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之一,而苏东坡(笔名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饮茶爱好者。
苏东坡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他与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东坡对茶的热爱始于他的童年。
在他的家乡江南,茶文化深入人心,传统做茶的技艺也流传甚广。
苏东坡从小就沉醉于香气四溢的茶香中,认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的享受。
苏东坡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
他不仅饮茶频繁,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述。
他在《茶山颂》一书中写道:“茶无点染之荣,与天地同生成。
”他观察到茶的生长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认为喝茶可以使人与天地相通。
苏东坡还在茶的制作和泡法上独具一格。
他提倡简洁自然的做茶方式,注重保留茶叶的原味和香气。
他认为品茶需要静心,慢慢感受茶香和滋味,以获得更好的品味体验。
苏东坡的茶艺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经常邀请朋友们前来品茶、交流文学艺术。
茶席上,饮茶、赏诗、抚琴成为了快乐的时刻。
苏东坡的品茗诗也流传至今,他以独特的诗词风格,表达对茶的热爱和自然的赞美。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品茗的历史回忆,更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和赞美。
他对茶的热爱和独特见解,使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之一,也给后人留下了对茶的热爱、追求和欣赏的精神启迪。
总之,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对茶的独特情感和见解,也让我们明白茶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苏东坡对茶的态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品味、欣赏这一古老而神奇的饮品。
东坡文化的感受和收获

东坡文化的感受和收获据传,六百多年前,当苏东坡途经茶店时,就能品尝到浓郁香醇的茶香,满怀愉悦。
苏东坡后来将茶叶带回家,成就了茶文化的开创者。
从苏东坡之后,茶文化就将江南的风习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江南,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茶具,每当喝茶的时候,都会聚集起来,这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比起喝咖啡和可乐,他们更喜欢喝茶,尤其是苏东坡用茶调和的茶饮,令人倍感温暖。
只要一拿起杯子,就可以品尝到它特有的甘甜清淡,犹如淋漓的秋雨,满溢出来的是满满的温馨。
说到苏东坡,不能不提到他所创造的茶文化。
在苏东坡的思想中,茶是一种和谐、正直的文化,是一种放松心灵的方式。
苏东坡喝茶,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提神、补气,另一方面则是品味生活,修身养性。
他把茶文化融入到坐堂、修行、追求仙气和宁静的生活中,把其中的清新怡人和文雅低调映射到艺术、文字、书籍和其他社会表象中去,以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受苏东坡文化影响,往往会有一种淡淡的柔情和温馨的清新,而这种感受,也是永不褪色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读到苏东坡的文字时,就会闻到一股茶香。
苏东坡的文字里充满了淡淡的夕阳,安静的山水,人们突然有一种来自深处的感觉,仿佛突然洞察到人生的美丽与深刻。
苏东坡的文化无处不在,而它也留给我们许多智慧与慰藉。
他让我们明白到淡雅是一种精神,静谧是一种存在,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特殊感受。
他以一种细腻的笔法,写尽古今之趣,把自然与人性描述得如此通透,令人叹为观止。
苏东坡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他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个性,他所创造的文化永存,令人叹为观止。
它的本质是生活的温暖,满足的安宁,而这正是我们探索生活的动力所在。
我们可以在苏东坡文化中发现更多的智慧,感受更多的温馨,从而收获生活中永不枯竭的力量和慰藉。
苏轼与茶文化的关系

苏轼与茶文化的关系苏轼曾写下了《试院煎茶歌》来描述泡茶用什么样的水为好。
歌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远鸥飞雪轻”。
明·许次茶纾《茶疏》载:“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
说明泡茶的水以微沸为佳。
故常说微沸水泡茶,滚开水澈茶。
还有在酷暑天气,用上等井水澈茶者,借以消暑清热。
苏东坡认为,好茶还得有好茶具。
历来以紫砂茶具为上。
这种茶具,始见于北宋。
时人写诗赞道:“喜且茶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紫砂茶具用于泡茶,风味异同一般。
现代茶叶专家研究证实,除了品种、水质等因素外,茶具与茶叶所含物质浸出率有很大关系。
相传,苏东坡曾谪居江苏宜兴蜀山,常用紫砂壶煮茶,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记述。
后来陶瓷工人制作紫砂壶多用“东坡”命名,以示纪念。
至于质地细腻的景德镇白瓷茶具亦较相宜。
在论及茶的功用时,苏东坡曾在《茶论》中指出:“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在牙膏牙刷尚未问世的古代,他提出了食后用茶漱口的方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他还主张人有小病,只须饮茶,不必用药。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
以饮茶闻名的唐代诗人卢同,曾在《谢孟谏议寄新举》一诗中写道:“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平生不平事,尽向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世,唯觉两腋清风生”。
这便是“七碗茶”的来历。
有人还调查,一家兄弟三人,兄自20岁起,跟随其老中医当学徒,陪师饮茶,历时40年,每日保证两饮,有时三饮,6旬眼不昏花,头发青黑,不仅视听力不减,且言谈举止,快而敏捷。
两个弟弟茶龄较短,现已是两缤银丝,双目昏花,且有多种慢性疾病。
我国地大物博,又是历史茶乡,饮茶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有饮茶、烤茶、煨茶、腌茶、嚼叶、打油茶、酥油茶、盐巴茶、甜茶、奶茶、三道茶、药物混合茶、茉莉花茶、茶砖、沱茶、末茶等等,究起茶文化可谓中国一绝。
苏轼嗜茶的介绍

苏轼嗜茶的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嗜茶,精于品茶、烹茶,功于茶史、茶道,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并留下数十篇咏茶诗文。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苏轼嗜茶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苏轼嗜茶茶是苏轼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一天之中几乎作任何事都要以茶为伴。
晚上睡前需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午睡起来则是“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填诗作文时也要喝茶;挑灯夜战更是要:“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 (《次韵僧潜见赠》)苏轼在徐州当太守时,一次在夏日外出,因天气炎热,一路上令人口渴思睡,十分想喝一杯茶解渴解馋,便向路旁的农家讨茶,并填《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记载下当时的情景和思茶解渴的心情。
苏轼一生为官十分坎坷,数次被贬,由此他也到过很多地方。
每到一处,他总是遍访当地名茶,品尝之余,并赋诗助兴,就像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他在浙江湖州时,曾以“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描述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对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则是“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在广东、江西边界的大瘐岭出产一种叫“焦坑茶”的雨前茶,苏轼在那里的时候也品尝过,并写诗:“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苏轼对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独钟,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他将此茶比作“佳人”:“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佳茗似佳人”便被由来赞美好茶的香醇。
苏轼与东坡肉来历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江苏徐州。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州,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苏东坡茶事

生态文化>FORESTRY AND ECOLOGY苏东坡 茶 事文/江 舟好茶须用好水,古人论茶,水是必须提到的。
苏东坡是诗词圣手,也是爱茶品茶的高手。
据传,苏东坡曾与蔡君谟斗茶,苏东坡的茶本来不如蔡君谟。
但是蔡君谟用上品好茶,却配惠山泉水,而苏东坡深谙“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茶理,精选竹沥水,胜惠山泉水一筹,终于在斗茶胜了蔡君谟。
无独有偶,苏东坡还有一件与茶有关的趣事,一直在茶界流传。
当年,苏东坡因不知黄州菊花落瓣,错续了王安石两句诗,被王安石左迁至黄州当了个闲官团练副使。
临行前王安石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
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
虽然服药,难以除根。
必得阳羡茶,方可治。
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于老夫。
老夫问太医院官如何烹服?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之水。
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
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
”后来在黄州,苏东坡亲眼看到菊花落瓣,深感自己孤陋寡闻,便寻了个公差进京赔罪,临行前特去三峡取水。
不料船顺水而下、一泻千里,苏东坡一时困倦,船已过中峡。
如再逆水回舟,船家多有不便。
苏东坡便请来一位当地老人,问道:“瞿塘三峡,那一峡的水好?”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
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
一般样水,难分好歹。
”于是,苏东坡便放心地取了一瓮下峡水,送进了丞相府。
王安石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书童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
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
其茶色半晌方见。
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
”荆公道:“是中峡了。
”东坡道:“正是。
”“又来欺老夫了!”荆公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
晚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荆公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
苏轼与茶

•
• • •
东坡茶事传千古
•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日他到一寺, 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 “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 辈,便改口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 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大名 鼎鼎的苏轼,赶紧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 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 字留念。苏轼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 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上茶上好茶。” 方丈尴尬羞愧,还能说什么呢。
• 谢谢大家的观赏
茶圣陆羽曾说烹茶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取江水要去离人居遥 远的地方才好。苏东坡夜间乘月到城北伦江取水,远于尘世,取 于流水深处,一尘不染,清澈澄明,又贮月光之精,我敢这么说, 苏东坡的这瓶水绝不会亚于陆羽所谓上等山水了。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 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 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 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 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 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 时。
• • • •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 要”,那么烹茶的精要在哪里呢?胡仔接着说烹 茶不是活水则不能开发其清鲜馥香的极致,他由 此看出“东坡深知此理矣”。
——苏轼
苏轼与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与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之说:茶美、水美、壶美。
饮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不仅历代的文人墨客钟情于茶饮,市井百姓嗜茶者也为数不少。
文人把饮茶视为高雅之举,由此而生的抒情写意的咏茶诗词也数不胜数。
数千年来,茶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
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大诗人,都有咏茶诗传世。
其中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
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
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也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
他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咏出了“从来佳茗如佳人”的雅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
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
而对于茶则不一样,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
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苏东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香茶喻美人苏东坡的咏茶诗语出惊人苏东坡许多的咏茶诗,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以香茶喻美人,语出惊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
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
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
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
该诗颇受后人推崇。
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
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
斗取红窗粉面。
”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
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
”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
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
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
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
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
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
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
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
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
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
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
”“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
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
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
”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
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
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
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
泉。
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
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
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
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下第一。
故有“谷帘自古珍泉”的词句。
下面叙述苏东坡饮茶思念“蜀冈”的问题。
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五泉的“蜀冈”,是扬州的一个山丘,丘上有井水口味甘甜如蜀江水。
苏东坡是蜀人。
认为蜀冈水有乡味,他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诗句,就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饮茶与饮酒的关系
苏东坡的咏茶诗词中,饮茶往往与饮酒相关,酒醒后一般要饮茶。
这在熙宁九年(1026)他任密州知州时作的《望江南》词中可以见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对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意是古时以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天)为禁火节。
禁火以后,从酒醉中醒过来,不禁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
因为寒食节后清明节世人有扫墓的俗习,于是,只能生起寒食禁火后的新火烹煮新茶,过着品茶饮酒作诗的生活。
苏东坡饮茶是午时茶(11-13),饮酒是卯时酒(5-7)。
他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作的《浣溪沙》词中,提到“午盏”,午是饮茶的时间,盏是装茶的杯盏。
《南歌子》词中,有:“卯酒醒还困”之句。
卯酒是卯时饮下的酒。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苏东坡诗词中,在酒与茶之间认为酒胜过茶。
他作的《薄薄酒并引》的词,引中有“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句,其二有:“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衣裳”之句。
意谓浓度淡薄的酒,要胜过茶水;容貌丑陋的妻妾总比独守空房强;粗布衣也比没有衣裳好。
然而,酒胜过茶也非绝对。
在寒食节,由于禁火冷食,不论山珍海味的酒肴,也应以节前备好的清茶、糖粥代替。
他作的《南歌子》(晚香)词,其中“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糖)”,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改火,是古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木柴取火。
旧时,茶有多种含义,主要为饮料外,订婚聘礼称为“食茶”。
茶又是茶与点心的合称。
因此在苏东坡诗词中,茶有时是泛指的。
如他在初至密州时作的《雨中花》词,其中有:“荡飏yáng茶烟”之句。
这里所说的茶烟,并非专门煮茶的烟火,而是泛指一天三餐茶饭袅袅上升的炊烟。
四、对饮茶功效的认识
苏东坡对饮茶的功效,其认识与唐代诗人基本一致。
认为饮茶具有解渴消渴、消烦清心、兴奋提神等作用,并且认为茗茶是心灵美的感受。
分别来说:
解渴消渴功效。
词见《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几句的词意是说走在乡间绵延弯曲的小路上,既走累了又喝了几杯酒,觉得昏昏沉沉很想睡上一觉。
于是,便向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探问家里有没有茶喝。
把思茶解渴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茶的消渴(中医学的一种病名)作用,诗见《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说明饮茶可以治疗消渴
病。
消烦清心功效。
《望江南》词中“且将新水试新茶”之句,意思是说通过品茗新茶以摆脱扫墓思乡的烦恼。
对于清心除俗作用,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兴奋提神功效。
诗见《汲江煎茶》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意谓枯肠禁受不起三碗茶的兴奋作用,结果只好坐起来听着儋州城中不断的更鼓声。
他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的诗中,也提到:“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意思是赠茶为包居士僧房禅坐能战胜睡魔,我自己为了作诗打腹稿今夜睡眠只好休止了。
苏东坡还认为,茗茶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他的《佳茗似佳人》的咏茶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几句诗充分体现了茗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五、传承唐代斗茶风俗
宋代传承延续了唐末五代流行的斗茶风俗。
斗茶就是比赛茶质的优劣。
斗茶的风俗,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有所体现。
他在《月兔茶》的诗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之句。
在《行香子》(茶词)中提到:“斗赢一水,功敌千钟。
觉凉生,两腋清风。
”斗赢一水指斗茶时获得“一水”(斗茶术语)胜利,相当于千钟酒的功效。
两腋清风,典出唐诗人卢仝的一首诗,谓茶喝足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斗茶的内容包括斗形、斗香、斗味、斗色四方面。
其中形、香、味都可按直觉的感受作出判断。
唯有斗色要以白色茶沫为佳,而且茶沫存留以长久不散为好。
苏东坡在《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
就是描绘茶的形、色、味。
茶以白色为珍品。
故以雪乳形容。
雪沫乳花,是指茶盏中浮着如雪如乳的泡沫。
蓼茸蒿笋试春盘是说享受了具有蓼茸蒿笋嫩芽茎杆制作别有风味的野餐茶肴,尝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情趣。
春盘是古时立春日装菜肴果品礼物的盘子。
他《西江月》(茶词)中:“盏浮茶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
”两句,就是说从茶盏中浮着乳花般轻圆白色的泡沫看,人间没有敢与双井茶竞美的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