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教案

合集下载

小班语言《年的来历》教案

小班语言《年的来历》教案

教案小班语言《年的来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年的来历,知道年是一种时间单位,并且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讲解年的来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年的来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年的来历,包括年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等。

2.讲解中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包括年的来历、年的习俗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年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年的来历:向学生讲解年的定义,以及中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

3.讲解中国古代关于年的传说:向学生讲解年的来历,以及年的习俗。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年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年的来历和习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年的来历和习俗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年的来历的理解程度。

2.通过学生的分享,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解年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的家庭沟通能力。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年的来历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学生分享时,要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年相关的动画短片或讲述一个关于年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述“年兽”的故事,让学生对年的来历产生好奇。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短片或听故事,并思考问题:“你们知道年是什么吗?它是怎么来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年的来历(10分钟)教师活动: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年的定义,如“年是一种时间单位,用来计算时间”。

蒙沪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第十二节《年货的过去和现在》教案

蒙沪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第十二节《年货的过去和现在》教案

《年货的过去和现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年货的定义和传统意义。

2.掌握年货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3.能够比较年货过去和现在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年货的特点和变化。

2.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制作年货,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5.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年货的定义、种类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年货过去和现在的差异。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比较概念。

他们对过去和现在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年货的定义和种类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知。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参与实践活动时表现出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较短暂,因此教学过程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以保持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年货吗?“并请学生回答。

2.引发思考:展示一些年货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年货的特点,引导他们思考年货的意义和作用。

二、认识年货1.定义年货:向学生解释年货的定义,以及年货在过去的传统意义。

可以说:“年货是指在过年期间特别备制的食品、日用品或礼品。

过去,人们认为年货有祈求丰收、祝福家庭和迎接新年的含义J2.年货的种类:介绍不同地区常见的年货种类,如糕点、饺子、腊肉等,并展示相关图片。

可以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货种类,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则喜欢吃糕点。

这些年货种类丰富多样,有些是因为寓意吉祥,有些是因为口感美味J3.年货的制作方法:简要介绍几种常见年货的制作方法,如糕点的材料和步骤,饺子的包法等。

可以说:“糕点的制作一般需要面粉、糖、油等材料,先把面粉和糖混合,再加入油,搅拌均匀后放入烤箱烘烤。

饺子制作则需要准备面粉和馅料,将面粉和水搅拌成面团,然后将馅料包入面皮中。

2024年九年级英语英语教案

2024年九年级英语英语教案

2024年九年级英语英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一般过去时态的运用,过去进行时态的引入,以及过去完成时态的初步认识。

详细内容涉及动词的过去式变化,时间状语的使用,以及相关语法点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态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 学生能够掌握过去进行时态的构成及用法,并能用于描述过去某个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3. 学生能够了解过去完成时态的概念,并能够简单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般过去时态、过去进行时态的运用。

难点:过去完成时态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教材、录音机。

学具:笔记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关于过去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描述。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态和过去进行时态的结构和用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所给情景,进行时态转换练习。

4. 语法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过去完成时态的构成和用法,并通过例句进行演示。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时态描述过去的事情。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一般过去时态:结构、时间状语、动词过去式变化。

2. 过去进行时态:结构、时间状语、用法。

3. 过去完成时态:结构、用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所给情景,运用一般过去时态、过去进行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进行描述。

b.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b.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巩固所学时态。

年的来历教案反思

年的来历教案反思

年的来历教案反思
本次课程《年的来历》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民俗文化课,我尝试着将传统故事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年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同时,我还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互相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年的认识。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年为什么会被视为重要的节日,以及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年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

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小组讨论的组织不够严密,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

此外,在讲解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时,我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年的文化内涵。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我会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同时,我也会更加深入地讲解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总之,《年的来历》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课,通过本次教学,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年的来历和传统习俗,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实践,为学生们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课程。

年后幼儿园教案

年后幼儿园教案

年后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活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1.认识新年的节日和文化习俗;2.听懂和跟唱与春节有关的歌谣;3.认识新年的十二生肖和它们的故事传说;4.利用手工、拼图等制作新年的装饰品。

二、教学内容1. 新年介绍在幼儿园的前几节课中,可以先向幼儿简要介绍新年的概念、意义和相关文化习俗,如放烟花、贴春联等。

通过简单的图画、模型、实物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年的相关概念。

2. 歌谣唱游可以通过唱春节歌曲、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新年与生俑的相关故事和情感,以及春节期间的气氛、声音和场景等。

同时,让幼儿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感受新年祝福和欢乐。

3. 十二生肖认识让幼儿认识十二生肖的形象和名称,并讲解十二生肖的相关故事影响和传统文化。

可以配合制作十二生肖的拼图、卡片等手工游戏活动,加深幼儿对生肖和相关故事的印象和认知。

4. 制作新年装饰品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手工材料,如纸、糖果纸、铝箔纸等,制作各式各样的新年装饰品,如红包、福字、春联、灯笼等。

通过手工制作,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欢乐和创造的乐趣,同时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步骤一、调整情绪,热身唱游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让幼儿进行适当的活动热身,如唱一些欢快的新年歌曲,让孩子们愉悦地进入课堂状态。

二、新年相关概念介绍以幻灯片或大图卡片等方式介绍新年的相关概念和文化习俗。

三、唱新年歌谣为幼儿播放春节歌曲,并指导幼儿学唱和跟唱。

可以引导幼儿手舞足蹈地唱出春节欢快的歌声与节日气氛。

四、认识十二生肖介绍十二生肖的相关故事和文化背景,并提供相应的生肖卡片或拼图等手工工具,让幼儿适度交流和认识生肖。

五、制作新年装饰品指导幼儿使用手工材料制作新年装饰品,如红包、福字、春联、灯笼等。

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制作属于自己的新年装饰品。

六、新年活动统筹在教学结束之前,组织幼儿进行新年活动总结,并对幼儿的学习和参与进行表扬和奖励。

幼儿园过完年教案

幼儿园过完年教案

幼儿园过完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的春节文化;2.掌握春节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习俗;3.学习和制作春节文化的手工艺品;4.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1.通过教学活动深度了解春节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习俗;2.学会春节文化的手工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体验春节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习俗;2.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和制作春节文化手工艺品。

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春节1.通过PPT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2.介绍春节的由来和历史;3.四个段子,“除夕”、“拜年”、“红包”,“春节联欢晚会”引出新年的各种庆祝形式。

第二课:春节的习俗1.通过PPT介绍春节的各种习俗,如贴春联、放烟火等;2.学生们自己模拟贴春联的过程;3.教师让学生互相祝福,“恭贺新禧”。

第三课:春节的食品1.通过PPT介绍春节期间吃的各种食品,如饺子、糖果等;2.学生们自己动手做饺子,体验传统食品的习俗。

第四课:春节手工艺品制作1.学生们自己制作春节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等;2.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春节装饰品,增加对春节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五课:春节游戏活动1.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2.小组协作完成春节绕口令和灯笼制作任务,展示自己的成果;3.教师组织整合各小组的手工作品,进行教室装饰。

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国的春节文化,同时掌握了春节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和习俗,学习了春节文化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增加了对语言表达、整合能力、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的提高。

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024年秋季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本(通用18篇)

2024年秋季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本(通用18篇)

2024年秋季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本(通用18篇)2024年秋季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本(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课后作业: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2024年秋季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本(精选篇2)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

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㈠知识内容方面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年过去了》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年过去了》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年过去了》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并能够简单地描述过去的事件。

2.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PPT幻灯片,内容包括时间的概念和一些过去的事件图片。

2.一些小道具,如时间轴、历年的日历等。

3.计时器。

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10分钟)教师通过时间轴和历年的日历等教具,向幼儿们介绍时间的概念,并复习幼儿园学习过的月份和数字,让幼儿们尽快进入课堂氛围。

2. 课堂互动(20分钟)教师通过PPT让幼儿们看到许多过去的事件图片,如: - 毕业典礼 - 新学期开始 - 我们的生日 - 母亲节活动 - 父亲节活动 - 感恩节活动 - 圣诞节活动教师请幼儿们谈一谈这些事件,让幼儿们想想哪个是他/她最喜欢的事件,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事件。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并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故事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故事讲解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可以讲故事《一年过去了》:从春天开始,天气变暖了,树叶变绿了,小草也长出来了。

小朋友们可以去公园里放风筝,玩泥巴,还可以看到小鸟和蝴蝶在空中飞翔。

夏天到了,天变得更热了,大家可以在游泳池里玩水,还可以去海边玩沙子。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下来,树叶变成了黄色和红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兴高采烈地去挑选最美丽的落叶。

最后,冬天来了,一片雪花飘飘,到了圣诞节,妈妈们为我们精心准备了礼物,我们开心地度过了一个欢乐的节日。

教师可以让幼儿们自己拼凑时间轴,把物品和图片按时间放好,并帮助幼儿们回忆一下这些东西是干嘛用的。

4. 总结和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让幼儿列举其他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录器物品,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创意。

此外,在布置作业时鼓励幼儿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轴以便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课堂评价在这堂课堂里,幼儿们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教案由南京浦口中专朱世红提供,仅供参考。

过去的年莫言授课课时:第1、2课时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莫言;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4、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5、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教学难点: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年,连同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气、风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常见题材。

说白了,这里面是有文化内涵的。

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各民族、各地区、各家庭的过年习俗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习俗有着它特有的来历和讲究,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

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中国来说,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中,人们的欢乐情感、团圆意识还是比较统一的。

2012年是壬辰龙年,我们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所以从生肖上来说,今年可是很吉祥的一年。

春节也刚刚过去没多久,大家能否回忆一下,自己的这个年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请1—2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

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感觉“年味”不浓了,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跟随作者的叙述,一起去感受感受过去年的年味。

【板书】:课题、作者先来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二、教授新课1、简单介绍作者请学生朗读书P12页注解①,勾画文章的出处,作者的代表作品。

教师结合补充资料,介绍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板书】要点:原名管谟业,“寻根文学”作家。

代表作: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蛙》等。

文章虽仅有10小节,但内容较多,一起来解决文中的字词。

2、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请学生完成书P15页“思考与练习1”,教师【板书】字词,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注音,师生一起纠正。

shē)(chǐ)拮.据(jié)黏.稠(nián)烟熏.火燎.(xūn)(liǎo)奢侈..(lìn)(sè)名讳.(huì)骡.马(luó)冠冕.堂皇(miǎn)吝啬..(zhēn)(zhuó)神祇.(qí)富庶.(shù)三绺.(liǔ)斟酌..(jǔ)(jué)拙.劣(zhuō)轴.子(zhóu)刽.子手(guì)咀嚼..(豆秸.(jiē)扑棱.(lēng)祭祀.(sì)请学生齐读字词2遍。

【板书】重要词语,请学生根据书上注解回答意思。

(1)拮据:形容缺少钱,境况窘迫。

(2)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3)名讳:应该避讳的尊长的名字。

(4)斟酌:反复考虑推敲。

(5)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泛指神灵。

(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结构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刚刚强调过的字词读音。

课文的题目是“过去的年”,可见,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

【提问】:文章哪一小节开始具体写“我”小时候怎样过年,又到哪一小节结束,这部分毫无疑问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以此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来了。

【明确并板书】: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文章的总起,说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

第二部分(3—9节):文章的主体,写“过去的年”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第10节):文章的结尾,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

我们都知道,春节并非是一天,就我们现在的“年”而言,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依据时间往后类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其实,在除夕之前的某几天也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在文中就为我们叙述了这几个特殊日子里的习俗。

【提问】:文中写到了过年前后的几个日子,分别是什么?【明确并板书】: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提问】:每个日子对应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这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

【明确并板书】:主体部分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第3节):大人、孩子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

第二层(第4节):写腊八的情形。

第三层(5—6节)写辞灶日的情形。

第四层(7—8节):写除夕的情形。

第五层(第9节):写春节的情形。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

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所以,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色。

既然,作者回忆了过年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我们就一起仔细看看文章的这部分内容。

4、研读课文,熟悉年的习俗请学生仔细认真阅读书P12—15页的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2”。

课文的第3节提到大人和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可直接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虽然大人们惧怕过年,但还是会很认真地准备着一切与过年有关的事宜,按照当地的习俗操办着具体事项,首先从腊八这天开始。

请学生齐读第4节,【思考】:腊八这一天的最重要习俗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是如何处理的?【明确】:腊月初八作为盼年的第一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熬腊八粥。

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腊八粥的由来及具体做法,仅是一笔带过,而根据解放前腊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详细描绘了一个大场面——施粥盛典。

【提问】:你认为施粥是一场盛典吗?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说法?参考: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补充“腊八粥”的相关知识: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传自印度。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清朝为盛。

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北方尤其讲究。

搀在白米中的食物一般有:红枣、莲子、核桃、桂圆、红豆、白果、花生、杏仁、松仁、榛子等。

腊八粥熬好后,要先祭神敬祖,然后赠送亲友,最后全家一起食用。

归纳:对孩子们而言,在腊八这天的乐趣也许更多的是来自美食的诱惑。

【板书】:腊八——熬腊八粥“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

那么,在辞灶日这天,又要做哪些事情,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5、6两节内容。

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节。

【提问】: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一下辞灶日的习俗。

【明确并板书】:辞灶日——下饺子,祭灶,贴灶马头辞灶日这天的习俗比腊八要复杂一些,对孩子们而言,美食的诱惑来自平日不常吃到的饺子,而祭灶、贴灶马头的习俗则为“年”营造了一些神秘的气氛。

这种神秘来自人对鬼神的敬畏,对宗教世界的不可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辞灶的仪式。

参考:“辞灶”,顾名思义,就是告别灶王爷。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在他上天之前,这家人就要举行送灶王仪式,摆上祭祀的贡品,如饺子、关东糖、红枣、糕点等。

然后家庭主妇带领全家焚香祷告,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

进宫言好事,回家现吉祥”。

然后,将灶王爷像和黄表纸一同在大门口烧掉,再贴上新的灶马头儿,整个仪式才算完成。

教师可补充“辞灶”(又称“小年”)这一习俗的由来。

过了辞灶日,再熬七天,就迎来最重要的除夕了。

课文的第7、8节写的都是关于除夕那天的习俗和仪式,一起来看看这部分内容。

【提问】: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明确并板书】:除夕——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你们家过年时也会做的,哪些没有?请学生自由回答。

很明显,除夕这天的习俗要比腊八、辞灶都繁琐,那么,【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请一一找出来。

【明确并板书】:上坟——邀请祖先回家过年拜家堂轴子——祭祀祖先放拦门棍——拦住祖宗的缧马不高声说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与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密切相关做年夜饭不拉风箱——会破坏神秘感烧花柴、豆秸等——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放鞭炮、盛饺子、烧纸、磕头——祭祀天地神灵如果说,在之前的腊八及辞灶日,都有美食的诱惑,那么在除夕的所有习俗中,作者描述的内容则更多地体现出过去年的神秘气氛。

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是旧年中的最后一天,人们在隆重、繁琐的习俗中告别了旧年,紧接着当然要用愉快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了,也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

那么,【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文章的第9节给我们作了说明,来看这节内容。

【明确并板书】:春节——装财神、接财神正月初一时,一家人欢聚团圆吃饺子时,叫花子会扮上财神,到各家门口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乞讨饺子,而各家各户为图个吉利,是不能吝啬饺子的。

“我”想扮财神的想法充分体现出孩子纯洁的童心。

小结:过去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详尽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