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氧气》教学设计二.doc
2.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2氧气》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碳、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实际,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以及有关氧气的一些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
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设计思路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科学思维】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科学探究与实践】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五、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实验探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请同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氧气》科目:初中化学年级:九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中的课题2《氧气》。
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氧气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课题 1 中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氧气有一些感性认识,如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氧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制取氧气,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和氧化性;氧气的制取方法,特别是实验室制氧的原理和步骤。
难点: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机制,以及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微观过程。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内容。
(2)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硫粉、铁丝、氧气等。
(3)导学案,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题的内容。
(2)收集有关氧气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如医疗急救、潜水、航天等,让学生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题,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掌握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法的直观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制取装置、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2.多媒体课件:介绍氧气性质、制法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自然现象,如闪电、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氧气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展示氧气的性质。
同时,讲解氧气的制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2.2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2.2化学《氧气》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与燃烧现象有关的一些因素。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二、重点(一)氧气的化学性质(二)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三、难点(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三)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五、仪器、药品(一)仪器:多媒体、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火柴、小木条、药匙(二)药品:木炭、硫、细铁丝、氧气、澄清石灰水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上台]回答问题。
[学生]里面有一个瓶子,瓶子里什么都没有?[学生]有的,是空气。
(是氧气)[学生]不是,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是一种混合物。
空气的体积分数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复习上个课题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忆并回答:物理性质是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解性。
[学生] 观察、讨论,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回答(别的学生补充)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3氧气比空气重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备和应用;2.能力目标:能用实验方法验证氧气的存在,能够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一定的应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1.示范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方法;2.归纳法: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交互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氧气实验。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 2.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燃烧性、导电性等; 3. 氧气的制备:氧气的物理制备和化学制备; 4. 氧气的应用:氧气的工业应用和生活应用。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 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介绍氧气和空气中氧气的比例。
1. 注意听讲,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2.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氧气和空气中氧气的比例。
拓展1. 播放有关氧气应用的视频,引导学生拓宽视野;2.分享有关氧气应用的小故事。
1. 观看有关氧气应用的视频,可以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听故事,了解氧气在生物的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发放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制备和应用。
1. 观看实验演示,静观其变,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自主学习氧气的制备和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讨论1. 引导学生采用活动一起探究氧气的应用,发散思维;2. 老师与学生互动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1. 将氧气应用结合生活,一起讨论氧气的作用;2. 和老师一起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既能学到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确保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作业形式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作业难度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效果。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等方面。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新课内容:
(1)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讲解氧气的化学式、分子构成,介绍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实验室制取氧气: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制备方法。
(3)收集、验满和储存氧气:讲解收集、验满和储存氧气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分析错误原因,给出正确答案。
4.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撰写小论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氧气 教案

《氧气》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规范描述的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物质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
增加实验的可视性。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氧气的第一课时,涉及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内容。
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化学性质定义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初步了解,但具体到某一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明白如何判断和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教学难点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策略1.教法本课题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提出问题法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氧气课题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描述纪实部分和理论部分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教学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经验证明,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
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
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导入二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演示]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化学性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提问]如何检验氧气?[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演示]实验23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
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
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
−点燃二氧化硫硫+氧气−−→[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点燃二氧化碳碳+氧气−−→[演示]实验2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提问]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2.火柴起什么作用?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回答]1.防止集气瓶被炸裂。
2.引燃。
3.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提问]课本P35讨论部分。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
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氯化锌+氢气(2)锌+盐酸−→(3)氢气+氧气水−氢氧化铁(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分析]上述实验中的①③④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把这一类反应叫氧化反应。
强调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包括“氧气”,但“氧”不等同于“氧气”。
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分析]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结论]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课堂练习]1.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易溶于水B.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C.具有可燃性D.具有氧化性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氧气可以燃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C.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氧化过程D.人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多越好3.在下列变化中:−氢氧化钙A.氧化钙+水−→−氢气+氧气B.水−→−气五氧化二磷C.磷+氧−→−水+二氧化碳D.石蜡+氧气−→(1)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3)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植物呼吸B.食物腐烂C.铁生锈D.硫燃烧答案:1.C 2.C 3.(1)AC (2)CD (3)C 4.D[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了解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活泼。
另外,我们通过具体反应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
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氧气⎪⎪⎪⎪⎪⎩⎪⎪⎪⎪⎪⎨⎧⎪⎭⎪⎬⎫⎪⎪⎩⎪⎪⎨⎧−−→−+−−→−+−−→−+⎪⎪⎩⎪⎪⎨⎧又是氧化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四氧化三铁氧气铁二氧化碳氧气碳二氧化硫氧气硫化学性质有三态变化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无色无味气体通常状况下物理性质点燃点燃点燃,, 布置作业1.上册课本P 36习题 1、2、3、42.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火箭燃料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氧化汞−−→−加热加热汞+氧气B.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C.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D.蜡+氧气二氧化碳+水4.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右图所示,当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瓶中,木条复燃,而且在甲中燃烧比乙中更旺更持久。
上述实验证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答案:2.D 3.B 4.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后,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备课资料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都只是物质变化的一种类型。
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加深理解:物理变化通常应指物质仅改变其物理性质(如聚集状态、密度、溶解性、电导率等等),而不改变其分子(或晶体)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则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特征均发生改变的变化。
换句话说,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化成为化学组成、性质和特征与原来都不相同的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变化。
由于对物质晶体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原子—分子论的局限性。
实际上物质并非都由分子组成。
因此,在中学讨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和区别时,不应局限于“原物质的分子是否变化”上,而应扩大到“原物质是否变成别的物质”这一范围。
实际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机体的变化乃至人的思维都属于物质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
任何一种高级运动形式都必然地联系或包含着相应的低级运动形式。
这里之所以只提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其用意在于使学生在学过一些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两种变化概念的建立和区分,加深对“化学”的定义和其研究对象的认识。
物质变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将生产、生活里或自然界里所发生的变化截然地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十分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