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生物突破课件3-2-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合集下载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 群密度, 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 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 近几十年来, 急剧增长, 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巩固练习
4、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稳定型: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四、年龄组成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本节聚焦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023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

2023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
栏目 导引
2.比较种群的特征
项目 特征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密 度
单位面积 或体积内 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
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
可变 ③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栏目 导引
项目 特征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单位时间内
出生率 新产生(或死亡) 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
和死亡率 的个体数量占总
栏目 导引
例2 如图所示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 宜环境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栏目 导引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条件: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种群密 度的上升,种群个体间的竞争___加__剧__,以 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__增__加____。 (2)K值:在_有__限__环_境____的情况下,环境条 件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栏目 导引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材 料 选 择 : __酵__母__菌___ 繁 殖 速 度 快 , 个 体小,作为研究种群变化的材料,容易建立 具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模型。 (2)研究计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 __酵__母__菌__的_培__养__条__件____;设计计数的时间 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3)总结交流:用___曲__线___表示酵母菌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共30张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共30张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泊
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鲫鱼
为宜( A )
A.500吨
B.1000吨
C.1500吨 D.不能捕捞
退 出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 是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 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 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标记重捕法
(1)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 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 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 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3)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 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结构
200
100 • • • •
值(K值)时,种群个 体数量将停止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变化。种 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数量特征,其中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 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 基本单位——种群
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 奥斯汀到澳州定居,带来的 24只野兔,一个世纪后,野 兔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导 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你 能解释其中的缘由吗?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1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1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b.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所处的样地中,捕获一部分个体(数量记为
M),将这些个体 标志 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对
被重捕的动物数量(n)进行统计,再统计重捕中被标志的动物数量(m),最
后就能估算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N)。
N(种群个体数)=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形成条件:⑥ 理想条件 ,即食物充裕、空间充足和没有敌害等。 2.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⑦ 出生率 、⑧ 死亡率 和⑨ 起始种 群 的个体数量。
3.数学模型:⑩ Nt=N0λt 。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条件:种群密度增大、 环境资源 缺乏、 代谢产物 积累、 捕食者数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2.种群数量特征的应用实例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 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被标志,根据公式B=b,得A= aB。
由上式分析可知:A a
b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志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
标志物导致被标志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
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志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种群与群落PPT课件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种群与群落PPT课件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和迁出率 ❖ 种群次级参数:性比、年龄分布 、种群增长率、 分布型
6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 律,涉及:
➢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7
种群的分布格局
11
去除取样法估计种群数量
单 位 时 间



●●



获 量 (只
● ● ●●
●●


周)

捕获累积数(只) 12
相对密度
➢ 相对密度估计:表示个体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 捕获率、遇见率、粪堆数、鸣叫声、毛皮收购、
单位捕捞鱼量、动物痕迹(活动留下的土丘、洞 穴、巢、蛹等)
13
种群动态
种群结构 存活格局 种群变化率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存 活
Ⅱ型存活曲线: 各年 数
龄段的死亡率恒定, 的
曲线呈对角线型。

Ⅲ型存活曲线: 一段 数
极高的幼体死亡率时
期之后,存活率相对
高。
年龄
20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稳定/不稳定
季节波动
种群暴发
生态入侵
种群不稳定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21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数量的波动
肯尼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龄结构
18
性别结构
性比: 同一年龄组的雌雄数量之比,即年龄锥体两 侧的数量比例。
➢ 第一性比: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 第二性比: 个体性成熟时的性比; ➢ 第三性比: 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以及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定义,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了解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3. 了解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 数量特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如分布型、种群边界等,结合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5. 遗传特征:阐述种群的遗传特征,如基因频率、遗传多样性等,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6. 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介绍种群动态的概念,讲解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关系。

7.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8.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的空间特征。

(4)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关联、具有共同遗传基础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种群密度:50只/公顷;出生率:20%;死亡率:15%。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PPT优质课件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PPT优质课件

• 二、要点归纳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1)同一种群内部的影响(种群特征)
• (2)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个体交流(迁 入与迁出)
迁入
+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 迁出
• (3)无机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水分、温 度、食物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引起种群 数量变化。
•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等。
• 注意事项:
•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 会产生对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 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 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n

• “S”型曲线产生原因:受 环境条如件空间、食物、 敌害的制约;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
合 许的 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保持
作 在K值 左右;决定因素:出生率 和死亡率 、迁入
用 和迁出
•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 人为因素:受 人工控的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 动植物 种群数不量断减少;研究意义:合理利用、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防害治虫
,种群
密 幼稳度年定比个较体较少;,衰种退群减型密小:度老将年个体.较多,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性别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 变化内容:增长、 波、动 稳、定下降
• 两种增长曲线——
• “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气裕候 适宜、无敌害等;特点:种群数量 连续增.长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一)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一)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复习课件 (一)在生态学中,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生态学研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复习。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中一组生物体,它们有着相同的物种特征,占据着某个特定地区,并有着相对于周围环境的繁殖、生长和死亡等过程。

种群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是它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各个物种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是衡量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指标。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者体积内所存在的个体数量;而种群分布则是指种群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二、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个特定地理位置上,由不同种群组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物组合。

生物群落之间根据其植被类型分为草原、森林、沙漠、湿地等等,不同的生境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区别在于其物种组成、大小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等。

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它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和能量流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气候、水、土壤、空气、能量、各种生物、非生物元素和化合物等要素。

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例如自然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等等。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包括竞争、捕食、负共生、合作等等。

属于生态系统要素的环境和能量流也是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非常重要的交流媒介。

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光等等,能量流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等等。

综上所述,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属于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包含了不同层次上的生物物种,功能和结构。

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探索生物的演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应用价值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第1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的特征
Step 1 基础导学
一定空间
同种
面积或体积
种群结构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决定
数量
各年龄段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
雌雄个体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越早越有效;
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
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
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
K 2
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
最大日捕获量。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最大 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 ,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思考感悟提示
1. 种群的分布型中哪种类型常见? 【提示】 集群分布是常见的分布型,如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 成集群。蛾类因趋光性、蚯蚓因趋湿性和藤壶附着在同一块岩石上而形成集 群。人类在地球表面也呈集群分布。
2.种群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均匀分布是种内斗争的结果,如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 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斗争,以及沙漠植物争夺水分所进行的斗争,都能导 致均匀分布。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3)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1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c.特点:无K值,个体数量持续增加; 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λ值。 ②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b.特点:种群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 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1. 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选择题抢分技巧——读、审、抓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其应用的考查
对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规律,在分析“J”型、“S”型曲线时要考虑环境因素, 分析数学方程式模型时要理解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 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J”型增长是在一种理 想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界中的“J”型增长往往是短时期的,如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的 环境后的短期内的增长。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增长。数量的增长与增长率 有关,而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关。“S”型增长过程中的增长率是变化的,先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达到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率=0。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热点提示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5.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 6.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 7.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8.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究 9.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作用的探究 10.生态农业的设计原理和特点 11.合理利用物质循环的特点设计生态瓶 12.探究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14.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实验探究 15.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 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曲线1
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曲线2
b.特点: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 应K值。
(3)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想一想: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不是只有植物? 答案: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 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名师点拨
1.满足3个条件——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例如,一个池塘 中全部的鱼不符合“同一物种”这个条件;一个池塘中全部的成年鲤鱼不符合
答案:C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个性知识归纳
种群分布型(浙江科技版)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 类型。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可以有不同的分布型。小空间尺度上种群的随机 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如图所示:
(1)小空间尺度上生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种群内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受到物理环 境的结构影响,或者同时受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大的空间尺度上,种群内的个体都是成集群分布的,如北美洲大陆上的越冬和 繁殖鸟,都集中分布在几个被称为“热点”的地区。种群在热点地区有比非热点地区高 得多的种群密度。又如中国的大熊猫种群,就成群分布而集中生活在岷山、邛崃 山、大小相岭和秦岭等山脉。
等。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其中出生
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
度。年龄组成则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 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 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 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 小,为衰退型种群;λ=1,种群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全 部个体”这一条件;因此,都不是种群。
2.2个观点:第一,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 基本组成单位;第二,从进化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 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法达到灭鼠效果

K值(环境容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
纳量)
生存
尽量提升K值
4.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 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表达 验证
食物和空间 一定的倍数
J
K
Nt=N0·λt
敌害
上升
环境容纳量 种群最大数量
有限的 增加 相等 趋于稳定
K/2
名师点拨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考基双向突破
不同版本链接
考技案例导析
考能双向训练
实验专项突破
限时规范训练
加剧 降低
Step 2 核心突破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考基双向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