的语言风趣得很,像是在和我闲聊一样,没事儿就来个调侃,瞬间就把我逗笑了。

他的作品里总是透着一种乐观,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找到一丝希望。

就像他在书中说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的”,这句话我常常拿出来鼓励自己。

有时候生活不如意,就想想老舍的这些话,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很多。

我还特别喜欢他在《茶馆》里展现的那种人情冷暖,简直就是生活的缩影!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碰撞、交织,喜怒哀乐,仿佛就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那些小角色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狡黠灵动,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

老舍把他们写得活灵活现,甚至能让人觉得,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随时可能在门口遇到。

当然,老舍的作品不仅仅是搞笑和轻松,他也会把一些严肃的话题融入其中,让我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人生。

他用一种不紧不慢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虽苦,但也要学会找乐子。

这种态度让我觉得特别重要,就像在暴风雨中,咱们总要撑起那把伞,才能抵挡风雨的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是个美食家
老舍的爱好甚多,儿子舒乙曾经总结有打拳、唱戏、养花、养猫、旅游共19种,其中就谈到了他是个标准的美食家。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自然就与北京饮食和京味小吃,結下了深厚情谊。

老舍爱喝豆汁儿,说自己“长着喝豆汁儿的脑袋”,曾这样描述:“豆汁摊上,咸菜鲜丽得像朵大花,尖端上摆着焦红的辣椒”。

老舍认为豆汁儿是北京的象征,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请他喝一碗豆汁儿,乃至于后来有了“要研究老舍,先要能喝豆汁”的说法。

芥茉墩是地道的北京百姓菜,由大白菜、芥末、白糖、白醋等原料精制而成,这也是老舍妻子胡青最拿手的,她做的具有脆、甜、酸、辣等特点,吃一口别提多爽了!因而成为每位到家的客人必点的菜。

盒子菜又称“苏盘”,是老北京的传统吃食,将熏大肚、松仁小
肚、驴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装入有九个格子的雕漆食盘内。

欧阳予倩回忆说:“老舍家中菊花盛开,特意请了我和赵树理等好友赏花。

等‘盒子菜’上桌,那个精致劲儿,让人看呆了,老舍甚是得意,大家吃得兴高采烈、喝得不亦乐乎。


还有涮羊肉、爆肚、炸酱面等等,都是老舍所喜爱的。

老舍待人真诚、热情好客。

舒乙说父亲“离开朋友,是无法生活的。

”因而老舍的日记里,“同饭”这个词出现频率极高,比如仅1950年1月到3月,“同饭”就出现42次。

叶圣陶也在日记中记录:“老舍尝谓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谓数十年之老友得以小叙,弥可珍也。

”同样,巴金回忆说:“我每次到北京开会,总要去看他,随即我们便到东安市场里一家他们熟悉的饭馆,边吃边谈,愉快地过一两个钟头。


老舍尤其喜欢和外地朋友到小饭馆吃饭。

一是小饭馆让人放松,要几样可口的菜,越谈越热乎;二是吃点特别的,品尝北京风俗,寄托了老舍对朋友的情谊,对文化深意的追求;三是那段时间,政治运
动多。

对于挨了整的朋友,老舍千方百计找到他们,选一家小饭馆,给遭难的朋友温暖。

老舍对食材及器皿都非常讲究。

建国初期,他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汪曾祺当时在北京市文联工作。

一次,他和朋友去给老舍过生日。

其中一道芝麻酱炖黄花鱼的汤菜,汪曾祺不仅没吃过也从未见过。

黄花鱼极新鲜,都是8寸大小,装这个菜是一个特制的器皿,周壁直上直下。

这样黄花鱼才能一条一条梳顺溜溜平躺在汤里。

若用通常的大海碗,鱼即会拗弯甚至断碎。

这顿饭后,作为美食家的汪曾祺对老舍夫妇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为多年好友的季羡林则从另一个角度对老舍喜好美食进行过
研究,那就是老舍交友并无贵贱之分,朋友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特别熟悉北京人的生活,乃至于被称为“北京土地爷”。

老舍作为美食家,自然在许多饭馆都留下过墨迹。

他的关于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的诗曾使“晋阳饭店”生意火爆;在北海公园仿膳饭庄门口,至今仍挂着老舍题写的“仿膳”二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