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 学案
《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山水神韵”单元,此单元另外两篇课文分别是《赤壁赋》《再别康桥》。
这个单元是三篇写景散文的集合,教学重点集中在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
但是笔者认为,《听听那冷雨》不可仅仅当作一篇写景散文来教学,它的核心价值显然可以挖得更深。
笔者认为,《听听那冷雨》属于抒情散文,而抒情散文的核心价值是文中的情感。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不管对于嗅雨、观雨还是听雨的描写,都是为了指向乡愁情感。
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是乡愁情感,毕竟蕴含乡愁情感的抒情散文有很多。
我们还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再次与文本相遇。
余光中的经历很特别,“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
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渝北区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
他的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台湾思乡时,不可能仅仅思念大陆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才会在文中读到“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语句。
而且作者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人,作者的这种“乡愁”自然会带上深深的中国传文化烙印,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
余光中抒发他独特“文化乡愁”的散文除了《听听那冷雨》,还有《地图》《蒲公英的岁月》等。
《听听那冷雨》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又在哪呢?这就要知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听听那冷雨》是最能体现余光中“有声、有色、有光”主张的散文。
有声就是要有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很多叠词和歌词诗化散句,在文中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有色就是要有辞采,这点我想文中处处可见;有光就是在艺术上要有闪光点,文中的比喻和通感最有闪光点了。
这种“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余光中用“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语言抒发他独特的“文化乡愁”。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选文说明:这篇文章是我们鲁人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山水神韵”,但就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来讲,有绝对不是简单的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作者也不是想告诉我们听雨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情。
那蕴含其中的深沉的去国怀乡之感,那深深的挥之不去的伴随一生的乡愁,那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深深的爱恋,就像文中淅淅沥沥下得淋淋漓漓的冷雨一样落在我们的心田,就为这个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也是一篇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美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本文优美、诗化、深情的语言。
2.通过关键句段的赏析体会作者浓重、真挚、深沉的情思。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体味作者深沉的对于历史、文化、人生的深沉哀思。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幻灯片)课前播放经典歌曲《故乡的云》。
这是一场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地雨,这更是一场下在作者心中的雨,这场雨下得凄凉、凄冷、凄清、凄楚更凄迷,下得缠绵悠长不可断绝,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诵那首拨动无数游子心弦的《乡愁》。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2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1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预习导引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3.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
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
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
4.找出文中听雨的段落,朗读品味。
四、精讲点拨1、品味本文听雨段落中的遣词用句特点及作用。
①遣词第7段浮漾湿湿的流光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第9段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第2段淅沥淅沥淅沥第3段清清爽爽新新②用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2.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①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的不同感受。
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高中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鲁教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学案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薄荷()万籁()青霭()氤氲()羯鼓()潺潺()寒濑()岑寂()惊蛰()2.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3.默写句子。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
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必修二教案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必修二教案一、教材版本介绍鲁人版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新课标教材,也是全国通用版教材。
该教材整体设计务求符合学科规律、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地域特征、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需求,融入了全国多数地区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特色及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涵盖和突出。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鲁人版共包含必修1、必修2、必修3三册教材。
其中,必修二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分成八个单元,也是学生基本必须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能力。
“听听那冷雨”作为必修二第六单元的课文,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某些生物种群的影响,引起了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关注。
二、教案编写理念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本教案采用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力求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
本教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力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案具体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一文,学习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词汇、语法和知识点;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语言技能的练习,完成对该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能力目标:通过完成多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语言词汇、语法和知识点;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语言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处理和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设置多个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和理解;•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多项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法翻译法:通过语法的翻译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 听听那冷雨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2

语文:1.2听听那冷雨 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表现艺术。
2.加强朗读训练,体味本文的音乐美,掌握本文在词句锤炼和修辞运用上的特色。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理解与感悟能力,理解作者的故园家国之思。
聚焦重点1.把握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
2.品味作者散文诗化的语言美和对故国家园深切思念的情感美。
教学建议余光中是个天生的文学主义者,语言无可挑剔,漂亮至极;性情婀娜多态,繁复丰饶;学养充沛饱满,素无硬伤;见识高蹈昂扬,一语可缄众口。
我们学习本文,要重点体悟、学习其语言美,并深入领会语言美与情感美之间的关系,理解语言是形式,情感是内涵;语言美是情感美的外在体现;学习余光中的语言,先要透过语言表面读懂他的内心世界,其次才是学习他的语言技巧。
基于这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可以采用“诵读见义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背诵优美的文段,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咀嚼语言,体味诗人蕴藏在其中的情感。
1.正字音料峭.( ) 裙裾.( ) 滂沱.( ) 黔.( )首 忐.( )忑 蜗.( )牛 孺.( )慕 咀嚼.( ) 羯.( )鼓 滂沛.( ) 弥.( )漫 仓颉.( )2.辨字形濑(l ài)黏(ni án)獭(t ǎ) 粘(ni án)籁(l ài) 粘(zh ān)舐(sh ì) 劲(j ìn)舔(ti ǎn) 劲(j ìng)3.释词义想人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的很多的样子。
商略:准备,酝酿。
高中语文《2听听那冷雨》学案鲁人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根底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岑.〔〕寂幽黯.〔〕羯.〔〕鼓氤氲..〔〕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抚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以下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国度〞。
他说:“蓝墨水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与李白传人〞,“我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出色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词语,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表达?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2 听听那冷雨》9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材难点分析: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重屏障:语言陌生化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称,现代散文应该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听听那冷雨》贯彻了此种创作理念,全文长短句错落,声色光交织,低吟咏叹此起彼伏,是真真正正一场“文字的密雨”。
表现方式的创新使习惯了常规阅读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二重屏障:古典文化汇聚余光中作为一位学者诗人,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本文中随处可见诗词化用,全文的意境与基调即来自蒋捷的《虞美人》。
学生在古典诗词积累不多的情况下,对文中的意象与情感的把握会有朦胧迷离,无从下手之感。
三重屏障:“文化乡愁”隔开两代人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高一新生正是十五六岁的花样年纪,不要说文化乡愁,就是乡愁也未必体会过。
要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走进余光中缠绵凄楚的情感世界,何其难也!学情分析:1、学生对古典文化存在隔膜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快餐文化的影响,很难静心潜读古典诗文著作。
套用他们的一句话,对于传统文化,不是“很陌生”,是“非常”陌生。
此种情况之下,要走进课文古典气息浓厚的意境,还是有点难度的。
2、学生很难理解“乡愁”为何在交通无碍的今天,“背井离乡”并不多已经成为一个概念化的短语,乡愁乡情慢慢稀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学案
【语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炮制()贮足()熨帖()泥泞()憬悟()涟漪()斫折(
2、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死心__地 __影自怜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
沥淋淋__ __ 难以__效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
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
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
典范:
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①,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②,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③。
A、
①确信②摧残③诬蔑
B、①确信②摧毁③蔑视
C、①坚信②摧残③诬陷
D、①确定②残杀③诬蔑
5、《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6、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7、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
⑴
⑵
⑶
8、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品的主人公是。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zhé páo zhù yù nìng jǐng yǐ zhuó
2、制塌顾非非峭峭淅淅漓漓奏
3、⑴改弦易辙:变更曲调,改变道路。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⑵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⑶堪称:可以称得上。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人或事物。
4、A
5、听雨家国之思
6、略
点拨:注意在分析时要两篇文章结合着说,语言要顺畅。
7、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⑶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8、(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2)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当堂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顿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关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c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
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二千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吓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
听听那冷雨。
(有增删)
1.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2. 从文章1、3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3.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4.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2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 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二、综合应用
1. 青苔是历史久远而形成的,所以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给人一种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2. 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等。
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3.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思索,很富有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