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能废立皇帝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历史趣谈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导语: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

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

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唐文宗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为皇帝的。

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杀害,其父穆宗也是宦官拥立的。

为了“刷君父之仇耻”,文宗决心剪除骄横的宦官。

宦官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奴隶身份出现的,但此时的宦官却握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实力非同小可。

而文宗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

当时的朝官中党争激烈,对去宦毫无兴趣,文宗只有在资历不深的朝官中寻找可靠之人。

最先被文宗看中的是孤寒而进的翰林学士宋申锡。

于是文宗与宋申锡密谋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却不料密谋泄露。

王守澄等人反诬告宋申锡谋反。

宋申锡被贬,死于开州。

第一次去宦虽然失败,但文宗并没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训,又开始物色新的人选。

这时,李训与郑注便应运而出。

郑注为维州翼城人.家世微贱,机智善辩,医术高明。

行医到徐州,由牙将推荐给节度使李愬。

李愬服用郑注的药很有效验,就任用为牙推,后把他推荐给监军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为枢密使,就带郑注入京。

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很有效果。

由是郑注得宠,被召入长安。

李训是世家子弟,李逢吉的侄子,精通经学,中过进士。

曾因事流放,后来居住洛阳,认识了郑注。

郑注将李训介绍给王守澄,王遂将其推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影响?

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影响?

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影响?前言说起我们中华人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过许多许多的朝代,而在这些朝代发展的过程中又有着许多的不同的阶级。

在这些不同的阶级中,其中拥有最高地位的一般就是君主,君主阶级一般是最好的地位。

但是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是君主阶级在之前受到别人的控制,渐渐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君主不想要再受到这些人的控制了。

于是在一次机会中,当时的君主利用了一些计谋将这些控制他的人给杀死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场事变是什么了吧。

没错,这场事变就是历史上著名鼎鼎的甘露之变,关于这场甘露之变,历史上的许多人对于这场甘露之变认为有着许多不一样的看法,许多人认为当时唐朝的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有些残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甘露之变的一些具体内容吧。

郑李之争唐朝在建立后,经过多位君主数年的发展,成为了著名鼎鼎的富裕的朝代。

但是由于唐朝政治的一些长期的发展缺陷,导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宦官手中势力开始不断扩大。

而这些宦官因为想要让自己的政权不断扩大,于是,他们便安排一些人进入朝堂做官。

宦官安排李训和政主担任较高的职位,但是这两个人却想要将这些宦官给解决了。

虽然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他们却开始相互争功,渐渐的导致了他们二人开始分为两派。

当李训成为当时唐朝的宰相后,他便打算开始执行他要除掉宦官的计划了,在李训的计划里除掉宦官后,他便要将郑注除掉。

当郑注知道了李训的计划后,于是,李训便决定为自己谋划一把。

在后来二人的合作除掉宦官的活动中,郑注便率先抢下了功劳。

在后来的邀功中,郑注将他手下的人不断安插到各个地方,李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生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白,怀其斧,以为亲兵。

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水,注奏请入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

仍奏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水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

约既定,训与其党谋:'如此事成,则注专有其功,不若使行余、以赴镇为名,多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诛宦者,已而并注去之。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甘露之变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甘露之变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甘露之变不甘受制于家奴而进行的反击—甘露之变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

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

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

只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册立的,最后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镇朱温所立,不关宦官的事,然而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国了。

所以可以说,唐朝后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这些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

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

从文宗的父亲穆宗开始,皇帝由宦官拥立。

掌握唐朝廷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当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掌握朝政,穆宗在宦官手下当皇帝,只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想参与朝政。

穆宗希望长生不老,宠信方士,结果服用长生药时中毒而死,只当了三年皇帝。

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敬宗倒是穆宗册立的太子,但即位时才十五岁,不思进取,一味玩乐,还荒唐之极地创造了击球将军的官衔。

敬宗性情暴躁,刻薄寡恩,稍有不如意,就拿左右的人出气,因为左右都怨恨他。

有一天,唐敬宗“打夜狐”还宫,兴致盎然,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

酒酣之时,敬宗入室更衣。

殿上烛火忽灭,刘克明等人合伙将敬宗杀死于室内。

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时才十八岁。

随后,刘克明等假冒敬宗旨意,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皇帝。

又开始谋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惹恼了被称为“四贵”的四大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中尉梁守谦。

这四人是是宦官中的实力派。

为了自保,王守澄等人领禁兵迎立敬宗弟江王李涵为皇帝。

历史典故:天降甘露事件

历史典故:天降甘露事件

历史典故:天降甘露事件导读: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

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

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

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

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

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

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

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

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导语:甘露之变,唐朝后期历史事件。

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

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

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

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

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

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

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

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

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

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甘露之变是公元835年,唐文宗与臣子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的政变行动。

企图通过里应外合的政变,将宫内权宦彻底铲除,但因多种因素导致失败,愤怒的权宦们随后对包括宰相在内的朝臣展开血腥镇压和清洗,也为唐朝的覆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甘露之变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的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的更直接也更持久。

•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宠信,在朝野内外有较大影响力而已。

真正开始出现权倾朝野的宦官是从肃宗朝的李辅国开始,因为在拥立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上的功劳,李辅国权倾朝野,在肃宗、代宗两朝拥有非常大的权势,甚至代宗皇帝都得叫他“尚父”。

•公元762年代宗诛杀了李辅国后,另一个权宦鱼朝恩登场了。

他本来就已是当时李辅国之外的一大权宦。

他有两件事深刻影响了后来中晚唐的政局,一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接收了原来哥舒翰在西北建立的神策军,这支部队在被唐朝抽调回中原平叛时,老巢被吐蕃占领,无家可归的神策军便被鱼朝恩收留,从此成为鱼朝恩掌握的军队。

二是在公元763年,吐蕃人进攻长安,代宗仓皇逃离,身边的禁军离散,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救驾有功,此后神策军就成为了唐朝的禁军。

后来代宗又设计诛杀了跋扈的鱼朝恩,也使神策军的控制权回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

•此后在783年,唐朝又爆发了一场“泾原兵变”。

导致当时的德宗皇帝逃离长安,而身边护驾的又只有宦官,此后虽然在其他忠于唐朝的将领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乱,但是德宗皇帝已经不再信任统兵的将领了,于是他将身边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亲信的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子嗣就不会有反叛和篡位的可能。

从此唐朝的禁卫军就掌握在宦官的手中了。

这也导致后来宦官专权的情况难以消除,因为皇帝已经逐渐没有能力控制那些权宦们了。

唐朝中后期 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唐朝中后期 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中后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导语:唐朝中后期,握有枪杆子神策军的的宦官群体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特殊人群,他们擅行废立、把持朝政。

文武百官只有向他们靠拢、仰他们鼻
唐朝中后期,握有枪杆子——神策军的的宦官群体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特殊人群,他们擅行废立、把持朝政。

文武百官只有向他们靠拢、仰他们鼻息才能在朝堂上立稳脚跟。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帮死太监只会舞刀弄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积累,他们已经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非常成熟并且行之有效的对付皇帝、掌握大权的办法,并经有宦官界的翘楚和老前辈仇士良总结如下:
“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深入比对多个鲜活案例,本人发现如何引导咱们选的天子走上正路呢?最主要是不能让他们闲着没事干,要用天下各种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好听的东西去引诱他,让他的生活充实起来,让他沉迷吃喝玩乐不能自拔,再也没有精力管其他的事情。

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不都是我们说了算嘛!特别的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皇帝读书,一个通晓古今、满腹韬略的皇帝相当可怕,也不能让皇帝靠近那些个读书人,那些人蔫坏蔫坏的的,会给皇帝讲前朝那些兴亡旧事,这样就会让皇帝对咱们产生戒备心理,从而不断疏远防范我们,这样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
仇老前辈不愧是宦官界的先进工作者,总结的相当精辟。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面对这帮宦官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还是有一些皇帝在身边大臣们的配合下对他们发起猛烈的冲击,“甘露之变”就是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一)A方案、B方案
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代文宗朝的除宦事件。

这是一起由翰林学士李训、郑注合谋发动的,旨在全部消灭当时颇具权势的在朝宦官集团的一场未遂流血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翰林学士势力失败被杀,还因此祸及外朝宰相等官员,一度造成了宦官专权独大的局面,并由此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面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甘露之变”的背景唐朝从玄宗时起,宦官逐渐掌权,肃宗时,因李辅国拥立之功,开始掌握兵权,此后李辅国更加跋扈嚣张,擅权作福。

此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转而相信宦官,开始了唐朝真正的宦官专权。

唐肃宗时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兵,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

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

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

二枢密使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纵在他们手中。

唐朝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唐代宰相等朝官机构均在宫城之南,俗称“南衙”。

宦官机构及禁军驻地均在宫城之北,俗称“北司”。

宦官挟军干政,侵夺宰相等朝官职权,引起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专权威胁到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

皇帝和朝臣不甘心受宦官支配,于是发生了反宦官的斗争。

二、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史称“甘露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能废立皇帝
导语: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

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
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

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

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

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

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

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便对押送他的士兵说:“现在到处都有捉拿我的士兵,抓住我的人,会有一大笔赏钱,还会升官。

你们不如把我杀了,悄悄拿我的头入城请功。

以免被别人发现夺走。

于是,士兵杀死李训,把首级送入长安。

十一月二十三日,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等李训集团的主要成员,和并非李训集团的宰相王涯、贾涑以及河东节度使王璠,由神策军监押,被腰斩于长安的独柳树下。

他们的亲属,不论亲疏,甚至连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惨遭杀害。

其妻女,没有死的,统统没为官奴婢。

仇士良痛恨宗密和尚收留李训,把他抓来,打算杀掉。

宗密坦然地说:“贫僧认识李训多年,也知道他要造反。

但是,我佛慈悲,救苦救难,不爱身命,死也甘心。

“宦官鱼弘志听了十分佩服,便奏请唐文宗,赦免了他。

在这场大屠杀中,除了唐文宗以外,宗密和尚大概是唯一受到牵连而又被宦官放过的人。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