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乡愁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九年级《乡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为大家的九年级《》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学习现代诗的根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中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土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课件)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忧郁深沉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
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
比方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
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
2019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教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纷繁3乡愁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区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诵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怀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赏识、联想等方法,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深邃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念书。
教课重难点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觉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赏识本诗的特色。
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乡愁,是深切想念家乡的心情。
能够说是中国诗歌中间一个恒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浮现很多相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 李白 )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 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 崔颢 ) 每个日落的傍晚,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土的依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赏识到那一首首凄婉悲伤的诗歌,感觉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
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今世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1.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习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 (1929 ~ 2017) ,今世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 年发布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公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此中《乡愁》一诗,由于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遇到人们的喜欢和赏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乡愁

3乡愁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啊”轻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课乡愁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探讨了乡愁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诗歌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乡愁》这首诗,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乡愁这个主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他们在讨论中展现出的源自情和思考,让我看到了诗歌教学的价值。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问题。首先,对于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意识到,可能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一修辞技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喻的魅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不够浓厚,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中,引入一些与乡愁相关的有趣故事或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创作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乡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诗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乡愁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
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
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
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
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
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
然而,邮票
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
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
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
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
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
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
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
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三、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