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 工业体系 了独立的___________, 成就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 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 生产合作社 ____________。
(2)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 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 国家资本主义 形式,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_轨道。 公私合营 最高形式是__________。
尝试命题2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的一个引人注
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
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不折腾”的含义是防
决议,说明能理性地看待出现的问题,
综合两则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
[细读]
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强调“
我们什么事都能做到”,实践中即出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划线 部分的关键信息实际上针对1960年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史料★应用】
“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可知材
料表述的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
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项错误;C、D两
项与“大跃进”运动无关。故正确答案
为A项。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麦穗、
大玉米,
运到北
京去见
毛主席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脚踏黄河水倒流, 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
“卫星”田稻穗居然能承 受一为小姑娘的重量。
一字排开的土高 炉,蔚为壮观。
十年建设成就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
制造厂职工欢庆我国第一汽 车制造厂建成和试制出第一 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
桥胜利建成通车。
十年建设成就
1964
原子弹
1965年中国首次
人工合成胰岛素。
大庆油田
十年“文革”(66---76 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 一场空前的政治经 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 济浩劫降临。经济 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 建设中“左”倾错误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 恶性膨胀,严重干 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扰和破坏了国民经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 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 . 29公斤。工业技术 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 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 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 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56—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①中共八大—正确决策(1956) 主要矛盾和任务 ②左倾错误---三面红旗(1958年) 社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③1959---1961年:三年困难 ④1960年: 八字方针---正确---62年开始好转 2.66—76年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左”倾错 误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三、十年动乱的经济破坏(1966—1976)
“左”倾错误严重发展,国民经济严重破坏。 1、原因: 全国大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停止生产 闹革命。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恶性膨胀。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
10、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 国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C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
四、经验与教训 (由50-70年代社义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经济,处理好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5、必须调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
C、健全党内外民主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问的比例, 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 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 映出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 正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时代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薄一波) 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 “超英赶美平常事。”(群众)
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 上述口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什么愿望? 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有可能实现吗? 的高速度。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
“敞开肚皮吃饭”的人民公社食堂
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如何?大炼钢铁给我国造 成哪些不良影响?领导人犯了什么错误?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
台前县属山东寿张县, 1964年寿张县撤销,原 县境金堤以南区域划归范 县,隶属河南省安阳行署, 金堤以北划归山东省阳谷 县。 1974年范县东部9个公社 设中共范县台前工作委员 会和范县台前办事处(为 县级机构)。 1975年改称中共台前工 作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 1978年建台前县,属安 阳行署,1983年改属濮 阳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科)

(3)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材料一: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 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 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材料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前进
(一)、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建设找到正确道路;
命?
革
2.中共八大: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依靠力量,指导思想: (3)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3.矛盾的讲话:
4.整风运动: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
积 极 探 索 与 严 重 失 误
积极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 误 八字方针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严重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恢复调整
全面整顿
2、复苏回升
年代
1966 1967 1968 1973 1975
国家财政收入
558.7亿元 419.4亿元 361.3亿元 809.7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
+24.4% -25% -13.9% +5.6% -
通过阅 读表格, 你能获 取哪些 历史信 息?
3.“批邓”后形势陷入混乱
(二)工业化起步:总路线、一五计划二者关系? 1.总路线:内容、实质、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1957年)开始编制?? (1)特点:部门(原因:苏;基础;战争;经济发展需要,不均衡发展 )、 地区:工业化建设重点在东北:?? 思想:完全以总路线精神为指导,稳 (2)内容:教:P82页:
讲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 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基础差,底子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可能性: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新中国的成立
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 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 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 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 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 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 的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2) “大跃进”-----大炼钢 铁
历史再现:“可笑?可悲?”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
(1)必要性: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 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 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 需要进口的国家。” ——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料一反映了我党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 史料二反 映我国当时“左”倾错误泛滥,浮夸风盛行。 (2)史料一中主要领导人的失误是导致史 料二中错误现象出现的原因。 史实启示我们经 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 律,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起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 因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是各地高考经 常考查的知识点。 (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 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 的影响。
(2)以表格、 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 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以此认识三 大改造的成果。 (3)从农业合作化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4)“一五”计划与苏联关系密切,高考试题 往往从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要求 考生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解析:C 根据材料“赶上英国不发愁”判断, 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左”倾错误。
3.(2012 安徽模拟)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 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材料的分析 理解能力。从图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在公 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成分的比例中公有经济 占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应是三大 改造的结果。
A.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1954~1958 年间我 国经济增长快 B.“左”倾错误导致了 1960~1961 年间我 国经济的负增长 C.由于“文革”的破坏,1966~1976 年间我 国经济一直为负增长
D.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 立,1990~1992 年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答案:B
一、选择题
答 案 × × × √
由上面图示可知答案为 D。
1956-1976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的二十年,高考主要从以下角度命题: (1)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社会主义 建设的成就、失误、曲折原因及经验教训。 (2)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曲折发展的二十 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不少 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考生比较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 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3)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一般有两 个角度,第一是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调整;第二是“大跃进”运动对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强化从通史 角度考查问题。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率九轮波动 图,关于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该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58 年,由于多地粮食亩产过万,粮食大丰收, 故出口多 B.1959 年,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粮食 增产,故进口少 C.1961 年,党积极纠正“左”倾错误,大量进口粮 食以满足国内需要 D.1962 年,由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粮食出口大于 进口
3.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与西方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从形式上 看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相同的,都 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结合,但因为“国 家”性质不同,两者有本质区别。
“一五”计划的特点
1. “一五” 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一五” 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 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完全贯 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1.(2012 茂名一模)歌曲《小燕子》创作于 1957 年,是电影 《护士日记》 中的一首插曲, 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 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 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 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大跃进”运动
B.“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适应。 (4)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 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史料一 1958 年 5 月,毛泽东发 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 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 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 题研究》 史料二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 口,足够吃半年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历 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 需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苏 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④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 和农业的发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见附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政治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1952 年国民经济 经济 思想 文化 的恢复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双百方针”的提出 链接点 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为三大民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 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 为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 ,1956 年“双 百方针”提出
)
选 项 A B C D 比重不会这么高
解题思路 1946 年中国尚处在国共内战初期 ,全民经济 全民经济与集体经济比重上升 ,私营经济比 重下降 ,直至基本消灭 ,符合三大改造特征 1966 年私营经济基本被消灭 1978 年后应是个体经济比重逐渐增加
答 案 × √ × ×
由上面图示可知答案为 B。
史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 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 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 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 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 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956~1976 年经济建设的 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 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 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 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 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 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 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并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
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见附表
考点 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命题视角透析
主干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考点即时演练
最新考纲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
课程标准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 援建的“156 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 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 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答案: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 成就与失误
【例 2】 (2012 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2)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 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 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 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 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演 稿
示
文
1 2 3 后
等
打码赚钱 嶃夝夻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见附表
1.1949~1956 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 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 年底,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使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 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没有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B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 “1957 年” ,结合 关键信息“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 器”,可以看出当时新中国正在有计划地进行 工业建设,发展机器制造业等重工业。
2.(2012 梅州一模)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 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化高潮
史料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 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除了恢 复时期的 3 年以外,大概还需要 15 年的时 间,即大概需要 3 个五年计划。
(1)史料一反映了基于历史和现 实因素,我国“一五”计划借鉴苏联经验,优先 发展重工业。史料二反映出党和政府对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造保持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作出较 为谨慎的规划。 (2)两则史料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选 项 A B C D 生“急剧变化”
解题思路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未发 由材料信息“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将保持高速发 展”可知材料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趋于恶化 材料中“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 发展”与 1958 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我国工农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的状况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