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令狐荣松)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一、塑造良好的日常习惯1.规律作息时间:让孩子每天养成固定作息时间,包括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和做作业等。
家长可以制定作息计划表,并与孩子一起制定奖惩机制,激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
2.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刷牙、洗澡等。
可以通过给予表扬和奖励来鼓励他们,并与他们一起制定个人卫生计划表,提醒他们注意细节。
3.整理、清洁环境:教育孩子保持整洁的生活环境,要求他们每天整理床铺、桌面和书包等。
家长可以给予示范,与孩子一起制定整洁环境的规则,并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励孩子主动参与。
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1.均衡饮食:引导孩子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鼓励他们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营养的食物。
教育他们避免过多食用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
2.定时进餐:教育孩子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规定固定的餐食时间,并避免在饭前吃零食。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并在家庭聚餐时加强亲子交流,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3.节约粮食:教育孩子节约粮食,提醒他们不浪费食物。
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庭菜园种植,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和收获的过程,培养他们对食物的珍惜与感恩之心。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学习计划:家长和老师可以指导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具体的学习内容。
同时,要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调控,让他们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避免干扰和娱乐设备的诱惑。
同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学习工具,如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培养良好的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
3.激励与奖励: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奖励他们在学习上的努力和成绩。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八一路小学屈俊青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
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
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新阶段。
从而对他们要从各方面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正确引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学校教育为重心学校的文化节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成自然的养成关系极大。
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张贴伟人画像,张贴警句名言和对学生有启迪作用的标牌,利用校园宣传语,建起“文化长廊”景点雕塑,利用学生阅报栏,校园广播站,校报等校内德育阵地,让面面墙壁都说话,环境处处都育人,使学生置于举手投足都会受到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的环境中。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健全的规范体系作保障,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及新目标。
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并制定规范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就会较自觉地认真执行,视为自己行为准则。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要从思想上加以认同。
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收效很小。
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教育时要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自我讲解,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
二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好习惯之令狐文艳创作

二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好习惯令狐文艳一、学习习惯1、上课端正坐好的习惯。
正确的坐姿:坐要正,头要正,不偏头,不斜视;肩要正,身体背部与椅背平行;挺起胸,身体上身不前倾,不后仰;两脚平放,小腿垂直地面,两脚自然放松。
2、正确读写的习惯。
注意读写姿势,做到: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二、行为习惯1、课间做正当游戏的习惯。
课间活动时,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
遵守游戏规则,爱护游戏伙伴。
2、团结互助习惯。
同学间要相互谦让。
3、进出教室,轻声慢步的习惯。
出入教室、功能室、会场等活动场所时要右侧通行,轻声慢步,不拥挤,不抢道。
4、尊敬老师的习惯。
见了老师问“老师好”;5、与人和睦相处的习惯。
尊重同学,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相互礼让,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
不给同学取绰号或花名,不挖苦讽刺他人,不说让对方难堪的话。
如果伤害了他人,应该及时真诚地道歉。
6、借东西要还的习惯。
向别人借东西,要先征得别人同意;对别人的东西要加倍爱护,且信守诺言,按时归还。
任何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都要及时表达谢意。
7、尊老爱幼的习惯。
尊敬长辈,爱护晚辈。
8、爱护公物习惯。
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不能随意损坏。
9、勤俭节约的习惯。
不随便倒掉饭菜,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
不乱花钱。
10、有错就改的习惯。
不怕犯错误,只要有改正的勇气和精神就好。
11、注意安全的习惯。
要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
要注意用电、消防、日常饮食、游泳、交通、防雷电等安全。
12、不说脏话、不打架骂人的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语言,和同学友好相处,谦恭礼让,不打架。
三、生活习惯1、坚持刷牙的习惯。
2、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3、勤洗澡、勤剪指甲的习惯。
每周必须洗一次澡,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指甲内保持无污垢。
指甲稍长即剪。
4、仪表大方得体的习惯。
头发按时梳洗,勤剪头发。
5、保护眼睛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之令狐文艳创作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令狐文艳一、研究问题及实践意义当今社会中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心肝宝贝“421综合症”随时可见;同时,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鸿宇教授提出的“六小”现象(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比比皆是。
在家的家长也忙于生计,顾不得管孩子,致使孩子的生活习惯较差,学习习惯也差: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应付交差,不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一)具体内容低年级:1、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3、能规范书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2、书写公整,上课能专心听讲,慢慢养成倾听习惯;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4、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
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2、养成质疑、倾听习惯;3、自主课外阅读,并能作读书笔记;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5、养成系统的复习习惯。
(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自2007年3月立项审批后,我们在全校7个班和相应年级的对比班分别进行了实验前测问卷,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2、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行为训练、观察法等。
①丰富的活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在课堂上注重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②正强化法:从心理学角度讲,每当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孩子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强。
王琴琴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户沟中心学校王琴琴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以理寓情: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
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有此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
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
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地习惯。
2、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周恩为中华崛起而学习” “孔融让梨”……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和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
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情感激励: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5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5篇)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一、举止文明习惯1、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
3、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真心高兴;自己有好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4、不说脏话,不说是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话,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别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
5、用餐时不说话,不出声,饭菜不洒落在桌子上。
6、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乱画、乱贴。
7、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
8、文明上网,控制好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网站和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诚实守信习惯9、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努力去做。
确实难完成时,应及时向对方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10、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东西主动赔偿。
11、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一致,当着人和背着人一个样。
12、做错事就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
13、学习、评比、竟赛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三、尊重他人习惯14、他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不随便打断。
15、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
16、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不讥笑、戏弄他人。
17、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
18、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学会保护他人的隐私。
四、乐于学习习惯19、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
有病有事及时请假。
20、运用查字典、查资料等方式做好课前预习。
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
21、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2、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敢于质问,学会与他人合作。
23、学习、做事不拖拉,能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做好该做的事,今日事,今日毕。
五、懂得感恩习惯24、听从父母、长辈、老师的教诲,不顶撞他们。
25、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记住父母及家人的生日。
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

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1. 细化行为习惯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每个年级的行为习惯目标。
例如,一年级可以注重礼貌和整洁,而四年级可以注重独立和自律。
2. 制定行为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例如,要求学生做到守时、守纪律、尊重他人、关注卫生等。
3. 设计行为习惯培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组织礼仪培训、环保宣传、卫生检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4. 倡导示范引领: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榜样。
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行为。
5. 建立奖惩机制:根据学生的表现,建立奖惩机制。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不良行为,可以适度的惩罚措施,促使学生改正。
6. 设置行为习惯监测机制:建立学校行为习惯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
7. 与家长合作:与家长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行为表现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8. 持续监督和改进:通过定期评估和总结,持续监督和改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总之,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全面规划和实施。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通过明确的目标、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以及相关的活动和监测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持续监督和改进,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令狐荣松
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
人们常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尤其是行为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生中的相当部分学生基本劳动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差,这就严重妨碍儿童的良好行为发展。
还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处事的出发点只有自己,不为别人着想,不懂礼貌待人,不懂的尊敬和体贴父母、老人,不懂得和伙伴友好相处,缺乏群体意识,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
因此,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符合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影响形成的,儿童时期是人的社会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活泼好动,但是非观念薄弱,对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好坏行为辨别不清,见到什么学什么;他们是非好坏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家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单纯,易于听老师的教育和接受群体良好行为的影响;老师号召学生为集体做好事,很容易得到学生的拥护。
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学阶段抓好是关键。
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在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同时,必须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一蹴而就的。
它必须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的设计教育内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看”“听”“想”“行”受到教育。
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他们的年龄不同,认识水平、操作能力也不同,我们教师就必须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
校内行为习惯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路队要求、文明礼貌、校内纪律。
路队要求一类又可分为上学路队、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一类,分为课间礼仪、课堂礼仪、两部分;校内纪律一类,分为课间操、眼睛保健操、午间休息、上课纪律、课间纪律五部分;校外行为习惯要从爱国教育、社交礼仪、劳动习惯、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入手。
在培养训练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为他们所接受。
教育方式与方法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改进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简单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逐步内化成自主自觉的行为。
在这里,老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言传身教的工作态度。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另外,老师要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如:低年级可采取奖励小红花的形式,而高年级就可以成立监督岗,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
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按不同年级提出明确的要求、训练内容、制定教育序列,
各年级班主任按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一种勤奋好学、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规范及其行为的教育、训练、指导,从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这些教育活动,既有规范的课堂教学形式,又有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制度;既有必要的学校的示范与指导,也有家庭对儿童的积极影响。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把正确的行为当作一种享受和乐趣,感到轻松,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压力。
因此,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多注重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多做“塑造人”的工作,这就是养成教育。
另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必须注意教育的网络化。
因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单是学校教育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建立起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以学校为龙头,三方面结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
共同完成教育好下一代的光荣任务,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德才兼备。
201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