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湫

合集下载

庄浪

庄浪

庄浪三大自然人文景观千年道观——紫荆山庄浪,这个以修梯田而全国闻名的地方,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里,聪慧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造就了许多山川名胜。

而千年道观紫荆山,就是自然和文化共同孕育的人间仙境。

绵延起伏的关山,犹如巨龙一般一路向西,在南北洛河交汇的地方——水洛城猛然立住了脚。

而恰恰这一停,却成就了陇上名山——紫荆山。

紫荆山,因山上植有紫荆树而得名。

每年三四月份,紫荆花竞相开放,一簇簇、一丛丛,争奇斗艳,远望犹如片片红紫相间的轻云,近闻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清代的水洛举人孙庆伯曾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洛城三月四月间,紫荆花开紫荆山。

红云一朵天外来,俗草凡英一笔删。

千树万树总同花,绛云仙子晒丹砂。

一山幻成花一朵,武陵仙桃娇妖娜。

”美丽的紫荆花,为紫荆山留下了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美丽的梅花神鹿被紫荆山的灵气、美景所吸引,它从关山腾云驾雾来到了这里。

于是人们便经常看见这只出没于紫荆山,整个水洛城也是香气弥漫。

后来,有两个贪心的猎手射死了这只神鹿,当他们喜滋滋的跑到猎物前时,却发现这只神鹿消失了,地上只留下一滩血,紧接着长出了几簇美丽的、香气袭人的鲜花,后来,这花便开满了全山。

人们为了怀念这只神鹿,便将此花起名为紫荆花。

据史书记载,紫荆山寺观建于西秦,游览区面积1.5万平方米,有唐柏、宋堡、楼阁,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儒、释、道三家活动的场所。

紫荆山山势玲珑剔透,建筑古香古色;道场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依山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四柱三间七顶歇殿牌坊门”。

门上镶嵌着飞龙、狮子滚绣球、八宝、八仙及琴、棋、书、画传统浮雕。

门前两尊巨型石狮,工艺精巧,形象威武,给紫荆山增添了几分厚重、庄严的气势。

石碑上刻有“紫荆山”三个大字,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途经庄浪时挥笔题写的,笔力刚柔相济,严谨中不失洒脱。

紫荆山建有吴玠、吴璘纪念馆、财神殿、文昌阁、玉皇阁、三清殿等18座殿阁。

“羲皇故里”考

“羲皇故里”考

“羲皇故里”考作者:张双锁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4期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一定根据的、世人所公认的,但古往今来,对“羲皇故里”所在,却众说不一。

有关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列子》《管子》《庄子》等先秦典籍之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只是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

西晋史学家皇甫谧撰《帝王世纪》,则不仅对伏羲的历史功绩有明确记载,[1]63而且对其籍贯亦有明确记载。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

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

”[2]106这一记载,以“成纪”“雷泽”为坐标,非常具体地勾画出了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所在(笔者按:其中一“长”字,非常关键,如《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路史》等历史典籍转引时,均将其忽略,特予订正)。

但由于“成纪”“雷泽”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籍贯理论的忽视,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忽视,使“羲皇故里”难以有定论。

故而明确《帝王世纪》所指“成纪”所在,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前提;明确《山海经》所指“雷泽”——“在吴西”(此“雷泽”可与《帝王世纪》所指“雷泽”相印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关键;明确籍贯理论和行政区划变迁,是确定“羲皇故里”的必要条件。

一、历史上“成纪”有三个,静宁“成纪”当为《帝王世纪》所指成纪之名,从殷代就有。

相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而12年在古代正好为一纪,故以名邑。

众所周知,“十月怀胎”:一个人在母腹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10个月,而伏羲却在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这是为什么呢?据考证,这12年是古人从伏羲之母——华胥氏“初试人伦”之时算起的,这是古今之人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不足为怪。

成纪之县,为西汉时设立。

历史上“成纪县治”有三处:一是甘肃静宁,一是甘肃秦安,一是甘肃天水。

萧关-茹河古道上的古城--朝那古城

萧关-茹河古道上的古城--朝那古城

地址: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年代:汉、宋、明级别:宁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寨,汉之朝那故县,今名古城,地处箫关-茹河古道西端。

朝那秦时义渠戎国属地,《史记》、《后汉书·西羌传》均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

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

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

”置朝那县。

固原北、朝那故城北今有秦长城遗址遗存。

《史记·冯唐传》载:“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冄阝。

”汉许慎《说文》载:“冄阝,西夷国。

安定有朝那县。

”宋苏轼《次韵范淳父送秦少章》:“西羌已解仇,烽火连朝那。

”朝那读音和今不同,读(Zhu Nuo),为西羌夷国名。

汉武帝元鼎三年置朝那县,隶安定郡。

《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

县二十一:朝那”。

《读史方舆纪要》载:“朝那城,在县府东南,春秋时地名,为秦之北境。

”。

在史料中关于朝那的记载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的地名:湫渊。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十三》在记载太原汾阳天池时形容该天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

”《史记·封禅书》载:“湫渊,祠朝那。

”《汉书·地理志》载:“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

”朝那有湫渊,并建有湫渊祠,享国家祭祀。

南朝裴驷《集解》载:“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郡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

音将蓼反。

’”《据地志》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

”《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载:“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岸有庙,即古朝那湫。

”朝那即今天固原东海子。

2007年在东海子出土一残碑,有“跋尾贼***(朝)那之湫则***一夕而移***不常其居***”。

此碑极有可能为朝那湫祠祭祀或重修朝那湫祠碑记。

1982年在古城村出土汉代青铜鼎,鼎上腹有铭文三段“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

古代的甘肃简介

古代的甘肃简介

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夏、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兴起于此,汉武帝时开通丝绸之路,使甘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具体分析如下:1. 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的传说:陇山(圣龙山)一带传说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庄浪朝那湫据说是华胥氏受孕伏羲女娲的圣地,大地湾附近的秦安女娲洞是伏羲女娲诞生地,天水卦台山是伏羲演绎八卦之地。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又称白家文化,距今约8000年,其彩陶是中国西部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范围最早的彩陶之一。

农作物的栽培:大地湾遗址发现农作物黍(糜子),证明已有初步的农业。

2. 古代经济的重要地区粮食主产区:《史记》中的西汉俗谚“陇右熟,天下足”,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

畜牧业的发展: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

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之路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

3. 古代政治的关键地带边防重地: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设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

军事工程: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包括长城和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甘肃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4. 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多民族聚居: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先进者熏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5. 文学艺术的繁荣地区边塞诗的创作:唐代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对象。

总的来说,甘肃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文明的发祥、经济、政治、民族文化交融、宗教文化传播还是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隆德散记

隆德散记

40
近看 ,崖面上呈现出多种造型 ,让人浮想联翩 。明亮 的
他f 便相约登上了月牙山。盟誓之后 ,相拥着跳下了深 f 谷。醒来 已是深夜 ,只见不远处有一 白发老者 盘腿 而 坐。他们知道是神 仙搭救 了他们 ,便上 前跪拜 。老人 说 : “ 朝 月牙 山拜 上 三拜 ,你 们就 可 以成 为夫妻 面
溪水在浅浅 的河床上跳荡 ,不时在岩石上激起一簇簇雪 白的浪花 。一丛丛肥大的野荷点缀在河的两岸 ,宣泄着 夏天旺盛的生命 力。 我们一路信 步前 行 ,观 山景 ,听 鸟语 ,说古今 , 好不快哉 !跟前 出现了一道高梁 ,登上去 ,才发现是一 座大坝。这就是将台水库。传说 ,因成吉思汗当年在此
处山坡上点兵 ,因之得名 。水库里蓄水不多 ,愈显得库
了。”三拜后却不见 了老人 。原来这位 白发老人就是月
老神。回到家里 ,双方父母奇迹般地转变了态度 ,有情
人终成眷属。至今 ,有些在婚事上遇到麻烦的青年男女
还会来这里对山盟誓 。 过 了情人谷 ,就是 被老虎嘴岔开的大老虎沟和小 老虎沟 。老虎嘴靠近小老虎沟一边 的山腰上 ,就是清凉 寺最早的寺址庙台子 ,现早 已没有了任何建筑。 还没有走 到停 车的地 方 ,天又晴 了。回味着情人 谷的传说 ,再看那一蓬蓬墨绿 、宽阔的野荷 ,平添 了几 分 隋韵。它们可是痴情男女们留下的脚印?而那淙淙的 流水声定是有 隋人一路的J 隋语了……
众 生 的灵魂 。
池边靠山跟处 有一眼长年不竭 的清 泉 ,石头上放
着一只马勺。游人到此 ,都要尝一 口来 自 龙泉的圣水 , 据说 ,可以祛病减灾。我们也都兴致勃勃地喝了一 口甘 泉水。甘霖下肚 ,顿觉一阵清爽,连同—个美好的记 『 乙
和人类 历史发 生联 系 ,当是 因 了 《 诅楚 文 》。公元

朝那读音与湫渊位置考释

朝那读音与湫渊位置考释

作者: 李江波[1]
作者机构: [1]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宁夏银川750021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9-5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朝那地貌;朝那读音;湫渊位置;四大名川;陇山情结

摘要:"朝那"作为古代重要县级行政地名,其读音、朝那湫位置,困扰学界至今.因学者多从古
籍、方言、音译方面考释读音,却忽视了行政地名命名规律.既然"朝那"是县级行政地名,就应从行
政地名命名规律考察读音.依据地貎特征和当政者心愿命名,是古今中外通用规则,因此"朝那"当读
zhāo nuó.小小"朝那湫",缘何与黄河汉水长江齐名,学界一直未能给出解释.其实是秦国在崛起和
扩张中形成的陇山情结,对始皇封禅七大名山四大名川起了重要作用.在厘清这个事实后,对确定飘
忽不定的朝那湫位置就一目了然——陇山主峰上最大最高的高山湖泊西海子为朝那湫无疑.朝那
湫位置的确定,还将给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长城和长征沿线景点提供文化支持.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Zhao
Nuo',the Location of zhaonuoqiu and its Being
Listed as Among the Four Famous Chuans

湫是什么意思

湫是什么意思

湫 [qiū] 汉语文字 湫,汉语二级字, 读作湫(jiǎo jiū qiū),湫 [jiū]〈形〉清静 。湫 [jiǎo]〈形〉[地势]低下;低洼 [low-lying]。湫 [qiū]〈名〉水潭,洞穴,〈动〉凝集;积滞。 中文名 湫 读 音 jiǎo,jiū,qiū 部 首 氵部 笔 画 12笔 字 级 二级(5284) 注 音 ㄐㄧㄠˇ ㄐㄧㄡ ㄑㄧㄡ 郑 码 VMUO 五 笔 ITOY 四 角 39180 仓 颉 EHDF 结 构 左右 电 码 3280 区 位 6848 统一码 6E6B 造字法 形声:从氵、秋声 异体字 湬 平水韵 下平十一尤·上声十七筱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湫qiū(ㄑ一ㄡ) 1、水潭:“南有龙兮在山湫”。大龙湫(瀑布,在中国浙江省雁荡山)。 2、凉:“湫兮如风”。 其他字义 湫jiǎo(ㄐ一ㄠˇ) 1、低洼:湫隘(低湿狭小)。 基本词义 ◎ 湫 jiǎo 〈形〉 (1) [地势]低下;低洼 [low-lying] 湫宅闭门,不有椒房之势。——扬雄《法言》 (2) 又如:湫窄(低温狭小,谦称自己居处贫窘);湫仄(低下狭窄);湫阨(低小狭小);湫凹(低洼);湫居(低矮的住房)

(3) 另见 jiū 常用词组 湫隘 基本词义 ◎ 湫 jiū 〈形〉 (1) 清静 [tranquil]。如:湫然(清静的样子) (2) 另见 jiǎo 基本词义 ◎ 湫 qiū 〈名〉 (1) 水潭 [pond;pool] 湫,湫隘下也。从水,秋声。春秋传曰:晏子之宅湫隘。——《说文》。按,训为下湿也。”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下也。” (2) 又如:湫泊(水潭);湫水(潭水) (3) 洞穴 [hole] 此之谓定性于大湫。——《吕氏春秋·审分》 词性变化 ◎ 湫 qiū 〈动〉 (1) 凝集;积滞 [stagnate]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左传·昭公元年》。注:“集也。” (2) 又如:湫底(积滞不畅);湫淤(积滞不通) (3) 另见 jiǎo

《诅楚文》真伪与版本问题新研

《诅楚文》真伪与版本问题新研

《詛楚文》真偽與版本問題新研发布日期:2012-08-20 原文刊于张翀《詛楚文》世傳共有三文,“其辭盡同,惟所以贄於神者,則隨其號以異”[1],因此三文就被稱之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告亞駝文》,其中《告大沈厥湫文》又可被稱為《大沈久湫》、《大沈湫文》、《湫淵》。

三石均出土於北宋,嘉祐六年左右,蘇軾發現巫咸石刻,“碑獲於開元寺下,今在太守便廳,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觀下,今墓在開元寺之東南數十步,則寺豈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遷於蜀至雍道病卒,則雍非長安,此乃古雍也”[2]。

此後,歐陽修、趙明誠等人相繼注錄、考釋,以趙明誠所注錄的碑石情況較為清晰,“《詛楚文》余所藏凡三本,其一祀巫咸,舊在鳳翔府廨,今歸御府,此本是也;其一祀大沈久厥,藏于南京蔡氏;其一祀亞駝,藏于洛陽劉氏”[3]。

但趙明誠僅輯錄《巫咸文》一文拓本,只因“趙次公云數本中惟巫咸最精”[4],故而僅錄一文。

趙明誠三本僅錄一本,這為日後《絳帖》、《汝帖》中將《巫咸文》、《大沈久湫》二文合一的埋下了伏筆。

對於詛楚三石的獲得情況,以《古文苑•詛楚文》所附王厚之說更為詳盡,“《詛楚文》有三,皆出於近世。

初得《告巫咸文》於鳳翔。

東坡《鳳翔八觀詩》嘗記其事,舊在府廨,徽皇時歸御府。

次得《告大沈久厥文》于渭,時蔡鋌帥平涼,攜之以歸,在南京蔡氏。

最後得《告亞駝文》與洛,在洛陽劉忱家”[5]。

但是,關於三石後來的收藏情況各家均沒有記載,容庚先生收集整理前人筆記注錄,才使大沈久厥文(石)的收藏情況得以明晰,“大沈久厥文,治平中,渭之耕者得之於朝那湫旁,熙甯元年,蔡鋌帥平涼,乃徒置郡廨,後攜以歸南京,藏故樞副敏肅蔡公主屋壁。

後七十一歲,故第燔毀,武略大夫汶陽李伯祥來宰宋城,雅好古文,徒置郡廨。

蓋紹興八年也”[6]。

由此可見,三石,至少是大沈久厥石在南渡之後還尚存於世間。

但細考其三石淵源,巫咸、大沈厥湫兩石的出土均有疑點。

一、巫咸石乃蘇軾所發,其詩云:“古碑埋不爛,詛書雖可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在东部关山顶的湫头山前后,有一对闻名已久的姊妹湫,古称朝那湫,又称灵湫。

东关山与宁夏泾源县接界,北靠永宁林带,南与韩店森林毗连,西至郑河乡,自然植被良好,峰峦环拱,有天然林33193亩。

朝那湫地处东关山最高峰杏木山和石硌子梁顶。

它东南与驰名中外的云崖寺毗邻,北与陈东石窟的另一颗明珠——陈家洞相接,珠联璧合,成为甘肃省在庄浪县境内的旅游胜地。

朝那湫
巍巍关山、莽莽林海,饱含了大西北高远、挺拔和刚强的个性。

关山山顶的朝那湫,则又蕴含着南国悠扬、妩媚的秀气。

朝那湫古老神奇而又有许多美妙的传说:王母娘娘在这里沐浴,伏羲在这里诞生,女娲也曾在这里活动。

汉朝的《诗神雾》中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也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

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有娠,生伏牺,长于成纪。

”而雷泽就是今天的朝那湫,因此,神圣和灵性成了这个湫的灵魂,众多虔诚的朝拜者在这里悟得灵性,求得福祉。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这古湫的盛景,讲着灵湫的传说去领略她的神圣和韵味吧。

《史记•封禅书》在概述秦以前郊祀之后是这样记载的:“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

”朝那湫,又名桃峰天池,在庄浪县东30公里处,地处东关山最高峰——桃木山山顶,海拔高度2700米,湫域面积约55亩,朝那湫分为前后两个姊妹湫,前湫状若卧蚕;后湫形似弯月,是王母娘娘曾经沐浴的地方,湫里遍生的红色水草、传说是王母娘娘化妆时胭脂溶于其中而染就的,因此湫面发赤。

后湫周围,林木参天、百草丰茂、游人罕至,麝、鹿、豹子、锦鸡倘徉其间,朝那祠立于两湫之中。

朝那前湫坐拥山怀,东面以湫头山为屏障,其余几面平缓而又开阔,使灵湫的美姿袒露,她是一块上乘的风水宝地,好多孝子奉了逝者的骨灰来沉湫寻脉。

朝那湫水深不可测,多少水性极佳的人潜水探险,也未探出个所以然来。

人们只知道朝那湫水大旱不降,大雨不涨,水不外流。

1958 年上寨村基干民兵前后数次欲将朝那湫水引下山来,却是渠深几许,湫水也下降几许,就是引不出来水,没办法填渠后,湫水又随之上升。

这般神奇的事,谁也难以置信,但她的贞操和个性就是这样。

神话传说是这样讲湫的神奇的:女娲补天时掉下了两颗巨石,巨石入地千丈有八,一直打通了东海的“黑流穴”,黑水咆哮如雷,喷出万丈高的水柱。

龙王急调虾兵蟹将,才堵住了黑水洞,水因此缓慢流出,而水面却不涨不降,几千年如此。

这个传说和湫水不出的事实兴许验证了学者的考究:朝那湫底与泾源老龙潭相通,为泾水源头。

湫的神秘,在一些史书、方志上保留着“天牛移湫”这样一个有眉有眼的民间传说:湫头山下芦家寨子有一富户养着八对牛,雇一牧童放牧。

有一天牧童正在湫畔放牛,忽然狂风四起,牛群被卷进湫去。

牧童万般无奈,索性一死了之,于是就跳下湫去,正好落在一头牛背上,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翁要借他八对牛去移湫。

牧童说,老伯既然借牛,何不连人一块借走,你让我一个人回去如何交得了差?仙翁笑了笑说,不碍事的,你先回去吧,八对牛随后就到。

牧童醒来一看,独自一人躺在湫畔。

这时,恰好主人也赶来寻找,只见牧童,不见牛群,正要发作,忽见八对金牛从天而降,紧接着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湫水猛涨,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前湫和后湫。

传说湫中有金蛤蟆,能呼风唤雨。

天旱祈雨,有求必应。

其实也正是基于她的灵性和伏羲的诞生地,使他成为古代皇家祭祀祈福的一处圣地。

椐《史记》载,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设立祠庙,祭祀商朝大臣巫咸,祈求他助秦克楚。

东汉安帝、桓帝曾三次驾临朝那湫,祈求湫神给老百姓降雨赐福,并留诗为证:“绝顶天池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
半岭全无鸟巢声,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宋乾德年间,朝那祠改为惠泽庙,规模宏大,声名远扬。

后经几次地震毁坏,繁华道场已不复存在,当地人用残碣断碑,垒成石庙,以飨香火。

朝那湫有山有水,形神兼备,韵味无穷,是一处集神话、宗教、风景于一身的上品旅游风景区。

她气候宜人、酷暑清爽,是休闲、避暑、垂钓的极佳去处。

2006年6月,一位垂钓者钓得一条2.3公斤大鲫,一度荣登全国十大钓手榜,有人还看见尾巴大如蒲扇的鱼在湫里游曳、晒太阳。

这不奇怪啊,她毕竟是千年老湫了。

朝那湫是关山的天池。

她既古老、又年轻,既纯朴、又神奇,既高远、又秀气。

蕴含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特色,愿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秀山神湫的愉悦,我们更希望看到,随着对她进一步的保护和适度开发,她会更具韵味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