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研究》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渔父》解析

《渔父》解析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您能谈谈《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第八条
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第九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条
一 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 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第二十一条
一 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第十条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条
一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二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或不行为,在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
。而它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而不是全法国人民利益,所以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且正式写入法典。
《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颁布后,大会要求所有会员国广为宣传,并且“不分国家或领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以传播、展示、阅读和阐述。”《宣言》全文如下:
法国《人权宣言》内容
法国国民议会,1789年8月26日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

王勃诗作《别薛华》赏析《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给同乡好友薛华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别薛华作者:唐·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全诗校:“《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②遑遑(huánghuáng):心神不安。

问津:打听渡口。

此处指行路。

《论语·微孙:“使子路问津焉。

”③“悲凉”二句:化用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句。

【赏析】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

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

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

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

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

《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

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

初中文言文:《童趣》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童趣》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沈复(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号梅逸,清乾隆⼆⼗⼋年⽣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作家、⽂学家。

著有《浮⽣六记》。

⼯诗画、散⽂。

⾄今未发现有关他⽣平的记载。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童趣》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童趣》 清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对⽇,明察秋毫,见藐⼩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观之,项为之强。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墙凹凸处,花台⼩草丛杂处,蹲其⾝,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蚁为兽,以⼟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得。

⼀⽇,见⼆⾍⽃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物,拔⼭倒树⽽来,盖⼀癞蛤蟆,⾆⼀吐⽽⼆⾍尽为所吞。

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驱之别院。

【译⽂】 我回想⼩的时候,能够张⼤眼睛对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的东西,⼀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的乐趣。

夏天蚊⼦的叫声像打雷⼀样,我把它们⽐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变得僵硬了。

我⼜将⼏只蚊⼦留在素帐中,⽤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幅青云⽩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样,我为这景象⾼兴地拍⼿叫好。

我常在⼟墙⾼低不平的地⽅,在花台杂草丛⽣的地⽅,蹲下⾝⼦,使⾃⼰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蚂蚁当做野兽,把⼟块凸出部分当做⼭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情愉悦⾃觉是⼀种满⾜。

有⼀天,我看见两只⼩⾍在草间相⽃,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的家伙,掀翻⼭压倒树⽽来了,原来是⼀只癞蛤蟆,⾆头⼀吐,两只⾍⼦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声惊叫起来。

《木兰辞》原文及注释

《木兰辞》原文及注释

《木兰辞》原文及注释《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辞》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通: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宋】严羽诗辩一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宁页)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兴趣,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淒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哦,香雪》

《哦,香雪》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 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 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 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 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 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 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 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 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 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 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 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 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 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 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 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哦,香雪
---铁凝
作者简介
•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 铁凝(1957年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会主席。主要著作有: 玫瑰门》 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 无雨之城》《大浴女》《 》《大浴女》《哦 《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 》《孕妇和牛 以及散文、 孕妇和牛》 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 文学剧本等百余篇、 300余万 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 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 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 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 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 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香雪》 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 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 电影《红衣少女》 1985年中 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 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百花奖 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 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 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 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寒窑赋》译文及原文

《寒窑赋》译文及原文

《寒窑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タ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小姐,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土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

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译文:《寒窑赋》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云变幻,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

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

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01C01 课程名称:《资本论》导读 学分:2 课内学时: 教学对象:硕士生 教师简介:
夏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指导老师。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学、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 理论的教学、研究。曾长期作为证券周刊《大江南证券》、《证券大视界》的特约专栏作 者,撰稿分析评论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发展,也曾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分别向本科生、 硕士生开设《资本论》导读(研究)、《证券投资》(研究)、《房地产经营》等课程;也 为 MBA 学员开设《证券投资》。 联系方式: 电话:025-83621130 主页:/faculty.php/113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 本
课程议题 马克思和《资本论》的介绍;课程学习的 意义、目的;《资本论》结构;国外经济学 家的评论。 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价值; 货币和拜物教;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 的买和卖。 劳动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 价值率;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协作、分工和工场 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工业革命和资本 主义发展。 劳动力的价格;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理 论、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工资形式;当代劳资 关系;人力资本 简单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 有机构成理论和现实;相对过剩人口、产 业后备军;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 史趋势。 简单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 有机构成理论和现实;相对过剩人口、产 业后备军;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 史趋势。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流通时间 和费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时间。 简单再生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成本价格和利润;利润率;利润率和剩余 价值率的关系;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不 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 起的利润率的差别;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般利润率通 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差额利润;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 影响。 规律本身;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规律的 内部矛盾的展开。 商品经营资本;商业利润;商人资本的周 转。价格;货币经营资本;关于商人资本 的历史考察。
第十五周
生息资本
第十六周
生息资本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超额资本转化为地租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 “自然”利息率;利 息和企业主收入;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 式上的外表化;信用和虚拟资本;货币资 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信用在资 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货币资本和现实资 本;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通货原理; 贵金属和汇兑率;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产 生。 三位一体的公式;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竞争的假象;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阶级。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授课内容 导论
商品和货币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 工资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循环和周转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 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理论结构和逻辑结构,对马 克思《资本论》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学习目标 5)
能够把握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分析的出发点,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以及经济规律分析所得出的若干重要结论。(学习目标 5)
学习运用《资本论》所提供的经济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实经济进行考察和分析。 (学习目标 4、6)
课程目标: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深刻分
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以严密的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无论是研究现代 资本主义,还是搞社会主义建设,《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都有重要 指导意义。
教学方式
以课堂主题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由学生以主题发言,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每次主
题讨论均以《资本论》内容与中国经济现实相联系。
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评估方法
课程目标(LG=Learning Goals)
评估方法 比重
LG1
LG2
LG3
LG4
LG5
LG6
课程论文 30%



课堂讨论 70%
பைடு நூலகம்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马克思《资本论》1-3 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资本论〉选读》,洪银兴、夏江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参考书:《资本论入门》,河上肇著,何仲珉译,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资本论〉介绍》,王珏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年版; 《〈资本论〉讲解》,俞明仁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