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概述

合集下载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又称星皮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又称光肩天牛)是两种常见的天牛类害虫,
它们都对树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两者的区别以及防治方法。

让我们来看一下星天牛。

星天牛身体长约2至4厘米,呈棕黑色,背部有白色的斑点,形状像星星一样,因此得名。

星天牛主要以松树、云杉、红杉等针叶树为食,特别是对于
已经受损的或者死亡的树木更容易感染。

星天牛幼虫会在树干或树枝内钻洞并进行食害,
从而破坏树木的血液供应系统。

受感染的树木通常会出现树皮剥落、树干内部腐烂以及枝
条枯萎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害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树木检查:定期检查树木的健康状况,特别是针对已经受损或死亡的树木进行检查。

如发现害虫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2. 树干清理:及时清理树干上的草、杂物和树皮,以阻止害虫趁机产卵和滋生。

3. 修剪枝条:定期修剪和清理树木的枯萎和弱化枝条,减少害虫栖息和繁殖的机
会。

4. 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专门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但需要遵循产品说明,注意安全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也可以请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药剂喷洒。

5.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虫类,如寄生蜂和杀虫繁殖菌等,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种
方法相对较安全和环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都是对树木有害的害虫,它们会破坏树木的血液供应系统,导致
树木生长减缓甚至死亡。

通过定期检查、树干清理、修剪枝条以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树木的健康。

光肩星天牛(DOC)

光肩星天牛(DOC)

光肩星天牛小编C&C小时候把天牛叫做“水牛”,因为夏天的雨后,树林里的地上就会掉下来很多天牛,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把它捉回来当作玩具,胆子大一点的,去头,翅,腿,用油炸着吃。

天牛幼虫食性杂,蛀食为害杨、柳、槭、榆、元宝枫、樱花、泡桐、海棠、苹果、红叶李、刺槐等。

1-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

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中旬到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光肩星天牛幼虫一般选择距离树干基部2米以上的中等枝干蛀食。

低龄幼虫有25~30天在韧皮部取食,钻蛀部位有长粒状锯末屑,部分外观有伤流。

成虫迁飞性不强,喜在被害树上产卵,产卵时也先在树皮表面啃咬出产卵槽,每槽内产卵一粒。

1头雌虫可产卵40粒左右。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区别在此注明一下:区别一是成虫体型,光肩星天牛个体较小,略细长型,星天牛个体较大,短粗型;二是看成虫鞘翅基部有无瘤状颗粒。

目前消灭天牛的办法,人工捉成虫;产卵期敲击产卵刻槽;成虫羽化期喷药;树干打孔注药;封堵排粪孔等。

天牛的天敌昆虫有:花绒寄甲、管氏肿腿蜂、蒲螨等。

尤其管氏肿腿蜂的利用,有一定效果。

附: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来源:中国森防信息网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又名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Ganglbauer)(以下简称天牛)防治策略、虫情监测、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光肩星天牛综合治理,其它蛀干类天牛防治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452 56%磷化铝片剂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LY/T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都是广义的天牛科昆虫,它们身体长约3~4厘米,黑色或棕色,背部有弧形的凸起,腿和触角都很长,是比较常见的农业害虫。

虽然这两种天牛长得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显著的。

这篇文章将从外形、生活习性、危害和防治等方面来介绍它们的差异及如何防治。

外形区别:
1.星天牛身上的凸起形状是蛋圆形,前部凸起比后部宽,整个背部略带皱纹。

2.光肩星天牛背部的凸起是三角形,它还有两个明显的凸起,分别位于前胸板和中胸板之间。

3.在它们的触角和腿的长度方面,光肩星天牛略长一些。

生活习性区别:
1.星天牛是夜行性昆虫,因此一般在夜间活动,白天会躲藏在土中或者干燥的树上。

2.光肩星天牛则是白天活动,夜间会躲在叶子或者干燥的枝干底下,并且能跳得非常高。

危害区别:
1.星天牛同樣以树木为食物,但它的口腔比光肩星天牛更强,能够啃食比较硬的树木。

2.光肩星天牛喜歡啃食树枝干、树皮等部位,口腔相对较弱,啃食比较细小的树木和植物。

如果数量较多,就会使这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机械控制:可以在果树、森林和园艺等种植场景中采用捕虫灯、贴纸、手动捕捉和人工移植等机械控制方法,以减少这些害虫的数量。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包括引进外来天敌、人工繁殖及释放幼虫等方式会十分简单而实用。

3.化学防治:化学除虫剂是最常见的防治手段。

应根据害虫的程度选用制剂及施药方式进行防治,以便减少对环境与人的伤害。

总之,对于种植园艺、林业和果园来说,这两种天牛都是不容忽视的害虫,我们应该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和危害。

药用植物害虫光肩星天牛

药用植物害虫光肩星天牛

药用植物害虫光肩星天牛学名Anop10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

别名,光肩天牛、柳星天牛、花牛等。

学名Anop10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

别名,光肩天牛、柳星天牛、花牛等。

寄主榆树、苹果、梨、山楂、樱桃、李、梅、馒头柳、柳树、栾树、元宝枫、杨等。

为害特点成虫食叶和嫩枝的皮;幼虫于枝干的皮层和木质部内蛀食,向上蛀食,隧道内有粪屑,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5~39毫米,宽5.5~12毫米,体黑略带紫铜色具金属光泽。

触角丝状11节,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端部2/3黑色,基部l/3具淡蓝色绒毛,故触角呈黑、淡兰相间的花纹。

鞘翅基部光滑,表面各具20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毛斑,略呈不规则的5横列。

头部和体腹面被银灰和蓝灰色细毛。

卵长椭圆形,长5.5—7毫米微弯,初乳白,孵化前淡黄色。

幼虫体长50一60毫米,头大部分缩入前胸内,外露部分深褐色,体乳白至淡黄白色,前胸背板后半部具褐色“凸”字形斑纹,凸顶中间有l纵裂缝;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锈色卵形针突区,一点是与星天牛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蛹长20一40毫米,初乳白羽化前黄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南方年生l代,北方2—3年发生1代。

均以幼虫于隧道内越冬。

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

在北方经2或3个冬天的幼虫,于5月中下旬在隧道内化蛹,蛹期ll一20天,羽化后成虫咬羽化孔出树,经数日取食后交配产卵,卵多产于直径在4—5厘米以上的枝干上,产卵前先咬1圆形刻槽,长近10毫米,深达形成层.产卵子刻槽上方10毫米处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后刻槽变黑腐烂。

卵期16天左右,初孵幼虫在刻槽附近蛀食,蛀向不定,由产卵孔排出粪屑,8月中旬开始蛀入木质部,向上蛀食隧道,由排粪孔排出大量白色粪屑并有树汁流出。

林木虫害光肩星天牛的成虫监测和适期最佳防治效果

林木虫害光肩星天牛的成虫监测和适期最佳防治效果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39林木虫害光肩星天牛是一种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成虫主要以树木的树皮为食,导致树木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治该虫害,需要进行成虫监测和适期防治分析,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林木虫害光肩星天牛的成虫监测和适期防治是保护林木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成虫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光肩星天牛的种群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而适期防治则可以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林木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工作应结合具体情况和科学方法,采取综合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一、概述1、光肩星天牛简介光肩星天牛是一种严重危害林木的害虫,主要攻击松树。

成虫体长约6-8毫米,身体呈椭圆形,以红褐色为主。

光肩星天牛主要危害松树的树皮,雌虫将卵产在树皮裂隙中,幼虫滋生在树皮中,穿行食害木质部。

成虫迁飞能力强,容易引起特大面积的虫害。

光肩星天牛在温暖季节活动频繁,对林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林木资源,必须进行光肩星天牛的成虫监测和适期防治分析,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害发生的风险。

光肩星天牛成虫监测是指通过采集和观察成虫的数量、分布和活动情况,以及监测它们的主要危害对象—松树的树皮情况,来评估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成虫的盛行期一般是在温暖季节,特别是春季和夏季,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监测是最为重要的。

监测方法包括使用粘虫板、诱杀灯或飞虫门等工具,在林地内设置虫害监测点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

监测数据可以提供虫害的早期警示,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适期防治适期防治是指在光肩星天牛成虫出现密度较高的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虫害造成的损失。

遵循适期防治原则,能够在虫害高峰期前后及时干预,降低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风险。

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清除树皮、修剪枯枝、割除已感染的林木等措施,以减少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

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区别及防治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是两种常见的害虫,它们都属于鞘翅目星天牛科,对各种草本植物和果树造成危害。

尤其是在田园和果园中,它们的危害更为严重。

及时掌握它们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对于农作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来介绍一下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区别:1. 外形特征星天牛:身体呈长椭圆形,长度约为4-8mm。

颜色在灰褐色至深褐色之间,背部有两个白色的斑点,形状如星星,因而得名。

触角呈丝状,头部与前胸呈椭圆形,背板呈菱形,足部呈纺锤形。

光肩星天牛:身体较小,一般在3-5mm左右。

背部的颜色比较深,通常呈黑褐色,有时会显现出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或者紫色。

前胸和头部呈长椭圆形,颈部有一对明显的凸起,翅鞘上有一对明显的深褐色斑点。

触角较短,呈丝状,颜色较浅。

2. 生活习性星天牛:幼虫主要以多种草本植物的叶片、茎干及果实为食,尤其是喜欢啃食豆科、十字花科和莲科植物。

成虫则以植物的分泌物或者花粉为食。

幼虫多在地下吃食植物的根部,成虫则在植物上活动。

光肩星天牛:幼虫和成虫的取食习性和范围与星天牛相近,主要危害豆科、十字花科和莲科植物。

并且成虫与幼虫都有飞行能力,可以在不同地区的植物上取食。

3. 分布地域星天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以上就是星天牛与光肩星天牛的主要区别。

接下来将介绍一些防治这两种害虫的方法。

1. 农田清理为了减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危害,农田的清理工作非常重要。

在田园和果园中,要及时清理杂草和枯枝败叶,尽量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还可以在农田四周铺设防火带,以防止害虫迁入。

2. 合理施肥在农作物生长期间,要合理施用化肥,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施肥会影响植物的养分平衡,过度施肥会导致植物过于生长,变软化。

这样一来,植物更容易遭受害虫的危害。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让农作物更加健康,从而增加其对害虫的抵抗力。

3. 多样性种植在田园和果园中,要多种植多样性的农作物,避免大面积单一作物的种植。

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光肩星天牛为害杨、柳、元宝枫、榆、糖槭、七叶树、悬铃木等。

此虫在我国广泛发生,严重为害杨、柳、榆等。

受害的木质部被蛀空,树干易风折或整株枯死。

光肩星天牛是天牛科昆虫,全身黑色带有光泽,长20毫米至35毫米,宽7毫米至12毫米;触角11节,基部蓝黑色;每个覆翅有约20个白斑。

光肩星天牛的习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天牛的形态发展是:卵→幼虫→蛹→成虫。

其中,幼虫是树木死亡的“罪魁祸首”,成虫是“背后推手”;
2.卵、幼虫和蛹的位置是固定的,成虫产卵时留下的“T”字型嗑痕、幼虫排出的蛀屑以及树木分泌的树液等都可以精确定位幼虫位置;天牛成虫较难发现,因其会飞,又多处于高处
结合天牛活动周期,分享一个药物防治的方法,供参考:1.灌根预防使用药剂:20%吡虫啉粉剂500倍液;用量:50斤至100斤/株;施药时间:春季(5月)秋季(9月)各一次。

2.树干注射防治幼虫使用药剂:20%吡虫啉粉剂200倍液;用量:500克至1千克/株;施药时间:整个生长季。

3.喷洒枝干防治成虫使用药剂:绿色威雷胶囊剂200倍液;用量:参照说明书;施药时间:7月至9月(成虫出蜇期),每月一次。

劲牛云商,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农资批发电商平台。

平台凭借商家入驻、平台担保、不赚差价、交易安全等优势已将全国优秀的农资渠道商和零售商纳入云商系统。

渠道商可以在云商平台进行渠道管理、商品信息及价格发布、收款审核和发货确认;零售商可通过云商平台进行海量农资商品浏览、线上付款和一键订货。

“海量农资,一件起批”,目前已有数万家农资零售商已经选择劲牛云商采购了。

欢迎广大农资零售商和专业合作社【点击使用
劲牛云商】吧!。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eh又名柳星天牛、白星天牛,俗名老牛、花牛,幼虫又称凿木虫。

属鞘翅目,沟颈天牛科。

国内分布很广,以华北、西北地区发生严重。

幼虫食性杂,蛀食为害杨、柳、糖槭、元宝枫、樱花、泡桐、苦楝、红叶李、日本晚樱、枫杨、加杨、龙爪柳、白榆、桑、栾、海棠、苹果、柑橘和刺槐等,是杨、柳树上的主要害虫,被害虫株率一般在20%-100%。

光肩星天牛成虫雌成虫体长为30毫米左右,雄成虫体长为20毫米左右。

体翅均为漆黑色,翅面上有不规则的白斑,前胸两侧各有1个突起。

触角鞭状,雌虫触角等于或短于体长;雄虫触角超过于体长。

卵白色,长椭形,稍弯曲。

幼虫老熟时体长为55毫米左右,筒状,乳白色,前胸背板有凸字形浅褐色斑纹。

蛹黄白色,离蛹型。

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
1、选育抗虫品种加强抗虫品种杨树的研究与培育,不要种植加杨、晚花杨、美杨等高感品种。

绿化时注意培育混交林,加强幼林水肥的养护管理,以增强树势。

2、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花绒坚甲、斑翅细角花蝽、肿腿蜂、天牛双革螨和啄木鸟等。

向排粪孔内注射白僵菌、芫菁夜蛾线虫、青霉菌液及释放寄生性蒲螨等,进行生物防治。

人工捕捉天牛成虫,既减少虫源,又保护了天敌。

3、诱饵树诱杀糖槭是高感树种,林地边种几棵糖槭诱引天牛,其后集中消灭,以减少片林的为害。

4、药剂防治天牛成虫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施10%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防治。

幼虫为害期可用新型高压注射器,向干内注射内吸性药剂(如氧化乐果、护树宝、果树宝等药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肩星天牛小编C&C小时候把天牛叫做“水牛”,因为夏天的雨后,树林里的地上就会掉下来很多天牛,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把它捉回来当作玩具,胆子大一点的,去头,翅,腿,用油炸着吃。

天牛幼虫食性杂,蛀食为害杨、柳、槭、榆、元宝枫、樱花、泡桐、海棠、苹果、红叶李、刺槐等。

1-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

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中旬到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光肩星天牛幼虫一般选择距离树干基部2米以上的中等枝干蛀食。

低龄幼虫有25~30天在韧皮部取食,钻蛀部位有长粒状锯末屑,部分外观有伤流。

成虫迁飞性不强,喜在被害树上产卵,产卵时也先在树皮表面啃咬出产卵槽,每槽内产卵一粒。

1头雌虫可产卵40粒左右。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区别在此注明一下:区别一是成虫体型,光肩星天牛个体较小,略细长型,星天牛个体较大,短粗型;二是看成虫鞘翅基部有无瘤状颗粒。

目前消灭天牛的办法,人工捉成虫;产卵期敲击产卵刻槽;成虫羽化期喷药;树干打孔注药;封堵排粪孔等。

天牛的天敌昆虫有:花绒寄甲、管氏肿腿蜂、蒲螨等。

尤其管氏肿腿蜂的利用,有一定效果。

附: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来源:中国森防信息网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又名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Ganglbauer)(以下简称天牛)防治策略、虫情监测、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光肩星天牛综合治理,其它蛀干类天牛防治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452 56%磷化铝片剂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LY/T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标准地sample plot为调查天牛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

分临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用的固定标准地。

3.2 有虫株率attacking rate有虫株数占实际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

3.3 虫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平均每株寄主树有天牛幼虫的数量。

实地调查时可按天牛幼虫的新鲜排粪孔计算。

3.4 目的树种target trees又称主栽树种,是森林经营者为达到预期利益或目标所栽植的主要树种。

3.5 诱饵树种attractive trees天牛喜食、对天牛引诱作用强的树种。

用来诱集并集中防治天牛,以减轻天牛对目的树种的危害。

3.6 寄主树种host trees天牛取食并能繁殖后代、能造成危害的树种。

3.7 非寄主树种non-host trees天牛不取食或取食但不能繁殖后代、不能造成危害的树种。

3.8 伐根嫁接stump grafting林木采伐后,利用伐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活动能力,用枝接的方法将优良品种接穗嫁接到伐根上,使接穗成活并生长。

3.9 动态管理dynamic management因地制宜,适时采取梯度龄级造林,并在不影响林分整体功能的前提下,有计划、分年度采伐达到生理成熟、进入天牛高发期前的寄主树种,始终保持林分低虫口密度、低受害水平的一种管理模式。

4 防治策略4.1 总体思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虫情监测,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生物、物理、药剂等防治措施,逐步降低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实现有虫不成灾。

4.2 分区治理天牛防治区划分为老发生区、新发生区和未发生区,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天牛防治分区划分标准防治分区老发生区新发生区未发生区划分标准天牛发生或传入5a以上(包括5a)的区域。

天牛新传入地区或传入5a 以下、发生面积较小的区域。

所有未发生区或以前发生但经治理后未见发生的区域。

4.3 分类施策4.3.1 老发生区采取的主要措施:——加强虫情监测,准确掌握种群发生动态;——以治理为主,从发生区外围开始,逐步向内压缩发生面积,做到治理一片,控制一片,巩固一片;——对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及成过熟林以更新改造为主,加强虫害木管理及除害处理。

对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较低的中幼龄林以药剂防治为主,同时辅以人工、物理等其它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4.3.2 新发生区采取的主要措施:——加强虫情监测,准确掌握种群发生动态;——以拔点除源、治点保面为主,对虫害木及时进行皆伐或强度卫生伐,根除虫源,再辅以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4.3.3 未发生区采取的主要措施:——加强监测和普查,应重点监测与天牛发生区毗邻地区;——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4.4 动态管理4.4.1 造林设计时有计划、有规律地合理设置林木龄级,适度拉开网内格间、带内行间的造林时间,使林网的林龄形成梯度。

4.4.2 当林木达到生理成熟、生态功能开始衰退、天牛等蛀干类害虫进入高发期前,采取轮伐方式对林分进行采伐更新。

4.4.3 条件恶劣地区,可采取逐步隔行采伐的措施。

在应采伐的林分边行,先栽植树木,待其成活后伐除或隔行采伐老龄木。

5 虫情监测5.1 踏查5.1.1 时间每年2次,即春季(4月~5月)幼虫开始活动后和秋季(9月~10月)越冬前。

5.1.2 路线在天牛未发生区或发生区周围,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定踏查路线。

主要沿道路、林网、村屯,重点对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周边的林木进行踏查。

按每500株~10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

5.1.3 调查内容天牛成虫产卵刻槽,天牛幼虫排出的木丝,成虫羽化孔。

5.2 标准地调查在已发生区,设立适当数量的固定标准地或临时标准地,一般200亩片林或1000亩林网设一块标准地。

每块标准地内的树木不少于200株。

每标准地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20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

5.3 发生程度划分执行LY/T1681中的有关规定。

6 防治技术6.1 营林技术6.1.1 树种配置合理配置目的树种、非寄主树种和一定比例的诱饵树种。

可根据本地区树种资源情况,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进行配置。

配置技术参见附录A。

6.1.2 诱饵树设置与管理诱饵树在林分中应均匀分布,株间或行间混交均可。

适当控制诱饵树高度,准确掌握诱饵树上天牛发生动态,及时防治。

早期可采取插药签、人工砸卵或药剂防治等措施。

天牛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时,应及时伐除诱饵树或截干处理,并迅速恢复诱饵树比例。

6.1.3 伐根嫁接抗性树种参见附录B。

6.1.4 高干截头在春季叶芽萌动前,截掉受害严重的林木干部一定高度的有虫部分。

伐下的树干、树冠等应在天牛羽化飞出前除害处理。

对萌生枝条可适度修整,按方位均匀保留枝条。

6.1.5 萌芽更新一般在早春砍伐被害木。

伐桩高度5cm~7cm,伐桩应及时埋湿土。

萌芽后及时除蘖、除草,适时灌水,防止牲畜等其它动物啃食。

一般在6月~7月定干,不同方位留2个~3个生长旺盛的萌条。

6.1.6 清理虫害木6.1.6.1 清理对象天牛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及成过熟林,防治规划或设计中涉及的寄主林木。

6.1.6.2 清理时间及程序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统一清理。

清理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标记出应清理的林木,做好设计,并取得林木采伐指标。

清理时先外后内,四面压缩或从发生区边缘开始,向内逐步推进。

6.1.6.3 虫害木管理采伐后的林木,按干、枝、冠分类,枝桠集中处理,树干编号,集中堆垛,在成虫羽化前进行除害处理。

6.2 除害处理6.2.1 熏蒸处理参见附录C。

6.2.2 加工处理对虫害木进行制板、粉碎、制纸浆、制胶合板等处理。

制板时加工厚度2cm以下。

6.2.3 水浸处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放于水中或石灰水中,浸泡40d以上。

6.3 药剂防治6.3.1 树干打孔注药参见附录D。

6.3.2 树干(冠)喷雾成虫羽化初始期、高峰期,对天牛集中连片危害的林分进行树干、大侧枝、树冠地面常量、超低量喷雾,以微湿为宜。

常用药剂及剂量参见附录E。

6.3.3 药剂堵(注)排粪孔清理排粪孔,向内注入或塞入药剂,用泥封口。

作业时应按GB 12475规定做好安全防护。

常用药剂及剂量参见附录E。

6.3.4 插药签2龄以上幼虫至蛹期。

用锥子或铁丝疏通天牛排粪孔,从树干上部到下部逐孔插签,用泥封孔。

插签时注意留下签桩以备效果检查。

常用药签为磷化铝药签。

作业时应按GB 12475规定做好安全防护。

6.4 人工物理防治6.4.1 捕杀天牛成虫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成虫,集中除害处理。

6.4.2 砸卵和低龄幼虫成虫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用小锤子砸击产卵刻槽或用刀片铲卵痕。

6.5 生物防治6.5.1 保护和招引啄木鸟保护枯朽的树木、有鸟巢穴的立木、人工挂放鸟巢,增加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Linnaeus)及其它啄木鸟的种群数量。

参见附录F。

6.5.2 保护和利用其它天敌保护和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helophoroidesSharp、肿腿蜂Sclerodermaspp.、蒲螨Pyemotesspp.等天敌。

7 防治效果检查7.1 检查内容检查天牛成虫当年在树干上新产卵刻槽数、幼虫排粪孔数。

7.1.1 检查方法在未进行防治的天牛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相似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立标准地。

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0株样株,四旁绿化及防护林带每隔100株~300株各选1株,检查是否有天牛产卵刻槽和幼虫排出的新鲜木丝。

标准地的设置同5.2。

7.1.2 检查时间药剂防治效果调查在防治后3d~10d进行,其它防治在效果出现后进行。

7.1.3 效果统计有虫株率(%)=(调查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虫口密度=调查有虫数/调查总株数 (2)虫口减退率(%)=[(防前虫口密度-防后虫口密度)/防前虫口密度]×100 (3)有虫株率减退率(%)=[(防前有虫株率-防后有虫株率)/防前有虫株率]×100 (4)校正死亡率(%)=[(防治区虫口死亡率-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00 (5)附录 A(资料性附录)树种配置技术A.1 树种选择A.1.1 目的树种一般为当地适生树种,如新疆杨Populus albaL.var.pyramidalisBge.、河北杨P.hopeiensis Huet Chow、毛白杨P.tomentosaCarr.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