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牧羊人》公开课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编剧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默读、勾画和标注,理清作者思路。

这篇课文有21个段落,篇幅较长,对于初一上学期的学生来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些难度,可以借助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来梳理行文脉络。

本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感悟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到这篇课文,主人公坚持35年,靠非凡的毅力和辛勤的耕耘将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人生充实而意义圆满,这件事本身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言,意识形态较为浓厚。

作为一篇境外文学作品,这篇文章中也隐含了一些意识形态的灰色地带,对于正处于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讲,这些意识形态灰色地带必须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思考,以免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02设计理念通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充分自学,根据学生自学的问题再进一步组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质疑,并试着思考,经历质疑和思考的过程,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03教材目标1.通过充分预习掌握“栋”“拣”“戳”“慷慨”等21个词语;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理清“我”与主人公三次见面的过程;3.通过思考探究,感受主人公非凡的毅力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4教学重难点探究主人公精神内核和小说主题。

05教学时间一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听写词语。

第一组:栋废墟坍塌不毛之地呼啸滚烫水渠流淌光秃秃第二组:拣戳慷慨溜达琢磨微薄酬劳硬朗刨根问底沉默寡言PPT出示,检查听写。

2.词语分类。

(1)根据课文内容,给第一组词语分成两类,你如何分?请说明理由。

(2)给第二组的词语分类,并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课文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第一组词语是有关环境描写的,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环境恶化时和环境改善后的类别来分组,初步感受植树带来的生态效益。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并掌握复述要点。

2.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并赏析关键词句。

3.赏析人物,感悟并评价主人公的人格力量。

4、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默默坚持的事例。

教学重点:1.默读探究故事情节2.感悟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深化主旨认识,并进行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检查预习:1、查看学生的课文预读笔记(重点检查有无标记段号、有无画出生词及标注拼音)2、明确预习答案:(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C)A.乍.看(zhà)戳.(jié)酬.劳(chóu)干涸.(hé)B.溜.达(liū)坍.塌(dān)微薄.(bó)呼啸.(xiào)C.帐篷.(péng)流淌.(tǎng)废墟.(xū)光秃秃.(tū)D.刨.根问底(bāo)水渠.(qú)滚烫.(tàng)栋.(dòng)(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D)A.张扬琢磨造就不茅之地B.慷概倒塌干涸烤焦C.缝隙帐蓬添置毫无遮拦D.扰乱毅力敬佩沉默寡言三、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见预习案)2、解题:(1)题目“植树的牧羊人”交待了什么事件?明确:牧羊人植树。

(2)请把“牧羊人植树”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

(学法指导:补充时间、地点、环境、情节、结果等(见《南方新课堂》第53页)“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事项”)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从1910年到1945年共35年间坚持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四、深入探究(一)研读情节了解过故事梗概,我们接着细细走入文本,走近这位牧羊人,去探究他身上的谜团——1、为何植树?明确:牧羊人植树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即第11段中所言失去妻子和儿子,客观原因即“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植树的牧羊人 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   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列位先生: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植树的牧羊人》,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剖析,教授教养办法,教授教养目的,教授教养进程五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这一篇课文环绕选自第四单元弟14课,本单元课体裁裁丰硕,情势多样.从不合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处处彰明显幻想的辉煌和人格的力气.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野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本身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凉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赏他大方忘我.不图回报的精力品德和勤奋执着.积极乐不雅的生涯立场.二.学情剖析七年级的学生恰是人生不雅价值不雅的形成时代,本课的消失,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力的浸礼,给学生一次特别的情绪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必定的浏览才能和懂得才能,懂得作者情绪难度不大,但在若何应用准确的写作办法以及在生涯中若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须要教师加以引诱,愿望借这篇美妙的文章叫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三.教授教养办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立探讨性进修.而教授教养办法的最本质特点就是要促进大多半学生在教室上积极介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联合本班学生愚蠢生动的这一特色,在本节课上我重要采纳了,我采取的教授教养办法有:默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师点拨法.四.教授教养目的1.常识与才能(1)学会默读课文,懂得课文内容(2)理清文章脉络,归纳综合“我”与牧羊人三次会晤的情况以及草原上的变更.2.进程与办法(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熟悉.(2)合作探讨浏览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熟悉.3.情绪立场与价值不雅领会牧羊人以不凡的毅力,植树造林,栽种愿望和痛苦的顽强决心,以及为此支付的伟大尽力.五.教授教养进程: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睁开教授教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细节探讨总结教室,拓展延长安插功课,课后巩固(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好的开首是成功的一半,重视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致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进修气氛的重要环节.是以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给大家讲一个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设计意图:从神话故事说起,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同时便于下一步睁开教授教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此环节中,会给大家5分钟的时光默读这篇文章,并依据文章整体大意将文章分为3段,以助于学生更轻易懂得这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在大脑形成初步感知.2.再次默读课文,勾勒出标记故工作节成长的语句,经由过程完成下面表格,领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熟悉牧羊人的形象.(三)精读课文,细节探讨细心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的情势说说你对牧羊人的熟悉.以此种方法让同窗们领会到牧羊人牧羊人忘我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精力.(此环节重要让学生找相干描述句,掌控症结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情绪,领会宗旨)(四)总结教室,拓展延长1.主题:本文经由过程叙写“我”三次访问艾力泽·布菲白叟,看到白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涯情况带来了勃勃活力.由衷地赞赏了白叟的大方忘我.不图回报的精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2.评论辩论:当今社会物资越来越丰硕,现代机械越来越先辈,是不是不须要像牧羊人如许的精力了?(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掌控主题的同时深刻思虑人和天然之间的关系,进修牧羊人的精力)(五)安插功课,课后巩固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不凡的毅力,辛苦耕作,栽种着愿望和痛苦.你知道如许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载下他的业绩,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触感染.(此环节设计拓展思维,造就学生的汇集信息的才能和读写才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公开课)

XX市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教案么变化?①种树让牧羊人变得平静了。

从课文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里“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可以看出,牧羊人和我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挑橡子的过程中。

那一刻的他,内心平静!(读出牧羊人内心的淡定、从容。

)②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一遍一遍细致挑选,没有平静的内心,如何能做到?③牧羊人内心的平静还可以从第5段看出。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文字,均可见牧羊人做事生活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这也折射着他内心的平和。

可见,牧羊人已走出了当时失去亲人的痛苦。

并且,第11段明确地说“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追问: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这一心境的变化?(35年执着种树)④牧羊人内心由一开始的绝望、痛苦变得充满希望与温暖。

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你看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从“轻轻地”三个字中足见牧羊人对橡子的珍视。

种橡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橡子蓬勃生长的无限希望。

(师总结:有希望的内心才是温暖的!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一个个生命。

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

2.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第课时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大致形象。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初识人物⇒拓展延伸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主人公的事迹,让学生提高注意力,以便带着问题和悬念阅读课文。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导入二:视频型[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觉。

播放《植树的男人》动画片片段,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不光存在于影视动画中,还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让·乔诺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设计意图]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并补充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和阅读障碍。

【课件显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戳.( ) 酬.劳( )山毛榉.( ) 白桦.树( )薰.衣草( ) 废墟.(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2)酬劳:(3)坍塌:(4)不毛之地:(5)刨根问底:(6)沉默寡言:(7)连锁反应:〔答案〕 1.hétān chuōchóu jǔhuàxūn xū 2. (1)干枯,没有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举例:文章中牧羊人如何通过植树改变生态环境,以及这个过程所传递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词汇和句型:学生能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词汇如“持之以恒”、“绿化”,句型如“不仅……而且……”。
(3)修辞手法:学生能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了解其作用。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从牧羊人的事迹中,思考环保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示例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树造林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植树牧羊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章阅读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主题思想探讨。文章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将“不仅……而且……”句型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举例:指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森林是地球的肺”,理解其表达效果。
(4)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学课件
○ 第18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 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 第11段:丰富了牧羊的人形象,揭示了他种植树的原因,补充了 牧羊人的相关故事情节,使结构紧凑,更加突出了牧羊人的慷慨 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深化主旨
合作探究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方法指导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 的作用。
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意志坚定的精神。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
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毁灭创造对比,突出了牧羊人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巨大贡
献,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牧羊人的深切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一.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 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二.“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 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三.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 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感情更真实。
帐篷( péng ) 记账( zhàng) 惆怅( chàng)
海拔( bá ) 拨动( bō )
成果展示
【干 涸】 【坍 塌】 【溜 达】 【慷 慨】 【微 薄】 【琢 磨】 【一心一意】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释词义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干枯,没有水
微小单薄;数量少
心思、意念专一
深沉而少言语
大方;不吝惜 散步,闲走
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思索;考虑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文中作动词,长庄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反思
与意见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前几个单元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但文章的内容并不艰涩难懂,学生也能够掌握其主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校第二次主题备课
项目负责人
白玲玲
活动时间
11月27日
活动地点
门楼2楼
活动主题
《植树牧羊人》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叶佳佳郑银杏王玲形吴春宝王文静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组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通过梳理,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1)一:概括牧羊人的高贵品质:难得的好人。
(2-20)二:“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突出了高原的变化。
(21)三: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善良的举动,呼应开头。
划分第二部分层次以“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为线索
2-12 13-17 18-20
(三)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探究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揣摩词句含义,品味章语句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对艾力泽·布菲种树的评价,理解只要充满无私的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的观点。
重难点:
1.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高原的荒凉,甚至令人恐怖的气氛。
5.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氛。与原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
6.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品析句子)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生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细心的特点。
……
(五)精读课文,探究人物。
关注课后第二题。
找出课文中表现牧羊人品格或性格的内容读一读,用“他是——的人“的形式概括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例如: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例如:他是平和、乐观的人。他“原来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他坦然的面对不幸,以平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六)总结全文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而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表达了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赞扬了他无私和给予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充满无私的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的观点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交流点拨】“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的赞美之情。
2.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项目名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从这张表格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变化:
树:越来越多
羊:越来越少
人:越来越多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三次相见过程中他们觉得最关键,最精彩生动的语言进行品味。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享。
从文章题目直接导入,从标题之中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呢?看到这个标题,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预设:标题直接告诉我们一件事——牧羊人在植树;这篇文章是写人的……
问题预设: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植树的牧羊人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入牧羊人的世界吧……
(二)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