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高考历史考试中,问答题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占据着决定考生历史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这道题型中,考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答案要准确、简洁、有逻辑性。
因此,如何做好历史问答题需要有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审题要准确在应试过程中,审题是做好问答题的基础。
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含义和要求,并且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尤其要注意这些关键词是代表具体事件或者人物。
同时,问题中的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相同与不同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体察清楚,这对于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答题要有条理在做答题题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采取有条理的思路,先总后分,先主后副,不要跳跃思维。
尽量不要贪图篇幅,头绪纷乱。
常见的答题方法有论证型、举例型、对比型等等。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论述式答题法,即先提出问题,然后阐述思路,最后总结。
另外,考生还要注重时间分配,不要给一道小问题花太多时间,而忽略了整道题目的答案。
三、准确回答问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考生除了要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掌握重点事件和人物的生平故事。
历史考试的问答题是针对这些事件和人物进行提问的,因此考生最好能够对历史事件做到观点正确、时间准确、名词翻译到位。
对于问题中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都要透彻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
如果考生对某一朝代或者某一事件缺乏了解,可以尝试扩展常识面,了解更多背景知识。
四、虚心请教如果遇到自己做不出来的问题,考生可以在答题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动脑筋,或者找老师、同学帮忙解决。
毕竟九十分以上的成绩是非常难得的,枉自以为结论正确。
而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交流水平,也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问答题做好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更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可以注重审题准确、答题有条理、准确回答问题和虚心请教,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步提高做好问答题的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史疑难问题解析答题技巧与解题思路

历史疑难问题解析答题技巧与解题思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学问,深受学生的喜爱与称赞。
然而,对于历史的学习与应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解析答题技巧与解题思路,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历史疑难问题。
一、明确问题在面对历史疑难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关键点。
通常,历史题目会陈述一段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现象,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作出判断。
在读题时,要仔细思考问题的核心要素,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
通过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找答案。
二、全面查阅资料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查阅。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历史学习资料等渠道,收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
在查阅时,要注意筛选可靠的、权威性的资料,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学会分析与评估在解析历史问题时,学生需要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评估。
要关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各个方面,比如社会背景、经济情况、政治氛围等。
通过对不同维度的分析,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解答。
四、加强逻辑思维历史学科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历史疑难问题,学生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背后的逻辑链条。
通过推理和归纳,可以找到历史问题的合理解释和答案。
五、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析历史疑难问题时,学生应该善于质疑和置疑。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或观点,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提出合理的质疑。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加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六、灵活利用历史知识在解决历史疑难问题时,学生应当灵活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串联和延伸,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从中寻找解题的线索和依据。
七、研究历史思潮与学派历史学科有不同的学派和思潮,学习和了解这些学派和思潮对于解决历史疑难问题非常有帮助。
通过对不同学派观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和背景,从而提供更准确的答案和解释。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历史当中,除了选择题很难之外,大题也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最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套路,这样我们答题会快很多,也会!简便很多!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 、“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
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二、比较异同型试题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 、“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 、“指出……相同之处”、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 (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
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
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
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
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三、 (观点)认识、评价型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 的认识”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评析……(观点)。
2、解题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论证)即可。
大题模式:论据(角度)1+论据(角度)2+论据(角度)3+……3、问题与对策:由于这类试题提供的观点,一般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属于新观点,加上论证角度不明确(或比较隐晦),而且从试题命制的答案看,一是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没有多少联系, (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教材相关知识分散、笼统),二是答案表述语言带有学术性、非学科性(或类似政治、地理的学科语言),上述特点就使得这类试题难度加大,学生失误严重。
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方法1、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2、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3、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4、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
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5、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要想在广东高考历史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还得掌握好高考历史的问答题解题技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历史问答题解答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
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
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
(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
(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高考历史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答题方法1、问什么答什么做高考历史题最大的套路就是题目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就行了,这个是有很强的规范性的,回答太多也不一定有分数,只要再你回答内容的范围里适当的扩展几个答题要点就可以了,当然是要围绕它问的这个问题来回答。
2、题目问影响历史高考中大题最喜欢就是问影响作用等,我们遇到这种提问某个事件有什么影响的题目时,首先要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政治、文化、经济这三个背景。
影响要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这两方面去回答。
一般这种提问影响、意义、作用等题目的答题套路都是差不多的。
3、熟题当生题做很多人就是栽跟头在熟题上,所以对于熟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要匆匆看完题目就直接答题,要在审题上多花点巩固,往往出题者就喜欢在熟题上做手脚。
所以要仔仔细细看看有什么条件是有改变的吗?把这写题目当成第一次遇到的做就行了。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套路高考答历史题,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历史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 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 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 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 (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 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大概了解。 (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 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 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 案。
中心口号
“救国”“勿 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 约”
运动规模 波个商—及省埠—全会摘国 城自3市王0和多奇生《波市及19全15国~210902多5年个中大国中民城族波城主及镇义全运国动约之6演00进个》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 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 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 有神经中枢。
导思想乃势所必然。 ——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 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 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4分)
(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 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 代之问的回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 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 (6分)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总结(4篇)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总结历史的答题技巧①选择题:历史选择题通常为最佳选择题,应注意总结归纳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不同表述风格和习惯;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宜在含义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②综合题:读题时要注意标出重点和关键点,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考生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
高考历史答题注意事项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历史选择题答题妙招1.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2.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3.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4.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5.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6.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7.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总结(二)2、善于利用材料。
历史材料题其实有时候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
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总结(三)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论证”等等。
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
2、主干语(或中心语):即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3、答项语: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等等。
4、限定语: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等的成分。
【例】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注:红色字体为提示语,蓝色字体为中心语,深绿色字体为求答项,浅绿色字体为限定语。
)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答案内容:核心知识;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
三、问答题的答题技巧(一)叙述题[题型特点]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
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典型题例]简述近代以来我国首都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耻辱,并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此题第一问就是要求考生把分散在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的有关首都沦陷的情况进行归纳叙述,简单列出要点,以体现我国近代蒙受的屈辱。
由于单纯的叙述题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的记忆能力,能力考查层次偏低。
所以此题的第二问在能力要求上作了调整提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我国首都沦陷的原因。
[答案要点]1.首都三次被占:(1)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
2.原因:当时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
(1)1860年时,清政府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00年时,清政府败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7年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丧师失地,首都沦陷。
(二)论证题[题型特点]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
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
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分析指导]此题要求用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属正面论证题,解题时要注意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史实,又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史实,从而说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不搞无原则的退让,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的正确。
此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论证题的“讲道理”,一定要建立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即以史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陈独秀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
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禁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解除工农武装。
结果,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反共惨案,制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
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被迫缓和紧张局势。
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比较题[题型特点]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解此类题,考生应有两手准备。
试题设定比较项,按试题规定项目比较解答;假如题目没有指定或限制比较的项目,一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当然,行文作答时并不要求列表,但是,构思拟纲的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列简表。
另外,比较项的选择,要依据有关要求与史实进行取舍,并不要求面面俱到。
上表所列的为较为重要的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典型题例]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分析指导]按照异同分别列表[答案要点](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
(3)两者均采取的同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评价题[题型特点]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它学科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之类。
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中的,而评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解。
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挥考生的创造性。
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同等记分。
这充分体现了评价题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特点。
此外,在历史问答题中,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评述题”。
下面就开放性的评价题和评述题各举一例。
[典型题例]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分析指导]此题就戊戌变法的评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执一见,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视为较好的答案。
它适应了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在平日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转变“师讲生听”“教材为经典”,“教师为神明”的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方面也要认识到开放性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答题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夯实基础,因为开放性的试题并不赞许漫无边际,空话连篇,而应是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
[答案要点]第一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也不会成功,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综合题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化,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
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很好的例证:叙述题中既“简述”、又要“说明原因”;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
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的解答中。
下面以最初提到的试题为例说明:[典型题例]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分析指导]例题的第一小问“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即为概述型题。
例题的第二小问“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比较求取共同点,属比较型题。
例题的最后一问“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属论述型题。
整题是一道综合型问答题。
例题的中心词是“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规定了作答的对象;提示词“概括、指出、分析”,规定了作答的方式;求答项“主张、社会实践、特点、共同之处、影响”,则限定了作答的内容。
限定词“在目标追求上”和“对中国近代历史”则限定了答题范围。
在编写答案时要注意:一是瞻前顾后,把要叙述和评述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编写,层次分明,使文理自然流畅。
如本题可按提纲拟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作答。
二是注意文字语言的运用,要使文字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紧扣主题。
三是要注意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允许学生有自己见解的开放型试题增多。
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试题时,注意提高在分析问题上的创新性。
四是要根据分值或题目本身的内容要求,进行详略作答,分值高或内容多的要多答,反之则略答。
[答案要点]注:为了简明便于观查,这里利用表格方式写出部分答案,实际答题时最好以自然段方式答出,展示文理连贯性和逻辑性。
(1)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2)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3)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高考历史记牢大事件的妙方在距离高考不多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在复习中还存在着记不住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时不够准确的现象,但只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取得实效。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