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_名人故事

人民艺术家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
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
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
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
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称老舍为“人民艺术家”?
近百年来,老舍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佼佼者。
他的话语的精湛,令人难以忘怀,令众多读者爱不释手。
如今,他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
那么,为什么老舍会受到如此的尊重和称赞呢?
一、老舍的文字经典
老舍的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风景线之一。
被称为“乡土文学先驱”的老舍,以其艺术家的口吻和表达方式,抒发了祖国大地特有的乡愁与深情,他贴切地描绘出乡村景色,用文字勾勒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画卷。
二、老舍入乡随俗的民族风格
在老舍作品中,他不仅将生活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他所表达出的中国韵味也深入人心。
他通过地方特色,以文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学结合,展现出淳朴而又活跃的民族风格。
三、老舍传递了正能量
老舍先生还用他的文字抒发着纯真的热情、传递着正能量,让人在感受老舍作品中瞥见一片晴天。
他让身边的每一个人受到启发,在精神层面给他们动力,帮助无数人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老舍丰富了中国文学史
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老舍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浓厚的艺术茶香。
他的话语内蕴着智慧,他的作品既有正统文学风范,又有激发思想的现代时尚。
他的文学作品不但滋养了读者的心灵,还丰富了中国文学界的语言风貌。
通过老舍的文字,他能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宝贵的财富,因此被敬称为“人民艺术家”。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他自身的经历及深刻的感受,因而令人被感动、被激动。
虽然他已走远,但是他的胸中深刻永恒,老舍给予了我们千百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文学景观,铭记他先生的话语,领略其作品的美,就是对老舍先生最好的悼念。
《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人民艺术家-老舍》解说词发布时间:2010-5-31 15:27:50找寻不到湖水的涟漪,我们无法忘记你;追寻着你蹒跚的足迹,你的身影又渐渐清晰-------肃立在白雪环绕的墓地前,一行简洁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尽管时空无情地转换,但我们仍然无法把他与这座坟墓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还活着。
他,活在他的小说里,活在他的戏剧中,活在教学的课堂上,活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里。
1924年,勤敏好学热情善良的老舍被教会选拔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国语。
从此,出身城市贫民的满族后裔走上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讲坛,与不同肤色的学生师长切磋东西方文化异同,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真理。
走在伦敦街头,随处可以被一个个高耸的雕塑、古朴神秘的教堂和藏在台阶、砖缝里的典故、传说所吸引,那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建筑、油画里常见的田园般风景的街景郊野,全民族礼貌友好和谐亲爱健康向上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一切陌生而感人的情景像磁石般牢牢地抓住他的眼球,撞击着他那颗稚嫩的心,回望万里之遥多桀多难的祖国母亲,他的视线渐渐模糊。
1924年的英伦三岛,不仅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门,也重塑了他的人生理念。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31号------老舍当年侨居的公寓。
徜徉在这条恬静而安详的小街,看着街头匆匆过往的不同肤色的市民,我们不禁仰望高台阶上明亮的门窗,仿佛看到踌躇满志的老舍先生在伏案疾书,在苦苦研读。
老舍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学习“到了英国,我就拚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
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
离开家乡时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于是,老舍的心开始萌动,那故乡的人人事事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涌上他的脑海涌上他的笔尖。
他开始动笔,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创作彻底舍弃中国小说章回体的旧形式,充分运用往日中国和英国生活的种种感受及他富有幽默的特点,大胆放野地写下去。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介绍

老舍先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800万字。
1951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向老舍先生致敬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北京人(正红旗满族),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因为他出生在1899年阴历的腊月23日,这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庆春”有“庆祝春天”的意思。
老舍把“舒”字拆成“舍”、“予”两字,取名“舒舍予”,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城护军,1900年牺牲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父亲去世后,老舍全家就靠母亲与姐姐帮别人干活维持生活。
老舍是家中第八个孩子,他三岁还不会讲话,八岁还不识字。
但就在八岁那年,老舍幸运地遇到一位慈善家,使他有机会进私塾读书。
1912年,13岁的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
1916年,17岁的老舍从学校毕业当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
1924—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汉语教员期间,为学语言而大量阅读英国小说,也因此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
1925年写成《老张的哲学》,老舍就是发表此部小说的笔名。
次年完成《赵子曰》,1928年动手创作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二马》。
作者老舍的资料

作者老舍的资料作者老舍的资料导语:老舍,中国作家,才华洋溢,也非常的有爱心,他的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民间的,非常的贴近生活。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作者老舍先生的资料,欢迎阅读!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工作经历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
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
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
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老舍(精)

后期创作
老舍创作中有一个从由衷歌颂到按照 别人的调子奉命歌颂的复杂微妙的过 程。投入的层次越深,发现那令他魂 牵梦绕、割舍不了、无比单纯的“北 京”,在文学与现实之间越是存在着 极大的距离。但出于对北京和人民政 府的热爱,他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个人 委屈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与修改之中。
老舍之死
1966年8月24日晚或25日凌晨 时为北京文联主席的老舍投太平湖而死
死因?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 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 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一是因 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 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 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 职位。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 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 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 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爱好
1. 打拳 3. 养花 5. 爱画 7和孩子们交朋友 9. 念外文 11. 养猫 13. 行善 15. 起名字 17. 收藏小宝贝 2. 唱戏 4. 说相声 6. 玩骨牌 8. 下小馆 10. 写字 12. 旅游 14. 分享 16. 自己动手 18. 剖析自己
与诺奖擦肩而过
1968年老舍曾获诺奖。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无人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外,还因为中国作 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 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老 舍在1968年被提名,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 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 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 ,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 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 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城。 不过,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文学奖,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 说,并不重要;对于一个真正有自信的民族来说,也不重 要;重要的是——理解文学真正的意义。
老舍(1899-1966),原名___,字___,满族,北京人,是我

《茶馆》的特点
<一>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二>特殊的戏剧冲突: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 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 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 满 。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 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 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 怀旧情绪, 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看《茶馆》作思考
•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茶馆》第二幕中的戏剧冲突是什 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说明)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人物仿 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 运行着。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 德准则行事。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 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 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 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 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 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末日将临。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 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 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 中。
概括本幕情节(依人物出现顺序)
1、李三发牢骚 3、巡警压榨大兵掠夺 5、常四爷送菜 7、特务敲诈 2、难民哀告 4、唐铁嘴租房 6、松二爷来贺喜 8、刘麻子卖人
9、康顺子求工 11、崔久峰绝望
10、刘、陈、林交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不去,比如说拉洋车,当警察,卖艺, 有的女人甚至堕落成为妓女……。
• 老舍后来成为一个作家以后,他也始终非常 深情地关注着这样一些社会阶层,他的这些 苦难同胞的命运。
• 老舍1949年12月9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当时 老舍夫人与四个孩子尚在重庆。次年四月, 老舍在北京丰富胡同看中了一座普通的四 合院。因为当时还是供给制,物资奇缺, 原房主不要钱只要布,于是老舍用一百匹 白布“换来”了这个院子。从此,老舍结 束了漂泊的生活,与家人在这里定居下来, 直至他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 迫害投太平湖自尽。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二、老舍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和市民 生活作为创作主题,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 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 了巨大成功作家。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使 作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
文学贡献
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 债!”
老舍人生的转折:遇见恩人
• 在老舍7岁时,一位后来法号叫宗月的大和尚 改变了他的命运。宗月原名刘寿绵,是北京 西直门一带有名的大财主,老舍的祖辈曾经 为他家效过力。
• 老舍先生小的时候喜欢念书,他在学校里是 一个很用功的孩子。他的长处是语文、作文、 讲演,非常优秀。而且他讲演的时候很幽默, 经常把别人逗的哈哈大乐,而自己一点儿都 不笑。
母亲的影响
• 老舍童年时期,是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 的。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 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
•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 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 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 榴与夹竹桃,永远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从 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祈老太爷
(二)新时代的洋派青年:新派市民系列。
老舍在作品中对“新派市民”形象进行了漫画 式描写——虚荣、浅薄、嗜财、一味逐“新”、 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和 尊严的堕落人物。
如《四世同堂》冠招娣等。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城市贫民(底层市民)系列
他们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挣扎。作者对底层 市民持有一种同情的态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 .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
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 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
的生日》。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并编辑《齐鲁月刊》。
木镶大理石的书桌上,还
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文房
四宝和齐白石先生为他刻
的印章。
你知道吗?
“丹柿小院”
院中的柿子树
•
院中的西厢房、影壁和院门
北屋是老舍先生的住房和书房
如今,老式硬木
镶大理石的书 桌上,还摆放 着他当年用过 的文房四宝和 齐白石先生为 他刻的印章。
太平湖如今重现
• 新太平湖位于北护城 河上游,从西直门到 新街口大桥,长500米、 宽20米。湖面上2000 余株荷花竞相开放, 堪与当年“太平观荷” 美景媲美,而人工修 建的水岸栈道、湖中 瀑布又使这段美景更 具现代气息。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 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 庆。
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 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 书艺人》。
老舍的夫人与家人
霜 叶 红 似 二 月 花
赵粉初放
第二课时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
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 《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 《牛天赐传》《火葬》《文博士》《正
红旗下》(未完)
短篇小说集《赶集》 《樱海集》 《蛤藻集》 《火车集》《贫血集》 《微神集》 《月牙集》
创作风格
(2) 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 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现形式, 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因而 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创作风格
(3)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道、温情、 具有一种人道主义,充满对底层民众的理 解和同情;同时他的创作又有一种幽默讽 刺的意味,特别是他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 改造问题,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这种思想发展的尤为充分。 (4)老舍善于写故事,他的作品总是情节 连贯、生动、故事性强,这一点又使老舍 的作品具有非常通俗的意味。
• 在《四世同堂》中,他这样描写童年时生 活过的那条胡同: ——
• 北京的城墙,虽然那么坚厚,也挡不 住它…………
它(北京)整个城市发展历史当中,在近代以 来两次沦为废都。”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 至于到了20世纪初辛亥革命以后,八旗的粮 饷彻底断绝之后,满族许多家庭就完全走向 了赤贫化。
•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无法抹去的回忆
无法抹去的回忆
• 八国联军,是母亲为老舍讲述最多的恐怖
故事。惨痛、愤怒、荒谬,是成年之后
老舍对此的复杂感受。
• 太后、皇上都跑了,留下满城百姓和旗籍 官兵驻守一座毫无意义的空城。身为保护 皇城的护军,父亲拿着老式抬枪跟洋鬼子 打巷战,最后被燃着的火药烧伤致死。
主要有《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小福子以及那些 洋车夫们;《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四世同堂》 中的小文夫妇;《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方宝庆等等。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三、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小说 不重视结构,而重视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 儿”和“幽默风”独具一格。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 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 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 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其他文学作品
话剧:《龙须沟》《茶馆》 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等
创作风格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 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 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 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 基本画面。
第四、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是老舍在文史上 的重要贡献,他塑造一个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的 系列(主要有四类市民形象)。
(一)老中国的儿女们:老派市民系列
虽然是“城里人”,更多是“乡土”中国的影子,生活 态度、生活方式很旧派,又保持有农民的传统的善良与温 和。但是从历史观上看,他们又那么狭隘自私和守旧。
主要有老马(《二马》), 牛老四(《牛天赐传》), 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 (《四世同堂》)等。
文学贡献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老舍集中于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批判, 关照转型时期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
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 受着对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 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 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目的。
• 父亲牺牲以后,钱粮减半,就完全靠着母亲 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 老舍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 是过着极其清贫 的生活的。
老舍的出生
• 1899年2月3日,恰好是农历戊戌年的腊月 “小年儿”。正当北京人忙着祭灶的时节, 老舍降生在北平这个贫困的旗人家庭。他 刚刚落草,母亲就昏死过去,要不是及时 赶到的大姐把他紧抱在怀里,老舍难免不 被冻死。
文学史上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三、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小说 不重视结构,而重视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 儿”和“幽默风”独具一格。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 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 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北京话为基础 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 对旗人一般喜欢的那些玩意儿,斗蛐蛐,养 鸽子,他并不太喜欢。课外的时候,他有时 候和自己的小伙伴,比如说罗常培,一起去 小茶馆听听评书。当然都是罗先生掏钱,他 是白听的。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 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 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 历史。”
“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 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 快乐的坐一整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 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 京。
1962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遭到批判,老舍被 迫停止了《正红旗下》的创作。
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 问日本。
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于红卫兵的迫害,老舍 自沉于太平湖,年67岁。
第一课时
• 老舍先生的父亲母亲都是满族人。父亲是正 红旗的,是保卫皇宫的护军。母亲是正黄旗 的,出生在农村。当时他们的收入,就是三 两银子、一担老米。
• 这里是他的诞生地,这里是他度过童 年和青少年的地方。
• 童年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童年对一 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 …… 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 方,老舍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 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有 的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 和活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