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 技术3解析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

第17卷第3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〇l.17 No.3 2017 年 6 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17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王明友(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24)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含了市场交换的逻辑,《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命运的理论经济学经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亟须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深人解读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澄清《资本 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著作又是必要的前提。
因为,基于《资本论》的文本全面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从市场经济学的视野重新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并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研究对象;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一般说来,在思想史上真正享有经典地位的著 作,其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刻,所讨论的议题也都会有 比较大的张力,因而也就会促使后人从多方面进行 解读和从多方面思考,从而生发出洋洋大观的、在宏 观趋势上大体相同,而微观层面又各具特点和独特 面貌的学术派系。
于是,这样的奠基者也就被后学 看成大师级的学术领袖。
《资本论》就是这样的学 术经典,而其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就是学界长期争 论的一大问题。
_、破解《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确切含义学界有关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主 要源自对马克思自己的一个表述的理解。
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 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和交换关系。
”[1]显然,这句话清楚明了地交代 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然而,学界对这句话本身 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首先,对这里所讲的“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学界存在多种互异 的解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摘要: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
《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关键词: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研究对象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1―0001―05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非常明确。
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然而,由于研究者对《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影响《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也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
本文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重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并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新释对《资本论》研究对象产生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需要从准确理解《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不少于400字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大师
的社会经济学典范。
究其研究对象,全书主要关注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他具体从货币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甲质货币资本四个角度,对企业家的劳动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其他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认识论的基础。
结构上,《资本论》第三卷共分九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主题清晰。
第一
章用于介绍货币资本的本质;第二章对工业资本的组成讲解;第三章讲述了商业资本;第四、五、六章是甲质资本;第七章是特殊类型的资本;第八章介绍投资的决策;第九章介绍了劳动力的特征。
从方法上看,《资本论》第三卷的构建运用了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和步骤法等
多种经济学形式分析法来探讨资本的构成、衰变及资本利润的形成原理等问题。
马克思也运用了时代所发展出来的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性设置等视角来支持自己的论断。
他的经济分析思维卓越,让作者的理论得以更加系统化,也为未来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研究大众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其结构分九章前后呼应,论述主题清晰;其研究方法则依据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及步骤法等经济学理论,支持并运用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分析性设置来辅助自己的论断。
本书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瑰宝,更是一部重要的古典经济学著作,让人们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经济过程和劳动力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揭开劳动力的神奇。
2021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认识与解读范文3

2021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认识与解读范文 广松涉(ひろまつわたる,HiromatsuWataru,1933-1994)是日本当代着名哲学家.国内对"广松哲学"的介绍,始于 1994 年.在把"广松哲学"译介到中国学术界的过程中,南京大学的张一兵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卞崇道先生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 30 年代末,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理学》一书中谈到,对于宋明理学,自己大体上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照着讲"是注疏家的讲法,"接着讲"是哲学家的讲法.作为日本哲学史上继西田几多郎之后的第二大哲学家,与冯先生的《新理学》一样,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解读也是"接着讲". 一、"广松哲学"的意趣 广松生前出版过着作40 余部,其哲学源头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及新康德主义)、马赫哲学(及现代物理学).读者也许要问:可是,沿着这三大哲学源头,"广松哲学"要"接着讲"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关系第一性"[1]五个字来概括.那么,广松涉"关系第一性"的思想背景又是什么?在广松的众多着作中,未必提供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现成答案.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广松涉发表于 1994 年 3 月 16 日《朝日新闻》的《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角--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这篇文章,来了解"广松哲学"的基本意趣. 现在谈论关于世纪末的话题还为时过早.何况,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角的预想,或许过于大胆. 将来会怎样?是自哥伦布以来的五百年间以欧洲为中心的产业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当然,一体化的世界不可能断裂.然而,以欧美为中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必须寻求新的世界观、新的价值观.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归根结底将产生于亚洲并席卷世界. 那么,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成为基调? 除了欧洲的,不,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极少的例外,"关系主义"将取代过去占主流的"实体主义"而成为基调. 对我来说,是把这一情况称作"意识对象-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三项图式的克服或"事的世界观". 我想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的转换确实是世纪末的大趋势 .关于价值观可以说也是如此. 若一言以蔽之,是从物质的福利中心主义到以生态学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转换 .当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革,不能撇开社会体制的变革而独立进行. 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追问过去五百年间以欧洲为中心的产业主义. 在不久的将来,东北亚将成为主角. 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以此为前提建立世界新秩序! 那绝不是容易的道路.在依然蕴含着南北差距、生态危机如此深刻化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紧迫的课题.[2] 497-499广松的上述哲学观点,大致可归纳为关于 21世纪的两大转换:一是世界观上的从实体主义(物的世界观)到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转换,二是价值观上的从福利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换.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我想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广松哲学"的秘密.纵观广松的整个哲学,可以说都是围绕上述两大转换而展开哲学运思. 按照关系主义的应有理路,当说到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新推进,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关系本身与实体的关系".就思维方式而言,如果说实体主义更注重于分析,关系主义则更侧重于综合,但不管怎样,二者都是人们科学地把握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地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 751.所以无论是第一条道路的分析(抽象),还是第二条道路的综合(具体),二者之于人类思维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如广松自己所承认的,"尽管世界观的转换是在总体上的格式塔式的转换,如果从每一个契机来看的话,并不是过去的理论逐一地被反转过来,所以,近代的世界观的扬弃不是对近代科学成果的全盘否定和抛弃"[4] 124.这样,实体本身果真能够缺漏某种主观或客观的中介性?显然不能.任何实体实际上都是经过人的大脑的抽象才形成的,而抽象即意味着舍弃主观或客观的某一方面,这正是实体主义的内在逻辑.因为如果"我们要透彻领悟一个问题,就必须把它从任何多余的观念中抽象出来,把它归结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并且把它分割为尽可能最细小的部分"[5] 80.由这一内在逻辑引发的根本问题是,实体主义的特点在于,容易走向极端的客观性或极端的主观性,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这两大思潮,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极端性的产物. 二、"广松哲学"的基础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6]92"广松哲学"的基础是以"四肢结构论"为理论内核的《存在与意义》两卷本(1982-1993),该书通过系统地剖析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克服与超越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将其推进到以龙树为代表的东方式的主客统一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为上述两大转换提供哲学奠基. 四肢结构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广松的大学期间的毕业论文《浅析认识论的主观》(1959).在这篇论文中,广松构筑了四肢结构论的基本框架,以此阐明认识、真理以及存在的概念的意义.为便于阐明其构成机制,广松援引卡西尔的函数概念,即,与数学中的函数一样,概念A 虽然可用各种个别的东西(a 或 a' )充当数值,但两者不能分离.据此,广松强调认识世界的现象自在地每次都已作为感性的现象之外的某物而呈现,而将这个感性的现象称作"现象",把现象之外的某物称为"意义".例如,这条狗(ai)和那条狗(aj)之所以被称为狗(A),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狗的性质(ak),即(ai A(ak)),由人们(Mk)共同把它们称为狗,形成语言理解的模型((ai) A(ak)Mk).在对语言理解的模型作了发生学的考察之后,广松接着对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哲学的反思,分析其存在结构.作为抽象表象的 A,不是现实的现象,而是具有理念的身份的内涵的意义(a),因此(aiA(ak))的模式就变为 ai A(a).这样,ai 也就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被看作具有个体之外的普遍的性质的东西,即 aials [a].而某种东西之所以被看作狗,这绝不是我的任意的行为,也不只是根据特定的人的看法而形成的,而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样,个别的人(Mk)就作为理念化的一般表现者,而取得 Mk als [M]的形式.最终,语言理解就取得(ai als [a] A(a)) Mi als [M])的形式.[3] 500-507上述"我"与"我们",即分别是后来广松在《存在与意义》中提出的"认识世界的四肢结构"中的"能知的个人"与"能识的人类"或"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中的"能为的个人"与"职位的人类"的雏形. 在《存在与意义》两卷本中,广松系统地论证了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四肢结构"是广松用于论证其事的世界观的一个比喻性术语,是其函数式地对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个存在契机的精到把握,旨在论证"主-客"、"心-物"的不可分性.具体而言,认识世界的四肢结构,就是"作为能识的人类的能知的个人在一定的现象的所与中认知意义的所识"("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就是"作为职位的人的能为的个人在一定的实在的所与中认同意义的价值"("实在的所与-意义的价值"-"能为的个人-职位的人类")."四肢结构"亦称"二肢二重结构",其中,"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以及"实在的所与"、"意义的价值"属于"客观"的"二肢","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以及"能为的个人"、"职位的人类"属于"主观"的"二重";"现象的所与"、"能知的个人"以及"实在的所与"、"能为的个人"具有"现实"的存在性格,"意义的所识"、"能识的人类"以及"意义的价值"、"职位的人类"具有"理念-理想的东西"的存在性格.广松强调,四肢结构中的每一肢各自只是函数中的一个变数.换句话说,并非首先存在四个分肢要素,然后各要素之间结成关系,而是作为总体的关系从根本上先于要素而存在.在广松看来,欧洲哲学中的诸如"个体"、"自我"、"普遍"、"超越论的主观"的基本概念,都是"物象化的误视"的产物.举例来说,我发现手头的这张X光照片的某个部位有癌的影像. 此时,在近代的"主观-客观"或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对象-内容-作用"的三项图式的认知模式看来,不外是"主观的我"观察"客观的癌的影像",主客观被直接置入"感觉知觉-判断"的二项图式中.然而从物象化论的视角来看,真实的事态是:"我从 X 光照片","读取某种特定的影像","我作为掌握 21 世纪医学的医生","将某种特定的影像认知为癌症",由此呈现着"我(能知的个人)作为医生(能识的人类)"和"作为某种特定影像(现象的所与)的癌症影像(意义的所识)"的"四肢结构". 反之,把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癌症影像"先在地单独置入"感觉知觉-判断"的二项认知模式中,把作为关系的"事"简单化,这正是由来已久的"物象化的误视"的形成机制.广松坚持,欧洲哲学中的"个体"、"自我"、"普遍"、"先验的主观"等基本概念,都是"物象化的误视"的产物.胡塞尔的"意识对象-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三项图式,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主观(意识内容-意识作用)-客观(意识对象)"的图式,他所谓的"主观-客观"的一致,实际上是主观内部的一致,即"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一致.正是这种主观内部的一致,使得近代认识论愈发走向闭塞,最终引发现代认识论的危机.广松的解决之道是,将"意识对象-意识内容"这二项改造为"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剩下一项"意识作用",则继续引进胡塞尔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概念,亦即将"意识作用-主体间性"这二项改造为"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 . 三、以"四肢结构论"解"价值形式论" 广松涉的《资本论的哲学》"初版"出版于1974年(现代评论社),1987 年的"增补版"(劲草书房)添写了"新版序言"、"'鲁宾的问题'寄语"及 15 个补注.此书的解读对象是《资本论》第 1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及第二章"交换过程".《资本论的哲学》对《资本论》的"接着讲",最精彩的地方当数广松涉运用"四肢结构论"对《资本论》第 1 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的"价值形式论"的独特解读.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价值形式的展开理解为历史的发生史.比如,河上肇就明确援引列宁关于"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8]63的观点,认为价值形式是"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思维上的反映"[9] 177-178.那么,这种观点有问题吗?广松是如何发现其中的问题的?笔者认为,除了广松关于"两大转换"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关于 füres 和 füruns 的两种立场的区分 ,马克思关于价值关系的自为-他为关系的内在逻辑的分析,即"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6] 67,同理,彼得和保罗各自的产品则"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 B 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 A 的价值的镜子"[6] 67,也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具体而言,广松涉是通过运用四肢结构论对价值形式的存在结构的条分缕析,而发现其传统理解的错误.这里,我们不妨联系马克思关于"价值的镜子"的讨论,阐明广松所谓价值形式所呈现的自为-他为的"四肢结构"关系.(1)能知(能为)的个人,包括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麻布生产者和所有者 A(自为的彼得)和上衣生产者和所有者 B(自为的保罗).(2)能识(职位)的人类,包括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麻布生产者和所有者[A](他为的彼得)和上衣生产者和所有者 [B](他为的保罗).(3)现象(实在)的所与,包括 A(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 和 B(自为的保罗)的产品 b.(4)意义的所识(价值),包括[A](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 和 [B](他为的保罗)的产品[b]. 从 für es 的立场来看,A as [A] 和 B as [B],双方互以对方的产品 a as [a] 和 b as [b] 为价值物,最终形成一种共轭的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中介关系.以第一价值形式为例,在"20 码麻布= 1 件上衣"的价值等式中,引入自为-他为的关系概念,得到"a as [a] = b as [b]"的价值等式,意为"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 -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 =自为的保罗的产品b -他为的保罗的产品 [b]",再将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 a as [a] 和等价形式一侧的 b as [b] 这两项颠倒过来,形成"bas [b](B as [B])= a as [a](A as [A])"的"四肢结构",意为"自为的保罗的产品 b(产于自为的保罗 B)-他为的保罗的产品 [b](产于他为的保罗 [B])=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产于自为的彼得 A)-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产于他为的彼得[A])".由此,广松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从第一形式到第二形式不是历史的、事实的发展.在事态上,第一形式只是把第二形式的一个构成因素提取出来进行考察 ."[10] 399而第三价值形式则是从共轭性自为-他为的维度,将第二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一侧的"1 件上衣"等商品颠倒过来,提取到相对价值形式一侧来考察.故,从第一价值形式到第二价值形式,再到第三价值形式,绝不是历史的发生史,而是一种"A as [A] - a as [a]"-"B as[B] - b as [b]"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共轭性中介结构.当然,从彻底的关系第一性来说,广松似乎还应详述第三形式如何过渡到第四形式,以及如何从第四形式回归第一形式?遗憾的是,广松并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说明.不管怎么说,广松最后得出了一个与传统观点迥异的"四肢结构"的结论:"价值形式论的基本机制,归根结底就是,对A 而言的自为的(B as [b] 的产品)b as [b] 将(他为的 A as [a] 自己的产品)a as [a] 等同的事态,等同于 b as [b](als ein Produktdes Bas [B])gilt Afür sich als etwas Identisches mit a as [a](alsein Produkt des A as [A])的四肢结构事态."[10] 152在我看来,根据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共轭性思路,与第三形式是第二形式的颠倒类似,第四形式当是第三形式的颠倒,即,第三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 2 盎斯金最终被单独提取出来,被放置到第四形式中的等价形式一侧,并由此取代第一形式中 1 件上衣的地位,从而完成从第四形式向第一形式的回归. 从四肢结构论的"关系第一性"的视角,广松不仅颠覆了以往通常把价值形式论看作是"历史的发生史"的传统观点,还间接地印证了价值实体论与价值形式论的相辅性存在结构. 四、以"物象化论"读"资本论" 《以物象化论为视角读资本论》是《资本论的哲学》的姊妹篇,全书共三讲,其解读对象为《资本论》第1 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第六篇"工资"和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以及作为由《资本论》第 1 卷向第 2 卷过渡的遗稿"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如果说《资本论的哲学》是从四肢结构的视角正向凸显《资本论》中价值形式的关系性存在,那么《以物象化论为视角读资本论》则是从物象化论的学理反思的立场反向批判《资本论》的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大拜物教". 物象化论是"广松哲学"的方法,它鲜明地体现出"广松哲学"的逻辑性、批判性.所谓"物象化",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的性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社会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类现象的称呼".[11] 65广松以 Versachlichung(物象化)一词区别于黑格尔、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使用的"使具体化而成为某物"的 Verdinglichung(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工资和资本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物象化.(1)价值的物象化.在商品世界中,一方面,一切商品都还原为可以由使用价值来度量的某种性质,且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具有交换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两商品在交换价值上相等且两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才会对两商品进行交换."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6]61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二重性,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而言,对象化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对象化的抽象劳动生产价值.广松强调,马克思区分的劳动的二重性,可以与自己提出的主体的二重性衔接起来,即,"具体劳动"对应于"能知的个人","抽象劳动"对应于"能识的人类",作为抽象劳动的具体劳动借助一定的使用价值取得交换价值.(2)工资的物象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12 小时的物化劳动不可能同 12 小时的活劳动等价交换,因为如果这样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利润.资本家只能通过类似"12 小时工作日(价值3 先令)=6 小时的物化劳动(价值 3 先令)+6 小时的活劳动(价值 3 先令)"的形式,才能无偿占有工人提供的 6 小时的活劳动而攫取剩余价值.这样,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但是,在当事者的日常意识中,却表现为"所谓工资就是劳动的等价报酬"[10] 432,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事实由此被工资(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假象所掩盖.(3)资本的物象化.由于资本家要使价值增殖,必须用货币购买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资料和作为主体条件的活劳动,因此,在当事者的日常意识中,以为"资本"就是生产资料或购买生产资料以及劳动的预付货币,资本好像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似的,资本家好像是凭着"自我增殖能力"的资本而理所当然地获得剩余价值似的,资本家的无偿占有愈发被"正当化",工人被剥削的事实愈发被隐蔽.而从学理的反思的立场来说,资本决不具有"自我增殖能力","资本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曲折的社会过程而实现".[10] 480"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12] 48总之,面对广松涉的文本,读者若能抓住凸显关系主义和批判实体主义这一"广松哲学"的正反两面,就相对容易阅读与理解.然而,由于广松涉与马克思有着不同的问题域,无论广松运用"四肢结构论"解"价值形式论",还是以"物象化论"读《资本论》,按照解释学的观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应进一步思考《资本论的哲学》与资本论的哲学本身.。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三、第三卷的意义 (一)《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 经过十年时间编辑整理出版的。恩格斯对第三卷评 价极高,认为这个极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使 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变革,并将引起巨大的 反响”。 (二)第三卷所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具体来说表 现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科学地说明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从理论上解 决了使古典学派解体的难题之一,即商品按价值交 换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所谓“矛盾”。 第三卷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贯彻和运用,也是 它的完成和发展。马克思在第三卷所建立的地租理 论不仅完整科学地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正确理解 的级差地租,而且说明了不为古典学派所发现的绝 对地租。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本章论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各种数量关系,特 别是它们三方面的不一致关系,从而说明利润率变 动的相对独立性。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认识

作者: 陈守中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92-94页
主题词: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研究对象 交换关系 马克思 物质资料生产生产资料 雇佣劳动者 焦点
摘要: <正>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争论的焦点,因此也是必需予以弄清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胡钧【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 F11【复印期号】 1997年 07期【原文出处】《经济学家》 (成都 1997年 02期第 14-19页【作者简介】胡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
(北京, 100872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中业已表明,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精确含义即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具体的劳动方式。
我国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劳动方式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经济工作屡屡失误的理论根源。
因而正确认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生产方式研究对象生产力研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对马克思这段表述, 一直存在着争论, 一方面对这里所说的“ 生产方式” 有不同的理解, 一方面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究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还是包括生产力, 以及生产力的研究在《资本论》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
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只能理解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如果把它理解为生产的具体方法、劳动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产生这种分歧有它的原因,因为马克思在德文版《资本论》中,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使用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有的地方是指生产力,有的地方是指生产关系, 有的地方则是指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整体。
这当然地造成了对关于研究对象的规定中所使用的“ 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的不同看法。
《资本论》法文版的出版应当说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资本论》法文版中对原德文版中“ 生产方式” 使用上的多处修改似乎表明马克思已经觉察到他对生产方式一词在多种涵义上使用引起的混乱,因而在许多处都作了修改。
这些修改我认为已经解决了争论的问题。
但是,从理论界后来的情况看,认识似乎仍未能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统一起来,而这个问题的正确把握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劳动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这是造成我们过去经济工作失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劳动方式本身不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只有在说明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范围内才进入《资本论》的研究领域;马克思是在多种涵义上使用生产方式一词的,因此,不能随意摘引,只能在马克思为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的地方来探讨他使用的生产方式一词的涵义。
我是同意上述看法的,但《资本论》研究生产关系时,生产力、生产(技术方式的研究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由此推论,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应怎样对待生产(技术方式的研究?这才是争论的真正分歧。
一《资本论》法译本的出版,对澄清上述争论问题有重要作用。
法译本是马克思对德文第 2版作了极其认真的重新校订和修改的, 不少地方的内容和表述更准确了。
关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概念的使用是马克思修改时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看来是他觉察到了由于“ 生产方式” 一词多重涵义使用所带来的混乱,他在关键地方都作了修改和明确说明。
修改的地方,主要有:(1 在一些原来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表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涵义的地方都作了修改,改用“ 资本主义生产” 或“ 资本主义的所有权” 或“ 经济制度” 来表述。
例如在“ 序言” 中, 紧接在“ 我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这句话的后面,马克思又说, “ 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
” 后一句话讲的“ 生产方式” 显然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整体包括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来讲的。
有的同志曾依此推论前面那句话中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也应包括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因为一般来说紧接在一起使用的同一概念不可能指不同涵义。
法文版正是在这里作了改动,马克思把后面那句话中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统一的“ 生产方式” 一词改为“生产” 了。
这一改变可以证明前面那句话中没有改动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不是指生产总体讲的, 而是指不包括生产关系的生产的技术方式。
在《资本论》第一卷以下的叙述中, 凡是包括生产关系涵义而曾用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地方,马克思基本上都改动了。
如在法文版第 813页把原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改为“ 资本主义的所有权” 。
上述这些改变可以反衬出序言中那段讲研究对象一句中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只能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即属社会生产力范畴,不包括所有制关系。
(2对“ 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涵意作了明确的解释。
在第 14章中马克思论述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 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有人把它理解为“ 它包括生产的技术方面(生产力和社会方面(生产关系”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概念。
但是,法文译本把这种看法否定了, 经过改动后的法文版在这里是把“ 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 的根本变化与“ 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并列,即把二者作为同义语来使用的。
马克思还在另外的地方对“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词之后特别地增加了具体的说明, 如在法文版第 662页上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词之后增加了一句解释的话:“ 或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结合和技术工艺整体” ,下文紧接着的地方又把原来“ 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 一句话改为“ 积累的进一步增长则使企业的规模能够扩大, 从而又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 在法文版第 769页上把原来德文版上的“ 生产方式本身还不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 改为“ 生产技术方式还没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 。
这些更动或补充都表明马克思竭力在消除由于多义使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一名词造成的误解, 明确地表明在《资本论》中使用“ 生产方式” 一词的精确含义,即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具体的劳动方式。
马克思在给左尔格的信中肯定了法译本扉页上的这段话, “ 扉页上印着全部经作者校订的字样,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因为我确实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
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一用语的多处细微的修改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它也同样证实了,马克思在序言中那段话中所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词的明确涵义只能是指生产技术方式。
我认为这是无可怀疑的。
二《资本论》法文版关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使用上的修改, 为深入讨论该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产力、生产(技术方式的研究是否属于《资本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占有怎样的地位?生产(技术方式的研究与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生产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 马克思自己已经讲清楚了。
马克思说:“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态,或者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态。
财富的质材, 不论它是主体的, 如劳动, 还是客体的,如满足自然需要和历史需要的对象,对于一切生产时代来说最初表现为共同的东西。
因此,这种质料最初表现为单纯的前提。
这种前提完全处在政治经济学考察范围之外, 而只有当质料为形态所改变或表现为改变这种形态关系的东西时,才列入考察的范围。
” [① ]这段话表明:(1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财富生产一般,而是研究财富生产特殊社会形态,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 但生产力、生产方式又必须列入考察范围,物质生产力、生产(技术方式不能绝对排斥在政治经济学考察领域之外,不过对它的研究是限于这样的范围:一定生产关系推动的生产力有了怎样发展和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又怎样决定了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这也就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强调的, “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运动的经济规律。
”有人担心如果把序言中那段话中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理解为生产的技术方式,会使人们把它列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还会被看作比生产关系更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马克思是把它放在了生产关系之前。
理论界的确有人这样看,并得出了否定生产关系是研究对象的不正确的结论。
但解决上述片面看法不应又走到片面轻视研究生产方式的意义的另一极端上。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依据马克思自己的表述来加以解决。
(1 正如上面所说,应当把生产力列入考察的范围,因为只有把握了生产力的规律,才能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但这绝不等于因此就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重化。
因为对生产力的研究只限于为揭示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所必需的范围之内。
(2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放在生产关系前面,并不表示它作为研究对象中的首位,只是表示了生产(技术方式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之间的基本关系,因为后者由前者的性质的决定的。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表述方法不可改动,不可以用另外的不容易引起误解的方式来表述。
但任何理论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所以把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方式突出出来,是针对当时一度盛行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德国哲学的唯心史观的统治而特意强调的,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和一切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后者从人性以及人道主义、正义、道德等社会意识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运动,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 理想模式” 。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资本论》刚出版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强调要恩格斯宣传《资本论》在科学方面的重大发展, 即“ 实际的经济关系是以一种完全新的方式, 即用唯物主义方法进行考察的。
例如:(1货币的发展;(2协作、分工、机器制度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是怎样… 自然而然地‟ 发展起来的。
” [② ]有人说协作、分工、机器只不过是三卷《资本论》 98章中的 3章,不能用这 3章概括《资本论》的全部内容。
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不是具体内容,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技术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如果我们从方法上看,那么可以看到这一方法的确是贯彻在《资本论》的全部内容的分析中。
马克思在每一个揭示生产关系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章节都是把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方式的分析放在前面的。
除了上面讲的那 3章外, 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发展以及其后果和历史趋势时, 都是直接运用这一方法的。
例如在“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章中, 在开始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命运恶化的规律性时,也是先考察生产(技术方式的变化。
因为不研究这种变化就无法说明技术构成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性,当然也就无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状况恶化的必然性。
应当指出的是,如果说在德文版《资本论》这一篇中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分析还不够具体的话,那么在法文版中,马克思特别增加了生产力内容的具体考察。
马克思在这里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方式的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