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资料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因自身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的差异而造成的在某一特定 问题上的知识距离。 。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1.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1)口语传播的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2.传播学的三大来源(1)行为科学(2)信息科学(3)新闻学3.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其理论贡献(1)五)W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2)五大分析法:1.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2.内容分析3媒介分析4.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5效果分析(3)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承遗产4信息的外在形式:符号5.普通语义学中加“等等”为什么?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语言并不能相应的展现事物的全貌及其变化过程,传播活动应注意语言的局限性,因此叙述事件后要加“等等”6.语言失当包括哪些内容?(1)丝线抽象(2)忽视差异(3)非此即彼(4)自我投射7.完型趋向指什么?完型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8选择性定律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储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记忆。

它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

9.人际传播的特征什么?人际传播的特征在于符号互动,即周而复始的编码译码。

10.两级传播理论(拉斯韦尔)所谓两级传播理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再有少说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由于这一信息流程分为两步,所以叫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理论等于把人际传播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两极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占公众的少数,只在某方面的信息传播领域)舆论领袖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第二节传播的类型.....第三节传播的结构....................第二章传播学简史......................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第一节传播与政治..........................第二节传播与社会..................第三节传播与文化................第四节传播与经济..............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第一节人际交流...........第二节群体传播............第三节组织沟通..........................第四节公众表达...................第五节大众传播..................第六节国际传播........................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第一节传者图像.......................... 第二节受者形貌..................第三节传受者展望...................第八章传播效果..................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公共关系、广告和市场营销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播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以复习资料的形式,系统梳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媒、信息技术、传播渠道、受众等。

传播学的定义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方式。

其中,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理论将传播过程分为传输模式和交互模式,传输模式强调信息的线性传播,交互模式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拉鲁斯菲尔德的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过程。

其中,斯图尔特·霍尔的理解与解释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

三、传播学的分支领域1. 传媒研究:传媒研究主要研究传媒的运作和影响。

其中,媒介内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了解传媒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2. 社交网络研究:社交网络研究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行为。

其中,弗里曼的社交网络理论认为社交网络是人们相互联系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3. 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研究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关系管理。

其中,格鲁姆斯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型提出了公共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主要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其中,艾尔伍德的传播效果模型认为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

最新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最新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

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

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传播学概论(简版)

传播学概论(简版)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受众商品化等。
3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探究 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功能主义理论
01
功能主义理论
强调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究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02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传播对社会系统的维系、整合和适应功能。
03
播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提 出了传播理论,并开始了系统
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01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 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02
它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相结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深入 分析和解释。
03
传播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旨在提高传播效果和改 善人际关系。
跨文化传播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 间和机会。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对传播学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也在不断变化,对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合发展的机遇
技术创新与传播学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理论 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和规律。
05
CATALOGUE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内容海量,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对传播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机遇
新媒体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深入探究 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传播学概论资料

传播学概论资料

传播学概论资料传播学概论资料解释类: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3.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称为亲身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6.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9.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的、简化的形式。

10.反馈: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1.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

13.实用主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所涉的语义内容来分类的。

15.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16.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17.控制:包含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处境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资料解释类: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3.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称为亲身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6.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9.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的、简化的形式。

10.反馈: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1.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

13.实用主义分析:对文字符号进行统计分析,推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语义分析: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反映特定内容的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所涉的语义内容来分类的。

15.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16.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17.控制:包含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是就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的处境而言的。

18.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

19.受控:即被动地受到控制。

20.把关人: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取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取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1.符号:通常是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符号、交通标志等,符号学者认为,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

22.“信号”来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说”,颜色,声音,动作,物象都可称为信号。

23.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成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讯息——符号)。

24.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符号讯息)25.认识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头不和谐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的一贯性机制。

26.实用论(使用与满足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27.魔弹论(20世纪至30年末传播效果研究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传播媒介扔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意见和态度,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也称皮下注射论)。

28.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9.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拉扎斯菲尔德)30.(霍夫兰)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纯效果。

31.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认为,由于包含着相反观点的“说明”。

“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32.(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33.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

34.(李普曼)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经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35.(蒂奇诺)知识沟: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二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于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6.(艾蒂玛)“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37.数字化:主要指的是与模拟技术相对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技术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可感的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处理的信号的技术。

选择类:1. 1946年,拉斯韦尔《宣传。

传播。

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2. 1948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 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3.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4. 传播学最早在50年代传入中国,正式传入在70年代末。

5.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科学性、操作性、综合化和定量化。

6.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机率的、系统的。

7. 抽样调查有四个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8. 抽样调查的几种形式:(1)随机抽样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机械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类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聚类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2)非随机抽样形式:偶遇抽样(方便抽样)、判断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配额抽样)。

9. 提问设计的原则: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艺术性原则(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

10. 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完备性,二是互斥性,三是一致性。

11.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推理模式(趋势推理、共变推理、因果推理)比较模式(趋势比较、不同内容群比较,内容比较、有标准的内容比较)13.控制无关变量,采用三种方法:消除法、保持恒定法、效果平衡法。

15.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主要有4种见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两种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个人功能“游戏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个人功能工具性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

麦奎尔——个人功能可纳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一体化)的功能、娱乐功能)。

17.大众传播的功能是纵向的、动态的,具有特点:暂时性、适应性、可变性。

18.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

19.施拉姆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属于“控制研究”。

20.阿特尔休《权力的媒介》1984年问世。

21.控制的形态: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

22.信息的特性:共享性、扩散性、传递性、扩充性、浓缩性、替代性。

24.信息的分类:(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分为: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

从哲学角度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

从哲学的认识论的标准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分:语言信息、符号信息和图像信息。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分: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娱乐信息。

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分: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25.语言符号自身特性是: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的语义与声音的结合是偶然性的;语言的结构的结构层次性。

26.非语言符号主要有:体语(身体语言)、类语言(笑、哭声、叹息、呻吟等)艺术(绘画、建筑、音乐)。

27.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语言是静态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客观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绎的。

28.传播媒介四大阶段的发展:文字发明前的口头传播时期(声音)文字发明与手抄传播阶段(文字产生)印刷传播媒介诞生与大众传播时代(印刷术的产生)电子传播阶段(电磁波,无线电)29.在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传播媒介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羊皮纸、粘土、石头等),可长久保存。

“偏倚空间的”媒介(纸张),不可长久保存。

30.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31.受众的动机:消遗娱乐、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32.受众的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解释)、选择性记忆。

33.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表现为:一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二形式多样化,三是受众调查队伍形成、壮大,四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

36.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7.戈尔丁的效果分类: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38.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个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个时期,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39.传播学的批判党派历史背景:(1)孕育30年代~60年代(批判性研究的发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道尔诺、弗洛姆、洛文塔尔、本雅明,格罗斯曼)(2)勃兴60年代~80年代(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戈尔丁。

社会文化学派:霍尔。

)(3)目前批判学党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泰拉特、哈洛伦、努登施特伦、哈默林克、哈贝马斯。

简答论述类一、(一般)为什么传播学诞生于美国?1. 媒介背景: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这成了大众传播时代开幕的标志)进入20世纪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