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讲义)新高一物理衔接课程 第18讲 相对滑动类问题(二)
2024年新高一化学暑假提升精品讲义(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8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第18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模块导航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5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基础练10题)(提升练6题)学习目标1 .从微观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规律,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能进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推导。
3.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 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并能比较它们的不同。
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原子的构成i.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原子核<单位正电荷原子〈〔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2.质量数(1)概念: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壬和项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常用A表示。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o②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o3.原子的表示方法质量数一主出d质子数”zX—兀素符号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Wc表示质子数为公质量数为的碳原子。
(1)一个信息丰富的符号解读"A------质量数Z一核电荷数或质子数H——离子所带的电荷数b——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2)粒子中的电性关系①分子或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阴离子x〃—: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1)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如图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n~~[2~~n~~ri~~r6~~r?字母代号K L M N0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高低由低到亶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下表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从中探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回答相应的问题:各电子层的电子数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K L M N0P 2氮He210氧Ne2818Ar28836氟Kr2818854Xe281818886氛Rn281832188(1)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按K-L-M......顺序排列。
第18讲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正交分解法——2022年【衔接教材】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解析版)

第18讲力的合成实验、力的正交分解法一、实验原理1.合力F′的确定: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能把橡皮条末端小圆环拉到某点,一个力F′也可以把橡皮条末端的小圆环拉到同一点,则F′与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F′是F1和F2的合力.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求出合力的理论值F.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二、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轻质小圆环、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三、实验步骤1.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1甲所示,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挂上轻质小圆环.图1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小圆环,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小圆环拉到某位置O,用铅笔描下小圆环O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将小圆环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拉线的方向.4.如图乙所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适当的比例作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角线F.5.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四、注意事项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零.2.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小圆环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3.在同一次实验中,小圆环的位置O一定要相同.4.在具体实验时,两分力F1和F2间夹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60°~120°之间为宜.5.读数时应正视、平视刻度.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读数应适当大些,但不能超出它的测量范围.例题1.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中,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于P点,另一端(自由端)通过细绳套连接两个弹簧测力计a、b,并将该端拉至O点,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高中物理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物理学中,相对滑动问题是一个常见的研究课题。
这种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滑动以及滑动时发生的现象,该现象可以通过一些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
了解和分析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对于我们理解摩擦力、运动和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和解释高中物理中的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 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概述、结构和目的。
- 正文:简单介绍相对滑动问题,讨论物体相对滑动的条件以及发生的现象与解释。
- 理论分析:深入探讨影响物体相对滑动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推导相关公式并进行解析,并分析实例应用。
- 实验验证:设计实验来验证所得到的理论结果,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并讨论结果和误差分析。
- 结论:总结文章主要观点、结果,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或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中物理中的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介绍该问题的背景与概述,阐明物体相对滑动的条件和现象,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从而揭示物体相对滑动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两物体相对滑动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正文:2.1 相对滑动问题简介在物理学中,相对滑动问题是指涉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滑动的研究。
通常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是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或其他力使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2.2 物体相对滑动的条件要使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摩擦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于这两个物体;- 这些作用力超过了物体之间的粘连力或静摩擦力;- 物体表面之间没有完全平坦且光滑的接触。
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时,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运动,并出现滑动现象。
2.3 物体相对滑动时发生的现象与解释当两个物体开始产生相对运动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物体表面产生摩擦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两个物体之间会产生热量。
这是因为运动会导致分子运动更加频繁和剧烈,从而转化为内能。
2024新高一暑假物理衔接精编 专题强化二: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

专题强化二:追及、相遇问题一:知识精讲归纳1.临界条件与相遇条件(1)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2.追及相遇问题常见情况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类型图像说明匀加速追匀速 a.t =t 0以前,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增大;b.t =t 0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为x 0+Δx ;c.t =t 0以后,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减小;d.能追上且只能相遇一次.注:x 0为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匀速追匀减速匀加速追匀减速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类型图像说明匀减速追匀速开始追时,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t =t 0时刻:a.若Δx =x 0,则恰能追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b.若Δx <x 0,则不能追上,此时两物体间最小距离为x 0-Δx ;c.若Δx >x 0,则相遇两次,设t 1时刻Δx 1=x 0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t 2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注:x 0为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匀速追匀加速匀减速追匀加速二:考点题型归纳题型一:匀变速追匀速物体1.(2023秋·山东德州·高一统考期末)挥杆套马是我国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烈马从骑手身边奔驰而过时,骑手持6m 长的套马杆,由静止开始催马追赶,最终套住烈马。
整个过程二者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骑手追赶烈马过程中二者之间的最大距离为40mB .t =9s 时骑手刚好追上烈马C .骑手在t =8s 时挥杆,能套到烈马D .8-9s 内烈马的加速度小于0-6s 内骑手的加速度【答案】C【详解】A .当骑手和烈马速度相同时二者间距最大,由v -t 图像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max 10(404)m=20m 2x =-⨯A 错误;B .由图形所围的面积可以算出0~9s 内,烈马的位移为110151081m=92.5m 2x +=⨯+⨯骑手0~9s 内位移215(6153)m=90m 2x =⨯+⨯因x 1>x 2因此t =9s 时骑手未追上烈马,B 错误;C .由图形所围的面积可以算出0~8s 内,烈马的位移为3108m=80mx =⨯骑手的位移为4156152m=75m 2x =⨯+⨯套马杆长l=6m x 4+l >x 3所以骑手在8s 时刻挥杆,能套到烈马,故C 正确;D .由加速度定义式0=v v v a t t -∆=∆知8~9s 内烈马加速度2211510m /s =5m /s 98a -=-0~6s 内骑手的加速度22215105m /s =m /s 642a -=-故D 错误。
(精品讲义)新高一物理衔接课程 第16讲 连接体问题

第16讲 连接体问题一、连接体: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轻绳、轻杆、轻弹簧连接在一起的物体组。
常见的连接体一般具有速度、加速度大小相同的特点。
二、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思考与练习:1.如图,不计绳的质量及绳与滑轮的摩擦,物体A 的质量为M ,水平面光滑,当在绳B 端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时,物体A 的加速度为a 1,当在绳B 端施以F =mg 的竖直向下的拉力作用时,A 的加速度为a 2,则a 1与a 2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C )A .a 1=a 2B .a 1>a 2C .a 1<a 2D .无法确定解析:挂m 时,mg =(m +M )a 1,a 1=m m +Mg ;用F =mg 拉时,mg =Ma 2,a 2=m M g 2. 如图,A 、B 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沿水平面匀加速向右运动,求下面几种情况下A 、B 间的弹力。
⑴ 水平面光滑⑵ 水平面摩擦系数μ⑶ 斜面光滑⑷ 斜面摩擦系数μ3. 如图,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水平恒力F作用在A上,A、B间的作用力为F1;水平恒力F作用在B上,A、B间作用力为F2,则( AC ) A.F1+F2=F B.F1=F2C.F1/F2=m/M D.F1/F2=M/m4. 如图,五块完全相同的木块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与地面间的摩擦不计.当用力F 推1使它们共同加速运动时,第2块木块对第3块木块的推力为___答案:F 53___.5.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长绳AB ,在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绳内距A 端x 处的张力F T 与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答案:AC )A .水平外力F =6 NB .绳子的质量m =3 kgC .绳子的长度l =2 mD .绳子的加速度a =2 m/s 2解析:取x =0,即A 端进行受力分析,F -F T =ma ,又A 端质量趋近于零,则F =F T =6 N ,A 正确;由于不知绳子的加速度,其质量也无法得知,B 、D 均错误;由图易知C 正确.6.如图,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 1和F 2作用,且F 1>F 2,则1施于2的作用力大小为( 答案:D )A .F 1B .F 1-F 2 C. 12(F 1-F 2) D. 12(F 1+F 2) 解析:因为F 1>F 2,物体1和2一起以相同的加速度a 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将1和2作为一个整体,有:F 1-F 2=2ma ,∴ a =F 1-F 22m. 要求1施于2的作用力F N ,应将1和2隔离,对物体2, F N -F 2=ma ,∴ F N =F 2+ma =12(F 1+F 2). 7. 如图,物体ab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 b =5 N ,F c =10 N 分别作用于物体b 、c 上,abc 仍保持静止.以f 1、f 2、f 3分别表示a 与b 、b 与c 、c 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答案:C )A. f 1=5N ,f 2=0,f 3=5NB. f 1=5N ,f 2=5N ,f 3=0C. f 1=0,f 2=5N ,f 3=5ND. f 1=0,f 2=10N ,f 3=5N8.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小车A ,质量m A =2.0 kg ,小车上放一个物体B ,质量m B =1.0 kg ,给B 一个水平推力F ,如图甲,当F 增大到稍大于3.0 N 时,A 、B 开始相对滑动.若撤去F ,对A 施加一水平推力F ′,如图乙,要使A 、B 不相对滑动,求F ′的最大值Fmax .解析:对甲图,F =(m A +m B )a ,F f max =m A a对乙图,F f max =m B a ′,F max =(m A +m B )a ′,得F max =6.0 N.9.如图,A 、B 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叠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匀速下滑,则( 答案:BCD )A .A 、B 间无摩擦力作用B .B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 A +m B )g sin θC .B 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m A g sin θD .取下A 物体后,B 物体仍能匀速下滑解析:对AB 整体,(m A +m B )g sin θ=μ(m A +m B )g ,B 正确.对A ,静摩擦力f =m A g sin θ,C 正确,A 错误。
(精品讲义)新高一物理衔接课程-第17讲-相对滑动类问题(一)

第17讲相对滑动类问题(一)一、滑块类问题常用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直线运动规律动量+能量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的结论,即需要分析确定到底哪一种可能情况会发生;其二,决定因素多,包括滑块与传送带动摩擦因数大小、斜面倾角、滑块初速度、传送带速度、传送方向、滑块初速度方向等.这就要对传送带问题做出准确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1. 水平传送带动力学问题图解2. 倾斜传送带动力学问题图解思考与练习:1.如图,小车质量M 为2.0 kg ,水平地面对它的阻力忽略不计,物体质量m 为0.5 kg ,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g 取10 m/s 2,求:(1)小车在外力作用下以1.2 m/s 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2)欲使小车产生3.5 m/s 2的加速度,需给小车提供多大的水平推力? (3)若要使物体m 脱离小车,则至少用多大的水平力推小车?(4)若小车长L =1 m ,静止小车受到8.5 N 水平推力作用时,物体由车的右端向左滑动,则物体滑离小车需多长时间?(物体m 可看作质点)解析:(1)m 与M 间最大静摩擦力F f =μmg =1.5 N ,当m 与M 恰好相对滑动时的加速度为 a =F f m =1.50.5 m/s 2=3 m/s 2,所以此时m 与M 未相对滑动,则F f 1=ma 1=0.5×1.2 N =0.6 N.(2)当a 2=3.5 m/s 2时,m 与M 相对滑动,摩擦力F f =ma =0.5×3 N =1.5 N 隔离M ,有F -F f =Ma 2 ,F =F f +Ma 2=1.5 N +2.0×3.5 N =8.5 N. (3)当a =3 m/s 2时,m 恰好要滑动.F =(M +m )a =2.5×3 N =7.5 N.(4)当F =8.5 N 时,a 车=3.5 m/s 2 ,a 物=3 m/s 2 ,a 相对=(3.5-3) m/s =0.5 m/s 2L =12a 相对t 2,所以t =2 s 答案:(1)0.6 N (2)8.5 N (3)7.5 N (4)2 s2.如图甲,质量为M 的长木板静止放置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某一水平初速度从木板左端冲上木板.从物块冲上木板到物块和木板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物块和木板的v -t 图像分别如图乙中的折线acd 和bcd 所示,a 、b 、c 、d 点的坐标分别为a (0,10)、b (0,0)、c (4,4)、d (12,0).根据v -t 图像,求:(1)物块在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物块质量m 与长木板质量M 之比.答案:(1) 20 m (2) 32解析:(1)由图像可得,物块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Δx =10+42×4 m -42×4 m =20 m. (2)设物块冲上木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达相同速度后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木板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对物块,μ1mg =ma 1 对木板,μ1mg -μ2(m +M )g =Ma 2 对整体,μ2(m +M )g =(m +M )a由图像可得,a 1=1.5 m/s 2,a 2=1 m/s 2,a =0.5 m/s 2 由以上各式解得m M =32.3.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
高中物理高一教案学案高一物理:两大定理和两大定律专题系列之有关滑块类问题.doc

两大定理和两大定律专题系列之有关滑块类问题【例1】 质量为m 1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木板上放一个质量为m 2的木块,现给木块一个相对地面的水平速度v 0。
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因此木板被木块带动,最后木板与木块以共同的速度运动,求此过程中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板滑行的距离。
〖变1〗 如图甲所示,质量m B =1 kg 的平板小车B 在光滑水平面上以v 1=1 m /s 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当t=0时,质量m A =2kg 的小铁块A 以v 2=2 m /s 的速度水平向右滑上小车,A 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若A 最终没有滑出小车,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g =10m /s 2,求:(1)A 在小车上停止运动时,小车的速度为多大? (2)小车的长度至少为多少?(3)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中画出1.5 s 内小车B 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变2〗质量为M 的足够长的木板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木板的上表面的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可看成质点),如图所示。
木板上表面上的a 点右侧是光滑的,a 点到木板右端的距离为L ,a 点左侧表面与金属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现用一个大小为F 的水平拉力向右拉木板,当小金属块到达a 点时立即撤去此拉力。
求:(1)拉力F 的作用时间是多少?(2)最终木板的速度多大?(3)小金属块到木板右端的最大距离为多少?乙【例2】如图所示,带弧形轨道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车左端被固定在地面上的竖直档板挡住,已知小车的弧形轨道和水平部分在B点相切,AB段光滑,BC段粗糙,BC段长度为L =0.75m 。
现有一小木块(可视为质点)从距BC面高为h =0.2m 的A点无初速释放,恰好未从车上滑落。
已知木块质量m 1=1kg ,小车质量m 2=3kg ,g 取10m/s 2。
求:(1)木块滑到B 点时的速度;(2)木块与BC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3)在整个过程中,小车给档板的冲量。
2024年高一物理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常见的圆周运动模型及其临界问题(解析版)

试题猜想03常见的圆周运动模型及其临界问题【必备知识】一、圆锥摆模型及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1.圆锥摆模型(1)常见的圆锥摆模型物体受重力、斜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等(也可能受斜面的摩擦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称为圆锥摆模型。
(2)圆锥摆问题的分析思路①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来源。
②确定圆心和半径。
③应用相关规律列方程求解。
在竖直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在水平方向根据向心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2.两类常见模型的临界情况分析(1)水平转盘模型①如果只有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物体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物体间恰好达到,方向指向圆心。
最大静摩擦力,则最大静摩擦力f m=mv2r②如果除摩擦力以外还有其他力,如绳两端连接物体随水平面转动,其临界情况要根据题设条件进行判断,如判断某个力是否存在以及这个力存在时的方向(特别是一些接触力,如静摩擦力、绳的拉力等)。
(2)圆锥摆模型①绳上拉力的临界条件是:绳恰好拉直且没有弹力或绳上的拉力恰好达到最大值。
②接触或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物体与物体间的弹力恰好为零。
③对于半球形碗内的水平圆周运动有两类临界情况:摩擦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恰好发生相对滑动。
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及其临界问题1.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除重力外),可分为三种模型:一是只有拉(压)力,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轻绳模型”;二是只有推(支撑)力,称为“拱桥模型”;三是可拉(压)可推(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小球在弯管内运动等,称为“轻杆模型”。
【实战通关】A.所受的合力可能为零B.只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作用C.所需的向心力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D.最大速度不能超过10m/s在学校运动会中,A .0.2倍B 【答案】D【详解】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约为A .tan g RθB .R 【答案】C【详解】对小物块受力分析,由题意可知,小物块受重力,和罐壁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米混合接力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了北京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 相对滑动类问题(二)传送带问题难点突破突破难点1:物体与传送带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方向如何等等4. 如图,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16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审题】传送带沿逆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下,物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下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分力和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因此物体要做匀加速运动。
当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摩擦力情况要发生变化,同速的瞬间可以看成二者间相对静止,无滑动摩擦力,但物体此时还受到重力的下滑分力作用,因此相对于传送带有向下的运动趋势,若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有μ<tan θ,则物体将向下加速,所受摩擦力为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若重力的下滑分力小于或等于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有μ≥tan θ,则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
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传送带比较短,物体还没有加速到与传送带同速就已经滑到底端,这样物体全过程都受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作用。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2m/s 10cos sin =+=m mg mg a θμθ。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1s 10101s a v t ===m 52 21==a s υ<16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 其加速度大小为 22m/s 2cos sin =-=mmg mg a θμθ (因为mgsin θ>μmgcos 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2s 所用的时间为2t ,则22220221t a t s +=υ,11m= ,10222t t +解得:)s( 11 s, 1 2212舍去或-==t t 所以:s 2s 1s 1=+=总t 。
【总结】若μ>0.75,第二阶段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若L <5m ,物体将一直加速运动。
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中,对这些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特殊过程都要进行判断。
5. 如图,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0°,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16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审题】该题目的物理过程的前半段与例题1是一样的,但是到了物体和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情况就不同了,经计算,若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的下滑分力,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2m/s 46.8cos sin =+=mmg mg a θμθ。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18.1s 46.8101s a v t ===m 91.52 21==a s υ<16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 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 θ<μmgcos 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2s 所用的时间为2t ,则202t s υ=, 16m -5.91m=210t 解得: s, 90.10 2=t 所以:s 27.11s 09.10s 18.1=+=总t 。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各阶段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μ>tan θ=33,第二阶段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
6. 如图,传送带与地面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5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审题】该题目的物理过程的前半段与例题1是一样的,由于传送带比较短,物体将一直加速运动。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 其运动加速度2m/s 10cos sin =+=m mg mg a θμθ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 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1s 10101s a v t === m 52 21==a s υ 此时物休刚好滑到传送带的低端。
所以:s 1=总t 。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第一阶段的运动位移,看是否还要分析第二阶段。
7. 如图,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下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9,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50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审题】传送带沿顺时针转动,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滑动(相对地面斜向上运动),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分力和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因此物体要向上做匀加速运动。
当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摩擦力情况要发生变化,此时有μ≥tan θ,则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上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后开始一段时间,加速度2m/s 2.1sin cos =-=m mg mg a θθμ。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33.8s 2.1101s a v t ===m 67.412 21==a s υ<50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 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 θ<μmgcos θ)。
设物体完成剩余位移2s 所用时间为2t ,则202t s υ=, 50m -41.67m=210t 解得: s, 33.8 2=t 所以:s 66.16s 33.8s 33.8=+=总t 。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各阶段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对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是否已经到达传送带顶端进行判断。
本题的一种错解就是:221at L =所以:a L t 2==9.13s该时间小于正确结果16.66s ,是因为物体加速到10m/s 时,以后的运动是匀速运动,而错误结果是让物体一直加速运动,经过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就应该短。
突破难点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
该难点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分别对传送带和物体对地面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分析草图,帮助判断二者的相对运动。
如图甲,AB 分别是物体上和传送带上的一点,刚放上物体时两点重合。
设皮带速度为V 0,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末速为V 0,平均速度为V 0/2,故物体对地位移x 物=20t V ,传送带对地位移x 传送带=V 0t ,AB 两点分别运动到图乙所示的A '、B '位置, x 物=2传送带x ,就是图乙中的A '、B '间的距离,即传送带比物体多运动的距离,也就是物体在传送带上所留下的划痕的长度。
8. 在民航和火车站可以看到用于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的水平传送带。
当旅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随后它们保持相对静止,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前进。
设传送带匀速前进的速度为0.25m/s ,把质量为5kg 的木箱静止放到传送带上,由于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木箱以6m/s 2的加速度前进,那么这个木箱放在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将留下一段多长的摩擦痕迹?【审题】传送带上留下的摩擦痕迹,就是行李在传送带上滑动过程中留下的,行李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传送带一直匀速运动,因此行李刚开始时跟不上传送带的运动。
当行李的速度增加到和传送带相同时,不再相对滑动,所以要求的摩擦痕迹的长度就是在行李加速到0.25m/s 的过程中,传送带比行李多运动的距离。
【解析】解法一:行李加速到0.25m/s 所用的时间:t =a v 0=s 625.0=0.042s 行李位移:x行李=221at =m 2)042.0(621⨯⨯=0.0053m ,传送带位移:x 传送带=V 0t =0.25×0.042m =0.0105m 摩擦痕迹的长度:mm m x x x 50052.0≈=-=∆行李传送带 (求行李的位移时还可以用行李的平均速度乘以时间,行李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0v v =。
)解法二:以匀速前进的传送带作为参考系.设传送带水平向右运动。
木箱刚放在传送带上时,相对于传送带的速度v=0.25m/s,方向水平向左。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 的作用,做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木箱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6m/s 2 ,木箱做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所通过的路程为mm m m a v x 50052.06225.02220≈=⨯==∆ 即留下5mm 长的摩擦痕迹。
【总结】分析清楚行李和传送带的运动情况,相对运动通过速度位移关系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9. 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
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 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 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
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审题】本题难度较大,传送带开始阶段也做匀加速运动了,后来又改为匀速,物体的运动情况则受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制约,由题意可知,只有μg <a 0才能相对传送带滑动,否则物体将与传送带一直相对静止。
因此该题的重点应在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分析、相对位移的求解上,需要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
【解析】方法一: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加速度a 小于传送带加速度a 0,g a μ=。
设经历时间t ,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v 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 , t a v 00=,t a v = 由a <a 0,故v <v 0,煤块继续受滑动摩擦力。
再经时间t ',煤块速度由v 增加到v 0, 有 ´0t a v v += 。
此后,煤块与传送带运动速度相同,不再产生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