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ﻫ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ﻫ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ﻫ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ﻫ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ﻫ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ﻫ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ﻫ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ﻫ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ﻫ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ﻫ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ﻫ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ﻫ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
④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解释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加深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学产生于发展阶段三、几种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与生物起源说一样,都是把动物的本能、
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否
认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本质。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 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05)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 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 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 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 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 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特点有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 性、终身性等。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 )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 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获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 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 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 期的、开拓性的实践、验和研究工作,创建“活教育”的理论体 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代表作品:孟禄《教育史课本》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无意识的 模仿。 局限:有进步的地方,但依旧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人物众多,集中于苏联和中国 代表作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核心观点: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局限:劳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三阶段,分别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还有四阶段,分别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综合: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学习要学点习:目标:
➢ 概括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 描述出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论主要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三种主张。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代表作品: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
《教育原理》 核心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类教育的可选择性。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 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 的作用。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 我教育等。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原理-1_真题-无答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原理-1(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A. 教育问题B. 教育现象C. 教育事实D. 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______。
A. 描述教育事实B. 探讨教育问题C. 分析教育现象D. 揭示教育规律3. 我国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为以介绍、翻译为主转向以评述为主,并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进行著述,这发生在______。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20世纪头20年C. 20世纪20~40年代D. 20世纪50~60年代4. 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______。
A. 《新教育大纲》B. 《教育概论》C. 《教育过程》D. 《现代教育原理》5. 属于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是______。
A. 《教育与文化》B. 《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C. 《民主主义与教育》D. 《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6. 1933年出版,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学》的主编是苏联______。
A. 巴班斯基B. 赞科夫C. 凯洛夫D. 申比寥夫7. 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
A. 幼儿教育B. 中、小学教育C. 高等教育D. 职业技术教育8. 有的教育家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研究,有的则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指教育学的______。
A. 教育学问题领域B.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C. 教育学研究范式D.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9. 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______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A. 教育的阶段B. 教育的组成内容C. 教育范围D. 教育性质10. 运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原理编写新的教材,这意味着______。
A.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B.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C.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D.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11. 邓小平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学的______。
教育学原理1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一、教育学的概念(名)1.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3.研究任务:(简)①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②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指导教育实践。
③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认真探讨教育的价值问题,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活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要根据个性特征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简)(一)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体现在以下几本著作中:《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哲学、政治、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理想国》:阐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记》: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所作,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特点:教育思想没有从哲学和政治体系中分化出来。
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著作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上。
教育论述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二)独立形态阶段(简)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写了一系列教育著作阐明他们的主张,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活动。
【补充】教育学科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学科泛指我国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所属的各类教育学研究领域;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实施者(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措施(1)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任务(2)教育措施:方式和方法(讲读、讨论等)和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4、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的关系:教育三要素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最基本、决定性的)(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二、教育的起源【知识拓展】三、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没有构成教育的三要素4、教育具有原始性5、教育没有阶级性(二)古代的教育---古代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1、夏朝:4000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产生;国家机器的产生(学校的产生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2、西周:(1)教育特征:形成“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2)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特征:大兴私学(显学:儒、墨、道、法)稷下学宫:官家操办、私家支持(性质)4、两汉时期:(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察举制:察举孝廉、秀才(3)太学和郡国学:太学、大都授、设科射策(4)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5、隋唐时期:(1)国子监(2)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3)科举制度6、宋元明清时期:“四书”、“五经”程朱理学成为国学(1)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明朝:八股文(4)清朝: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封建社会教育特征:教育具有阶级性、宗教性和等级性;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解答)***(二)古代的教育---古代西方1、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1)教育内容:《吠陀》(2)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僧侣2、古代埃及:(1)文士学校:学为文士(2)教育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3、古希腊、古罗马:(1)古希腊教育:斯巴达、雅典(1)古罗马教育:A 共和前期: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B 共和后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4、欧洲的封建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1)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射箭、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5、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象征性、专制性、刻板性(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文化和世界观。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蒙田(四)近代教育:(解答)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1619年)3、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分离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解答)****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2、教育的全民化: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和不定型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编写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4)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特征: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6)教育的个性化: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7)教育的国际化:从教育目标、制度、内容到管理都要面向全世界【知识拓展】现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4)教育的革命性增强(5)教育指向未来,具有未来性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系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解答)1、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5、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教育学没有完全独立)---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1、儒家的教育思想:*****(1)孔子思想《论语》:A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个人:“性相近,习相远”社会:“庶、富、教”B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C 教育目的:培养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D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E 教育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由博返约学思行结合谦虚笃实F 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G 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2)孟子思想A 教育作用:人性善(内发论)---个人本为论B 教育目的:明人伦C 追求大丈夫的理想人格D 教学要求:“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因材施教“专心致志”(3)荀子思想:A 教育作用:人性恶(外铄论)---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化性起伪)B 教育目的:大儒教育的理想目标C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D 论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2、古代中国教育思想(1)墨家A 教育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B 培养目标:兼爱非攻C 教育内容: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核心是“兼爱”科学技术教育: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小孔成像)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人的认识与言谈的衡量标准)D 教学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2)道家:A 道法自然: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B 教育作用:“绝学无忧”---彻底的消除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C 逍遥的理想人格: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瘾君子”D 学习方法: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3)法家:A 人性利己说B 教育内容:“以法为教”C 教育主张:为了统一天下,必须相应的要求思想的统一D 教师:禁私学与“以吏为师”3、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学记》:豫时孙摩、道而弗迁(1)地位:“教育学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教育作用:具有政治功能和个体功能(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4)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5)教学方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6)教师观:师道尊严---倡导尊师重道(一)萌芽阶段(教育学没有完全独立)---古代西方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西方第一个采取启发式教学的人(1)地位: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2)教育目的: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和培养治国之才(3)教育任务:A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B 智慧(知识)即道德C 提出“道德可教”的主张(美德是否可教)(4)教育内容:A 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实用科目B 德育、智育、体育(5)教育方法:问答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2、柏拉图:(1)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A 教育宗旨:培养未来的统治者B 教育理想目标:培养哲学王C 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3)学习即回忆(区分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观念世界)3、亚里士多德:***(1)地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代表作:《政治学》(3)《政治学》中的教育观:A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B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倡导和谐教育,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C 灵魂与教育(灵魂白板说):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D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天性、习惯、理性(追求理性,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提出将儿童成长过程按年龄分期的思想家。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学法的著作。
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二)创立阶段(17---18世纪)教育学的独立形态1、培根:(1)代表著作: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2)主要贡献:A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B 提出实验归纳法,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2、夸美纽斯***(1)代表作:1632年《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主要贡献:A 论教育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B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儿童的身心特点)C 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D 论学年制、班级授课制E 论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F 论述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