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介绍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

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

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骆驼祥子的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成就: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其中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作品评价《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

《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实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骆驼祥子》的感悟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

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刘寿绵,1925年 出家,法号宗月大师; 老舍小时候称他为刘 大叔。老舍靠他的资 助才入私塾、上小学。 老舍师范毕业后曾帮 他调查、施舍粮米, 在他开办的贫儿学校 做义务老师。 好善的“阔大爷”刘大叔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 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都想不起 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 · · · · 我在精 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 的确愿意他真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 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 他拉着我去了私塾那样!
流亡
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 话因伤别潸衣泪,血若停流定是灰。 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 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
三、创作主题和主要创作题材:
文化批判和国民性的探讨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剖析的 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 人的世界,他关 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 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 的蜕变。
3、城市贫民(底层市民)
• 短篇小说《月牙儿》 女儿 母亲
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母亲 恋爱神圣、婚姻自由——女儿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 “情种”只在大富之家——老舍《骆驼祥 子》
《骆驼祥子》
洋车夫祥子 小福子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 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 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困苦的 击打。
这部小说体现了老舍对城市文明病与人 性关系的思考。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 民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 落与心灵腐蚀。
《老张的哲学》
4、正派(理想)市民
赵四
《二马》
《离婚》
李子荣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近百年来,老舍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的话语的精湛,令人难以忘怀,令众多读者爱不释手。

如今,他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

那么,为什么老舍会受到如此的尊重和称赞呢?
一、老舍的文字经典
老舍的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风景线之一。

被称为“乡土文学先驱”的老舍,以其艺术家的口吻和表达方式,抒发了祖国大地特有的乡愁与深情,他贴切地描绘出乡村景色,用文字勾勒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画卷。

二、老舍入乡随俗的民族风格
在老舍作品中,他不仅将生活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所表达出的中国韵味也深入人心。

他通过地方特色,以文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学结合,展现出淳朴而又活跃的民族风格。

三、老舍传递了正能量
老舍先生还用他的文字抒发着纯真的热情、传递着正能量,让人在感受老舍作品中瞥见一片晴天。

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受到启发,在精神层面给他们动力,帮助无数人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老舍丰富了中国文学史
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老舍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浓厚的艺术茶香。

他的话语内蕴着智慧,他的作品既有正统文学风范,又有激发思想的现代时尚。

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滋养了读者的心灵,还丰富了中国文学界的语言风貌。

通过老舍的文字,他能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宝贵的财富,因此被敬称为“人民艺术家”。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他自身的经历及深刻的感受,因而令人被感动、被激动。

虽然他已走远,但是他的胸中深刻永恒,老舍给予了我们千百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文学景观,铭记他先生的话语,领略其作品的美,就是对老舍先生最好的悼念。

宗月大师 老舍

宗月大师   老舍


老舍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的向 善、助人做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他不仅在 青少年时期曾经积极地参加过一些佛教的慈善活 动,而且即使到了晚年也仍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品 格,以至于老舍挚友萧伯青在听了“宗月大师” 的事迹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说:“老舍先生 就是宗月大师”。如果说对老舍青少年时期影响 最大的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的话,那么第二个人就 是“宗月大师”了。

另一位宗月大师姓刘,是帮助老舍走上 读书之路的大恩人。他是个极富有的人, 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朋友。因家里穷, 老舍到九岁还没上学。刘大叔偶然来家, 就热心帮着给老舍出学费,买书籍,亲自 带老舍进了一家改良的私塾。刘大叔的出 现,改变了老舍的人生道路,他成为家里 唯一读书识字的文化人。
宗月大师的简介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 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 和尚,所以他不借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

“佛家忠臣,师门孝子”这一称号,宗月大 师是当之无愧的。面对日本侵略者,宗月 大师表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确实是国 家忠臣,体现了佛教的大无畏精神;面对 穷苦百姓,宗月大师表达了无限的怜悯, 并进行了竭尽所能的救济,是佛教慈悲精 神的最好说明。

老舍从佛教中汲取的主要是佛的慈悲与拯 世救世的思想意识;从基督教教义中主要 吸收了博爱和牺牲精神。而老舍的信仰是 立足于平民的现实人生的。

The end
老舍眼中的母亲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 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楞挨饿也不肯求人 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 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 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 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 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 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

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

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

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老舍(精)

老舍(精)

后期创作
老舍创作中有一个从由衷歌颂到按照 别人的调子奉命歌颂的复杂微妙的过 程。投入的层次越深,发现那令他魂 牵梦绕、割舍不了、无比单纯的“北 京”,在文学与现实之间越是存在着 极大的距离。但出于对北京和人民政 府的热爱,他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个人 委屈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与修改之中。
老舍之死
1966年8月24日晚或25日凌晨 时为北京文联主席的老舍投太平湖而死
死因?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 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 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一是因 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 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 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 职位。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 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 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 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爱好
1. 打拳 3. 养花 5. 爱画 7和孩子们交朋友 9. 念外文 11. 养猫 13. 行善 15. 起名字 17. 收藏小宝贝 2. 唱戏 4. 说相声 6. 玩骨牌 8. 下小馆 10. 写字 12. 旅游 14. 分享 16. 自己动手 18. 剖析自己
与诺奖擦肩而过
1968年老舍曾获诺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无人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外,还因为中国作 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 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老 舍在1968年被提名,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 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 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 ,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 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 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城。 不过,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文学奖,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 说,并不重要;对于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民族来说,也不重 要;重要的是——理解文学真正的意义。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寄语:熟才能生巧。

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

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老舍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会释然,做个天真的人。

老舍先生简介由收录,欢迎阅读。

人物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老舍研究 老舍生平

老舍研究 老舍生平
老舍(1899——1966)
生于1899年,逝于1966年。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13年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大学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创作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论文集《老牛破车》。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开始写剧本,主要作品有《国家至上》(与宋之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等。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1944年,老舍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此间他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为其未尽遗作。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先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
作品,字数达800万字。

1951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
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向老舍先生致敬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北京人(正红旗满族),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
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因为他出生在1899年阴历的腊月23日,这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庆春”有“庆祝春天”的意思。

老舍把“舒”字拆成“舍”、“予”两字,取名“舒舍予”,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城护军,1900年牺牲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父亲去世后,老舍全家就靠母亲与姐姐帮别人干活维持生活。

老舍是家中第八个孩子,他三岁还不会讲话,八岁还不识字。

但就在八岁那年,老舍幸运地遇到一位慈善家,使他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1912年,13岁的老舍考入北京
师范学校读书。

1916年,17岁
的老舍从学校毕业当了北京方
家胡同小学的校长。

1924—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院做汉语教员期
间,为学语言而大量阅读英国
小说,也因此萌生了自己写小
说的念头。

1925年写成《老张
的哲学》,老舍就是发表此部
小说的笔名。

次年完成《赵子
曰》,1928年动手创作批判国
民劣根性的《二马》。

1930年回国,在山东济南齐
鲁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34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
文系教授,在济南和青岛的
七年里,老舍创作状态极好,先后创作了长篇、短篇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
等。

1938年8月到重庆,一住八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头两部,并有话剧近十部。

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9年,老舍和曹禺作为Array
中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

在美期间老舍完成了全部《四世同堂》,还有《我这一辈子》、《鼓书艺人》及《老舍戏剧集》等。

1949年10月回到祖国后,创作话剧《方珍珠》。

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
事的《龙须沟》。

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Array
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之后,老舍继续创作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

其中
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
为中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56年老舍获作家劳动模范称号。

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京味十足主旨鲜明
语言通俗语言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从一年
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先生的作品富有“语言幽默,京味十
足,主旨鲜明,语言通俗”等鲜明特色。

老舍先生代表作
在中国文坛,还没有哪一个作家像老舍一样对市民,特别是北京市民如此关注;也没有第二个作家,像老舍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广泛地描写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正是老舍小说重要的价值所在!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完成的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约一百万字。

以北平“小羊圈”胡同里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展开错综复杂的画面与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

作品包含着老舍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生活
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一个充满血泪的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
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让我们从阅读老舍先生的作
品开始,更加努力地阅读吧!

谢观
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