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稻田养鱼的几点思考
山区稻鱼生态种养探讨

呈黄绿色,透明度在35cm左右,过肥时通过换水调节水质,或用生物药物调节。
(3)及时增氧。
养殖高峰期,鱼体总重量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而阴雨天,光照不足的时候,水中溶氧量不足,小于3mg/L时,应及时开启增氧设备,药物增加水体溶氧,防止浮头现象发生。
(4)加强巡塘工作。
及早发现鱼病,及时应对及时治疗,也是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
五、及时捕劳上市四季分明的养殖区域,秋末气温、水温渐渐降低,罗非鱼生长速度也越来越慢,低于10℃时就会带来损失。
有温水池塘的可并塘管理,没有条件的应适时捕劳上市。
(通联:715100,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北环路3号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水产工作站手机:153****2980)○江秀春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互惠共生的原理,通过修建田间工程设施,在种植水稻的田中同时套养鱼类,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是近年发展稻田养鱼新耕作体系,为提高我县山区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绿色无公害、低碳环保种养业。
现就在海拔500米的新桥乡岭下村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基本情况:连片30亩稻田,光照条件好,水源充足,无污染,且排灌方便,防洪能力强、土质为沙壤土,保水保肥。
2.田间工程(1)田埂制作:田埂加高至40cm-50cm,顶宽30cm,埂上可种2行田埂豆。
(2)坑沟开挖:秋收后沿稻田水源边挖一个深1-1.5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鱼坑,鱼坑和主沟要求占田块面积的10%以内。
鱼坑与大田间筑一条小畦(供种植瓜、果、豆),畦垄中开几个进出口与鱼沟相通。
主沟要求宽80-100cm,深80-100cm,沟旁边筑一2020-5--29高20cm的小田埂,埂两边各密植一行水稻。
小沟在插秧后20天,根据田块大小,每隔15-20m挖成“+”或“井”、“丰”字形,宽40cm,深30cm,与大沟相通。
沟中禾苗往两边移植。
(3)进、排水口:进水口最好开在鱼坑的头端,宽度30cm,底尽量高出田面。
浅谈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要点

浅谈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要点一、水稻与鱼类的相容性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稻田养鱼在形式上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并且养鱼有助于减少稻田中的害虫数量。
稻田的原位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了繁殖和生长的良好条件。
稻田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在光照、水分和氧气等方面满足了鱼类的生长需求,从而使稻田与鱼类的共生成为了一种可能。
二、适宜鱼类的选择在进行稻田生态养鱼的时候,首先要根据稻田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来选择适宜鱼类。
通常来说,对于一般的水稻田来说,草鱼和鲫鱼是两种适宜养殖的鱼类。
这两种鱼类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能够适应稻田的水质环境,并且对水稻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它们也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食用鱼类,可以为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三、鱼塘水的管理稻田养鱼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鱼塘水的管理。
鱼塘水的管理对于鱼类的生长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保证鱼塘水的清洁和充氧,稻田水稻和鱼类是通过水来共生的,如果水质不好就会对两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要保证鱼塘水的清洁,适时排放污水,定期对鱼塘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要适时添加有机肥料,增加水中的营养物质,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
还要注意饲料的投放量和频率,保证鱼类的食量和生长需求。
四、合理稻田布局在稻田生态养鱼中,合理的稻田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合理选择养殖区域,通常来说,适宜养鱼的稻田应在阳光充足、气候湿润的地区,这样对于鱼类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要保证养鱼水体与水稻田的连接,鱼类需要在水稻田中寻找栖身之所,而水稻根系也可以为鱼类提供庇护。
要合理规划水稻的栽种密度,适当放宽水稻的栽种密度,以便为鱼类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疏浚。
五、保障鱼类生命安全在稻田生态养鱼中,为了保障鱼类的生命安全,必须注意防止捕食和预防疾病。
一方面,要加强对稻田的防护工作,防止外来的捕食动物侵入到鱼塘中。
要加强对鱼类的疫病防控,对于鱼类疾病的预防要及时科学的药物防治,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稻田养鱼是一种以稻田为基础,对水环境进行调控,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养殖鱼类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在水稻区域的农业中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友好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论述稻田养鱼模式的应用特点及其思考。
一、应用特点1.水质生态环境好稻田养鱼模式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平衡,稻米秸秆能为鱼类提供营养,泥沙、浮游生物和水中悬浮微粒等可供鱼类觅食,有机质的消化和分解,使水质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及疾病的预防,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养鱼的生态系统可以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生态环保稻田养鱼模式采用生态循环经济的方式,融合了水、土、光、气四要素,形成稻田生态系统,生态友好,互为补充,能够调节稻田的生态系统,使稻田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保护。
同时,稻田养鱼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养殖业的污染,同时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实现农业增效在稻田中养殖鱼类,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维护稻田生态环境。
在稻田中养鱼模式下,鱼类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少了农民的农事投入,并能够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力,在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思考1.加强技术支持稻田养鱼模式的成功与否,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需要农业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需要进行肥料、水质、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控制和监测。
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技术支持,提供高品质的技术服务,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管理稻田养鱼,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2.规范管理稻田养鱼模式需要有明确的养殖管理规范,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和教育,实行科学的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禁止过度捕捞,有效控制养殖密度,保证鱼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避免养殖过程中对稻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的两大利益上达到平衡。
3.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广稻田养鱼模式的重要环节,相关政策应当对稻田养鱼经营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给予涉农贷款和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补贴等方面也应当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和养殖户参与到稻田养鱼产业链中,激发推广稻田养鱼模式的积极性。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稻田养鱼是指在农田中,以鱼类为主体,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采用清洁养殖技术,实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效益。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许多田地由于生产周期短、作物生长有限等原因导致了耕种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
但是,稻田养鱼可以利用田间水、种植鱼草共生,实现一块田地多重收益,利用土地之余,还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
二、推动种养结合,提高生产效益。
新时代下的农业生产已经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转变,而种养结合模式正是适应时代趋势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在同一田块种植多种作物,充分发挥农产品的互补性,提高总体生产效益。
三、绿色环保,安全食品。
稻田养鱼采用清洁养殖技术,鱼、菜、稻之间协调,形成生态循环。
农田养殖取代了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可以将动物粪便和饲料残渣的养分直接输入陆地,不仅能够减少养殖排污,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所产出的食品存在质量保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不妨可以从源头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应鼓励和支持稻田养鱼的发展,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设施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其次,在生产层面上,需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科学计划、生产组织、施肥管理、生物防治、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稻田养鱼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最后,在市场层面上,应鼓励稻田养鱼生产者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对接’,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稻田养鱼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拓宽市场,提高销售收益。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推广稻田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稻田养鱼是一种集农田和养殖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它是以稻田为基础,将鱼类和水稻结合种养,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互补优势,实现农田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稻田养鱼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质量,还增加了鱼类的产量和养殖效益,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稻田养鱼模式还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特点,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稻田养鱼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稻田作为养鱼的载体,通过稻田内的生态环境构建,实现稻田、鱼类、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的共生共利。
稻田养鱼的应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够实现农业产业闭合循环。
稻田养鱼模式以稻鱼共生为基础,在鱼粪和鱼饲料的肥料作用下,水稻的养分供应得到充足保障。
水稻的秸秆和鱼塘的残渣也可作为鱼饲料,实现了稻鱼共生的良好循环。
这种农田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依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稻田养鱼模式将水稻和鱼类种植充分整合,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在鱼塘中放养适宜数量的鱼类,可以利用鱼类的浮游生物摄食和排泄来减少水稻田中的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鱼的粪便和尿液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提供养分,进一步促进水稻的生长。
这种生态共生关系的架构,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增加了鱼类的产量和养殖效益,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
3. 促进水土环境的改善。
稻田养鱼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水稻田的水土环境。
一方面,鱼类可以起到除草和吃害虫的作用,降低水稻田的杂草和虫害发生率。
在放养鱼类的由于鱼类和水稻植株之间的共生关系,水体中的养分会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和水体污染。
稻田养鱼模式能够提高水体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改善了水稻田的生态环境。
4. 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就业机会。
稻田养鱼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多种收入来源。
一方面,鱼类的种养和销售可以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稻田养鱼模式的发展还催生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如饲料加工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为当地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时期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相关思考

新时期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相关思考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养鱼相结合的革新性养殖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稻田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养活一定数量的鱼类。
在新时期,面对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问题,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
在应用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关注水稻产量与鱼类养殖的关系。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对其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推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粮食需求,合理安排养鱼数量和养鱼的种类,切实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加强管理和培训。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农民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短板。
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确保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在新时期也需要注重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效率和可行性。
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和选育鱼类品种,提高其适应稻田环境的能力;可以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稻田的生态环境进行远程监测和评估等。
科技创新能够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在新时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水稻产量与鱼类养殖的关系、管理和培训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

关于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稻田养鱼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稻田养鱼模式通常是将鱼群引入水稻田中,利用田中的水体和稻田生态系统提供的水质、饵料等资源,同时也能利用鱼粪和鱼类死亡产生的有机物质来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实现水稻和养鱼的良性循环。
稻田养鱼模式的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稻田养鱼使得水稻田和养鱼能够共同利用水质、养分等资源,节约了土地利用面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
2.生态循环,保护环境。
稻田养鱼将水稻田和养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充分利用鱼类粪便等有机物质,使其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3.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稻田养鱼能够提供额外的养殖收入,对农民来说是一种经济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稻田养鱼模式的应用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饲料来源及饲养技术的问题。
稻田养鱼需要合理选择饲料,如何合理利用田间作物残余物、水中水生生物等作为饲料,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饲养管理,是影响稻田养鱼效果的重要因素。
2.水稻和鱼类配套生长的相关性。
稻田养鱼模式中,鱼类对水稻的生长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如何选择适宜的鱼种,控制鱼群密度,从而实现水稻和鱼类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3.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稳定问题。
稻田养鱼需要维持田间的生态系统平衡,如何避免因养鱼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病虫害问题,保持田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是稻田养鱼的一个重要挑战。
稻田养鱼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应用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技术和管理,提高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实践中解决相应的问题,以实现稻田养鱼模式的最大效益。
新时期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相关思考

新时期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相关思考一、生态方面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是一种循环农业系统,可以实现稻田与养鱼之间的生态互动和资源协调利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通常需要将水面面积划分出来才能进行养殖,这就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而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将养殖鱼类融入到农作物种植中,与稻田相结合,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减轻土地的负担。
其次,稻田养鱼具有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养鱼的过程中,鱼排泄物会成为稻田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同时,鱼类也能够有效地消灭溪蟹、蚯蚓等害虫,防止害虫的繁殖和扩散,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稻田养鱼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鱼类排泄的废物物质营养对水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提高了稻田中的水质和土壤的肥力,加强土壤的保水性。
同时,水中的微小生物、藻类等生物也会有所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稻田的生态系统平衡。
二、社会方面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稻田生态养鱼可以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不仅可以在农业生产上提高收益,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农民不仅可以从农作物收入中获得收益,同时还可以从养鱼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在稻田养鱼过程中,也需要涉及到养殖技术、饲料加工等种种环节,这也为周边的加工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其次,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农民在利用稻田开展生态养鱼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应用新的技术和知识,增强科技的使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最后,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立稻田养鱼生产的产业链条,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随着稻田生态养鱼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扩大,也能够为农村生产扇形引入更多新型产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方面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不仅具有生态和社会价值,还具有实现经济效益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养殖户传授科学养鱼知识和技术 ,采取多种形式 的技术 培训增加农户科技意识 , 提高养殖技术含量 。以点带面 , 带动周 边农户稻 田养鱼。组织科技人 员编发通俗易懂 的科普材料 , 为农 户进行科学养殖提供技术服务 。 4 做 好产前 、 产 中、 产后服务 做好产前 、产中 、产后服务是促进稻 田养鱼发 展的重要条 件 。首先给养殖 户传授技术 , 统一提供鱼苗 、 饲料做到保证质量 、 合理养殖。产 中做好鱼病 防治 、 饲养管理等技术 咨询服 务。产后 积极为养殖 户提 供市场信息 , 组织产 品销售 , 拓 宽销售渠道 , 及 时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 提高养殖户的养殖 积极性 。 5 . 引导发展稻 田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路子 家一户开 展稻 田养鱼 , 由于零星 分布 、 面 积小 , 形不 成规 模和市场 , 而且养殖成本相对较高 。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 不 利于 稻 田养鱼发展 。所 以, 在有条件的地区 , 组织人员连 片承包 经营 或组织发展稻 田养鱼农 民专业合作社 。由专业合作社提供 技术 指导 , 苗种 、 饲料等统一采购统一供应 , 经过农户养殖后 , 按 合同 规定价格 ,由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 ,这样即保证 了农户利 益, 而且产 品市场竞争 力强 , 还可 以壮 大发展农 民专业合作社 。 使稻田养鱼逐步走上规范化 、 规模化发展 。 6大力宣传稻 田养鱼 , 争取各级政 府的支持 搞好稻 田养鱼的试验 、 示范 、 推广工作 。充分体现 稻 田养鱼 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 , 争取各级 政府 对稻 田养鱼工作的支持 ,为大力发展稻 田养鱼创造有利 的政策 环境和发展环境 , 这也是发展好稻 田养鱼的必备条件 。 三、 小 结 稻 田养鱼是 根据稻鱼共 生的理论 , 遵循 “ 稳粮 增粮 、 增 鱼增 效” 的生产 目标和立体农业模式 。稻 田养鱼提高 了土地 利用率 , 降低了生产成本 , 节省 了劳 力, 可使更 多农村 劳动 力转向其它产 业, 创造效益 。稻 田鱼可为人们提供更多 的蛋 白质食 品 , 改善人 类食物结构 , 解决山区吃鱼难的问题 , 在此基础上推广稻 田养鱼 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 丰富人 民菜篮 子, 满足人 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 高要求 。通过稻田养鱼增加了农 田肥力和降低了病 害发生 , 减少 化肥农药的使用 , 减少环境污染 。另外 , 稻 田养鱼可 以基本 消除 蚊幼 , 减少 蚊虫危害 , 有 利于改善农 村的环境卫 生 , 保障 人民身 体健康 , 发展稻 田养鱼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 益。 稻 田养鱼具有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 提高土地使用率 等“ 五增 五节 ” 的特点 , 对地处高原 山区、 农村人 多地少 , 缺 少经济发展支 柱产业的山区农村来说是有效增加农 民收入 的好 项 目。但 目前 山区多数仍处于初放初养 , 农 户稻 田养鱼养殖效益低 , 与发达地 区相距甚远。 山 区的稻 田养鱼仍有巨大 的发展潜力 。 围绕提高 养 殖水平 、 增 加效益 , 以市场 为 中心 , 加强科 技推 广 , 提高科 技含 量, 增加农民收入。
稻 田养 鱼 的特 点 稻 田养鱼 是根据 稻鱼共生 的理 论把水 稻种植 与水产养殖业 有机 结合起 来的生产模式 , 稻 田养鱼使一 田一用变为一 田多用 , 综合利用 了土地资源 , 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 根据各地 试验和大面 积推 广结果表明 , 稻 田养鱼 可使稻谷产 量增产 5 - 1 0 %, 实 现“ 稻 田养鱼鱼养稻 , 稻谷增产鱼丰收 ” 。 稻 田养鱼经过粗 放粗 养 , 品种 单一的养殖模 式 ,至今已经发展 到了工程化的稻田养鱼和稻 田 化 的生态渔业 , 科技水 平不断提高 取得了较好 的经济 、 社会、 生 态效益 。 目 前推广 的工程化 稻田养鱼在 原来的技术基 础上取得 了更大 的进步 。 它是根据稻鱼共生的理论 , 在此基础 上吸收池塘 养鱼 的先进技术 , 将 池塘养 鱼模式 融于 稻田养鱼 , 促 进物质循 环, 在稳定粮食生产条 件下 , 鱼产 量大幅度提 高 , 单产面 积效益
提供 了良好 的生态 条件。同时 , 稻田鱼对改善人类食品结构 、 增
加蛋 白质食 品、 丰富人 们的菜 篮子 、 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的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 也 降到了农作过 程中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
符合保护环境要求。
二、 发 展 稻 田养 鱼 的 几 点看 法
1 . 认真调查研 究 , 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方案 山区地 理环境特殊 , 地 势起伏悬 殊 , 气候 类型多样 , 而且在 垂直地理 上 , 气候变化较大 , 素有 “ 一 山分四季 , 十里不 同天” 的 气候条件 。因此 , 发展稻 田养鱼必须结 合不 同地区的环境 , 气候 条件 ,制定相应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实施方 案充 分利用各地 区的 自然条件 , 将地 域 自 然优势真正转变成经济优势。 2 . 加强无公 害水产 品生产技术推广 随 着人们生 活水平 的提 高食 品安全 越来 越受到 人们 的关 注, 也成 为产品市场竞争力 的一个 重要因素 , 因而 , 在 大力发展 稻 田养鱼的 同时 ,应加强无公害水产 品知识 的宣传和 无公害水 产品生产技术 推广 , 对生产 中的环境 、 饲料 、 鱼 药等进行 检查和 监测 , 严禁 使用不合格 的饲 料和禁 用药物 , 保 证产 品质 量 , 增强 产品市场竞 争力, 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稻 田养鱼的持续健康发展 。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增加 。经过几 年来 的稻田养鱼实践证明 , 稻田养鱼具有“ 五增五 节” 的特 点 , 即增肥 、 增水 、 增粮 、 增鱼、 增收和 节约 、 节资 、 节肥 、 节约 、 节工的优 良效果 。 还有周期短 、 增效增收 陕的特点 , 通过实
施稻 田养鱼后 , 鱼能 除草 、 吃虫 、 松土 、 施肥等 作用 , 为水 稻生产
科研 ◎水 产渔业
2 0 1 4 年第4 期( 下 半月)
对山区稻 田养鱼的几点思考
和鑫林
( 维 西县 农 科 局 水产 站 。 云南 维 西 6 7 4 6 0 0 )
【 摘 要】 山区稻 田养鱼养殖效益低 , 与发达地 区相距甚远 。 稻 田养鱼仍有 巨大的发展潜 力。 围绕提 高养殖水平、 增加效益 , 以市场 为中心, 加 强科技推广 , 提 高科技含量 ,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增加农 民收入具有重要 作用。 【 关键 词】 山区稻 田养鱼 几点思考
【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6 . 4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3 — 1 6 5 0( 2 0 1 4 ) 0 4 一 ( ) 2 8 8 — 0 1 3做 好 技术 培 训和 指 导 工 作
大 多数山区农村存 在着人 多地 少 , 土地 贫瘠 , 科技 意识差 , 科技发 展水平底缺 乏经济发 展支柱产业等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 相对 落后 , 也是全 面实现 建设小康社 会重要制药因素。因此 , 发 展农村 经济 、 农业生产 、 增加农民收入 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 点。而解 决好农业 、 农村和农民问题 , 农民能否实现有效增收又 是三者 中的重中之 重 , 是 推进农 村实现 小康社 会建设的重要环 节 。实践证 明 , 稻田养鱼对增 加农民收入 , 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 是一项实现农民增收短 、 平、 快项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