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论美学概论第11讲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美学概论美学导论

1956年美学大讨论
主观派:吕荧、高尔太; 客观派:蔡仪; 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李泽厚。

返回
第三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
返回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1、联系:(1)美学曾长期从属于哲学,是哲学 的一个分支;(2)哲学以主客观世界作为它的对 象,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 般规律的科学。它为美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础,对美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而美学研究的成 果又反过来丰富哲学的内容; 2、区别:美学要研究美的具体形态、范畴及其审 美特征、美感的心理过程和组合方式、美的欣赏和 创造、美育等内容,这都超出了哲学的范围。
返回
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
知(理性认识) 心 理 活 动 意(道德活动) 逻辑学 伦理学 哲 学
情(感性认识)
美学(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学 )
结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返回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
种观点 ; 结论。
返回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
返回
“自下而上”的方法

这是一种归纳的、经验的方法,首先用观 察和心理实验的方法大量收集各种审美经 验材料,然后用自下而上归纳的方法总结 出普遍性的法则(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 分析为主)。培根称之为“蜜蜂从众花中采 取甜汁酿蜜式”的认识方法。代表:费希 纳、里普斯、布洛以及精神分析美学、自 然主义美学、语义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 美学等。

返回
美学思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美。

美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感受和情感共鸣的事物的属性。

但美并非是绝对和单一的,它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身材被视为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的身形更受推崇。

这就说明美是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

美的形式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式美包括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等要素。

对称的建筑给人一种稳定和庄严的感觉;均衡的构图在绘画中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合适的比例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和美观;而节奏和韵律则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动态和活力。

再来说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指的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而审美客体则是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和评价的对象。

审美主体的个人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都会影响其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和评价。

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正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

审美体验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客体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的感动,也可能是长久的回味。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时,可能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当我们观赏一幅震撼的画作时,可能会被其强烈的表现力所打动,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在美学中,艺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重要方式,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众多领域。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思想情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审美判断也是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美丑、好坏等价值的判断。

审美判断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共识。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审美形态学:
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 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如何凝结成代表文 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
审美艺术学:
审美艺术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最典型的 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
审美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是描述、解释审美活动中主 体心理过程的特点和机制的一门美学分支学 科。
审美社会学:
(《老子》第一章) 本章旨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 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 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道 气 象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 美观照、审美心胸一系列特殊看法,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的理 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涤除玄鉴” 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 动”的理论,它们的思想发源地,就 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美学概论》
主讲人:肖砚凌 Email:tong.a.wu@
参考书目: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 牛宏宝《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董学文《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张法 《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宗白华《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金盘遗址(the Golden Disk Site)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梅恩岩洞画
一、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 “道”、“气”、“象”等, 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 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 的影响。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第十一讲.美感论1

第十一讲.美感论1

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 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 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 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 的情绪。 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 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 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 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 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
2、联想和想象: (1)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
的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 事物,它是人类一种普通而重要的心理现象。
接近联想(时间、空间的接近) 相似联想(性质上、形态上的类似) 对比联想(事物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2)想象综合了人的许多心理功能,在审美活
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 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 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
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
深入、更加强烈。
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 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 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 识和精神上的愉悦; 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 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 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
饮酒
• • • • • • • • •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美感的心理结构
美感主体 外在眼耳 (审美器官)
美感对象 山 夕阳 飞鸟 表层 (事物外观的美)
意志 情感 认识 (审美心理机制)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
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
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 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 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 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 的审美能力。 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 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 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 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 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 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美感的共性 ,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 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
美的本质(二)
3、劳动创造美:
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 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 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 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 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 (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 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 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
第一章 美论
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十一章 美育
• 美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区别主要在于美学是侧 重理论,而美育侧重于践行。美学对于美育的意义,就是 提出美育所要践行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美学的研究, 能理解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了解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和社会 的意义。而对美育的重视,则是看到了美学研究所提出的 目标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因为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 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学家与艺术家们纷纷呼吁恢 复美育的地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努 力,1999年3月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三、美育的特性
•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 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 必定是审美对象。
•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 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 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 的教育。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二、陶冶性情 • 三、完善人格 •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论美学概论第十一讲:美的类型论(一)事物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内容:质料或活动本身;二、形式:结构或活动方式。

由此,事物的美(实为对象化了的人对于事物的美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一、内容美:由事物的内容(质料或活动本身)的价值所产生的美。

内容美的主要类型:气味美、滋味美、冷暖美以及(不考虑活动形式时的)运动美、行为美(特指人的社会行为的美)等。

二、形式美:由事物的形式(组织结构或活动方式)的价值所产生的美。

形式美的主要类型:线条美、形体美、色泽美、(事物存在的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等相态的美)、声音美、姿态美、节律美、动作(轨迹的)美。

(3)综合美:由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因素的共同产生的价值所产生的美。

综合美的主要类型:质地美(习惯上常被归入形式美)。

一、内容美的主要类型:1、气味美:气味是分子级的物质作用于人的嗅觉神经系统所产生的气味感。

基本的气味(感)有:香、臭。

气味(的)美是以分子级的物质符合人的神经系统的特定生理需要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

如:花香、香水、体香、体臭所引起的美感。

如:张香桐在地铁中碰上的故事、印度的一个“香水艺术家”与几十个妻子和睦相处的故事、一般人对于“狐臭”或“羊膻味”的体验。

根据本人的实际体验,从美感的强度上说,香水(或其他香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之一。

2、滋味美:滋味是分子级的物质作用于人的味觉神经系统所产生的滋味感。

基本的滋味:咸、鲜、酸、辣、甜(对应的物质:盐、氨基酸、醋、辣椒、糖)食物的滋味是否令人愉快其实是食物是否适宜于人食用的一条判断标准。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曾建议建立烹调美学(一种关于事物的内容美的美学)。

他的看法对于形式主义美学具有一种纠偏作用。

实际上,许多著名文人都是美食家,有的还是烹调家。

滋味(的)美是以分子级的物质符合人的神经系统的特定生理需要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

(附:人有时会仅仅因为需要品尝味道而消费食物,这是因为人的味觉神经系统有得到适当刺激从而得到适当活动的需要。

)3、冷暖美(一种触觉美):冷暖是事物分子的(无序的)热运动作用于人的相应的神经系统所产生的感受。

冷暖(的)美是以事物的冷暖状况适宜于人的生存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

例:明代白话小说中一书生不喜欢他的瘦弱且体温偏低的妻子的故事。

旅行家余纯顺在沙漠中被高温热死前的体验。

人们对事物(房间、被窝、气候等)的冷暖状况作出情感评价时,一般不用“美、丑”这些词,而是用“舒适(舒服)”、“爽”“可恶”等词。

当人们用称之为“舒适”或“爽”的情感对事物(的冷暖状况)作出评价(并因而对象化)时(如“这冰汽水或空调房好爽!”),这种情感实际上也是一种美(感)。

4、活动美(不考虑活动形式时人对于活动的美感)如:儿童的某些简单的追逐游戏,在大人看来太简单、单调,但儿童仍会乐此不疲。

这是因为一定的运动量是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另一基本条件:营养。

)再如,身体被固定不动时间太久的人,任何一种运动都会令他愉快。

当人们凭自己对于活动(如游戏)的愉快体验对活动作出评价时,这种情感也就因对象化而称为美。

如,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说:美的游戏、游戏的美,游戏是美的。

活动的美是以由活动本身的合目的性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

5、行为美(特指人的利他行为的美)如:危难中救人的行为美;帮助他人的行为美。

二、形式美的主要类型:1、线条美:线条是呈现在人的视觉中的事物的某个部分的外缘轮廓。

人体的线条美,以青春期的女性最为明显。

尤其是三围。

(1)胸部的线条美:乳房的适当大小、一定形状、垂直于胸肌向外突出的造型,这些特征最易引起人(尤其是男性)对女性胸部线条的美感。

乳房的线条美实际上反应了女性生理的成熟性、乳房的哺乳功能、以及对于男性的吸引力等正面价值。

而人对于乳房的不美感或丑感实际上反应了女性生理的衰老、哺乳能力的不足、对于男性的吸引力的下降等负面价值或价值的劣势地位。

(2)腰部的线条美:较细的腰部与躯体的上下部分相连所形成的曲线之所以让人产生美感,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曲线实际上是青春期女性的标志之一;此外,这种曲线还是躯体运动便利的标志。

相反地,人对于腰部线条的不美感实际上反应了身体的衰老、运动的不便或其他不健康状态所给人带来的负价值或价值劣势地位。

(3)臀部的线条美:臀部的适当大小和线条的圆润也很容易引起人的美感。

臀部的线条美实际上反应了女性生理的成熟性、生育能力、以及对于异性的吸引力等正面价值。

而人对于臀部线条的不美感实际上反应了相应的负面价值。

(4)脸形(脸部线条)的美:对于女性的脸,人们习以蛋形脸为美。

这是因为:a、这是女性脸形在统计学上的标准模型;b、这种(脸形的)线条本身能使人的视觉神经处于最放松的状态;c、这种柔和的线条之于(我们这个社会中人们认为)女性应该有的温柔性格具有象征作用。

同理,对于男性的脸,人们习以国字形的脸为美,这是因为:这是男性脸形在统计学上的标准模型;这种有力度感的线条之于男性应有的刚强性格具有象征作用。

线条的美是以由线条(这一形式因素)之于事物的合目的性所产生的价值为基础的美,或是以因联想和象征作用而使线条具有的某种符号性价值为基础的美。

2、形体美:形体是由线条构成的平面或立体结构。

(1)男人与女人的形体美:由于社会分工,女性很少从事重体力(尤其是需要臂力)的劳动,因而胸部和背部肌肉不(必)发达。

而为了适应生产后代的需要,女性的骨盆又(比男性)相对较大。

由此造成了女性总体上的削肩宽臀的“正三角”体形。

据某些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人的体形还受性选择的影响——性特征的明显使得个体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因而,性特征还会因性选择而通过遗传机制得到加强。

据考证,史前时期女性的臀部普遍比现代女性肥大,这是因为史前人类的交媾方式普遍为背交式,这使得女性臀部成为刺激男性的主要部位,因而臀部的肥大特征通过选择和遗传机制普遍得到加强。

同样,由于受正面交媾方式的影响,现代女性的胸部成为吸引女性的主要部位,因而,据研究,与史前人类相比,现代女性的胸部也有普遍增大的趋势。

女性的肥臀是构成女性身体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的紧身裤(提臀裤)和高跟鞋是女性为了突出性特征以便增强对于异性的吸引力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高跟鞋可以使女性走路时臀部自然上翘并加大摆动的幅度从而增加性感——与性的吸引力有关的美感。

如:如柳枝在风中摆舞一般的女性的走路姿态会引起男性强烈的(与性的吸引力有关的)美感。

同理,由于社会分工,男性需经常使用臂、肩和背从事强体力劳动,因而,男性的肩部宽阔,肩背肌肉发达,从而形成了男性的“倒三角”体形。

由于这种体形是男性生存能力强的标志,所以,人们会对之产生美感。

我们知道:审美活动会受有关审美的观念的影响。

对于人体美,如果抱错误或不合适的观念,就有可能以丑为美(即产生错误的审美评价)。

如:某些女性健美比赛中所评选出来的女性“健美”明星,按人们关于女性体形的一般观念,其实只健不美。

再如:目前时装表演界所选的竹竿型的服装模特,其实也缺乏女性特征,因而并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女性美。

(2)其他生物的形体美:各种生物的体形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果,凡是有利于这种生物的生存的体形,从这种生物本身的立场上看,都可以表现为美。

如:水中事物的体形从总体上看都是流线型的,这是因为具有这种体形的生物在流体中运动时阻力最小。

而人通常也会将水中生物的这种体形感受美。

对于形式美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感受为美的事物形式通常都是最有利于该事物的存在或最有利于该事物发挥其之于其他事物(尤其是人)的效用的(如工具)。

(值得顺便指出的是:适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质,朝着合目的方向的适应性变异是生物形体和功能变异的规律。

)(3)关于“黄金分割(比例)”所谓“黄金分割(比例)”,指两个线段的长度比例等于1.618:1(或0.618:1)。

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事物形体通常被认为是最美的。

似乎这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一个(形式)美的奥秘。

然而,实际上,黄金分割比例其实就是人体多个部分之间的正常比例。

如:人体躯干部分的长和宽(中国人58/38 =1.61)、脸部的长和宽、手臂的上下两段、腿的上下两段等之间的正常比例。

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符合这一比例的事物,于是,在不考虑事物形式的其他合目的性的情况下,就会易于对符合这一比例的事物形体产生美感。

如书藉、纸张通常都取符合这一比例的矩形。

这种形式美的基础其实仍是这种形式的合目的性(符合这一比例的人体才是最有利于人的生存的正常人体)。

而事实上,能让人产生美感的事物形体并不仅仅限于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事物。

如:大会堂、影剧院的大门,必须宽大以方便众多人的出入,才有可能使人产生美感。

在这类场合中,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但却符合人的需要的门的形状反而是美的。

再如:笔杆必须是便于把握的竿状物,鞋必须是符合脚的形状的物体,才有可能使人感到美。

对于这些事物,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形状反而是(让人感到)美的。

可见,美的客观基础只能是事物的合目的性所产生的价值,而不是与目的和价值无关的某种孤立的事实——比例。

3、色泽美:色泽包括色彩和亮度。

色彩是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对于光的频率所产生的色彩感。

亮度是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对于光的振幅(强度)所产生的亮度感(严格说来,黑与白不算色彩)。

天空的蓝色、云朵的白色、森林和草地的绿色、花朵和服装的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相对单纯的美感。

如果不仔细思考,或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色泽的美似乎是没有理由的或没有价值基础的。

然而,任何一种美实际上都是有价值作根据的。

只是,某些美所内含的价值现象较为或相当隐蔽而已。

色彩美的价值根据主要在于:(1)构造相同的事物,有色彩的比没有色彩的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刺激,从而满足人的神经系统要求得到适当刺激的需要;(2)对于具有色彩感受功能的人的视觉神经系统来说,色彩感受能力本身的适度活动就是(维持这种能力的正常存在所必需的)一种内在需要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感觉饥饿”。

对于视觉神经系统尚处在发育期的幼儿来说,适当的色彩刺激更是其视觉神经系统得以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色彩尤其是强烈的色彩刺激会给幼儿带来相当强烈的快感) 。

本人的体验: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中生活惯了的人,会有一种感受绿色的内在需要。

如本人在北京读书时,对于满眼都是黄色(土地的颜色)和红色(墙壁的颜色)的环境就感到很不习惯。

长期不见绿色,就会感到心烦,从而生怀乡之情。

再如:某个来自陕西黄土高原的浙大学生说:初到杭州读书时,对杭州满眼的绿色会产生一种晕眩感;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这种以绿色为主的环境。

对于灯光的明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唤起人不同的感受,同样是因为光线的明暗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如:晚上看书时,较明亮的灯光因符合我们的需要而令人愉快;但男女约会时,却一般不会选择灯光太明亮的环境,因为这种明亮的灯光不利于唤起温馨浪漫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