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
冠心病手术简介

PCI的血管入路
冠状动脉造影多取四肢动脉为入路,尤其经 皮穿刺桡动脉最常用,也可穿刺股动脉或肱 动脉。 ❖ 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升 动脉→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口(主要) ❖ 股动脉→腹主动脉→降动脉→主动脉根部→ 左右冠状动脉口
手术流程
❖ 穿刺针进入桡动脉→沿穿刺针放入短导丝→ 沿短导丝放入鞘管鞘心→退出鞘心短导丝→ 沿鞘管放入硬导丝→沿硬导丝放入造影管→ 造影管进入左右冠→注入造影剂→确证冠脉 狭窄→退出造影管→放入指引导管→退出硬 导丝→放入软导丝→放入球囊扩张→退出球 囊→放入支架→确认好位置之后扩支架→退 出软导丝→再次造影确诊手术成功→退出指 引导管→拔出鞘管→压迫止血。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
手术适应症
❖ 稳定型心绞痛而药物疗效欠佳 ❖ 有轻度心绞痛症状或无症状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明确 ❖ 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官腔再狭窄 ❖ 急性心肌梗塞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
禁忌症
❖ 1、对碘或造影剂过敏。 ❖ 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 3、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 ❖ 4、电解质紊乱。 ❖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 6、发热、感染、凝血障碍。 ❖ 7、严重三支血管病变。
谢谢!
❖ 3.留置血管鞘的病人,应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 发现动脉搏动下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时,多 为肢体动脉栓塞,应通知医生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并应 用溶栓、抗凝等治疗。
❖ 4. 适量饮水,术后饮水至少800毫升,加速造影剂排出。 ❖ 5、术后4小时抽血化验(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肌钙
❖ 是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通过指引钢丝将气 囊扩张导管再引导钢丝引导下置于狭窄处, 然后将狭窄扩张开来的一种治疗技术。球囊 扩张血管成形术中起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斑块 破裂,即在球囊扩张后在粥样斑块处立即形 成裂隙,允许血流通过。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皮形术和支架术护理诊断及措施的探讨

1 临床 资料
护理 诊 断 : 外 周 组 织 灌 注 量 改变 的危 险 。相 关 有
因 素 : 动 脉鞘 的 机 械性 损 伤 ; 动 脉 血 管 痉 挛 ; 血 ① ② ③ 栓形 成 ; 栓 塞 ; 出血 或 血 肿 。 目标 : 人 术 侧 体外 ④ ⑤ 病 周 组 织灌 注 良好 , 现 为 脉 搏 有 力 , 端 温 暖 。措 施 : 表 肢 术 前评 估 并 记 录足 背 动 脉 的 搏动 情 况 , 体 皮 肤 颜 色 肢 温 度 , 无 疼痛 麻 木 情 况 , 用 笔 标 记 体 表 足 背 动 脉 有 并 位 置 。术 后 密 切 观 察 插 管 部 位 、 端 脉 搏 及 性 质 , 远 检
04 1) 1 0 0
( 蒙 古 医 学 院 第三 附属 医院 心 内科 , 蒙古 包头 内 内
[ 键 词 ]护 理 诊 断 ; 状 动 脉 腔 内成 形 术 ; 架 术 ; 关 冠 支 出院 指 导
【 圈 分 类 号 】R4 2 9. 1 . 【 献 标 识 码 】B 中 7 . R8 6 2 文 【 文 编 号 】1 0 -9 1 2 0 } 50 5 —2 论 0 40 5 { 0 2 0 -4 70
于造影 剂 排 泄 ; 测 有 无 并 发 症 , 监 出血 及 血 管 再 梗 塞
水 , 尿 时 提供 隐避 的 环 境 , 励 病 人 至 少 4 排 鼓 h排 尿
1次 。让 病 人 听 流 水 声 或 用 温 水 冲 洗 会 阴 部 。按 摩 膀 胱 部 位 , 医嘱 给 予 导 尿 或 留置 尿 管 。 遵 护 理诊 断 : 有感 染 的 危 险 。相 关 因 素 : 介 入 治 与 疗 有关 。 目标 : 院期 间 无 感 染 。 现 为 生 命 体 征 正 住 表
冠脉介入性治疗与护理试题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与护理试题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60分)1、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
2、冠脉造影最常用的途径有、。
3、TIMI血流分级分为,其中和表明冠状动脉未再通;和表明冠状动脉再通(再灌注)。
4、和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5、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前留置静脉套管针、置手腕带,应避免在上肢。
6、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后桡动脉制动解压,股动脉制动解压。
二、判断题(每空5分,共40分)1、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用特型的心导管经肱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送到肺动脉根部,分别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显影。
()2、PCI术适应症包括有轻度心绞痛症状或无症状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病变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存活心肌的病人。
()3、PCI术禁忌症不包括单纯的冠状动脉痉挛。
()4、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前常规备皮。
()5、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前需完善各项检查,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碘或其他药物过敏史,既往冠脉造影、介入治疗等病史。
()6、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后3天穿刺处不沾水、术侧肢体不测血压,术后5天术侧肢体不负重。
()7、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后低血压多为拔除鞘管时伤口局部加压后引发血管迷走反射所致。
应备好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物品。
()8、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后负性效应包括腰酸腹胀、穿刺血管损伤、尿潴留、低血压、造影剂反应、心肌梗死等。
()答案: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60分)1、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2、股动脉、桡动脉。
3、4级、TIMI 0级、1级、TIMI 2级、3级。
4、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5、左手、术(右)侧。
6、6-8h、8-12h。
三、判断题(每空5分,共40分)1、(错)2、(对)3、(错)4、(错)5、(对)6、(错)7、(对)8、(对)(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心肌梗死支架编码案例

心肌梗死支架编码案例
在ICD-10编码系统中,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Stenting)是分开编码的。
以下是关于心肌梗死和支架植入相关编码的例子:
1. 急性心肌梗死的编码通常根据梗死的具体部位、是否为初发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类。
例如:
1)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部位:I21.9
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I21.0
3)如果明确涉及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可能会使用:I21.A1
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ICD-10-PCS(美国版)中有专门的编码,它按照手术入路、解剖部位和操作类型详细编码。
例如:
1)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并置入支架(非生物型):026G3ZX
2)具体到某个血管分支,如左前降支(LAD):026G30Z (LAD支架植入)
注意,以上编码示例可能随ICD-10编码规则更新而有所变化,具体编码应当参考最新的ICD-10编码手册或官方发布的编码指南。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一个病人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并且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病历报告中的主要诊断通常是心肌梗死(如I21.9),而附加手术编码则是反映支架植入过程(如上述PCS编码)。
对于住院患者统计分析时,不仅要记录根本死因(若发生死亡),也要准确记录所做的手术操作。
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Ab t a t To s u y t e a p ia i n o e c t n o s t a s u n lc r n r n i p a t ( TCA ) a d se t sr c : t d h p l to f p r u a e u r n l mi a o o a y a g o l s y P c n tn i p a t to n c r n r e r ie s .M e h d :Th h r p u i fia y o m l n a i n i o o a y h a td s a e to s e t e a e t e fc c f c PTCA n t n mp a t t n a d s e ti l n a i o
i 8 pa int ih c r na y he r s a e i e e h e e r a u m a ie n 6 te s w t o o r a tdie s n r c ntt r e y a s w s s m rz d. PTCA a e f r e n w s p ro m d i
吴 延庆 , 晓 曙 , 清 华 , 应樟 , 菊 香 , 开诚 , 建新 , 程 昊 程 李 程 胡 李 萍 , 醒 华 姜
( 江西 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心 血 管 内科 , 江西 南 昌 3 0 0 ) 3 0 6
摘 要 :目 的 : 讨 经 皮 腔 内 冠 状动 脉成 形 术 ( T A) 支架 植 人 在 冠 心 病 治 疗 中的 应 用 。方 法 : 结 6 探 PC 和 总 8例 已 行 P — T C 和 支 架植 ^ 的冠 心病 患者 治 疗 效 果 , 中 8 A 其 2处病 变进 行 P A 术 ,6处病 变 植 ^ 支架 . TC 7 2例 术 后 1个 半 月 至 4 月 再 发 心 绞 痛 , 例 术 后 出现 上 消 化 道 大 出血 及 下 腹 腔 血 肿 , 其 他 严 重 的并 发 症 及 死 亡 发 生 。结 论 : T A 和 支 i 无 P C
PTCA术患者的护理

PTCA术患者的护理自1977年Andreas Gruentzig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支架术过去仅适用于30%的病人,而现今已成为80%的病人的标准治疗措施.同时,也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相关的监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相关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定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将球囊到管沿主动脉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作用直接扩张狭窄部位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从而使狭窄管腔扩大,改善心急血供达到缓解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
冠状动脉支架术是将金属支架永久性的置放于冠状动脉病变处,支撑住血管壁,以保证冠状动脉管腔开放,减少PTCA术后残余狭窄,弹性回缩及血管再塑性,从而使在狭窄由30%—50%降低至10%-20%. 二、PTCA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斑块撕裂是PTCA的主要作用机制。
当球囊在动脉硬化狭窄节段加压扩张时,压力施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壁上。
随着球囊内压力的增加,斑块会在血管最薄弱处撕裂,这种撕裂可向下延伸至内弹力膜.由于撕裂部位的加宽和血管中膜及外膜被球囊扩张、伸展,可是狭窄动脉的管腔扩大。
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外膜逐渐丧失回缩能力,外径扩大,球囊抽瘪后斑块撕裂及中、外膜扩张得以维持。
由于矿长球囊的伸展和压迫,中膜细胞也可受损,有时外膜可呈轻度动脉瘤样扩张.关于撕裂的斑块的愈合过程,尚未完全明了.据动物试验及病理观察,在球囊扩张部位内皮细胞脱失,在修复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再生约需1周左右;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可向内膜迁移,从而使撕裂的斑块内膜得以修复。
三、适应症1.稳定性心绞痛和单支简单病变:PCI用于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可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单个或多个病变,若事宜PCI预期成功率高,死亡率及致残率低,对不稳定心绞痛应尽量在症状控制后二周行PCI。
PCT术护理

4.病变部分有大量未经治疗的 血栓存在者。
并发症:
1.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 2.出血并发症 3.支架脱载、支架扩张不完全 4.冠脉穿孔
术前准备:
1.做好心理护理。 2.术前行皮肤准备。
3.通知家属准备盐袋、毛巾、 喝水吸管。
5.手术后应尽快练习床上卧 床排便。 6. 通常手术前日洗澡更换清 洁内衣。
5.AMI 6.冠脉栓塞 7.冠脉破裂或穿孔 8.室颤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PCI)
适应症:
用于治疗因球囊扩张造成的血 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的血管夹层, 以及预防PTCA后再狭窄。
禁忌症:
1.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
2.血管直径≤2.5mm者。
3.冠脉开口和近段有明显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7.手术当日晨禁食水,左前臂 留置静脉套管针。 8.肾功能不全者,行静脉输液 水化治疗。 9. 排尿后携带盐袋进入手术室。
术后护理:
1、 患者卧床24小时,术肢制 动。
2、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多饮 水。
3、PCI术后须服用相关药物。 4、PCI术后不行核磁检查。
1.最理想适应症:心功能良好的稳 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病人。
2.多支或单支多发病变
3.短期内完全闭塞的血管 4.不稳定型心绞痛 5.AMI 6.CABG后症状复发
禁忌症:
பைடு நூலகம்
1.冠脉病变狭窄<50%。 2.严重弥漫性病变。
3.不适合心外科搭桥的病人。
并发症:
1.内膜撕裂和夹层 2.冠脉痉挛 3.急性冠脉闭塞 4.持久心绞痛
4. 需随访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移 植血管通常程度者。
5. 疑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其他冠 状动脉病变者。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生 物 工 程 和 生 物 化 学 技 术 , 一 些 人 工 合 成 的 多 聚 体 、 导 将 半 体 等 包 裹 支 架 表 面 , 之 光 滑 且 携 带 电 荷 较 少 , 减 少 IR 使 能 S
起 着 比 内膜增 生更 为重 要 的作 用一 。。 血 管 重 构 主 要 指 血 管
内 径 的 慢 性 改 变 或 动 脉 壁 结 构 的 改 变 , 为 再 狭 窄 受 管 径 的 因 改 变 影 响 最 大 , 此 P CA 的 血 管 重 构 主 要 指 几 何 形 重 构 , 因 T 或 者 称 之 为 适 应 性 重 构 。 Ka u a 一 进 行 的 动 物 实 验 证 明 k t 所 了 P A 再 狭 窄 的 发 生 中 血 管 重 构 的 重 要 性 。冠 状 动 脉 内 TC 超 声 研 究 同 样 也 证 实 了 人 体 P A 后 存 在 血 管 重 构 一 。 一 TC 些 血 管 内 超 声 研 究 表 明 , TC 术 后 再 狭 窄 处 的 动 脉 后 期 内 P A 径 , O 与 新 生 内 膜 有 关 , 7 则 与 血 管 重 构 有 关 。 目前 3 而 O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P CA 再 狭 窄 的 过 程 , 一 个 血 管 损 伤 反 应 T 是 的新 生 内膜增 生 与血 管重 构 的 过程 。 支 架 内 再 狭 窄 与 P A 再 狭 窄 的 机 制 不 尽 相 同 , 要 TC 主 是 支 架 置 入 局 部 的 冠 状 动 脉 血 管 内 膜 过 度 增 生 , 时 血 管 壁 同 的 重 构 也 参 与 其 中 。 炎 症 反 应 在 支 架 置 入 后 新 生 内 膜 形 成
马颖 霞
经皮 腔 内冠状 动 脉成 形 术 ( T P CA) 近 2 是 O年 来 治 疗 冠 状 动 脉狭 窄 的理想 的非 手 术 血 运 重 建技 术 , 成 功 率 高 ( 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球囊导管经动脉逆行至病变的冠状动脉,将液压球囊加压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使血管的内腔扩大,心肌血供增加,缓解冠状动脉缺血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心绞痛的病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的PTCA可以大大的降低病死率。
且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一PTCA的作用机制
虽然PTCA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定论。
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撕裂,使血管中层及外膜被球囊扩张,伸展,使狭窄的动脉官腔扩大,PTCA术后,内皮细胞再生及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使撕裂的斑块及内膜修复,官腔变为光滑。
二PTCA的导管系统
PTCA导管系统由引导导管,导引钢丝和球囊导管三部分组成。
PTCA术者必须全面了解导管的进展和熟悉各种器械的构造,性能和操作技巧,善于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和病变特征来选择最佳器械是一个成功者的诀窍。
(一)引导导管形状类似诊断性造影导管,两者的区别在于引导导管官腔大,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旋转控制能力和记忆功能,以保持预制的形状。
股动脉引导导管长100
厘米,外径8F最常用,高流量的7F大腔引导导管也在临床应用。
近年来普遍软头,尖端有标记的引导导管,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导管尖端损伤冠状动脉口的危险。
理想的引导导管需能提供足够的后座支撑力。
从而有組于导丝和球囊通过高度狭窄或复杂的病变区;提供清晰的显影效果,有利于结果的判定。
引导导管的选择需根据主动脉根部的宽度,冠状动脉开口的位置,近端中走行和冠状动脉病变处的解剖特点等因素决定。
选择适当的引导导管是PTCA成功的选决条件之一。
而使引导导管与冠状动脉口及血管近端保持同轴位置,在球囊导管通过严重狭窄或远端病变时,提供良好的后坐力而不阻断血流使压力衰减。
左冠状动脉的PTCA可以选择JUDKINS型引导导管,回旋支的PTCA,选择amplatz,L型导管常较Judkins导管跟能保持同轴关系而提供足够的后坐力。
由于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发出后赱行方向有很大的生理变异,往往造成引导导管的后坐支持力不良,而导致手术失败。
当右冠状动脉的近端走向与升主动脉垂直时,选用Judkins型;如右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发出后先向上然后以锐角拐向下走形,则可以用Amplatz型;若右冠状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后向下走行,应选用Amplatz型或多用途引导导管。
(二)球囊导管
1 球囊导管可以分三类
(1)固定导丝型。
(2)球囊沿导丝推送系统。
(3)快速更换球囊系统。
2 球囊的大小直径从1.5毫米到4毫米,以每增加0.5毫米或0.25毫米而分成不同尺寸大小。
长度一般为20毫米,可用于大多数病变,长球囊30毫米和40毫米,常成病变。
短球囊12毫米,用于5毫米的短病变。
1.5毫米和2.5毫米的直径的小球囊常用于高度狭窄时进行预扩张。
球囊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血管的管径,以临近部位病变的正常冠状动脉的直径为参考。
一般以球囊直径:血管直径为0.9:1.1为宜。
血管直径可以用诊断造影导管或引导导管的已知外径计算,7F为2.33毫米,8F为2.67毫米,9F为3.0毫米。
若病变近端临近大分支开口,则球囊的直径以病变的远端近临的正常血管直径来选择。
(三)引导钢丝引导钢丝分为“J”型导丝和直导丝,直导丝可以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自己塑性,导丝在X线下清晰可以看见,具有良好的可控制性,柔软性,可塑性和可跟踪性。
导丝尖端的柔软程度不同,可以根据病变及血管的特征选用。
及柔软的导丝易通过弯曲及弥漫病变,偏心性,不规则等复杂病变和高度狭窄病变,对血管壁损伤小,适合大部分病变,而软导丝和标准导丝具有较好的控制性,操作能力,当通过呈锐角的分支或需要提供较大稳定性和支持力时,则
应用较硬钢为宜。
三PTCA的适应症
PTCA治疗一般应用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它取决于冠状动脉的解剖特征和预先对手术成功把握和危险性的权衡及术者的经验。
它应是技术上能成功扩张所有病变而冒较低风险,病人术后能较显著缓解症状和改善左室功能,并能有效的提高远期生存率。
(1)初期PTCA仅适用于稳定性心绞痛,单支血管病,病变为近端,孤立,局限性,非钙化,短,向心性,不积累大分支血管,非完全闭塞,而左心功能又良好者。
随经验和技术及导管和导丝的不断的改进,PTCA已广泛应用下面复杂病变或临床情况。
(2)多支或单支多发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一般首先扩张最严重或功能意义最重要的血管。
切记首先扩张提供侧支循环的冠状动脉。
(3)近期三个月内完全闭塞的血管。
(4)不稳定性心绞痛。
(5)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小时以内)可以应用PTCA,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频临死亡的心脏。
缩小梗死面积。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症状复发。
四PTCA的禁忌症
(一)绝对禁忌症无保护的左冠状动脉主干或相当于左主干的病变(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同时狭窄)。
(二)相对禁忌症
(1)凝血机制障碍,包括有出血性疾病或高凝状态的患者。
(2)严重弥漫性狭窄的病变,尤其累及多支冠状动脉时。
(3)有弥漫病变的陈旧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4)狭窄病变邻近有明显的扩张性病变或动脉瘤时。
(5)多支血管病变,有重要功能意义的或构成其他重要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血管的,万一急性闭塞可以产生严重的血流动力障碍,甚至死亡。
(6)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时间过长(超过三个月)尤其是病变部位出现桥状侧支循环者。
(7)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条件的机构,不宜大量开展PTCA。
五PTCA的步骤和方法
(一)术前准备术前口服硝酸酯类和钙离子拮抗剂,术前两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0.3克,每日一次,潘生丁50~75mg,每日三次,备皮配血,进行PTCA的当日早晨禁食,入导管室前肌注安定10毫克,建立静脉通道。
(二)术中用药及处理动脉及静脉鞘管插入后,自股动脉鞘管给与肝素10000U,以后每小时补充3000U。
在引导钢丝越过病灶前,应给于冠状动脉内注射0.2~0.3毫克硝酸甘油,
在球囊导管送入前给予硝苯吡啶5毫克舌下含服。
临时起搏不做常规,但是常规穿刺股静脉并放置鞘管一旦需要可以立即放置临时起搏器。
(三)扩展前导管插入
(1)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右股动脉,静脉,并插入鞘管。
(2)逆行将引导导管送到冠状动脉口,行靶血管造影,选择最佳投照角度,显示狭窄部位,使之显示在参照荧光屏上。
(3)准备好的导丝,球囊送入引导导管直至导管口处,然后将导丝在透视下送入冠状动脉内,用导丝旋钮控制导丝,使其通过狭窄直送至血管远端,一旦导丝位置固定,可以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球囊导管推进时,导丝要缓缓后撤,使导丝尖端保持原位。
(四)气囊扩张球囊的加压充盈和减压必须在荧光屏监视下进行,用带压力表的注射器将1:1稀释的造影剂注入球囊,球囊加压可以从1~2个大气压进行,此时球囊可以呈局部凹陷性缺损,再加压使缺损消失,提示扩张成功,可以用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扩张结果。
压力一般应用4~10个大气压。
每次扩张时间,使病情和患者的耐受情况而定,一般为1~几分钟。
尽可能延长每次加压扩张较增加扩张次数,更能使扩张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般扩张二至五次,总扩张时间是二至五分钟为好,每次扩张间隔为三分钟为宜,扩张成功后,将球囊撤至引导导管内,导丝仍在冠状动脉内进行造影,观
察效果和有无血管并发症,如果效果满意,三至五分钟后,可以撤出导丝和球囊导管。
重复冠状动脉造影,撤出引导导管,鞘管留置于血管内,固定皮肤上。
(五)PTCA成功的标准造影显示官腔狭窄减少至50%以下哦,且不伴有急性心梗,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死亡。
(六)术后处理无并发症的简单病变者,术后可以暂时不给肝素抗凝治疗,4小时后拔出动静脉内鞘管,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对有明显内膜撕裂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 PTCA,应持续静脉滴注肝素,以维持激活的全血凝血时间(ACT)为正常对照的1.5至2倍。
24小时后,停用肝素4小时,ACT如果在正常范围内,则拔出鞘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术后继续服用口服阿司匹林0.3克,每日一次,潘生丁50毫克每日三次,并服用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
六PTCA 并发症
(1)急性血管闭塞:原因为内膜撕裂,血栓或冠状动脉痉挛。
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冠脉栓塞。
(3)冠状动脉分支闭塞。
(4)引导导管损伤冠状动脉口。
(5)冠状动脉穿孔。
(6)右心室穿孔。
(7)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动。
(8)心动过缓。
(9)持续性心绞痛。
(10)低血压。
(11)导丝折断在冠状动脉内。
(12)造影剂过敏。
(13)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或动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