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鲁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同步教学课件)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同步教学课件)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 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 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 来,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对地表
形态的 影响
相互
关系
①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4)地壳运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水平运动:引起地壳物质水平 位移,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有
环转化。如在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在高压作用下页岩→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各类岩石的突出特点
3.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掌握三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各种
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
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掌握河流沉积地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洪积— 冲积平 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 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 扇或冲积扇,各个洪 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 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 呈扇形,冲积 土壤浓厚肥沃, 扇顶端到边缘 既不旱也不涝, 地势逐渐降低,是高产田所在 堆积物颗粒由 地 粗变细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变化
第1节 地壳物质的循环 第2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1.如何理解岩石的成因、分类、以及如何正确解释地壳内部物
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常见的有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 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如石灰岩 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即三大类岩石的循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导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导学案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气压带与风带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季风环流二、考点知识梳理考点四、气压带与风带(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动手构建】请在下面左图中写出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相应风向。

【拓展延伸】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分别是由于受热和受冷引起大气运动(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动力原因)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移动原因:的季节移动。

(2)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和的移动方向一致。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冬季偏;南半球反之。

如上图右图所示。

【品尝成功】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A . ,B . ,C . ,D . 。

(3)图中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 。

(填字母(4)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5)此图表示北半球 (季节)。

此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 气压切断,只保留在 上,而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 状分布。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主要成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分布数值特征高山气候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水热垂直变化显著高大的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气温-0.6℃/100m(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导语】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

以下是无忧考网高中频道为每一位高三的莘莘学子准备的《高三地理复习必修三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助你榜上有名!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课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课

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2017·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D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2.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C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寒冷,暴雨多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第1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故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

第2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

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的地方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利于保存。

(2017·德州二模)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绘制了旅途中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cm。

读图,完成3~4题。

3.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在宿营Q处时,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4′,次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

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是( D ) A.90°E1∶37 000 B.130°E1∶74 000C.120°E1∶37 000 D.120°E1∶74 0004.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A )第3题,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可知P地纬度为36°52′N。

“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表明P点地方时为12时时,0°经线地方时为4时,计算可得P点的经度是120°E。

根据材料可知,在Q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4′,说明Q地的纬度为36°54′N,PQ两地相差2′。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考点1 地壳的物质组成①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元素集合而成的。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构成。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是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

它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

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成)等。

考点2 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形成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可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熔融作用,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拓展提示】读图必修ⅠP34图2—7:1)了解地壳物质循环所涉及的圈层结构;2)理解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3)从图中各箭头及岩石的关系分析各岩石的成因;4)能分析各种变化后的地壳物质循环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鲁教版

与风带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3.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河流的特征描述及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洋流对地
天气系统 水循环
锋面、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理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河流的特征描述及其分 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
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 (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 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 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 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 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 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号码 ①
原物质 岩浆
地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生成物质 __岩__浆__岩__
外力作用(风化、
岩浆岩、变质岩和

侵蚀、搬运、沉积、
已生成的沉积岩
固结成岩)
_沉__积__岩__
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作用(温度、 ③
已生成的变质岩 压力)
_变__质__岩___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思考探究 1,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 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沉积岩。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动力: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地壳物 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 CO2 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 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C
考点二
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特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 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 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 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 岩。 (4)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 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 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 者海沟。
提示: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大气 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 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 圈 气体成分是氮和氧 成部分 统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地表水、地下水、大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气水、生物水等 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 圈 存环境的总称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 类图像之六)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 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
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 (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度系数在0.75左右,分值为20~30分。 热点探究:河流地貌、地质剖面图、特殊地区的
洋流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要素变化、河流特征、洋流的影响等等。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识记:内外力
作用的能量 来源、表现 形式和对地 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 质循环的过 程。 3.应用:运用内 外力作用解 释地貌的形 成。
大气的受热过程
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等;二是考查相关图表判读,
大气运动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分布图、气候资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料统计图表等;三是考查气候综合应用,如气候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 对河流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
气压带 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与风带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 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 岁月,沉积、__固__结___为岩石
砾岩、砂岩、页岩、 _石__灰__岩__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 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 片麻岩、__大__理__岩__、 变质岩 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 石英岩、板岩 化而形成的岩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 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思维导图
变 质 作 用
岩石圈

堆蚀积Fra bibliotek作作


考点一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知 识 整 合]
1.岩石圈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 __花__岗__岩__(最常见) 为岩石

玄武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___和流纹岩、
岩 喷出岩
的岩石
安山岩
沉积岩
号码 ①
原物质 岩浆
地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生成物质 __岩__浆__岩__
外力作用(风化、
岩浆岩、变质岩和

侵蚀、搬运、沉积、
已生成的沉积岩
固结成岩)
_沉__积__岩__
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作用(温度、 ③
已生成的变质岩 压力)
_变__质__岩___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__岩__浆__
[深 度 解 读]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审题突破】
冷却凝固
答案 (1)C (2)C
变质
高 温、高压
2.(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 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 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
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命题角度二 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3.(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 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Ⅱ顶部岩层被侵蚀 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Ⅰ,说明又发生 了沉积作用;而Ⅰ、Ⅱ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 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层Ⅰ。 答案 D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试要点
考纲解读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命题研究
地壳内部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物质循环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内容探究:1.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
影响地表 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
因素
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地 表形态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塑造
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 表现。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气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设问方式灵活多 变,命题角度主要有三:一是考查基本原理和规 律,如热力作用、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气压带
的影响。 3.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河流的特征描述及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洋流对地
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
理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河流的特征描述及其分 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分析及应用。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
水循环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 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 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 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 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 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