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检测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新人教版

单元评估检测(九)第九单元(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长沙模拟)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
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
“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2.19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了一股进步的社会潮流。
该潮流的一份重要纲领于1906年被节译成中文。
与原文相比,译文更富诗意,少了些激烈的语气。
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
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 ) A.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四海之内皆兄弟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2013·济南模拟)《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B.义务教育制C.社会主义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4.(2013·临沂期中)“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5.(2013·莆田模拟)2011年美国失业率高达9.1%,收入不均达20年来最高值,总统因主张向中下层人群倾斜的政策被媒体冠以“奥巴·马克思”之名,这从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A.能缓和失业危机B.反映无产阶级利益要求C.能缓解社会分配不均D.是奥巴马总统的信仰之一6.梯也尔在1871年8月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之后,与君主派及共和派辩论时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
高一历史9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9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发展D. 以上都是3. 以下哪项不是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A. 农业技术的进步B. 商业贸易的兴盛C. 手工业的快速发展D. 封建制度的瓦解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寻找新的贸易伙伴C. 传播中华文化D. 以上都是5.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减轻农民负担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促进土地的合理分配D.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7.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_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8.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__的兴盛。
9.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其主要航线是______。
10.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其核心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12.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13. 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14.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16. 结合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D4. D5. D二、填空题6. 郡县制7. 科举考试8. 商业贸易9. 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10. 按土地面积征税三、简答题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2含解析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学术情境:河洛地区出土大量铁农具)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
这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生产力出现质的变更D.土地兼并现象严峻2.[2024川府名校联考]铬是一种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其在地球岩石中含量很低,提取非常不易。
在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众多文物表层涂有铬,经过了2 000多年的埋藏后文物仍旧光滑如新。
据此可知,汉代 ( )A.器物具有环保特性B.科技重视理论探究C.工艺技术先进D.中心集权不断强化3.[2024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时樊重在湖阳经营的田庄“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佃客则依据田庄主子的须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种经济作物。
这表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起先得到法律的保障B.田庄自然经济特色显明C.地方豪强势力始终得到皇权爱护D.自耕农经济呈瓦解趋势4.[2024河北石家庄质检]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干脆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
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
这些措施( )A.保证了军队给养B.加强了边疆治理C.加重了边民负担D.加剧了土地兼并5.[2024河南洛阳期中检测]北宋时期,政府变更了以往垄断经营工商业的做法,将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有些官署部门甚至干脆参加工商业活动,分民之利。
这表明北宋时期( )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B.激励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更D.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6.[2024重庆八中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镇市”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其中镇市侧重市,市镇侧重镇,然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镇。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综合测试卷:第九单元 综合测试卷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综合测试卷:第九单元综合测试卷(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1·湛江模拟)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全然缘故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全然【答案】D【解析】从“人”从“禾”,即人的农业生产活动,早在自然经济显现之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差不多显现,并奠定了中我国的文明基础。
2.(2020·宿迁模拟)关于下列两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叙述正确的是()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战国时期开始显现并推广B.从耦犁到曲辕犁,我国耕犁差不多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沿用C.铁犁牛耕是唐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D.耕犁不断完善的全然缘故是劳动人民的技术创新【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归纳两幅图片的信息,不能以偏概全,A和C项差不多上针对其中之一,同时A项错误,因为在西汉后铁犁牛耕才推广,D项错误,耕犁不断完善的全然缘故是封建经济的不断进展。
3.(2020·天津模拟)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进展期。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存了生产体会【答案】B【解析】农业生产的最要紧目的是为最大效率地生产农产品,提高产量的做法包括扩大耕作面积、丰富农作物品种、积存生产体会等,而提高产量为全然目的。
4.(2020·南京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夫君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
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A. 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B. 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C. 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D. 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故A正确。
元杂剧《窦娥冤》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集中书写了窦娥的反抗和悲剧,是对黑暗势力的血泪控诉,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排除B。
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是无法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排除C。
京剧样板戏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它一度独霸舞台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表述不合史实,排除D。
2.戏曲理论家张庚提出戏曲的“剧诗说”,认为“剧诗说”是其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剧诗,既指戏剧文学,包括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
从“剧诗”这一概念来审视昆曲,下列项中能说明“昆曲是典型剧诗”的有()①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②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③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④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3.2012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下列与杜甫相关的各项内容与史实相符的是()A. 杜甫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 杜甫斗酒诗百篇,其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C. 李白赞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 郭沫若赞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九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检测九对应学生用书P14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某某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B.中华人民某某国开国大典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50年代“新中国某某政治建设”的图片是1954年宪法,即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故C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某某国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10月1日,故B项错误;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但这不是“新中国某某政治建设”,故D项错误。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某某曾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
这些措施(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B.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C.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D.使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购买力的稳定及储蓄保值,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故选A项。
B、C、D三项与这些措施均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3.1951年,著名某某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
”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
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
”这表明(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C.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答案 C解析材料中梁漱溟肯定了土地改革的意义,但是认为土改有过火现象,而认为土改工作队的干部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C项正确。
4.(2017·某某高考)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 C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
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 “中体西用”思潮兴起C. “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 “尊孔复古”思潮泛滥【答案】B【解析】“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正确;“托古改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提出的,故D错误。
故选B。
2.近代中国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认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这一思想主张()A. 得到统治阶级的普遍认同B. 是时代和阶级的产物C. 深入认识到了时代的需求D. 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张的是以中国封建伦常名教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普遍认同,顽固派大力阻挠洋务运动,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提出的渐进性学习西方的措施,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并没有深入认识到时代的需求,是比较肤浅的学习,故C项错误,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D项错误。
故选B。
3.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①孟子②董仲舒③孙中山④卢梭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D【解析】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维护君主专制,并未提出“民本”思想,故②错误;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9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案[9]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2023·辽宁期末)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
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
这一变化反映了( D )A.社会秩序决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南方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经济格局逐渐转变[解析]据材料“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所以瓷器外销产地也随之南移,经济格局逐渐发生改变,D 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太过绝对,排除;B项错在“完成”一词,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河北张家口)宋代,盐业除官营外,又有官督私营,或私营而由官府专卖。
地主豪强则私开盐井,生产私盐。
私营的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的“监”“冶”管理、控制。
著名的徐州利国监,有三十六冶,每冶各百余人。
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B ) A.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B.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效益突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业有官营、官督私营、私营而官府专卖等多种经营方式,私营冶铁业由朝廷专设“监”“冶”管理、控制,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灵活,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盐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并没有说明政府盐铁官营面临着挑战,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材料没有相关私营手工业生产效益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3·河南南阳)下表为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占有土地情况。
这反映了( C )C.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精耕细作不断发展[解析]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只占全国人口12.7%的地主,占有全国耕地的70%,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项正确;仅有不同阶层占地情况,不能说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更加稳定”与自耕农、佃农人数多,却占有耕地少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精耕细作有所发展,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商丘模拟)“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解析:“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2.(2017·淄博模拟)“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 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
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这一规定()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解析:“一五”计划促进了工农总产值的增长,但是尚未解决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正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而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急躁冒进,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的发展状况的相符,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试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8·泉州模拟)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年份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1952 100 40.3 49.71957 100 23.6 76.4A.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解析: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7·芜湖模拟)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
这说明()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析:由于科学实验的成果被引入农业生产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高产,使人们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就为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埋下了思想隐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5.(2017·济南模拟)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
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解析: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6.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八字方针”,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说明()A.经济建设正在摆脱“左”倾束缚B.原八字方针加重了“左”倾危害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与材料中“1979年4月”“改革、整顿”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A7.(2018·潍坊模拟)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故A项错误;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通知里没有任何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的信息,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
答案:D8.(2017·怀化模拟)1981年11月,中共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
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C.重视资源优化配置D.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解析:依据材料“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可知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故D项正确。
答案:D9.(2017·郑州质检)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
这一现象()年份1985 1986 1987 1988 1989物价指11.9 7 8.8 20.7 16.3数/%A.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解析:物价上涨较快,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不利,故材料现象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 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10.(2017·衡阳二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
”(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B.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征解析:材料中关于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定出自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以法治国范畴,因而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故A项正确。
答案:A11.(2017·山西五校联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A.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解析: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反映了中国已逐步实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资本市场调整的说明,故C项错误;投资的变化没有体现贸易的顺逆差,故D项错误。
答案:B12.(2017·蚌埠质检)下表为《1977—1982年的中美贸易状况统计》。
年份中国的出口/百万中国的进口/百万中国的出超或入美元美元超/百万美元1977 203 171 +321978 324 865 -541 1979 594 1 724 -1 130 1980 1 059 3 755 -2 696 1981 1 875 3 603 -1 728 1982 2 275 2 912 -637A.外贸出超状况持续恶化B.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C.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D.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图表,1977年尚未对外开放,中国处于对美贸易出超,改革开放以来,转为入超,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管理、技术的引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涉及,排除。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7·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
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乃至渺茫。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唯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属于“原发型”与“传导型”国家的哪一类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类型”,根据材料一中的“原发型”与“传导型”国家的含义回答;第二小问“变化”,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回答;第三小问“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厥唯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概括;第二小问“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使得这三个条件得以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1)类型:“传导型”国家。
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企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
影响:经济方面,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工业演变,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例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促进中国工业化;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发展君主立宪制;文化方面,由传统夷夏文化观变为向西方学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