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散文语言运用,掌握通感修辞方法。

(二)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第4、5自然段(二)教学难点:1.理解“荷香”喻作歌声意思,理解光影喻作名曲的意思2.理解“斑驳的参差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的含义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理出了文章的两条线索。

(一课时板书: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不宁静——淡淡喜悦——超脱——不宁静)这节课将重点赏析文章第4第5自然段,跟随作者脚步领略月下荷塘美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欣赏第四段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段落内容:描写荷塘的景色2.讨论并交流感受:荷塘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讨论,交流,找关键语句欣赏)(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与“叶子出水很高,像圆圆的炒菜锅盖”比较。

品析:动态的美。

作者为什么要用裙比喻荷叶?(圆形)同样是圆形为什么不用锅盖做比喻?(荷叶与裙子一样舒展柔美、有飘逸动感美)板书:荷叶——美人的裙指导学生朗读荷叶的句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品析:情态的美。

想象刚出浴的美人的姿态(娇羞、白皙)为什么用美人比喻荷花?(荷花白里透红,如同刚出浴的粉肌玉人)板书:荷花——美人的脸(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品析:感觉的美。

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可感却(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就像荷香无形,无法捕捉。

通感将无形的嗅觉变成可感的听觉,更显荷香清幽。

这种修辞叫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板书:通感)板书:荷香——美人的香(4)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3【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讲授法、朗读鉴赏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文脉顺序,一开始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情感先行,学生会有突兀感,觉得虚无飘渺,难以把握。

因此,在第一课时,先分析4—5段,那么感情就会有了寄托,教学便会水到渠成的。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6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现代散文的画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

许多人在文学练习阶段,都沉浸在他的散文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素来被称为散文中的奇葩。

自从它被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后,它的美誉四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创作。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投影)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人。

著有散文集《雪朝》、《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备受推崇。

三、分析第4~6自然段:(播放音乐,投影清华园的荷塘美景。

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新

南溪二中宋华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人教版必修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解析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重难点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教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备课,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案设计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古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2.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段的主旨和意义。

2.语言表达:精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古文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关键的句型和词汇。

3.文化背景:结合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古文风格和言辞比较繁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2.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2.分析:通过分段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篇古典名篇。

3.演练:通过阅读、翻译、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4.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和审美见解的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第一段:全文以“夜”为主题,首先描写荷塘的美丽夜景,配以月色的照耀,展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夜景图。

第二段:全文以“青蛇”为主题,独具特色。

作者通过写荷塘里那条活泼的青蛇,描写了一幅物泰则升、物竞天择的生态图画。

第三段:全文以“闲人”为主题,描写了荷塘边上一位随便打发时间的少年,以及他的几句话、几个心理活动,让人感受到溢满生命活力的景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5.《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情景交融的特点,运用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构教学法(驼峰突起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复习旧知识、作者简介: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有《春》、《背影》,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出身小官宦之家,其父朱鸿钧一生在多个地方先后做些小官,他不希望子女如他一样宦海浮沉,希望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于是给长子取名“自华”,取苏轼“腹中诗书气自华”之意。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环 节

t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三 、 分 析 课 文
师: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言 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 了语意,又使语句的章节和谐舒 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缓,具有音乐美。
师: “绿叶配红花” ,这甘当配角的荷 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荷花呢? 师: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
授课 时间





星期

课 型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 学 环 节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 又因为 “ 零星地点缀着 ” ,与 “ 一粒粒的明珠 ” 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 生:明珠——晶莹剔透 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 星星——忽明忽暗 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 美人——纤尘不染 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 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三者分别 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形成“凝碧的波痕”作铺垫,赋予 叶子以人的体态。
师:流水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子 生;脉脉含情。 的?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 法?
生:拟人、博喻。
师: “袅娜” 、 “羞涩”两词的本意是 生:女子的姿态、神态。 写人哪方面的特征?文中两词是写什么 样的荷花? 生:盛开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 师;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花 花。 什么样的美?
生:作者由盛开的荷花之形态联 想到女子柔美的姿态,把含苞待 放的荷花骨朵想象成像人一样因 为害羞而不肯开放,写出荷花如 女子一般具有姿态美和神态美。 拟人的运用增添了荷花灵秀动人 的气质。
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的语言达 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师:微风除了送来缕缕清香,还为朱 生;视觉,荷波。 自清送来了感官上的什么享受? 师;作者写荷波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比喻。
师:把“叶子与的颤动”比喻成“闪 生:传递速度快。 电”写出荷波的什么特点? 辞? 师;为什么要用“肩并肩”的拟人修 生;形象生动写出荷叶之密,为
师:A 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 生: 段 4 把“清香”喻为“歌声”; “清 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
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通感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 介绍通感。 觉的心理现象, 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 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感修辞。
掌握第四段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学生在自身的写作活动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t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一 、 导 语
一、导语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 分打扮。 ”你认为这句话是强调什么的重要 生:外表、装扮、装饰。 性? 诚然,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要 想漂亮就离不开衣着、 化妆这些手段。 那么, 生:修辞。 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 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 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本文集中写景的是哪部分? 师:这节课就以第四段为例进行分析。 师:找同学读第四段,听的同学找出第 生诵读。 四段都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三、分析课文 师:文中第一处具体描写的景物是什 生:荷叶。 师:作者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辞? 生:叠词、比喻。 师:用比喻来写荷叶收到了什么效果? 生:本体——叶子;喻体——
生:4知欲。
二 、 诵 读 课 文 , 初 步 感 知
么?
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 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以 上写荷叶,田田写荷叶茂密, 介绍以动写静的 师:以动态的人或物来与静态的景物使 亭亭写舒展挺拔之美。 写作技巧。 无生命、静止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动感,
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
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 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 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 察它。”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 ,中 译本,三联书店 1984, 第 215 页
C;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 3 个喻体? (博喻作用)
博喻 A;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 生:一本多喻。段 4 的“荷花”分 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别用“明珠”、“星星”、 “美人”3 个
喻体来比喻。
*博者,多也;二 夕(月)为多;喻 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 (复) ;喻体有两 个就行。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 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 (博喻 特点)
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 香, “ 歌声 ” 为 “ 远处高楼上 ”“ 渺 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 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师:把属于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 结合课文内容理 生;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觉上的“渺茫的歌声” ,写出荷香什么特 解通感的运用及 点? 其妙处。 师:在这里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生:把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给人
B;口述“通感”定义
C,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 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 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 D,延伸内容:
1、 分析 《围城》 中通感句钱钟书 《围城》 :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 脸上还依恋着笑 意, 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 会笑得这样甜, 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 柔软操。 2、 歌声, 像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臧克家《春鸟》
D, 问: 新疆民歌 《掀起你的盖头来》 : “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 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 生:不是;这叫“连喻”,是多 本多喻。 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的歌词 是不是博喻?
教 学 环 节

t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三 、 分 析 课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