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系列练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系列练习-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3)上怒,诘.其故()(4)自当有史官书.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太祖乃.悟乃.不稳中有降有汉,无论魏晋C.普又以.其人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苛政猛于.虎也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臣以尚急于弹雀。

(3)汝怀齿,欲讼我耶!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 (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 (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鞋子)②操(拿)③度(量长短)④宁(宁可)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渡江)②遽(急忙)③是(这儿)④求(寻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江者)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者)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AC )⑵做动词用的:( B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两个古代寓言(全文背诵和听写)(一)郑人买履想买鞋子的人先用脚坐在鞋上。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我有鞋子,但我说:“我忘了拿。

”拿去吧。

而恰恰相反,市场罢工,所以他们不能上台。

那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呢?”日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水过河的人。

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停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仁买鞋”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划船寻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该组织准备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增加的单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 我忘了拿()③反归取之()④ 那他就不能表演了()⑤遽契其舟()⑥ 不困惑()3在下面的句子中解释“直”这个词。

①反归取之()② 芝芝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 因此,事物之外有兴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 如果你要一把剑,你不也会感到困惑吗?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郑人买不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6《郑人买鞋》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七、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七上文言文复习设计:苏留华审核:周亚丽班级姓名学号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宁.信度()坠.()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②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楚人有涉.江者(8)是.吾剑之所以坠(9)舟止.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⑴置之其坐:⑵反归取之:6.《郑人买履》选自,《刻舟求剑》选自。

课外练习《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修订稿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修订稿

苏教版初一上学期文言文练习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丁锋班级姓名学号(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可以为师矣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三)陶侃惜谷《晋书》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四)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1.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②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O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说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二3.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二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一)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 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án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 xù):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阅读指津】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4.你从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 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霜业。

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③阳:山之南、水之北。

④阴:山之北、水之南。

⑤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不难:不以……为耻辱。

难,耻辱,羞耻。

⑦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

师,学习.请教,以……为师,意动用法。

【阅读指津】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

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往冬反.( ) (2)夏居.山之阴( )(3)遂.得道( ) (4)乃掘.地(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乃放老马而随之B. 蚁冬居山之阳C.以管仲之圣D.故时有物外之趣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4. 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

帷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⑥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⑦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

②孙莘老:人名,字复明,号莘老。

③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溢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④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⑤工:精妙,巧妙。

⑥疵:瑕疵,引申为缺点。

⑦见:通“现”,发现。

【阅读指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写作的诀窍就是要勤奋读书,还要多练。

刻苦训练,学会寻找题材的能力,作文才能写得更好。

想做好一件事,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脚踏实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无它术.( )(3)世人患.作文字少( ) (4)即求过.人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四)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①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②其仆市履于肆③,仆私④其直而以窃履进⑤,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⑥,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⑦。

逾④年而事暴,友人踵⑨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⑩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履:鞋子。

②使:命令,派遣。

③肆:店铺。

④私:私吞。

⑤进:交给。

⑥过:拜访,探访。

⑦绝:断绝。

⑧逾(yú):过了。

⑨踵(zhǒng):到,走到。

⑩缪(miù):通“谬”,错误,荒谬。

【阅读指津】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如果我们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3)吾固.疑之( ) (4)而悔谢.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2)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内容分析文中的“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一行尊法初,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②者,家甚殷富,奇③一行,不惜④金帛,常前后济⑤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

至开元⑥中,一行承玄宗敬遇⑦,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⑧,姥诣⑨一行求救。

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⑩执法,难以情求⑪,如何?”王姥戟手⑫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⑬而谢之,终不顾。

(选自《酉阳杂俎》) 【注释】①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

祖父张公谨是唐代开国功臣,被封为郯国公。

父亲张擅为武功县令。

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

一行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经史,为逃避武三思的拉拢,21岁出家为僧。

取法名一行。

②姥(mǔ):年老的妇人。

③奇:认为……奇特。

④惜:不舍得。

⑤济:接济。

⑥开元:唐玄宗年号。

⑦敬遇:礼遇。

⑧具:备、办。

⑨诣:到,往。

⑩君上:皇上。

⑪情求:以私清相求。

情,私情。

⑫戟(jǐ):戟原为一种兵器。

文中形容手指像戟一样笔直地指着。

⑬从:跟从,跟随。

【阅读指津】文中的一行,受老妇的恩惠,却没有报答恩人,似乎有违于中华民族“有恩必报”的传统美德。

这是为什么?当国法与私情摆在面前让他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国法,宁愿做一个“负心人”,使他的恩人“戟手大骂”。

国法与私情,孰轻孰重,他摆正了位子;公与私,孰取孰舍,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行常思报.之( ) (2)会.王姥儿犯杀人( )(3)狱.未具( ) (4)一行从而谢.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

(2)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3.本文用什么方法写一行的“尊法”?4.作者描写人物,寥寥几笔,神貌情态毕现。

请各找出描写一行、王姥的句子。

(六)寇准雅量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及④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⑤,准严⑥供帐,大为具待⑦。

咏将去。

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⑧不可不得也。

”准莫谕⑨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亡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初:当初。

②入相:当了宰相。

③僚属:下属的官。

④及:到了……的时候。

⑤罢还:免去官职归来。

罢,被免官,停职。

⑥严:这里作尊敬解。

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具,备办。

待,接待。

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

《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之语。

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

⑨莫谕:不明白。

谕,了解,明白。

【阅读指津】寇准,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寇准与张咏友情深厚,寇准出任宋真宗的宰相时,张咏任益州刺史。

寇准是“奇才”,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

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亡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其僚属曰(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送之.郊( ) (4)咏徐.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2)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张咏示意寇准读一读《霍光传》的弦外之音是什么?4.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七)汉世老人汉世有人,年老无子。

家富,性俭吝啬。

恶衣蔬食①。

侵②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③从之求丐④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⑤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⑥勿他说,复相效⑦而来。

”老人俄⑧死,田宅没官⑨,货财充于内帑⑩矣。

(选自《笑林》)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②侵:接近。

③或人:有人。

④丐:施予,给予。

⑤寻:不久,过了一会儿。

⑥慎:千万,切切。

⑦效:仿效。

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

⑨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

⑩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阅读指津】本文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尤其是后半部分面对丐者的乞讨,老人“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随步辄减”,字字千钧,把每一步中老人的心理活动都囊括在内。

其点睛之笔是“闭目以授乞者”一句,“闭目”二字把老人痛苦难舍的真实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而且这一笔又与前面“随步辄减”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精彩的妙笔是“倾家赡君”四字,把一个富有而吝啬的伪君子写到了极处。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聚敛无厌( ) (2)或人从之求丐者( )(3)比至于外( ) (4)我倾家赡君(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2)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文中说老人“性俭啬”,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4.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八)于中丞捕盗于中丞成龙①按部②至高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