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
近代自贡盐商的社会角色与慈善行为

深入 , 社会转型所带 来的深刻变化催 生了一系列严 峻的 社会 问题 , 中尤 为引人 注 目的就是 弱 势群 体 的形成 。 其
角度 探讨其角 色扮 演与慈善行为之 间的勾 连 , 无疑 能为 今 天的慈善事业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一
、
白贡盐业的繁荣与盐商群体的崛起
食盐是人们 日常生 活的必需 品, 盐业 自古 以来就 受 到特别的重视 。政府往往专门派官吏管理盐 的生产与买 卖、 征收盐税 , 盐税在近代财政体制中的重要地位也使盐 商成 为一个特殊 的阶层 。 有“ 盐都” 美誉 的 自贡素 以井盐业 闻名 于世 。 全 国 是
于蜀 中” 川省精 华之地 ” 的“ 。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中国盐文化研究 中心项 目 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研究” Y Y 8 0 ) “ ( WH 0 — 7 成果 。 【 作者简 介】 黄 波(99 , , , 16 一)女 汉族 四川人 , 社会学博士 , 四川理工学 院政法学院教师。
障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出要“ 全社会保 险 、 会救 提 健 社
助、 社会福 利和 慈善 事 业相 衔 接 的社会 保 障体 系 ” ; …
20 0 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更是第一次写进了“ 支持慈善 事业发展 竹 1 的字句。种种 迹象 表 明 , 广泛动 员和 依靠 社会 力量 , 推进 慈善事业 的发展 已经成为建立 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 的必要补充 , 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 对构 建 和谐社会都具有 了重要的意义 。 那么 , 如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 积极推进慈善事业 的 发展 呢?研究不同社会力量 慈善行为的内在逻辑无 疑有
史话自贡盐商

史话自贡盐商【摘要】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的繁荣,也酿造了丰富多彩的盐文化,其中盐商作为创造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自贡这座充满“盐味”和“盐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奇异的风采。
【关键词】盐都自贡;盐文化;自贡盐商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并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
其井盐的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享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创造了许多盐业历史上的奇迹,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尤其是有关盐商们的故事,流传甚远,现撷取一二,可见一斑。
一、自贡盐商的新老“四大家族”入清以来,自贡富荣盐场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随着盐井开采技术日趋完善和天然气开始被开发利用,以及两次“川盐济楚”为盐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产生了一批“富甲全川”的盐商家族。
在前一期,即清咸同年间,因第一次“川盐济楚”,自贡盐业步入黄金时代,年产盐三百多万担,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而此间兴起的盐商主要有“王、李、胡、颜”即“王三畏堂”,“李四友堂”、“李陶淑堂”,“胡慎怡堂”和“颜桂馨堂”四大盐业家族,被称为“老四大家族”。
他们靠经营盐业暴发之后,一般大量置田买地,并以重金捐官,而成为官、商、地主三位一体的人物,尤其在生活上穷奢极侈。
至抗战时期,随着自贡盐业第二次“川盐济楚”而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并兴起了新一代“丘二邦”盐商家族,即以熊佐周、侯策名、罗筱元和罗华垓等为代表,被称为“新四大家族”,他们大都是出身贫寒、在井灶上当过学徒的“丘二帮”,而不似“老四大家族”那样属于世代地主、显贵,更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发迹之后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和革新技术以及筹建盐业公司,或者投资其他行业,兴办教育学校等,比如自贡著名的蜀光中学、旭川中学等,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邓科(文)近日,有新闻媒体邀约我谈家谱辈分与名字等家族文化问题,诱发了我对盐都望族王三畏堂的研究,现以之为例,谈谈自贡盐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家族文化有三大基本组成部份:家谱、祠堂、字辈。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从远祖到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本,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洞察社会、了解民俗、谋求发展等参考之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都兴起了撰修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家谱时,必然要提出鲜明的宗旨,其千言万语可概括为:继承先辈遗志,搞好自身建设,希望后裔繁荣。
为达此目的,自然要定出些规章制度,要求所有族人共同遵循不得有违,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谱族谱中的字辈。
字辈,即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句、或对联、或诗文。
后代族人在为子孙起名字时,一般都要遵循字辈谱的顺序规定,头一个字必定是姓氏,或王或李,第二个字必定是该辈分中规定那个“字”,第三个字才是该人具体的“名”,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分分明。
字辈是在制定家谱或修订家谱时撰写或续写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总之要寓意吉祥美好。
据考察,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途。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如举行春秋年节重要聚会等;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甚至外姓人等都可在这里上学。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

自贡盐商做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出于“积善行德”,或沽名钓誉,或某种政治目的,或扶贫救难。
四川盐商在巨富后,都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首创倡导者。
修桥补路。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盐商们在捐资修建道路、桥梁方面,可谓不计其数。
如自贡旭水,釜溪河上的济元桥、新桥、善后桥、护国桥、广济桥,无一不是盐商捐建;盐区内的盐道,以至自贡通往宜宾、内江、威远的道路,也多是盐商捐建或捐资维修的。
胡慎怡堂就独资修建了威远界牌场口至简阳的东大路官道,由胡勉斋、胡汝修父子两代,历时三年竣工,获四川总督丁宝贞嘉奖。
颜桂馨堂颜昌英,他见自流井万商云集,但四乡往来道路狭窄,既不利物资运输,又使相邻饱受泥泞之苦,乃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
“从自流井开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
兴办慈善。
在慈善事业方面,盐商们也是不甘落后。
如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每年腊月,以米百余石,铜钱千余串,作赈济贫民所用,持续四五十年。
光绪末年(1906-1907年),大旱,饥民盈野。
胡汝修令广制高粱粑贱价售予饥民。
其办法是“先查明极贫、次贫户口及其人数,发给购买证,每日按证上记载的数量卖给高粱粑。
闻系每天每人一个,每个半斤,只收铜钱两文,四口之家花去铜钱八文,便可买回四个,加上一些草根树皮,聊以充饥延命” 。
事后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胡汝修还设痘局多处,为幼儿免费种牛痘。
设内、外、针灸三科医馆,免费为贫苦人治病。
四川赈济总局赠予“惠济芸生”匾额。
王三畏堂的王德谦也做过不少惠济百姓的好事。
他曾对贫苦人、孤儿寡母分别登记造册,发放“救济折子”,每月可凭折领钱、米、油,全部救济折子装满了几个柜子。
每年还要专门前往重庆印刷厂印制“米飞子”,上面写明救济穷人专用,有一升、五升、一斗、二斗几种,一般事先由亲戚朋友、先生掌柜将其发给穷苦人。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四川盐商在致富后,最急迫的就是要提升自己家族的声望。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看来,商人是末品,被人看不起。
要光宗耀祖就要入仕。
要入仕有两个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或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因此,盐商家族一方面大把大把花钱捐官,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族人读书做官。
在鼓励求学方面,盐商家族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创办自己的学堂、资助自己的子弟外出求学、资助家境贫寒的外族子弟读书求取功名。
富荣盐场王三畏堂就建有自己的学堂,并对族人求学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孙永远遵守):“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
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旧时学宫前的水池)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
”光绪二十七年(1904年),废除科举,玉川公祠的家塾学堂扩大为私立树人两等学堂(含小学和初中),兼收外族学生,祠堂推举二房王紫高为教育长。
1902年,聘请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校前身)毕业生谢慧生、吴季玉、伍孟勉等为教员,学生达到百人左右。
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校购买仪器的费用约为五万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又聘请日本人岗本、山根、鹰野为教员,月薪多者二百两,少亦百两。
当时白米每斗重45斤,所值不到1两。
一个举人、进士掌一县的书院,被尊称为“山长”,年薪不过400两银子,岗本年薪可达2千多两,高出其5倍。
在偏居西南一隅的四川自贡,有个一次就聘请三位外教的私立学校,这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绝对也是一个轰动新闻,一件了不起的事。
由此可见盐商家族财大气粗的气势和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
与此同时,王三畏还先后两次派遣子弟供十二人留学日本,各人留学时间三年至五年不等。
为使自己的子女日后成才,许多盐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自流井大盐商李宝善堂的谢继蕴,为使其家族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可谓费尽心血,被人们称道。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第一篇: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盐商无法挽回的衰败

自贡盐商无法挽回的衰败自贡盐商无法挽回的衰败当政府取消川盐济楚之时就是四川盐商衰败之日,这是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
盐商家族日益激烈的内部矛盾则使衰败进一步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即以“淮纲之兴替,全视楚岸之畅滞”为由,开始筹画“收复楚岸”。
到了同治10年,曾国藩以“将应得厘银,多拨数或全数归鄂”为条件,要求划地分销,将湖北的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四府,湖南的岳州常德二府划归淮南行销,其余地区行销川盐。
到了光绪二年,又经户部议准,两湖全部复归两淮。
“楚运停后,厂盐无处销售……井灶因之歇业”。
加上根据户部整顿盐务章程,对咸丰以来的一些私井,进行了封禁,使井场烧户遭到重创,出现了“川省数十万贫民托此为业者,生机顿绝”的局势。
另一方面,盐商家族其后继者不但没有了前辈的创业精神,而且大肆挥霍,经营无方。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在王朗云死后,由他的堂侄王惠堂继承。
王惠堂远不及他叔父,他大肆挥霍,经营无方。
在他主事期间,王家大修馆舍,新修宅第,耗费铜钱20余万串,承建承德堂大厦耗银十余万。
王氏各房分权而居,各自只谋私利,公事不再统一,“王三畏堂”瞬间走入颓势,负债六、七十万两。
王惠堂之后是王朗云的孙子王星垣主事,此人更加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债务越陷越深。
在他主事其间,族人营私舞弊严重,纷纷组织商号,有的仅出少量资本,有的占干股;向公堂井灶送卖货物,货劣价高,无不利市三倍以上。
后来虽有王达之、王作甘的一番作为,“王三畏堂”也一度出现起色,但奈何四川盐业发展已走进低谷,实是无法挽回。
1928年,“王三畏堂”连本带息共负债105万两白银,被迫以大量财产作抵押,自此王家名实皆亡。
富荣盐场“老四大家”的“李四友堂”,在光绪十六年开始由李绍棠主理“四友堂”。
他是一个不修边幅但对抽大烟力求考究的人,无论何种场合,他都踏起一双鱼尾鞋,当地还专门为他特制了没有后跟的新鞋。
他所抽大烟还不是云南的南土,而是专供宫廷使用的宫烟(印度红土,在上海改装过的鸦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
自贡盐商余述怀捐资办学记
赵绍成
(四川理工学院 法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教育是一国之本,教育兴则国旺,教育衰则国弱。
教育的发展依赖经济的支撑,自贡盐商余述怀发家致富后,贾而好儒,积极创办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余述怀;自贡盐商;捐资办学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064-02
一创办教育事业的经济基础
余述怀(1883-1947),字仁禄,西场首富,盐场“仁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
1883年11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向家岭黄石坡,自幼家贫。
幼不能读,少乃文盲。
1902年,余述怀前往自流井,在正街崔某山货铺谋得学徒职位,逐步参与酱园铺的经营,为日后涉足盐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1907年又佃海流井,正式踏上了井盐生产经营波澜壮阔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了我国海盐运输通道,沿海盐场沦陷,淮盐运输阻塞。
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春,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1939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又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
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著名的“川盐济楚”运动。
于是乎,自贡井盐业也在国难中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机遇,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国民政府盐务机关采取增产加运措施,对盐商起复井灶贷款扶持。
余述怀抓住时机,抢先申请起复一批井灶,获得一笔巨额增产贷款,使其企业大为发展,并趁机扩张,达至鼎盛,名噪一时,跻身西场盐商首富,成为艰苦创业、发财致富的典范,在知天命的年龄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
以“天禄堂”为其家族商号,业务机构庞大,日常事务纷繁。
“天禄堂”,意谓福从天赐之意。
同时他的资本运作能力也达到空前高度,以三亿法币巨资顶接“四川建设银行”,设总行于重庆,涉足金融业。
后又从事洋货生意,获利丰厚。
余述怀苦心经营家业,历经
收稿日期:2012-09-07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YWHY08-07)。
作者简介:赵绍成(1965-),男,四川大竹人,四川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20余年,演绎了一个从农村放牛娃到成为盐商巨富的神话,名震川南,成为闻名遐迩的盐业资本家。
1944年6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喀喀’,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创下了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同时,他的行为带动了整个盐场募捐活动,使自贡成为全国城市人均捐金之首。
冯玉祥将军以“今之弦高,献金楷模”长匾相赠。
二创办教育的一系列举措
自贡城市史上的盐商在他们事业成功后以及巩固发展中,无论其目的如何,都是非常重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
[1]p302余述怀更是如此。
在其发家致富后,出手大方,广积善果,秉承“积财莫如积德,积德莫如兴学”之价值理念。
对于兴办地方教育事业,热心鼓动,积极策划,多有建树,多有贡献,故有“仁商”之誉,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一系列的突出贡献。
余述怀是盐商办学的突出代表。
特点是承头集资办学。
1930年余述怀与宋俊成、金灿如、江伟堂、曾申之、刁德孚等人筹办贡井育才小学,为该校校董之一。
校址位于贡井筱溪街草市坝图书馆旧址,故取名为“筱溪私立育才小学”。
1935年更名为荣县私立育才小学。
1939年更名自贡市私立育才小学。
今名育才小学。
黑板、桌凳、教具、文体用品由余述怀个人捐赠。
1933年,适值五十生辰,特捐资修建礼堂一座,为他个人作纪念。
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育才小区已发展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被评为“全国六百名校”、四川省教学技能示范校、省校本教研基地校等荣誉称号。
余述怀好高好胜,对于自贡东场盐商请准以楚盐贴费及
64
附征款项办蜀光中学,很不服气,待与西场的地方势力派商议,也要在西场办一所中学,经费来源按蜀光中学方式筹措。
当筹措开办费时,董事们议而不决,述怀气愤地拍着胸膛说“开办费姓余的包了”。
于是,1938年8月,以盐商张泽敷、余述怀、宋俊臣、黄象权等人为代表的富荣西场评议公所所属七个盐业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以贡井地区尚无一所中学为由,联名致函自贡市政筹备处,建议在贡井筹设“曙光初级中学分校”,因“私立学校不得设立分校”,于是袭用“旭川书院”之称,筹设“自贡市私立旭川初级中学”[2]。
8月22日,校董事会成立。
28日,首任校长余厚钦到校就职。
秋季招收生男、女生各一班,于10月10日开学。
学生140人,教职员工16人。
在旭川中学创办初期,他利用自身影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民国三十二年(1943),述怀为纪念自己的六十生辰,在旭川中学捐资修建述怀楼教室十六间,并垫款修建礼堂一座,命名为“剑霜堂”。
次年又向学校捐赠国币100万元作为基金,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他一等奖。
国民政府鉴于余氏“热心教育”,“慷慨捐资”,下令给予“命令褒扬”,以昭激劝”。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旭川中学规模不断扩大,配套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当时有名的中学。
余述怀对人豪言:“我现在有井有灶有学堂,将来还要办黄埔”。
1946年,余述怀因事去成都,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设宴招待,席间盛赞述怀献金救国,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兴学义举。
述怀深知季陆弦外之音,当即捐款四百万元,修建四川大学工学院实验馆,季陆特命名为“述怀馆”,以示谢意[3]。
余因而享有“教育家”和“慈善家”的声誉。
结语
余述怀暴富之后,表现出两面性,亦商亦儒,亦贾亦学。
一方面对金钱十分敏感,拼命敛财;另方面出手大方,广积善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由于从小没能上学,所以在他看来,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积财莫如积德,积德莫如兴学”。
19世纪中期起,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引发的两次川盐济楚,富荣盐场迅速崛起,造就了众多富于勤劳智慧,奋发图强的盐业资本家和实业家。
“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众多盐商“积而能散,富而能仁”。
不仅是公益和慈善行为的推动者,也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倡导者、践行者。
可以说,余述怀是盐商办学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
“自贡盐商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和偏爱似乎有一个传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1]p306民办教育在自流井历史悠久,传统深厚。
自贡近现代史上英才辈出的文化现象,不能不说与盐商们兴学育人的义举及由此形成的重视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正是由于以余述怀为代表的自贡盐商坚守“富不失其仁,穷不失其志”的人生价值,并经过这些盐商的艰辛努力,才有力得推动了自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仁远,陈然,曾凡英.自贡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自贡市旭川中学.波光行[Z].自印本,1998.
[3]金文达.西场盐商余述怀[A].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自流井盐业世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63-265.
(责任编校:张京华)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