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3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主干知识归纳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主干知识归纳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必记基础知识班级姓名学号本单元总体把握:本单元主要讲两块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知识归纳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 时期、秦、汉代、 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1)源远流长(从历史来看)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也是原因): 与A、文字作为文化的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从内容看)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①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A、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 ,内涵 ,风格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 。

B、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具有 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A、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 、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态势:长期相互 、相互 、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A、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2018·山东德州二模)2017年,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
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整合 考点突破 易错点拨 热点聚焦
基础整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 中华文化 ,传承 中华文明 ,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 的重要见证。
④不同民族的诗歌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诗歌、藏语诗歌、蒙语诗歌 等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中华特性和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都印刻着中华身份,是能够体 现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融合的诗性文字,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异彩纷呈 的民族诗歌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 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②正确; ③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 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
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 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
化历史悠久
域性、民族性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典例】(2018·河北唐山一模)2018年1月,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2018系列 活动发布仪式暨舞台剧《汉字时间》首演在京举行。舞台剧《汉字时间》 以中华汉字为核心元素,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思想搬上舞台,再现 了上古“仓颉造字”的传奇,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 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这说明( ) ①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 ③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
区域性 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 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
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汉字的承载、
史书典籍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②③④正确。
①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D
8
4.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认
域特征。
3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既_渐__趋__融__合__,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_重__要__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_共__性__,又有各自的民族_特__性__。它们都是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瑰__宝_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 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留下的史
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
性。中华文化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 己,形成丰富多彩、生命力极强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通过两岸联系的加强,在价值
化的贡
重要标识。
观方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
献。
感和自豪感。
名师点睛 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原因 两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 三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 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对‘古琴音乐’的看 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古老,只 能说明它的源远流长,不能说明其世界性,①排除; 欣赏古琴音乐能够升华心灵意境,人们接受健康向上 的文化熏陶,是一个主动感悟的过程,优秀的文化能 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流水》是我国古琴曲,录入唱片向宇宙传达人类智 慧和文明,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符合题意。
(2)科学技术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 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2.理解中
凝聚力之中。
选择题很少涉及。
华文化的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进生活目标导航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化或最终湮灭,或因外来入侵而中断,只有中华文化保留至今。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的长达五千年的辉煌历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一特征有什么重要见证?提示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通过合作探究,说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重点)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一、古代辉煌的历程我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及作用时代主要成就作用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高度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2.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3.“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博大精深 D.具有地域性4.2018年4月,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法国预选赛圆满落幕。

参赛选手们首先进行自由演讲,讲述自己与汉语和中国的故事,并在才艺表演环节通过声乐、舞蹈、乐器演奏、武术等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目前,法国有超过10万人学习汉语,在中国学习法语的人数也已达13万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将汉语作为初、高中生的正式学习科目。

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汉字传播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③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中华文化的走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6.“十三五”期间,重庆旅游的“小目标”是立足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世界遗产、红岩联线等优势特色旅游资源,按照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七大国际旅游品牌。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_第三单元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_word版含解析

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_第三单元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_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8·福建龙岩质检)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揭晓。

“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

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①②正确;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错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错误。

2.(2019·山东济南模拟)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

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

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

材料说明( )①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④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说明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①②正确;题中未涉及兼收并蓄的特质,③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排除。

3.(2018·北京西城一模)“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人头壶,红陶材质,仰韶文化,制作于6 000至6 500年前……”这就是央视推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情透析指明方向,2017年T19单选2014年T19单选2013年T34(1)简析2015年T21单选2014年T24单选2015年T21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情况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备考指南: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从中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作用知识整合夯基固本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1____________。

①2_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我国的史书典籍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3__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 独树一帜、4__________。

①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5__________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中华文华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6____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7________融合,又保持8________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6____________;2.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7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8_____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9__________。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具有强烈10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与联系联系,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典例精讲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错误。

【答案】 A【变式训练1】1.在《汉字心能量》一书中,作者皮明从“心”入手,囊括了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探索这些汉字字符中所蕴含的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

在皮明看来,含有“心”的汉字是关于“心灵”的解读和关爱,充满着正能量,饱含着人生感悟。

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C.包容性 D.稳定性2.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工艺独特,被誉为“锦绣之冠”。

自宋锦以“新中装”的现代中式礼服形式亮相APEC之后,苏州宋锦便以高贵优雅的崭新形象走向世界。

材料说明( )①全盘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②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③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④政治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及意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

④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典例精讲2】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能逐渐趋同,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答案】 A【变式训练2】1.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

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

这反映了泉州文化( )①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②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④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1.认为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出错。

错因分析: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化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误认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出错。

错因分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基础过关制胜高考一、单项选择题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

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

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③对待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求同存异,重视文化多样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作品,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印象系列作品向人们展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民族文化五彩缤纷、异彩纷呈C.区域文化特色明显、丰富多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日趋统一3.中国菜肴流派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从味型、选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收视率之冠。

参赛题目出自从《诗经》到毛主席诗词纵贯两千多年的诗词名篇,活动参加者有八岁小学生到八十老翁跨越七十余岁的各行业诗词爱好者。

《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最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是( )①中华传统诗词对今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产生了潜移转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中华传统诗词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③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华传统诗词的传递、推广、沟通、共享发挥了强大功能④中国观众对中华传统诗词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家精心打造的慰侨文化品牌,力求为海外侨胞送去充满中华传统魅力的文化盛宴。

连续九年春节在巴黎、悉尼、洛杉矶等多国多地开展慰侨访演。

这一被誉为“海外春晚”的文化品牌,深得华侨华人的期待和眷恋,其原因在于( )①它传播了中华文化并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文化归属感③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让世界文化更加五彩缤纷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简析题6.唐卡是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热贡艺术、宗喀艺术、藏娘艺术等代表性作品。

尤令世界瞩目的是被誉为“火一样的安多唐卡”艺术,在造像、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不仅继承了藏族传统绘画流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还大胆借鉴了汉族地区绘画特点,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绘画风格。

结合材料,说明藏族的唐卡艺术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梳理】1史书典籍2文字3中华文化4独领风骚5实用性和整体性6区域性7融合8各自特色9民族文化10和谐相处11吸收、借鉴12和睦13灿烂的中华文化14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式训练1】1.B 【解析】640个含有“心”字旁或“心”字底的汉字,蕴含着关于心灵的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折射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B符合题意,排除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