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文学社团、刊物、派别

文学社团、派别、刊物七星诗社: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
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
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
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
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
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大学才子: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
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
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
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
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
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
冈果拉派: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
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
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
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
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
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
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
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
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京派文学
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 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 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值得注意的是, “京派”和“海派”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两 个相互依存的术语。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 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 家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 因、朱光潜、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 庚等。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思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与左翼文学运动对峙与互补的其他文学观与 思潮
与左翼文学运动对峙与互补的其他文学观 与思潮
后期“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现代”派的文学自由论 “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 其他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
以沈从文编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朱光潜编的 《文学杂志》为阵地。
京派的理论主张
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 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 注重直觉感悟,强调艺术技巧
四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思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学的重心转向抗日救亡。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孤岛”等不同 政治区域的文学显示出不同的状况。 最有成就的文学派别是“七月”派的现实主 义文学和“九叶”派的现代主义文学。(国 统区)
后期“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主要理论家梁实秋,倡导普遍永恒的人性 受到鲁迅的批创刊的《现代》杂志而得 名,主要编辑有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 提倡自由宽容的文学观。 在文艺与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与 “左联”发生论争。
“论语派”的性灵表现说与幽默观
四十年代文学思想

▪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和艺术家 必须深入工农兵生活。
▪ 结果:党获得文艺的绝对领导权,一批城 市作家销声匿迹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服务于时代政治, 有现实功利性 。题材、 主题高度一致。
2、艺术追求的乡村化。形式新颖,运用大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大众化,与民族、 民间文艺保持联系。
3、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 公地位,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四十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战争环境中不同地域的文学状况
1. 战时文学的基调—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2. 文学大众化——作家放弃个性,构筑民
族凝聚力 3. 文学的主要特征——沉思、忧患与崇高,
肩负责任感、使命感 4. 形式多样化发展,但成就不高
张爱玲,钱钟书等;东北的《跋涉》;北京的梅娘
解放区文学创1940年代一个影响重大的综合性文艺社团, 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 (汉口)。 “文协”的任务是团结一切抗 日爱国的作家,参加民族解放的光荣事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 号,倡导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反映抗 战现实。
▪ 乔冠华和邵荃麟反对,一直批判到建国后
▪ 能动的反映论,题材自由;“精神奴役的创伤”,反对“民粹主义”, 将人民高尚化、理想化”,不同意对知识分子的贬低;世界进步文艺支 流的说法,强调五四文学和世界文艺的关系
▪ 强调”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想象、感觉等作家的才能。 ▪ 把作家体验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感觉和理性思维对立。并不全面。
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 成的标志。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 期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
“战国策”派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

人物
时间 地点
刊物
内容
发起人:周作
人、沈雁冰、郑
振铎、王统照、 叶绍钧、郭绍
文学主张:“为人生”
虞、孙伏园、许
的现实主义。
地山、朱希祖、
《小说月报》(沈 强调文学是人生的
文学研
雁冰主编)、《文学 反映,文学要反映时
1
究会 耿济之、蒋百 1921.1 北京 旬刊》(后改为《文 代,表现社会生活,
中 国 散 文发 展 做 出 了重要贡献。
5
穆木天、冯乃超
为生命;
③崇天才,讲神会,
强调灵感在创作中
的作用。
文学主张:新格律诗
徐志摩、闻一
派。
多、胡适、表现完 美的精神。
新月派 新月诗派:徐志
《晨报副刊·诗 闻 一 多 进出 诗 歌 的
3
摩、闻一多、朱 1923 北京 镌》、《新月》 “三美”主张,即:
湘、陈梦家
音 乐 的美 ( 音节 ),
新月小说派:沈
绘 画 的美 ( 词藻 ),
从文、凌叔华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
和句的整齐)。
鲁迅、周作人、
4
语丝社
林语堂、冯文炳 (废名)、孙伏
1924
园
《语丝》周刊
《 语 丝 》多 发 表 杂 文、小品、随笔,“任 意而谈,无所顾忌”, 形成了生动、泼辣、 幽默的语丝文体,对
里、瞿世英
主要成员:朱自
学周报》
希望文艺青年要正
清、俞平伯、冰
视现实。
心、庐隐、鲁彦、
老舍、丰子恺
文学主张:重主观的
浪漫主义
①重自我,重主观,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
主要成员:郭沬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
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
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
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
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
、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
社会动乱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
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
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
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文学流派分析

文学研究会(人生派) 1922.1.4作家:周作人,许地山,茅盾,(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特色: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新格律诗派新月社是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创建的文学团体,1926年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
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注重现代格律待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社团情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联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 (共6题)第(1)题某同学在相同条件下用激光分别照射S1、S2、S3、S4四片光学片,得到如图条纹,可知( )A.S1、S2均为单缝片,S1缝宽较大B.S1、S2均为双缝片,S1缝距较大C.S3、S4均为单缝片,S3缝宽较大D.S3、S4均为双缝片,S3缝距较大第(2)题如图一手机悬空吸附在磁吸式充电宝上,缓缓转动充电宝使手机屏幕由水平转为竖直,两者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手机与充电宝间作用力(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C.方向改变D.方向不变第(3)题一单摆换用更长的摆线,最大摆角不变,则摆球的振幅A与通过最低点的动能E k( )A.均变大B.均不变C.A不变,E k变大D.A变大,E k不变第(4)题如图所示,质量为3m、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从圆弧体的最高点由静止释放,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下滑过程中( )A.小球和圆弧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小球的机械能守恒C.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D.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第(5)题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卫星。
已知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离地高度为(大约),地球的半径为,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小为,忽略地球的自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绘五号卫星在加速升空阶段处于失重状态,进入预定轨道后处于失重状态B.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速度大小为C.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周期为D.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周期比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第(6)题压缩空气储能(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来储存能量的新型储能技术,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方式是压缩空气并将产生的热能储存在各种介质当中,比如混凝土、石头、矿洞矿石中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三四十年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注:填空和名词解释是网上找的,没有仅做参考,以书上为主)一、填空1、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田间,闻一多称他是“时代鼓手”。
2、杨绛的“喜剧双璧”是《称心如意》与《弄假成真》。
3、《淘金记》是沙汀著名长篇“三记”之中最优秀者。
其他为《困兽记》《还乡记》。
4、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5、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
6、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第一人:“诗怪”李金发。
7、“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因为合著《汉园集》)8、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9、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10、臧克家:泥土诗人,《泥土的歌》。
(书:农民诗人、乡土诗人)11、南玲北梅:张爱玲和梅娘。
12、孙犁是“白洋淀派”鼻祖。
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田汉与洪深是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
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
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30年代文学类: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
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
时间:1931主要成员: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主张:倾向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刊物:《光明》《战地》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名称:新感觉派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时间:主要成员: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主张:新感觉主义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1第 1 页共8 页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代表人:沈从文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小说特点: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解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员熟禁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
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水星》文学月刊影响: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名称:社会剖析派名词解释: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时间:1928~1936.6主要成员: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主张: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特点: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影响: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名称:海派名词解释: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时间:三十年代前后主要成员:包天笑、周瘦鹃、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无名氏、苏青、张爱玲发展阶段:国民初年鸳鸯蝴蝶派;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四十年代言情传统与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主要发展面向: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
文学意识:都市文学意识;市民文化意识;文人文化意识。
特征:繁华与靡烂,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名称:论语派名词解释: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时间:1932.9.16创刊主要成员:林语堂主张:幽默性灵小品主旨:提倡小品文,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刊物:《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影响:论语派所提倡幽默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巨大积极作用。
名称:自由人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文化团体时间:1931.12.25主要成员:胡秋原主张:文艺自由论即“文学与艺术之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刊物:《文化评论》影响:“自由人”针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和反动“民族主义文学”其进步性和战斗意义十分显著。
名称:第三种人名词解释:反对文化团体时间:1932.7主要成员:苏汶、杨邨主张:文艺自由论宗旨:“为小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农民群众利益而争斗”口号活动:文艺辩论刊物:《星火》影响:早期“第三种人”竭力鼓吹有害超阶段文艺观,但政治上还有一定进步性。
名称:三民主义文艺、民族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家于1991年6月1日在上海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打出旗帜,挂出牌子宣布它的问世。
时间:1930年前后主要成员:叶楚伦主张:三民主义在政治上宣传三民主义反对物产阶级。
民族主义文学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
刊物:三民主义文艺:《文艺月刊》《文艺周刊》民族主义文艺:《先锋周报》《前锋月刊》影响: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的政治色彩都比文学色彩浓厚,他们出现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30年代诗歌类:名称:现代诗派3第 3 页共8 页名词解释: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时间:1932年5月代表人物:戴望舒主要成员:戴望舒徐迟卞之琳路易士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
思想倾向:现代主义。
特征: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
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刊物:《现代》影响:现在诗派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称:中国诗歌会名词解释:现代诗歌团体。
时间:1932年9月主要发起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诗人创作特色: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主张:注重诗歌的现实化,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任务:“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内容:三要素:理解现制度下个阶级的人生,着重对大众生活的描写;有刺激性,能够推动大众的;有积极性,表现斗争或组织群众的。
刊物:《新诗歌》(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影响:中国诗歌会诗人不仅反映现实,实践大众化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在诗体开拓上也有值得称赞的成绩,在新诗发展的可贵共享将永载史册。
30年代戏剧:名称:艺术剧社时间:1929年6月5日主要成员:郑伯奇冯乃超孟超陶晶孙主张: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戏剧应以党性原则为指导,使戏剧成为党文艺事业的一部分,报刊:《艺术》《沙仑》《戏剧论文集》影响:为戏剧发展起了表率示范作用,还团结了摩登社、南国社、复旦剧社等戏剧社团,使他们随艺术剧社方向转化而“左”转,终于形成左翼戏剧运动。
40年代文学类:名称:中国文艺协会名词解释:一九三六年国内各地作家发起组织的一个文艺性质团体。
时间:1936.11.22发起人:丁玲、徐特立、成仿吾、陆定一、伍修权、李伯钊等任务:在苏区是训练苏维埃政权下的文艺工作人才,收集整理红军和群众的斗争生活各方的资料,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小说,戏剧,诗歌等;在全国则联络团结各种派别的作家与文艺工作者,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扩大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领导。
刊物:《红色中华·红中副刊》影响:“中国文协”虽由于当时人力、物力不足,活动受到限制,但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它对解放区文艺活动的发展,和团结全国文艺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名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名词解释: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
简称“文协”。
时间:1938.3.27~1945.10.14成员:老舍、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许地山、田汉、丁玲、朱自清、郁达夫、郑振铎等标志:在民族意识召唤下的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特点: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斗争。
曾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多次访问慰劳各地战场,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下乡和入伍。
刊物:《抗战文艺》影响:文协自成立以后便积极地与世界革命文学取得联系,努力地将中国人民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勇气传递给全世界。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是一个战斗的堡垒。
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指出的:“这个协会的成立,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名称:战国策派名词解释: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
由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创办的杂志《战国策》而得名,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化社团。
时间:1940.4.1~1942秋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刊物:《战国策》《民族文学》主张:本社同人,监狱国势危殆,非提倡及研讨战国时代之“大政治”无以自存自强。
而“大政治”例循“为实政治”及“尚力政治”。
“大政治”而发生作用,端赖实际政治之阐发,与乎“力”之组织!“力”之驯服,“力”之运用。
本刊如一“交响曲”以“大政治”为“力母题”,抱定非红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向吾国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之途迈进。
此种一切争论及其他文艺哲学作品,要不离此旨。
影响:战国策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团体而存在,它的成员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授和学者,其主要兴趣和精力也不全在文学上,创作的成绩不大,因此影响也不大,只是以鲜明的法西斯主义胎记,留下了不光彩的短暂历史。
5第 5 页共8 页名称:星社名词解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支撑时间最长的文学社团。
主要发起人: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范君博等9人。
时间:1922.7.7刊物:《星报》名称:抗到底社名词解释:卢沟桥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撤离到武汉、广州、香港、延安、桂林、重庆等地,通俗文学的创作也扩展到全国各地,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背景下,于1938年初在武汉出现的通俗文学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