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复兴
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海上丝绸之路作文
【篇一:我的家乡——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炎炎夏日,烈日当头。
作为一个在外读书的泉州人,我们深感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需要,泉州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当中,显得如此黯淡无光,不论是优雅婉约的南音梨园,还是铿锵振振的高甲木偶,他们在民间的舞台已经大量萎缩,似乎只能在申报世遗、展示城市名片的时候会被当作牌子拿出来举一举,喧哗过后它们仍然寂寂无声地隐退市井,难得抛头露面了。
作为一个泉州人,我们为家乡高速发展的经济而骄傲,但是我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根源,是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没有了文化作为根基,就犹如一个空中楼阁,正是因为这个家乡情结激起了我们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也因此我们选择了泉州——我们的故乡,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弘扬作为我们的实践课题,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
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能激起家乡的青年人对于家乡文化的重视。
泉州是一个有着浓厚民风民俗的古老城市。
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这是泉州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
众多文化广博而无争地并存于泉州,是我们泉州人的骄傲!
【篇二:追寻海上丝绸之路】。
游古迹六圣塔有感作文六年级

游古迹六圣塔有感一年前的7月25日下午,当“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石狮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3处遗产点现场锣鼓喧天,各项非遗文化展演节目轮番上演。
在六胜塔公园广场,莲东女子舞龙队进行舞龙表演,石狮市武术协会(太极拳)200名太极拳爱好者进行太极拳、剑、扇表演,市民群众欢天喜地庆祝家乡申遗成功。
作为古泉州湾的航标,六胜塔已在石狮石湖海岸默默伫立近千年。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通商番国的船只从脚下经过,异域装扮的番人穿梭来往;见证了泉州湾海外交通的盛衰往复,一座现代化的深水港口在身边崛起。
百川归海,汪洋放波,一碧万顷,鸥翔鳞集。
六胜塔,这座古塔屹立于石湖金钗山之巅,古时塔上层层缀满灯笼,作为泉州港江海交汇处的主航道航标塔,迎送着各国的远洋轮船,照亮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六胜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
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一块“花带碑”,刻着“万寿宝塔”四个字,右偏旁则刻着“至元丙子腊月立”(1336年12月),“檀樾锦江凌恢甫建”等字样。
民间相传,凌恢甫是从事海运的富商,建造六胜塔作为海舶出入日湖港的航标。
今观六胜塔,系浑体花岗岩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建筑,八角五层,通高约36米。
其外形与结构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每层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雕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神”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雕刻形态逼真,技艺精湛。
六胜塔饱经风霜,犹如一支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
作为泉州湾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六胜塔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见证了泉州航海设施建设的成就、航海技术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盛。
昔日海丝古港,今朝港口新城。
在泉州中心环湾发展的背景下,石狮蚶江片区已纳入大泉州环湾中心城发展格局。
关于描写丝绸之路作文500字(通用20篇)

描写丝绸之路作文500字要想写好作文,优秀的题材是少不了的,所以平常要多少读书,多看看作文,积累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丝绸之路作文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丝绸之路作文500字篇1“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闯唐汉风”,想到这句诗,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因为他为我们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西汉时期,因为匈奴在地方城下搞破坏,汉武帝就派了张骞去出使西域,这是为了去西域那的月氏国和他们联合起来攻打匈奴。
他的出使共分为两次,第一次在途中被匈奴人关了十几年,最后趁混乱逃了出来,也和月氏国没有达成一心;第二次他带了一些货物准备送给月氏国,也便和月氏国联合起来把匈奴打退。
第二次出使西域使汉朝知道了西域的很多事情,促进两城之间的友好往来。
其实,我们现在吃的石榴就是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发现的,它酸甜可口,还可以解渴。
自从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中国及中亚和欧洲的交易更加丰富便利,中国的丝绸、绫、缎、娟等丝织品都源源不断地往其他国家运,使我们的产量有所提高,也可以得到一些从欧洲、希腊那里的东西,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他国家的事情,也有了更好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保留下来,而现在,大家也一直在推广“一带一路”计划,这是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这是一个贸易文化发展的渠道。
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张骞给我们将各国连成一家的“长龙”,他不辱使命,坚强奋战,也有了这条伟大的道路。
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我们要做好现在的事情,共建美好家园。
描写丝绸之路作文500字篇2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为《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内容,略写了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栩栩如生,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
详写了在公元前115年的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张骞的副使带着中国的产品和文化来到了安息国,从此与其它地区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进了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让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尤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致辞全文

尤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致辞全文2月11日,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以下是致辞的全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XX年2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各方的朋友们相聚古城泉州,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商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在此,我代表东道主福建省,向莅临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拓海开洋、艰涉鲸波,携手共创了连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条海路上,沿线国家之间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对经济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
同时也证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和平友好的合作与对话,实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是最佳的也是可行的选择。
XX 年10月,中国xxxx提出了与海丝沿线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福建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前第1 页共7 页期,郑和从福州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中,福州、厦门占了其中之二。
这种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
海丝精神融入福建省高校思修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海丝精神融入福建省高校思修课教学的现实路径周超(华侨大学学生处,厦门361021)摘要:海丝精神含括了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海洋精神,互学互鉴、尚新图变的人文精神,以及重商务实、崇祖怀乡的地域精神,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高校思修课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要任,引入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传统要素,有利于拓宽授课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福建省高校可从转变线下教学模式、搭建线上教育平台、重视课下实践教育三个方面促进海丝精神与思修课有机融合。
关键词:海丝精神;思修课;教学;福建省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93(2021)01-0061-04海上丝绸之路融汇了中华民族与外来文明的优良品德,沉淀积累下独特的海丝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作为培养思想品格、健全法律意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阵地,在当前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多元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思修课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吸纳海丝精神为例的中国民族精神瑰宝,提升福建省高校思修课的实效性、推动思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新世纪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海丝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福建泉州,同时泉州也是海丝文化的发源地。
从地缘性角度上看,海丝文化不仅以泉州本土的闽南文化作为基因标本,还融合吸收了中原文明、海洋文明以及外来宗教习俗等多元文化的精粹。
m这种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时代先进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时空二维体系中逐渐孕育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内核的海丝精神,并具体表现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不单是海上商贸发展之路,更是中国与世界文明沟通、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
古代浙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调研

古代浙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调研作者:蒋丽萍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摘要】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立足于时代新起点,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举措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为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动力。
宁波从古至今一直是浙东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历史的洗礼下,古代浙东地区也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本文对古代浙东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以求为古代浙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论据。
【关键词】古代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本文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下,顺应潮流以发掘、宏扬和传承古代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古代浙东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宁波、舟山、绍兴、台州)作为研究叙述对象,对古代浙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文化遗产进行分析,以求实现其现实价值。
一、古代浙东地区的海丝文化遗产调研的背景丝绸之路是连结中国与世界的动脉,寻觅历史的轨迹,不难发现,陆上与海上丝路在促进中外文化融合、增进友谊、推动世界文明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现如今,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时代的要求。
唐宋海丝的鼎盛使得东南亚地区成为了其重要环节,浙东毗邻东海,海上交通便利,岁月的积淀,浙东地区留下了许多相关文化遗产。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深得社会关注,浙东海丝文化因其悠久的历史及其独特的变化特点,而备受专家与学者的青睐。
21世纪,古代浙东地区海丝文化遗产研究热度不断攀高,在学科领域及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硕果。
经查,国内学者对海丝的研究专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古代海丝历史发展概况的论述及对新世纪海丝战略构想的研究著作,如陈高华等人所著的《海上丝绸之路》、黄茂兴的《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等。
二是对海丝专题性研究,如林士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海港—明州》等。
前人研究硕果累累,本文以古代浙东为地域切入点,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海丝文化征文(精选5篇)

海丝文化征文海丝文化征文(精选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征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
为了让您在写征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丝文化征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丝文化征文篇1万众瞩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今天在泉州开幕。
研讨会将举办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泉州特地为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海内外宾客,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千年以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海丝”遗迹依然随处可见。
出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开始实施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一体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以“海丝文化”为重点的“泉州文化”。
2001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泉州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修缮和整治外,还先后举办了多个大型国际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海丝文化”成为泉州灿烂的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提高“海丝”知名度,从2002年起,泉州多次成功举办海丝文化节、国际木偶节、南音大会唱、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等。
2003年秋冬,在文化部的组织下,由泉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周——海丝泉州文化节”还远涉重洋,前往中东地区科威特等国,成功地进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轰动。
泉州的“海丝文化”绚丽多彩: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灿烂的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传统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泉州: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作者:王丽郑智维郭文治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5期“先行区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互动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中央层面的认可。
”本刊记者王丽郑智维郭文治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一带一路”,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建设,成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明确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将泉州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那么,面对“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泉州将如何定位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泉州市市长郑新聪有着明确的思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是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交汇交融之地。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到泉州考察,认定中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泉州是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何谈及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总能吸引外界的关注?郑新聪表示,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内在关联。
“泉州有3个文化头衔,一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三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这3个头衔的获得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都得益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各种商品在泉州汇集交易,各个民族在泉州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文化在泉州和谐共生,泉州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如今,中央做出“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部署,泉州立足历史优势和现实基础,充分借助历史符号做现代事情,顺势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构想,这也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先行区打下良好基础一年多前,泉州就已经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构想,这一定位前不久得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