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导学案

合集下载

10《往事依依》导学案

10《往事依依》导学案

《往事依依》导学案
一、了解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明白作者所回忆的事。

2.分析重点内容,了解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情感,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体会读书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对自然、祖国的热爱。

二、课前预习任务
请自由朗读课文,为下面的生字词标上拼音,并写出成语的释义。

漪()淼()徜徉()慷慨()镌()谆谆()
走投无路:
心旷神怡:
搜索枯肠:
三、课堂学习
于漪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
座楼,我们都能从这些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

可见,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的熏陶,是于漪成长
为一代名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动笔写下你自己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吧。

(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
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1。

10《竹节人》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竹节人》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竹节人》学案二【学习目标】1.会写“豁、凛”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生动幽默的语句。

3.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生动幽默的语句。

【学习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我会写得又好又快。

豁凛疙瘩棍裁筹橡雕跺颓沮趴屉2.搜集传统玩具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展示1.默读课文,填写下列流程图。

迷竹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阅读时分别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需要关注的相关内容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3.小组合作补充完整,并复述怎样教别人玩竹节人。

竹节人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做成的。

制作过程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值得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20~29自然段,梳理有关老师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赏析句子。

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1)我”和同桌“相视一笑”是因为什么而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为什么最后轻手轻脚地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后巩固1.用“√”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0课 周围的生物导学案

10课  周围的生物导学案

10课周围的生物一、考考你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

科学家们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鉴定。

二、自主学习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3)汇报观察计划。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我们小组共找到()种生物,全班共找到()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从本组发现的生物中选出两种,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三、共同探究。

我们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科学在线。

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如石头、沙子、水等,我们称之为非生物:一类是有生命的,如动物、植物、细菌等,我们称之为生物。

生物学家在确定一个物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时候,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它能生长发育吗?□它能繁殖后代吗?□它能制造或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废物排出体外吗?□它对周围的刺激能作出反应?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就可以把它归为生物;如果有一项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可以把它归为非生物。

根据科学在线的内容,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

四、我会辨别你能根据生命的主要特征来区分下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吗?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五、放飞心灵。

认识更多的生物。

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资料并记录下来。

数学导学案10篇

数学导学案10篇

数学导学案10篇一、导学案1:整数的加法与减法导学目标: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整数的加法规则a. 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加;b. 异号相加,取较大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2. 整数的减法规则a. 被减数和减数同号,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减;b. 被减数和减数异号,取被减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加。

导学提醒:1. 认真观察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2. 多进行运算实践,巩固掌握规则。

二、导学案2:整数的乘法与除法导学目标:掌握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整数的乘法规则a. 同号相乘,结果为正;b. 异号相乘,结果为负。

2. 整数的除法规则a. 同号相除,结果为正;b. 异号相除,结果为负。

导学提醒:1. 注意除法中的零的情况,零不能作为除数;2. 练习中注意加强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导学案3: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导学目标: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分数的加法规则a. 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加;b. 分母不同时,通分后分子相加。

2. 分数的减法规则a. 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减;b. 分母不同时,通分后分子相减。

导学提醒:1. 注意通分时要选择合适的分母;2. 认真观察运算规律,加深理解。

四、导学案4:分数的乘法与除法导学目标:掌握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分数的乘法规则a.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2. 分数的除法规则a. 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将被除数乘以倒数。

导学提醒:1. 注意约分的情况,尽量化简结果;2. 多进行实际问题的运算应用。

五、导学案5: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导学目标: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导学内容:1. 小数的加法规则a. 小数点对齐,按位相加;b. 若小数位数不同,可在较短的小数末尾补零。

2. 小数的减法规则a. 小数点对齐,按位相减;b. 若小数位数不同,可在较短的小数末尾补零。

10的认识导学案

10的认识导学案

10的认识导学案《10的认识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2.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实物,如手边有若干小棒、卡片等,并且能够准确运用10的组成和分解进行实际计算。

3.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三、教学难点正确运用10的组成和分解进行实际计算。

四、教学准备小棒、卡片等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字,它的名字叫做“10”,你们知道10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吗?学生:数字10可以用数字1和数字9合起来表示。

教师: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

2. 认识数字10教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这就是数字10,我们把它画得大大的,来表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大家伸出双手,看看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有几个手指头?对了,十个。

这就是数字10的来源,表示十个手指头。

那么我们来看看,数字10可以由哪两个数字组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 学习10的组成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棒的数量,看看它是多少。

现在老师要把它分成几堆呢?对,分成两堆,一堆五根,另一堆五根,这就是数字10的组成。

如果用数字卡片来表示的话,就是数字5和数字5。

同样地,我们还可以把数字10分成几堆呢?对,三堆,一堆三根,两堆各两根,用数字卡片表示就是数字3、数字2、数字2。

这就是数字10的多种组成方式。

大家可以试着自己分一分,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组合方式。

4. 练习和巩固教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小手边拿出相应数量的小棒或者卡片,来和我一起做练习。

例如,我说“数字3”,你们就拿出三根小棒;我说“数字5”,你们就拿五根小棒凑成十根。

看谁又快又准地完成练习。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要检查同学们对10的组成和分解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10的组成和分解,大家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小棒和卡片,以及做练习,应该对数字10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第10课:中国龙(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10课:中国龙(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10课:中国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龙的起源、特征和象征意义;2.掌握中国龙的绘画技巧;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学习重点1.中国龙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龙的象征意义;3.中国龙的绘画技巧。

学习难点1.如何在绘画中表现中国龙的形态和气势;2.如何将中国龙的象征意义融入到绘画中。

学习内容一、中国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誉为神灵的化身,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特殊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仅是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还有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表现。

此外,龙也被用来代表中国的国家和民族,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中国龙的象征意义中国龙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它代表着人们心目中的伟大、神秘和尊贵。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力、祥瑞、幸福和荣耀。

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人们常常会使用龙的形象来庆祝。

此外,中国的皇帝御用龙,龙被视为皇家气象象征,并被放置在许多皇宫,作为皇家建筑和装饰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中国龙的绘画技巧在中国绘画中,龙的形象不仅广泛使用,而且有许多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下面是一些绘画龙的技巧:1. 眼睛眼睛是表达龙的性格、力量和思想的重要部分。

在绘画中,通常使用长而细的眼线,线条弯曲、通长,通常画在龙的眼睛周围。

2. 身体在绘画中,龙的身体通常是柔和而强壮的。

通常使用曲线来描绘龙的身体,弯曲的身体线条可以使龙更显威严和高贵。

3. 牙齿和爪子牙齿和爪子是龙的最强部分,这些部分通常会强调在绘画中。

牙齿通常长而尖,有时会呈弯曲形状。

爪子通常长而锐利,可以使龙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可怕。

4. 鳞片龙的鳞片是中国龙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绘画中也需要注意到。

鳞片可以通过弯曲的线条和颜色的运用来表现,明暗度也要掌握得恰当。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龙的起源、特征和象征意义,并掌握了绘画中国龙的技巧。

第10课 中国龙 (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10课 中国龙 (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第10课中国龙(导学案)一、课时内容1.学习中国龙的形象特征及样式。

2.了解中国龙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二、知识点回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中国民间艺术——四川皮影戏。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四川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并且尝试运用皮影戏中的形象角色,进行绘画创作。

三、新知预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中国龙的形象特征及样式,了解中国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四、重点内容解析1. 中国龙的形象特征及样式中国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力量、尊贵和权威等。

中国龙有着极为特别的形象特征,如龙头、龙颈、龙鳞、龙骨、龙爪等。

而龙的整个身体,通常分为龙头、颈、背、腹、尾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代表宇宙、掌管雨水、辟邪驱祟、祥瑞等。

因此,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中国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之久。

早在商周时期,龙就已经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之一。

在汉代以及唐宋时期,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装饰和艺术创作中。

龙的形象还融入了天文学和历法中。

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历中,十二生肖中的“龙”代表着僵龙,是头一个出现的龙,代表元气收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因此,在汉族的农历中,农历五月初五日也被称为“龙舟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通过学习中国龙的形象特征、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在绘制中国龙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龙的身材要显得修长,有力而不臃肿。

•龙头要画得尖而挺,眼要大而神,有着锐利的眼神。

•龙鳞要画得清晰圆润,有明亮的光泽。

•龙爪要画得强壮而有力,要有明显的肌肉线条。

•龙的动态要有明显的起伏、曲线和节奏感。

五、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程,我们学习了中国龙的形象特征及样式、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且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10《沉香救母》导学案

10《沉香救母》导学案
我读书

心狠手辣寒冬腊月盛夏酷暑
起早贪黑习武练功腰酸背疼
我会
我写字
我会写写写写
“良”的笔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的笔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理解
1、爸爸___________告诉沉香,他的妈妈是个_____________的女神,因为________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起()贪()寒()腊()拜()学()
神()广()()酸()疼习()练()
4、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Βιβλιοθήκη _________________
10《沉香救母》(一)
备课团队:二年级语文组主备教师:陶文丽
班级: 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就……”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2、沉香告别了爸爸,上山_____________。不管是___________
还是_____________,他都_______________地跟着师傅___________。有时累得______________,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_______________,浑身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月日课题10、二泉映月课型新授单元三主备人尹茜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学难点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3.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题,引导基础阅读
1.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在乐曲声中揭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凄凉、忧伤的乐曲声中一同去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去体悟蕴藏其中的美好情感吧。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范读课文
四、检查读书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还不认识或哪些句子还读不好,及时找帮对解决。

检查读课文情况:小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修改建议、评析及补充
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得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或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五、欣赏美景,领悟二泉映月
1、文中三处描写月色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月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2、结合第1自然段理解阿炳故乡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

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凭借课文的语言,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描绘琴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字词
2、引导总结课文
二、读文导入,精读第5、6自然段
1、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写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2、自由读5节,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来,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
3、练习感情朗读,体会句子含义。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表现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学习课文1-4节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互读,小组展示
3、分节指名朗读。

(1)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理解“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

这句话该怎么读?
4、回答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组内交流。

6、指名说,畅所欲言。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说。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一句。

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指导有感情朗读。

8、指导朗读第4节。

布置作业:练习背诵4、5节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