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201801141112

合集下载

2018高中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2018高中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2018 年高考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 2018 年 6 月 17 日《语文月刊》【试题部分】一、诗歌鉴赏(共7 题;共59 分)1.( 2018 ? 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寒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喝酒高歌都是诗人调停心头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低落,魄力依旧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同样,较为常有。

D.本诗前半描述场景,后半感事抒情,描述与抒情亲密关系,脉络清楚。

(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解析。

2.( 2018 ? 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战场杀敌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烦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壮河山,势不可以挡。

D.诗人激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照耀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解析。

3.( 2018 ? I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顶峰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勤劳填海的动机感觉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推荐K12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推荐K12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学号得分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 “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CD(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答案】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感情与技巧(测)-备战高考语文三轮讲练测系列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感情与技巧(测)-备战高考语文三轮讲练测系列 Word版含解析.doc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0分,共60分。

)1.【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0分)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分付:交给,安排。

(1)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5分)【答案】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

(1分)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

(3分)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

(1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

请简要赏析。

(5分)【答案】(5分)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一、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辛弃疾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玕②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③,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

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借景抒情。

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

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

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

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

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堂成杜甫①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注释】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

此诗便是那时所作。

②桤林:桤木林。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讲) 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讲) 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讲目标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表达技巧【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答案】采地黄卖地黄【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

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教育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教育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学号得分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 “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CD(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答案】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全国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诗歌的思想感情破解

全国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精练提高):诗歌的思想感情破解

第四节 诗歌的思想感情破解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 雁钱 起①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做官。

此诗作于任中。

②潇湘:此处指湘江。

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善鼓瑟。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 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使君:这是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即刺史。

树杪:树梢,这里指树顶。

②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养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这是一首赠别诗,读了本诗之后,请说说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赠别诗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有两类,一类是表现分别时的难舍之情,一类是另有寄托。

本诗属于第二类,我们要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可从诗中的用典入手,如“汉女”“文翁”等,这样即可推知作者写作的用意。

答案 示例:王维以此诗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恪尽职事,有所作为。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宋代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班级学号得分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 “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CD(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答案】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11分)咏钱[唐]罗隐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唐]徐寅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干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

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罗诗第一联,深刻东西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 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 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 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E. 两首诗都以讽刺诙谐之笔,辛辣批判了“小人”“权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

【答案】 CE【解析】此题考查从整体上鉴赏评价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徐诗对邓通的命运没有同情之意;E 徐诗并不诙谐。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相同之处: a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b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c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

点睛:诗歌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①审清题干,明确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以景入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等。

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渲染等;③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④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3、【18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11分)过辛稼轩神道①〔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

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③《阴符》:兵书。

④宰:坟墓。

(1)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 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 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 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E. “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答案】AE【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对应注释,中对于诗句中“太行天党”做出了解释,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

E项,诗中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

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

C项可以联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理解;D项化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同时要关注作者张以宁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分析苍凉的意境和悲壮的情怀,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内容。

4、【18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11分)赠曹雪芹[清]敦敏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5分)A. 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 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

C. “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 “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 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

【答案】CE(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

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

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解析】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

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薜荔和女萝。

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这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

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

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