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生物学及检疫除害方法

合集下载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又称星皮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又称光肩天牛)是两种常见的天牛类害虫,
它们都对树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两者的区别以及防治方法。

让我们来看一下星天牛。

星天牛身体长约2至4厘米,呈棕黑色,背部有白色的斑点,形状像星星一样,因此得名。

星天牛主要以松树、云杉、红杉等针叶树为食,特别是对于
已经受损的或者死亡的树木更容易感染。

星天牛幼虫会在树干或树枝内钻洞并进行食害,
从而破坏树木的血液供应系统。

受感染的树木通常会出现树皮剥落、树干内部腐烂以及枝
条枯萎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害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树木检查:定期检查树木的健康状况,特别是针对已经受损或死亡的树木进行检查。

如发现害虫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2. 树干清理:及时清理树干上的草、杂物和树皮,以阻止害虫趁机产卵和滋生。

3. 修剪枝条:定期修剪和清理树木的枯萎和弱化枝条,减少害虫栖息和繁殖的机
会。

4. 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专门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但需要遵循产品说明,注意安全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也可以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药剂喷洒。

5.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虫类,如寄生蜂和杀虫繁殖菌等,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种
方法相对较安全和环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都是对树木有害的害虫,它们会破坏树木的血液供应系统,导致
树木生长减缓甚至死亡。

通过定期检查、树干清理、修剪枝条以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树木的健康。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都是广义的天牛科昆虫,它们身体长约3~4厘米,黑色或棕色,背部有弧形的凸起,腿和触角都很长,是比较常见的农业害虫。

虽然这两种天牛长得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显著的。

这篇文章将从外形、生活习性、危害和防治等方面来介绍它们的差异及如何防治。

外形区别:
1.星天牛身上的凸起形状是蛋圆形,前部凸起比后部宽,整个背部略带皱纹。

2.光肩星天牛背部的凸起是三角形,它还有两个明显的凸起,分别位于前胸板和中胸板之间。

3.在它们的触角和腿的长度方面,光肩星天牛略长一些。

生活习性区别:
1.星天牛是夜行性昆虫,因此一般在夜间活动,白天会躲藏在土中或者干燥的树上。

2.光肩星天牛则是白天活动,夜间会躲在叶子或者干燥的枝干底下,并且能跳得非常高。

危害区别:
1.星天牛同樣以树木为食物,但它的口腔比光肩星天牛更强,能够啃食比较硬的树木。

2.光肩星天牛喜歡啃食树枝干、树皮等部位,口腔相对较弱,啃食比较细小的树木和植物。

如果数量较多,就会使这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机械控制:可以在果树、森林和园艺等种植场景中采用捕虫灯、贴纸、手动捕捉和人工移植等机械控制方法,以减少这些害虫的数量。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包括引进外来天敌、人工繁殖及释放幼虫等方式会十分简单而实用。

3.化学防治:化学除虫剂是最常见的防治手段。

应根据害虫的程度选用制剂及施药方式进行防治,以便减少对环境与人的伤害。

总之,对于种植园艺、林业和果园来说,这两种天牛都是不容忽视的害虫,我们应该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和危害。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方案 (1)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方案 (1)

2010年乌拉特后旗光肩星天牛防治方案光肩星天牛是重要的林业检疫害虫,也是园林植物上重要的蛀干害虫。

这类害虫生活隐蔽,除在成虫期进行补充营养、觅偶寻找繁殖场所等活动时较易发现外,均隐蔽在植物体内危害,其幼虫钻蛀植株茎干,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蛀道,危害早期往往不易引起注意,到后期则造成寄主长势衰弱,以至成株成片死亡。

最近我旗在园林绿化树木中首次发现光肩星天牛成虫,为了减少损失防止灾害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旗光肩星天牛发生及防治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虫情监测虫情监测分虫情普查和固定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

(一)虫情普查1、普查每年2次,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约4-5月份)和秋季落叶后越冬前(约10-11月份)进行,以秋季普查为主。

普查范围包括发生区和与发生区相毗邻的未发生区。

2、对巴音镇范围内所有树木进行全面踏查。

确定发生区疫区为东矿招待所、林苑宾馆南、国税、呼吉勒公园、电力长廊附近等。

(详见附表)3、未发生区与发生区毗邻地区,以交通沿线、风景区、木材加工销售集散地等传入天牛可能性大的地区及附近的寄主林分做重点全面普查。

如发现有枯梢、羽化孔和蛀孔等可疑症状,要在附近做进一步详查,或请专家鉴定,如确定为天牛危害,应立即采取措施除治并上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

(二)固定监测1、发生区全部治理。

治理区:(见附表)同时对巴音镇范围内所有树木配备专人定期监测。

2、与发生区相毗邻地区的未发生区在交通沿线、风景区、木材加工销售存集散地等传入光肩星天牛可能性较大的地段设立固定监测点,定人定期监测。

调查与监测参照黄斑星天牛预测预报办法(新发布)。

二、检疫把关(一)光肩星天牛检疫范围包括来自发生区的寄主原木(含板材、方材)、苗木及带有活体的包装材料等。

(二)发生区内要对木材加工销售点、车站、苗木繁育基地等开展检疫。

详细登记带疫情况,下发除害处理通知书责令限期对疫情进行除害处理,同时根据产地检疫结果对要求调运的光肩星天牛寄主苗木、原木及制品数量进行全面核实,严禁带活体的苗木、原木及制品进行流通。

害虫光肩星天牛防治经验

害虫光肩星天牛防治经验

横 向稍弯 曲 , 然后 斜 向上 方 , 呈“ L ” 型互 不 穿透 蛀 道 。
县塔 勒德 镇 首次 发现 光 肩星 天 牛虫 害 以来 。有关 部
随着 虫 体 增 长 , 蛀道也渐加宽加长 . 蛀道最长 l 5厘 生物 杀虫 剂进 行 防治 , 叶 片保存 率 可达 到 9 2 %。
扩 散蔓 延创 造 了极 为有利 的条件 。自 2 0 0 5年在新 源

危 害 症 状
光肩 星天 牛 主要 以幼 虫 危害 ,寄 生在 粗 3厘 米 以上枝 条 或树 干 上 。成虫 将 卵产 于 树皮 韧 皮 部 与木
质部之间 , 孵化后 , 幼 虫从 韧 皮 部 钻 人 木 质 部 , 蛀 道
5 . 糖 浆 诱 杀
糖、 醋、 酒、 水按 6 : 3 : 3 : 1比例 配 制 , 加 总量 0 . 1 %
的敌 敌畏乳 油 。
玛 纳斯 县实 施综 合 治理 以来 。未 出 现食 叶害 虫 成灾 现 象 , 虫 口密度 逐 年降 低 , 叶 片保 存 率从 进 行 化
将长 2 5厘米 的 4根 木棍 插 入 土 中 , 把4 0厘米 × 4 0厘米 方形 塑料 布 四角 系在 4根 木棍 上 , 形 成浅 盘 ,
学 防治 时 的 3 5 %提 高 到 9 2 %. 林 地 上天 敌 活跃 、 数 量
众多 . 林 木 生长及 结 实正常 。 综 合 治理 成本 为 4 9 . 3 9 ~
6 6 . 2 2元/ 公顷 , 是化 学 防治 成本 的 5 0 %。
四、 小 结
将 配 好 的糖 浆 2 0 0克左 右倒 入 盘 中 。糖 浆盘 在 林 中
三、 治理效 果
配方 1 : 柴油 5 0份 , 5 %菊 酯乳 油 1份 。配 方 2 : 水5 0份 , 有 机 磷 乳 油 l份 。 按 配 方称 量 后 , 充 分 混 合, 涂 在树 干 基部 , 形成 1 0厘 米 的 闭合环 , 以杀 死 上

杨树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杨树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4期林业科学杨树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其防治方法宋广伟(阜南县林业发展中心,安徽阜南236399)摘要本文介绍了杨树光肩星天牛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为害特点、成灾原因,分析了虫害发生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光肩星天牛的具体防治措施,为杨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生物学特性;为害特点;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4-0075-04光肩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江苏等省份,分布范围广,为害寄主包括榆、杨、柳、槭、桑、梨、樱桃、李、梅等树种。

近年来,随着安徽淮北阜南县绿化面积的扩大,公园、道路两旁、沟塘边等栽植了大量杨树,多处杨树栽植后管理粗放,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原因,致使光肩星天牛普遍发生,造成杨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和生态环境。

自2018年以来,笔者对杨树光肩星天牛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针对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成效。

本文对光肩星天牛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杨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1光角星天牛生物学特性1.1生活史光肩星天牛在安徽淮北地区1年发生1代或2年1代,以幼虫和蛹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树干,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幼虫化蛹期。

6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6月下旬到7月下旬为出现盛期,直到10月份仍有成虫活动。

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左右成虫在树干上爬行寻偶交配,交配后15d左右产卵,6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8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多数为单产,也有2~3粒聚在一起,卵期15d左右。

6月底开始出现幼虫,初孵幼虫主要在刻槽附近蛀食,被害处排出少量碎末或树汁。

6月下旬至7月底,幼虫多在韧皮部与边材之间危害,8月上旬至10月底,幼虫进入木质部危害,有粪便及木屑排出,11月气温下降到6℃以下时幼虫开始越冬。

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

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

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作者:马跃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7期摘要:光肩星天牛是林业上重要的蛀干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杨、柳、榆树等阔叶树种。

光肩星天牛害虫的发生范围广、发生程度重,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及华北平原绿化区发生尤甚,严重地危害着杨树的生长。

本文根据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征,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基本掌握了光肩星天牛发生及危害规律的基础上,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危害;防治中图分类号:Q969.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261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征光肩星天牛越冬时以幼虫或卵的状态存在,在翌年4月份左右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越冬的幼虫开始活动。

幼虫化蛹期在每年的5月上旬—6月下旬。

经过41d左右蛹就可以羽化为成虫。

每年的6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6月下旬—7月下旬为光肩星天牛的盛期,到10月份时,成虫明显减少。

6月末开始出现幼虫,到11月气温下降到6℃以下,开始越冬。

初孵幼虫先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取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蛀道,25~30d以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危害,刻槽吐木屑,多在侧枝发病,并且不断向上方蛀食。

光肩星天牛的幼虫会钻蛀植株的茎干,大部分时间都隐蔽在植物体内危害植物,很难被发现。

只是在成虫期才会爬出植物体去补充营养、觅偶寻找繁殖场所。

因此,光肩星天牛在危害的早期往往不易引起注意,到后期则造成寄主长势衰弱,以至成株成片地死亡。

2 根据光肩星天牛发生的现状,结合其生物学特征,应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需要进行普查每年普查2次,普查范围包括发生区和发生区相毗邻的未发生区。

分别在春季越冬虫开始活动后(约4—5月份)和秋季落叶后越冬前(约10—11月份)进行普查,其中以秋季普查为主。

未发生区与发生区毗邻地区,重点普查光肩星天牛传播可能性大的交通沿线、风景区、木材加工销售集散地。

当发现树木有长势弱、枯梢、羽化孔和蛀孔等可疑症状时,进一步详查是否为光肩星天牛危害,如果确为光肩星天牛危害,应立即采取除治措施。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1. 引言1.1 介绍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都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它们主要危害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给农民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星天牛是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1.2-1.5厘米,黑色或发亮的蓝黑色,触角锥形,一对吻带状伸出体外,触角节纹理细致,翅毛淡白色,足部发达,健壮。

而光肩星天牛则是星天牛的变种,其特点是具有光亮的蓝白色肩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非常醒目。

这两种害虫危害相似,都会啃食果树和蔬菜的叶片、花朵、果实等,造成叶片凋零、果实被啃食等严重后果。

而且它们以果蔬为食,繁殖快速,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危害。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防止这两种害虫的扩散和减少农作物的损失都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能够加深人们对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了解,为农民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1.2 危害分析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是农作物上常见的害虫,它们的危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害虫的危害。

星天牛是一种喜欢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其口器发达,一般以植物叶片、嫩叶、嫩芽等为食,造成植物叶片残缺、嫩芽受损,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星天牛还可能携带病毒和细菌,将病害传播给植物,导致病情加重,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光肩星天牛与星天牛相似,也是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光肩星天牛在植株上吸食汁液时,可能导致植株萎缩、叶片出现焦枯斑点,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的话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光肩星天牛还可能传播植物病害,加重农作物的损失。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都是植物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吸食植物汁液、传播植物病害等方面,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的区别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都是害虫,但它们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可以从外观、生活习性和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

在外观上,星天牛的体长一般在1.5-2.5厘米左右,通体黑色或暗褐色,两翼红褐色并具有光泽;而光肩星天牛的体长较短,一般在1-1.5厘米左右,通体黑色或暗褐色,但其前胸角鞘盖的树脂沟较宽,显示出一片明亮的黄色斑纹,因此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

光肩星天牛危害识别与防治方法

光肩星天牛危害识别与防治方法

果农之友2023.8绿色植保光肩星天牛,学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1853),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花牛、白星天牛、柳星天牛等[1]。

国内分布比较广泛,华北、西北、东北、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华北、西北危害较严重,朝鲜、日本也有分布,20世纪90年代传入美国、加拿大,后又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等国家。

光肩星天牛主要危害悬铃木、杨、柳、榆、元宝枫、栾树、槭树等林木,同时也危害柑橘、苹果、梨、核桃、樱桃、桑、沙枣等果树,是农林植物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2、3]。

现将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果农朋友参考。

1危害特点光肩星天牛以幼虫蛀食树干或大枝条,在幼虫危害期,被危害树木的树干和主枝上有排粪孔,树液和锯末状虫粪从孔口排出,堆积于地面,有时在被害树木的主干枝杈处形成大型虫苞。

成虫啃食寄主的叶柄、枝干嫩皮或叶片,补充营养,但对树木危害不大。

受害严重的树木,木质部常被蛀空,且被害处易感染病害,削弱生长势,树枝易风折或整株枯死。

2形态特征2.1成虫雌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雄成虫体长22毫米左右。

体和翅均为漆黑色,有光泽,翅上有不规则白斑20个左右。

头部比前胸小,自后头至唇基有一条纵沟。

触角鞭状,12节,第一节端部膨大,第二节最小,第三节最长,以后各节渐次缩短,自第三节开始各节基部均呈灰蓝色。

雌虫触角等于或短于体长,最后一节末端为灰白色。

雄虫触角超过体长,有时为体长的2.5倍左右,最后一节末端为黑色。

前胸两侧各有1较尖锐的刺状突起[4]。

前翅基部光滑无颗粒状突起,为区分星天牛的重要特征。

头部和体腹面被银灰和蓝灰色细毛。

腿节、胫节中部及跗节背面有蓝灰色绒毛(图1、图2)。

2.2卵长6毫米左右,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像米粒。

孵化前颜色变深,成为黄色(图3)。

作者简介:唐丽(1989年—),女,硕士,讲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肩星天牛生物学及检疫除害方法摘要:光肩星天牛是对城市绿化树木为害最大的一种钻蛀性、毁灭性害虫。

在吉林省二年一代,以卵和幼虫在树皮下枝干内越冬。

成虫每年7月上旬至9月上旬羽化。

文章介绍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方法,对今后治理该虫为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光肩星天牛;生物学;检疫检验;除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5-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属鞘翅目,天牛科。

为国内重要的森林植物检疫性害虫。

在吉林省城市园林普遍发生,主要为害糖槭、柳树、榆树、杨树。

幼虫在木质部内钻蛀坑道,使树木的长势逐渐衰弱,严重的使整株枯死,并可借助原木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雌虫体长22—35mm;雄虫体长20—29mm,宽8—12mm。

头部中央有一纵沟。

复眼肾形,黑而发达。

触角鞭状,11节,第一节端部膨大,第二节最小,第三节最长,最后一节稍长,自第三节开始各节基部均有灰白色毛环。

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最后一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最后一节末端为黑色。

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个刺状突起,鞘翅上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绒毛白斑20个左右。

虫体腹面密布蓝灰色绒毛。

腿节、
胫节中部及跗节背面有蓝灰色绒毛。

雌虫末端部分露出鞘翅。

产卵器周围密布黑色毛束。

雄虫腹部末端全部被鞘翅遮盖,生殖器周围毛束较少。

卵:长椭圆形,两端稍弯曲,长6mm左右,刚产下时乳白色,将孵化时呈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50mm,黄白色,头部为黄褐色,头部1/2缩入胸腔中,其前端为黑褐色。

前胸大而长,其背板后半部呈凸字形黄褐斑纹。

蛹:体长30mm左右。

初呈黄白色,后为淡黄色,跗肢颜色较浅。

头部下倾于前胸之下。

触角由两侧曲卷于腹面呈发条状。

2 生物学特性
此虫在吉林省两年一代,以卵和幼虫在树皮下及枝干内越冬。

7月中旬至9月上旬出现成虫。

成虫飞出前,先用上颚把木质部和树皮咬啃成一个圆形的羽化孔,然后飞出。

成虫白天活动,以8—12时最为活跃。

成虫以取食杨、柳等叶柄、叶片及小枝皮层进行补充营养,补充营养2—3d后交尾。

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啃一个圆形、扁圆形、椭圆形的刻槽,深达木质部表面,然后把卵产于刻槽内,每一刻槽内产卵1粒,而后排出一种胶状物涂抹产卵孔。

雌虫一生能产卵25—32粒。

卵均产在枝、干上,但以枝干分杈处居多。

卵期平均12.5d。

孵化率不高,平均为48.9%。

幼虫8月上旬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首先取食卵槽边缘腐烂变黑的韧皮部,进而横向取食枝、干木质部表层。

3龄以后开始蛀入
木质部内,钻蛀成s型、偏s型、l型不规则的坑道,每条坑道只有一条幼虫,但坑道均不相通。

10月中旬幼虫开始在坑道内越冬,9月中旬以后产下的卵,以卵越冬。

越冬幼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继续在枝、干内钻蛀坑道为害,越冬卵也相继孵化为幼虫,6月下旬开始化蛹。

预蛹期平均12.9d,蛹期平均18.4d。

此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它虽然能为害多种树种,但对糖槭、旱柳、榆树、元宝槭等有偏嗜性。

产在不同树种上的卵,其孵化率也不相同,糖槭树上的孵化率为48.9%,而元宝槭上的孵化率则不到10%。

其被害方位,以东向最重,北向最轻。

3 传播途径
成虫飞翔能力不强,传播距离有限,但在河流两岸,成虫一旦被击落,可随水流传播到下游较远的地方。

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寄主原木的调运,达到它自身所难到达的地方。

4 检疫检验方法
此虫个体较大,被害状也较明显,通常采用直观和解剖检验的方法进行。

4.1 树木的被害状
被害树木干部常膨大呈长30—70mm的“虫疱”。

树上“虫疱”的多少与林木被害期成正相关。

连续受4代天牛危害的林木,树干上通常出现1—2段“虫疱”,受6代天牛危害的林木,树干上通常呈现2—5段“虫疱”;受害期再长的,树木支干上的“虫疱”累累,
小枝稀疏,树叶凋零。

4.2 树皮上的特征
产卵刻槽圆形、扁圆形、椭圆形、唇形,深达木质部表层。

2龄幼虫阶段有褐色粪便及蛀屑从产卵孔排出。

3—4龄幼虫阶段,幼虫蛀入木质部,产卵孔处常有白色木屑排出。

随着幼虫的发育被害树干、树皮常呈掌状陷落。

4.3 木质部上的特征
劈开木段后,木质部坑道的特征参看生物学特性部分。

发现的卵、幼虫和蛹参看形态特征部分,在解剖镜下识别鉴定。

5 除害处理办法
5.1 清除虫源
在此虫发生区,对已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树木,应采取果断措施,彻底砍除,就地烧毁;对尚有使用价值的树木,也应全部砍伐,剥去树皮,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以上,检疫检验合格后,再加利用。

5.2 药剂熏蒸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硫酰氟或溴甲烷熏蒸处理带虫圆木。

硫酰氟:在0℃—5℃时,每立方米65g,处理48小时;5℃—10℃时,每立方米45g,处理48小时;20℃—30℃时,每立方米35g,处理24小时。

溴甲烷:在5℃—10℃时,每立方米48g,处理48小时;在10℃—25℃时,每立方米48g,处理24小时;在25℃—30℃时,每立方米30g,处理24小时。

作者简介:田玉成(1955-),男,吉林公主岭人,公主岭市杨
大城子林业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生产与病虫害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