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0哈姆莱特导学案2 粤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节选)-粤教版必修5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粤教版必修5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粤教版必修5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讲解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哈姆莱特》的部分节选内容。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这部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培养他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和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分析《哈姆莱特》中所涉及到的主题。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文学语言;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把握主题。

教学准备1.准备PPT课件;2.准备相关教具和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课程主题;2.提问:你们知道《哈姆莱特》这部戏剧吗?它的主题是什么?二、讲授(30分钟)1.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分析《哈姆莱特》中所涉及到的主题。

三、练习(4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剧本中的部分内容;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剧本中所涉及到的主题。

四、总结(10分钟)1.提问:你们对这部剧作所表达的主题有什么思考和感受?2.结合所学内容,总结今天的学习目标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设计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迪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能会面临阅读和理解莎士比亚文学语言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和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粤教版-语文-高二-《哈姆雷特》教学设计002

粤教版-语文-高二-《哈姆雷特》教学设计002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莱特(板书)二、作家作品1、作家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7世纪前期著名剧作家、诗人、剧评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作,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10哈姆莱特导学案2 粤教版必修5

10哈姆莱特导学案2 粤教版必修5

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能说出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2、能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会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学习重点与难点】1、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思想个性刻画的作用。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75-83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P45-47页内容,对莎士比亚、内容、人物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等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哈姆莱特为这场“戏中戏”作了哪些安排?导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安排:亲自导演“戏中戏”;派霍拉旭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自己装疯作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目的:侦察国王的隐秘,证实鬼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从而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的罪行。

2、奸王看戏时和看戏后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明确:国王先问“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接着问戏名,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然后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说明了哈姆莱特的猜测是正确的,国王的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二、知识梳理:巧用比喻,增加文采(见《随堂优化训练》P46)三、预习自测:阅读课文从“二伶人扮国王、王后上”到“吉尔登斯吞您的母后心里很难过,所以叫我来”部分,完成下面问题:A“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B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C“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国王为什么这样问?一、合作探究。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哈姆莱特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5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哈姆莱特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5

《哈姆莱特》一、学习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4.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学法指导:1、课余时间分角色朗读,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2、合作探讨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三、课文助读。

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1616年5月3日病逝。

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高中语文 10 哈姆莱特(节选)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 10 哈姆莱特(节选)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从容说课《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悲剧,被称为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忧郁王子”,课文节选了第三幕的第二场,教授本课时如局限于课文,不足以窥见戏剧全貌,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哈姆莱特》的魅力,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电影《哈姆莱特》,从直观上把握全貌,然后再结合课文节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

本文将采取鉴赏式,探讨式,评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整体把握《哈姆莱特》全剧,概括基本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概括课文情节要点,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更深入地分析哈姆来特的性格,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哈姆莱特》的剧本与电影。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昨天的电影好看吗?生(齐声)好。

师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留给世界戏剧人物长廊中最为经典也争论最多的形象,不是有句俗语叫做——生(齐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是啊,每一个读者对哈姆莱特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这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十足,宛若天上的群星,璀璨夺目,至今许多文学家哲学家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阐释这个人物。

今天我们就随着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去探索哈姆莱特灵魂深处的魔力,当然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粤教版必修5

《哈姆莱特》一、学习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4.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学法指导:1、课余时间分角色朗读,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心理2、合作探讨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三、课文助读。

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1616年5月3日病逝。

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语文:《哈姆莱特》学案(粤教版必修5).doc

语文:《哈姆莱特》学案(粤教版必修5).doc

A.匍匐(pufu) D,祈祷(d 角o) C .怪诞(dAn) D.迷惘(w 角ng)教学要求 一、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 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三、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一、基础知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B )意旨(zhT) 暴虐(nu6) 轻蔑(mi6) 难堪(kan) 忏悔(qian)踌躇(ch6uchil) 延宕(dang) 虔敬(qi&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B ) A, 吝惜盘据鞭挞 B,紊乱嫁奁迁延C, 熏陶殒落审慎 D,甘密艰贞懦夫3. 下列各组词语中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虔敬(恭敬)B, 迁延(拖延)审慎(周密而谨慎)C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陨落(死亡)D, 瞩望(期望;期待)延宕(拖延)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 像我这样的家伙,甸甸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B. 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C. 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D. 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5, 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排比)B, 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C. 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对比)D, 现在却跟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比喻) 6,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B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学者的,军人的、国家 所瞩望的一朵,时流的、人伦的、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 挽回地陨落了。

A . 辨舌 眼睛利剑 娇花 雅范 明镜 U . 眼睛 辩舌利剑 娇花 明镜 雅范C . 利剑 辨舌眼睛 明镜 娇花 雅范 D. 雅范 利剑眼睛 娇花 辩舌 明镜 7. 填空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哈姆雷特( 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哈姆莱特的性格,评价哈姆莱特的形象。

2.品味语言,了解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3.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思想。

作家作品简历: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作家,“英国戏剧之父”。

莎士比亚的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莎剧以生动曲折的情节著称于世,构思壮阔,内容丰富,多采用多线索结构,将各种戏剧因素自然结合。

其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总以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显示自己的特色。

语言丰富多彩、清新隽永,既富有哲理,又带有浓郁的诗意。

代表作: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吮舐..(shǔn shì)颠沛.(pèi)貂.皮(diāo)觊觎..(jì yú)哀恸.(tòng)庇.护(bì)傀儡..(kuǐ lěi)枕衾.(qīn)裘.(qiú)伶.人(líng)妲.(dá)忒.(tè)酣.睡(hān)就寝.(qǐn)★字形辨析★词义辨析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窜改..。

※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愚妄·愚蠢二者都有“愚笨”的意思,“愚妄”还有“狂妄自大”的意思,而“愚蠢”没有这层意思。

※小王子以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那些传销者愚蠢..十足地在替别人干着骗人的勾当,却又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正走在通往月入万元的财富之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能说出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2、能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会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思想个性刻画的作用。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75-83页内容,阅读《随
堂优化训练》P45-47页内容,对莎士比亚、内容、人物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
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等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哈姆莱特为这场“戏中戏”作了哪些安排?导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安排:亲自导演“戏中戏”;派霍拉旭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自己装疯作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目的:侦察国王的隐秘,证实鬼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从而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的罪行。

2、奸王看戏时和看戏后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国王先问“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接着问戏名,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然后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说明了哈姆莱特的猜测是正确的,国王的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二、知识梳理:巧用比喻,增加文采
(见《随堂优化训练》P46)
三、预习自测:阅读课文从“二伶人扮国王、王后上”到“吉尔登斯吞您的母后心里很难过,所以叫我来”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A“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B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C“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国王为什么这样问?
一、合作探究
探究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细读课文,描述一下哈姆莱特是怎样一个形象?
(见《随堂优化训练》P46)
明确: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不允许现实中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可这些理想和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加上他自己性格中的矛盾,所以最后与反动者同归于尽。

在他身上,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者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

(英俊、彬彬有礼,身着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忧郁等,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思路小结:
探究2: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见《随堂优化训练》P46)
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

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思路小结:
探究3: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A戏剧反映了的社会矛盾:哈姆莱特是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想;克劳狄斯代表着封建反动势力
B首先是封建统治及邪恶势力过于强大。

新旧交替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重任,他们脱离群众。

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

性格犹豫不决,行动上延宕,坐失良机。

本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为背景,作者把为父复仇的故事,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王朝进行了无情揭露,对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斗争,给予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点
2、典型方法:莎剧人物、莎剧语言的分析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正确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10-20字之间。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随堂优化训练》P4849页:“延伸阅读”题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85-92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49-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