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提高测试卷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林壑尤美________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甲)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周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5)(乙)段中“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

(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6)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名篇。

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

请结合两个文段,谈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慍,不应而还走。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

”于是母予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母问其故(________)②向所以退(________)(2)范元琰家贫,以园蔬为业,是家里生计的根本。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提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提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岳阳楼记(46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3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若夫淫雨霏霏(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4分)(1)谪.守巴陵郡谪:()(2)增其旧制.制:()(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4)横无际涯..际涯:()(5)朝晖.夕阴晖:()(6)南极.潇湘极:()(7)迁.客骚人迁:()(8)连月不开.开:()(9)日星隐曜.曜:()(10)樯倾.楫摧.倾:()摧:()(11)薄暮冥冥..冥冥:()(12)去国..怀乡去:()国:()(13)至若春和景.明景:()(14)沙鸥翔集.集:()(15)锦鳞.游泳鳞:()(16)岸芷汀.兰汀:()(17)长烟一.空一:()(18)宠.辱偕.忘宠:()偕:()(19)把.酒临风把:()(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1)或.异二者之为或:()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5分)(1)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观看(3)越.明年古义:()今义:跨过[阻碍],跳过(4)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5)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后退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二、醉翁亭记(45分)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4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4分)(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日出而林霏.开霏:()(4)云归而岩穴暝.暝:()(5)野芳.发而幽香芳:()(6)伛偻..提携伛偻:()(7)泉香而酒洌.洌:()(8)山肴野蔌.蔌:()(9)杂然而前陈.者陈:()(10)宴酣.之乐酣:()(11)弈.者胜弈:()(12)觥.筹交错觥:()(13)峰回.路转回:()(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増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提高测试卷(一)《陈涉世家》1、《陈涉世家》选自,它是一部巨著,也是一部巨著。

鲁迅赞誉为“。

”2、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3、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两个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度.已失期()(2)等死,死国..可乎()(3)为天下唱.()(4)陈胜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苦秦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1段表现了陈胜有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2段中能表现陈胜有非凡领导才干的事例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对第2段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0、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陈胜者,阳城人也。

1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①宜.多应者②功宜.为王B、①乃丹书.帛曰②得鱼腹中书.C、①皆指.目陈胜②卜者知其指.意D、①之次.所旁丛祠中②皆次.当行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二)《唐雎不辱使命》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通,意为(2)通,意为2、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①大王加惠..②怫然..怒③秦王色挠.④休祲..降于天3、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答:5、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的性格特点。

6、从文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答:7、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加惠加:施加 B、长跪而谢之谢:道歉C.、天下缟素缟素:这时指穿丧服 D、休祲降于天祲:不祥9、下面语句中与“要离之.刺庆忌”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子.之怒B、长跪而谢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辍耕之.垄上10、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千里不敢易也②虽.有千里之能B、徒以.有先生也②不以.物喜C、①受地于.先王②仓鹰击于.殿上D、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1、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

”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12、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中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B、“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C、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D、在文中安陵君与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

(三)《隆中对》1、解释加点词语。

①此人可就.见。

②宜枉.驾.顾之。

③先主遂诣.亮④遂用猖獗..。

⑤挟.天子而令诸侯2、句子翻译。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3、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举出三例。

(用文中原句回答)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1) (2)(3)5、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6、请分别概括文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特点诸葛亮:刘备:7、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利.尽南海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②欲信.大义于天下C.①则名.微而众寡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9、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四)《出师表》1、《出师表》作者,字,时期著名的家、家。

2、《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文体,这篇表文以_____为主,兼用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彰.其咎()④性行淑均..()4、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②以塞忠谏之路也()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5、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什么行为上?6、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7、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什么?8、翻译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 ____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___ ____9、按要求用原句回答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 ____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 ______10、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1、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