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附红细胞体病的辅助检查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宿主性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寄生引起。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诊断1. 临床症状观察: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食草率下降、精神沉郁、贫血等。
在严重的病例中,奶牛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热、心脏衰竭等。
2. 血液检查:奶牛血液检查是辅助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指标异常。
3. 红细胞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奶牛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可以发现寄生虫附着在红细胞上。
4. 血涂片检查:将奶牛血液制作成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寄生虫体。
5.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奶牛血液中是否存在寄生虫的DNA,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诊断结果。
二、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
常用的药物包括硫喹酮、呋喃妥因、伯氨喹酮等。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根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用药剂量为硫喹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呋喃妥因每千克体重7-10毫克,伯氨喹酮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给药方法可以通过口服或者注射。
2. 营养支持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牛的食欲常常下降,为了维持其营养需求,需要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并增加饲养密度,增加饲料的摄入量。
3. 预防措施:在预防上,可以通过定期给奶牛进行体内和体外驱虫,保持牛舍和牧场的清洁,控制宿主虫的传播途径等措施来减少寄生虫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检查、红细胞检查、血涂片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
治疗则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进行。
预防措施是降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附红细胞体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附红细胞体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附红细胞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
二病因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环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大小波动较大。
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较小,直径为0.3~0.8μm。
附红体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测序、PCR扩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认为应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个种。
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又各有其名。
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中1分钟后即停止运动,100℃水中1分钟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2~45天。
多数患者在感染附红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表现为附红体病。
因此,人附红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
其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强弱和受到附红体感染的红细胞比例的多少。
如果免疫力较强,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仅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
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儿童体内,附红体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才会引起临床症状。
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因瘤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瘤胃内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一、诊断1. 临床症状: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常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消瘦、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
奶牛的乳量和产奶率也会显著下降。
2. 瘤胃穿刺液检查:通过瘤胃穿刺液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正常情况下,瘤胃穿刺液中应该几乎不含红细胞体,而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的瘤胃穿刺液中会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3. 血液分析:通过血液分析可以了解奶牛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
4. 其他临床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其他临床检查,如观察奶牛的体温、呼吸频率等情况,以及对瘤胃进行超声波检查等。
二、治疗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可以给奶牛口服一些药物来改善其瘤胃的功能,并帮助减少红细胞体的生成。
常用的药物包括缓解瘤胃酸度的抗酸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的益生菌等。
2. 饮食调整:对于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需要调整其饲养管理,包括饲喂高纤维、低精料的饲料,适当增加粗饲料的比例,减少精饲料的摄入等。
还需要确保奶牛有充足的饮水量。
3. 营养补充:为了帮助奶牛恢复健康,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 疾病预防: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包括定期进行瘤胃检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奶牛患上附红细胞体病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诊断与治疗措施比较明确。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瘤胃穿刺液检查、血液分析等,可以帮助确定奶牛是否患有该病。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等方式,同时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奶牛。
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进入奶牛的血液循环并感染红细胞。
这种疾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发生,并会导致奶牛的生产力下降,疲劳,贫血等症状。
本文将讨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贫血,疲劳,体重下降等。
兽医可以通过观察奶牛的行为和外观来初步诊断。
2. 血液检查:通过采集奶牛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红细胞体,并检测病毒抗体水平。
典型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涂片染色、PCR检测等。
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是提供支持性疗法,并加强对症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患病奶牛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来恢复体力和对抗病毒。
兽医可以根据奶牛的需求进行饲养管理,包括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增加饲料摄入量。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者,兽医可能会建议使用特定类型的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病症。
3. 疫苗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最佳方法是通过疫苗预防。
兽医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养殖管理情况,建议奶牛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4. 病毒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养殖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清除蚊子滋生源,使用防蚊虫剂,减少奶牛与蚊子接触等。
总结: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传染病。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并提高奶牛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
兽医应密切关注奶牛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来控制和预防该疾病的传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负离子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牧场饲料中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导致奶牛体内红细胞稀释和破坏,从而引发贫血和其他严重症状。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一、诊断1. 临床表现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有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毛色暗淡、粘膜苍白、乏力、呼吸困难、静脉充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在诊断时需要充分考虑奶牛的饲养管理状况和营养配比,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发现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情况。
还可以通过血液培养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3. 环境检测对牧场的饲养管理环境进行检测,确定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达标,以及牧场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二、防治1. 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比和营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
在饲料中要保证铜、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符合奶牛的需求,避免因为负离子营养不良导致病发。
可以根据奶牛的饲养状况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添加剂,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2. 细菌感染管理细菌感染也是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牛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牛只的消毒和晨晚清洗工作,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
3. 疫苗预防针对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血液原虫感染,可以选择进行疫苗预防,帮助奶牛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定期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监测,确保其处于正常水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节和补充。
5.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了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给予药物补充微量元素,改善其营养状况;或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帮助奶牛尽快康复。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务必要加强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早期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牛巴贝斯亚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奶牛的红细胞,导致贫血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力和生存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养殖业中,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贫血、发热、厌食、消瘦、运动不适和产奶量减少等。
在临床检查中,可观察到奶牛的眼结膜、口唇和乳头等部位呈现淡黄色、贫血的表现,常伴有腹泻和腹部积气等症状。
在疾病晚期,奶牛可出现意识模糊、萎靡不振、瘫痪等严重症状。
如果发现奶牛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
1. 血液学检查:通过对被怀疑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进行血液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贫血和红细胞数量减少的情况,以及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存在。
2. 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到被感染奶牛的血清中是否存在附红细胞体病原虫抗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该寄生虫。
1.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可以接种给奶牛,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
2. 定期体检:对奶牛进行定期的体检和血液学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奶牛,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保持牛舍和饮水、饲料的清洁卫生,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4.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减轻病情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奶牛的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做好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对奶牛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保持牛舍和饮水、饲料的清洁,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奶牛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风险,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种由负氧菌属(Anaplasma)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侵袭奶牛和其他牛科动物。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力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发病后,奶牛会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奶牛的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达到40-41摄氏度以上。
2.贫血:患病奶牛的粘膜、黏膜和眼结膜会呈现苍白色,毛色晦暗。
3.消瘦:患病奶牛会因为食欲不振而出现消瘦现象。
4.运动障碍:患病奶牛会出现运动缓慢、无力、倦怠等症状。
5.产奶减少:患病奶牛的产奶量会显著降低。
二、诊断当奶牛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诊断,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血液学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患病奶牛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2.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出负氧菌属的存在,从而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3.临床症状:根据奶牛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确定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三、防治1.疫苗预防:为了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可以在奶牛出生后3-4个月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接种疫苗后,奶牛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对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环境卫生控制:保持牛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尿液,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药物治疗:一旦发现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尽快给予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土霉素等,同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
4.隔离患牛:一旦发现有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将其隔离,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证奶牛的营养充足,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生产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对保障奶牛健康至关重要。
附红体病诊断实训报告

附红体病,又称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家畜,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附红体病诊断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附红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 掌握附红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3.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临床诊断能力。
三、实训内容(一)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附红体病的流行情况、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附红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吸血昆虫、输血和精液传播。
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牛、羊、猪等家畜。
(二)临床症状观察观察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贫血、黄疸、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等。
同时,注意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体重变化等。
(三)病理变化观察对疑似病例进行解剖,观察病理变化。
附红体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血液稀薄、红细胞表面附着大量附红细胞体等。
(四)实验室诊断1. 显微镜检查:采集病畜血液,制作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呈球形、椭圆形,直径约为0.2-0.5微米,颜色为红色或淡红色。
2. 血清学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畜血清中的抗体。
阳性结果提示动物可能感染附红体病。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附红细胞体的DNA或RNA。
阳性结果可确诊附红体病。
经过对疑似病例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为附红体病。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以下内容:1. 附红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 附红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3. 实际操作技能,如血液采集、涂片制作、显微镜观察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为兽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微生物学检验是确诊本病主要依据。
(1)鲜血压片法:取1滴待检新鲜血样,滴加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抗凝液,混匀后加盖玻片,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
在400~600倍镜下找到附红体后,观察其形态及大小。
可见附红体呈现闪光形小体,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每当靠近红细胞时就停止运动。
(2)涂片染色检查: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制成薄血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片用400~600倍镜检。
姬姆萨液将附红体染成紫褐色,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
找到附红体后转到油镜头(约1600倍)观察其形态、排列及大小,并可进行计数。
一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l~67个附红体不等。
在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红体。
两者比例约为1∶1~1∶2.
附红体感染度:100个红细胞中有30个以下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轻度感染;有30~60个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中度感染;有60个以上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重度感染。
3.血液生化检查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肝、脾超声检查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