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第一轮复习 练习 课件 课堂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33张

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题材一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与积累,了解古人运用意
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传统。 2.通过先测后学和重温教材,总结归
纳咏物言志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以致用、文本细读,深入探
究意象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学习任务二
咏物言志诗·必备知识清单 (二)咏物言志诗的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等
1.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2.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寄寓高尚的节操。 3.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情感 4.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5.刺世——托物讽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 弊,或冷嘲热讽;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 ③出:生长。 ④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5.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C项,“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优秀课件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得志的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慨、叹息的“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 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 是唐代赠别思乡名曲。“羌笛何须怨杨 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代名句中都涉及 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 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 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 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激情探究: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 了什么人物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诗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怎样的形象?你感 悟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描写了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孤帆”“远 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的情景,感受 到了作者送别朋友而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 郁的绵绵友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表明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芭蕉
[清]郑 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 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批。多指植物初生。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我坐在吱呀吱呀的轿子中上剑门关,此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季节,轿夫们登山的速度比奔跑还快。风吹落红花 会迎来下一季花开,山上缭绕着农民烧田的缕缕青烟。领略如此美景,但没有写出好的诗句,能够解除客游他乡悲 凉情怀的只有美酒。隐居的高士喜欢风吹松树的感受,请不要让残破的梨花进入我梦境之中。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3.B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
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先导课-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全国通用)

9
画龙纲目五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手法赏析综合10来自画龙纲目四第2讲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内容概括
综合
11
画龙纲目四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结构章法
综合
12
画龙纲目五第8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综合
13
画龙纲目五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理解性翻译
综合
14
画龙纲目五第9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
拔高
15
画龙纲目五第2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走进晚唐时期
拔高
16
画龙纲目四第9讲
笔记本 面
【古】古诗鉴赏之高频诗人
进阶
17
画龙纲目六第1讲
笔记本 面
【古】诗歌鉴赏之情感关键字
2.意象作用
3.主观探究
4.评价观点态度
5.意象概括
6.情感分析
7.手法(点染)
8.原因概括
9.句子赏析
10.结构安排
11.语言风格
12.比较异同
13.人物形象分析
14.手法(对比)
15.内容概括
16.情感概括
17.道理启示
18.描绘画面
19.炼字题
20.内容理解
21.炼句试题
22.意境试题
23.含义试题
24.寓意分析
25.选择设错
26.概括特点
27.作用试题
28.新题型
形象
手法
情感
赏析
结构
内容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语言风格表达技巧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课件(29张PPT)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 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读懂注释
注释,蕴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 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释的内容与作用有: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 ⑤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 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读懂诗句 2019、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均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因平仄的限制,谓语提前,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 题干包含两个要求: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68张)

②“为赋新词”指为写一首新词。
小题微练 1.(2019·四川省眉山市办学共同体联考)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注】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 位卑的寒士。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③ 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④荫: 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 蹑:履、登。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⑦“地 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 矣。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 日磾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 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 叶:七代。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 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 星星白发。
黄仲则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也大多 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 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④,荞麦花开白雪香⑤。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⑥。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 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 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 野上的树。原,原野。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透析题型弄清规律题型三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

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词等几类词。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 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 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 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 感染人的力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 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 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 绪借用花的溅泪、鸟的惊心表现出来。运用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 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 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 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 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
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 (2015·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 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 “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 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 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它也是我们 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转” ,古人也称为“跳转” ,就是 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 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 “转”句是关键。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 清人洪亮吉说: “诗家例用倒句法, 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种时空倒置的叙事 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要懂特殊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除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外,还有互 文、移情等。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不可理解 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似不 合情理,其实是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的“移情”手法。
“隔叶黄鹂空 好音”(杜甫《蜀相》) .
例句
徒然、白白地
空
空虚,不包含任何东 “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示儿》) 西或没有结果的 . 空旷、孤寂、荒凉, “空 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 . 突出其荒芜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 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 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 “窗”和 “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 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 人的悲凉之感。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4.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了, 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 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 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 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 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 ,悲景着笔,悲 情落句。
体会诗人的情怀。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
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竟“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
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 的感慨,对世事讽刺的情怀。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016高考导航
考点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解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D。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名师微课
读懂一首诗,起码要“三知”
第二部分
①
岑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②
参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 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 “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 “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 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 以杜甫《登高》为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 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 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 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 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4.遭遇贬谪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悲际遇,叹穷愁,悟人生,思知音, 倦官场,慕田园,等等。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渡湘江》) 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刘长卿——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 中贬吉州》) 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 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琵琶行并序》 : “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 ”,不是思念,而是 “悲伤 ”。 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 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 “空 ”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例词
意义 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 “空 山新雨后” ( 王维《山居秋暝》 ) . 旷远,突出其静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二、知言 ——读懂诗家语 1.要有文言意识 1.要有文言意识 古代诗歌用文言文写成, 往往一字就是一词, 并且常常一词多 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词,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 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并序》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 ”, 不可解作 “怜悯、同情 ”,而是 “可爱”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之 “章 ”,不是文 章,而是指 “布匹上的经纬纹理 ”,这里指“布帛 ”;
古代诗文阅读
一、知人——了解士子的人生“五步曲” “论诗”应该“知人”,只有知人,才能把握其形象、体察 其情感。但中国古代诗人数以千计 ,人们不可能一一熟 “知”。不过好在中国封建士子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处, 这相似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二部分Biblioteka 古代诗文阅读1.早年游学 ①少年壮志:写抱负,写胸襟,显才情。 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 宗悫传》) 李贺——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 王昌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少年行二首》)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②广结朋友:写友情,写离情,抒豪情。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王维——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 《少年行四首》 )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5.归隐山林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厌官场,弃功名,赏花草,游山水。 陆游——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思蜀》)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 还。(《归嵩山作》) 孟郊——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 归。(《感怀》) 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梅花引》) 此外,特殊情况下,还有亡国之叹(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闺阁之愁(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自主体验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 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进士。曾任 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 局:指棋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参加科举 ①科举及第:写得意,写光耀,赞圣明。 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常建——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送薛蔓应举》) 唐袁皓——升平时节逢公道, 不觉龙门是险惊。 ( 《及第后作》 ) ②科举落第:写苦闷,写惆怅,叹悲情。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杜荀鹤——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自叙》) 钱起——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 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长安落第》)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 “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 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 《登高》 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 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 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宦游四方 这一阶段具体体现为:思故乡,叹行役,求功名,伤怀抱, 表高洁,厌战争,等等。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崔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 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