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亮相清华艺博

合集下载

京华老名士 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故居寻迹

京华老名士 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故居寻迹

京华老名士收藏第一张伯驹故居寻迹张伯驹(1898年—1982年),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弓弦胡同1号院1927年,张伯驹到北京琉璃厂闲逛,在一家古玩店,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横幅——“丛碧山房”,一见倾心。

张伯驹具有很深的书法造诣,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件作品竟然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他决定买下此字。

从此,张伯驹爱上了收藏,并自号“丛碧”,还将当时所住的弓弦胡同1号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

“丛碧山房”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宅院,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住所,宅院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整座宅院精巧中不失大气。

据说慈禧太后还曾亲来此地,并对宅院大加称赞。

解放后,这里成为北京图书馆的宿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宅院被拆除,盖起了楼房。

如今弓弦胡同1号院已不复存在。

弓弦胡同1号院为人所熟知,则是因为张伯驹为收购《游春图》,而将其变卖一事。

《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距今14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运笔精到,意趣无限,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

被书画界奉为“国宝中的国宝”。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时,曾经携带了一大批皇宫所藏的历代书画精品。

他到伪满洲国当皇帝时,亦将这些书画中的极品带到了东北。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被俘,混乱中他所携带的大批字画散失民间。

北京古董商马霁川等人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溥仪遗落的精品字画,其中就有这幅《游春图》。

1946年,张伯驹得到消息,马霁川欲将《游春图》卖往海外。

张伯驹听后,怒不可遏。

马霁川深知《游春图》的价值,更知道张伯驹是最好不过的买主,于是向张伯驹提出了高达800两黄金的要价。

然而这十几年来,因为收藏,张伯驹已耗尽万贯家财。

此前,他刚以110两黄金买了范仲淹的《道服赞》。

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来到故宫博物院,建议院方收购此画,归国家所有。

几日过去,故宫并没有回应。

迫不得已,张伯驹来到琉璃厂,散布有关《游春图》要卖给洋人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交出《平复帖》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交出《平复帖》

龙源期刊网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交出《平复帖》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3期张伯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

他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初是出于爱好,后来则是为了保护重要文物不外流。

为了收购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不惜花费重金,变卖家产,甚至四处借贷。

1956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从30年的收藏中选出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等8件精品,无偿捐献给国家。

国家特颁发“褒奖状”给张伯驹夫妇,表彰其对文物保护与捐献的卓著贡献。

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平复帖》是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参观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时遇到的,这件作品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草书,古朴之貌,实为传世书法所未有。

前有白绢墨笔题签,笔法风格与《万岁通天帖》中每家帖前小字标题相似,显然这是唐人所题。

唐人题签旁边又有宋徽宗用泥金所书的瘦金体题签,下押双龙小玺。

另外画面上有“宣和”、“政和”等历代的收藏印记。

张伯驹可谓一见倾心,然后便托古董商人韩某向《平复帖》的主人末代王孙溥儒询问转让价格。

溥儒开价银元20万。

当时张伯驹没有那么多钱,只好作罢。

但是心有不甘,想想在这之前,溥儒所藏的唐人韩幹画作《照夜白图》被日本人买走,而后又转手卖给了英国古董商人戴维德,自此流失海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又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购得)。

后来,张伯驹又请张大千向溥儒说合,愿以六万大洋求购。

但溥儒的回复依然是要价20万元,又作罢。

1937年腊月,溥儒母亲去世。

当张伯驹得知溥儒为母治丧急需用钱的消息后,便拜托傅增湘促成收购《平复帖》的事情。

张伯驹也不想乘人之危,就表示“溥先生急用钱,我可帮助一万元,《平复帖》权当抵押之物”。

没想到,溥儒的意思是不用抵押了,直接要价四万大洋。

如此三次求购,《平复帖》终于到了张伯驹手中。

而后,为了躲避日本人对这件宝物的觊觎,他携家人南逃,《平复帖》被他缝入衣服,片刻不离身。

艺苑宗师张伯驹

艺苑宗师张伯驹

艺苑宗师张伯驹—— 王爱民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市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被过继给张镇芳。

人文中原·先贤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

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交情更深一步。

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

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

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家人希望张伯驹走仕途或者经商,但他偏偏酷爱书画。

由于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文观止》张伯驹耳熟能详;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二十多岁时便已读了两遍;唐诗宋词,他能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

从三十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正是这种对书画的热爱,促使他后来散尽家财,成为大收藏家。

1927年夏季的一天,张伯驹徜徉于北京琉璃厂古玩画铺,收藏了他的第一件文物珍品——康熙皇帝御笔《丛碧山房》横幅。

当时,这幅墨宝挂在墙上已有一段时日,但无人问津。

因为传世的康熙御笔普遍,笔墨沉着厚实,充满阳刚之美。

而这幅飘逸秀丽,一反以往的风格。

但张伯驹认定这是真迹。

他认为,一个人兴致所致,也许会导致字体的变化,但其中神韵不会变,这就需要认真辨别。

张伯驹仔细查看落款和印章后,就把这条横幅买了下来。

从此,他起字“丛碧”,自命宅院为“丛碧山房”。

张伯驹收藏书画不为赚钱,完全出于兴趣爱好。

1924年10月,末代皇帝溥仪等清室人员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带到天津,后再被携带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民间。

不久后,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的书法鉴藏与捐献

张伯驹的书法鉴藏与捐献
早期收藏以清代书法为主,逐渐扩展至明、元、宋、唐等各代书法。
中晚期张伯驹的书法鉴藏品种类繁多,包括名家的手稿、题跋、信札等。
丰富藏品
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力逐渐提高,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收藏心态
在鉴藏过程中,张伯驹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学术研究
鉴藏之盛:中晚期收藏经历
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
鼓励对书法史和艺术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
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
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更多的青年书法家和鉴藏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青年人才
启示之远:对当代书法鉴藏与保护的启示
05
张伯驹书法研究与展望
学术背景
张伯驹是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张伯驹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除了书法作品本身,还可以从张伯驹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更全面地了解其书法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致谢与参考文献
01
02
03
04
05
06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传承与弘扬
这些捐赠的作品得以公开展示和研究,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学习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有助于传承
鉴藏与保护
张伯驹的书法鉴藏与捐献行为,反映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和责任感。他不仅关注作品的收藏,更注重它们的保护和传承。
捐献之思: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背景与动机
张伯驹在晚年时期,将其一生所收藏的古代书法珍品,陆续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等机构,其中包括了许多极为稀有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上)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上)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上)
章诒和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 自打反右运动一起头儿,我的父亲(姓章名伯钧,安徽桐城人)就开始琢磨着反右的结局和自己的下场,甚至在他还没有被处理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先把自己处理了一回--让警卫秘书王锁柱把家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召集到东客厅,请他们围着平时吃饭的圆形大餐桌,一一坐下.
【总页数】18页(P17-34)
【作者】章诒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君子之交(中)--张柏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J], 章诒和
2.君子之交(下)--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J], 章诒和
3.张伯驹和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 [J], 蔡登山;
4.君子之交(上)——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J], 章诒和
5.君子之交(下)——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J], 章诒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伯驹与潘素|他捐的传世名作,她画的青山绿水(80幅)

张伯驹与潘素|他捐的传世名作,她画的青山绿水(80幅)

张伯驹与潘素|他捐的传世名作,她画的青山绿水(80幅)他们常常一人作画,一人题字。

他们不仅是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更是患难与共的夫妻。

他们是“天下第一收藏家”张伯驹和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潘素。

张伯驹(1898—1982年)张伯驹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中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官宦子弟,多才多艺张伯驹出生于晚清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张锦芳是晚清廪生,民国二年任众议院议员。

伯父张镇芳先后任直隶总督、河南督军。

所以他们张家在河南项城算是赫赫有名的官宦大家。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博览群书。

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

由于他天资超逸,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诗词、对联等。

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有很深造诣,并著有《中国书法》。

|巨资收藏,无偿捐赠世人最钦佩仰慕的,是张伯驹倾半生心血,收藏传世墨宝,使之不至于流落国外。

他虽然承继了丰厚产业,但经手的好些是国之重珍,售价不菲。

为了筹措巨资,有时也不免一筹莫展,甚至借贷典当。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张伯驹忍痛将弓弦胡同占地十多亩的精美宅院(原为李莲英旧墅)出售21000美金。

加上潘素卖掉珠宝首饰的20两黄金,才使得《游春图》未流出国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经多方努力,张伯驹以4万银元购得,他高兴地将北平寓所命名为平复堂。

1956年,张伯驹将他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一见钟情,一生相随在潘素之前张伯驹已有三房妻妾,张伯驹对潘素一见钟情,那是1935年,潘素二十岁,张伯驹三十七岁。

从此,两人一生沉浮,形影相随。

婚后,张伯驹发现了潘素的绘画天分,不仅大加赞赏,更是着力栽培。

张伯驹和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

张伯驹和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

张伯驹和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作者: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5期说到张伯驹,人们马上想到“民国四公子”,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四公子”。

又和袁克文并称“中州二云”,所谓“中州更有双词客,粉墨登场号二云”。

他号丛碧主人、冻云楼主,而袁克文号寒云主人。

除诗词学家而外,张伯驹还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京剧艺术研究者等身份于一身。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生于1897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

毕业后,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其后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

但他从内心厌倦军队生活,认为当军人是一种耻辱,便不顾双亲和众人的反对,毅然退出军界。

此后,他把兴趣转移到读书,陶冶性情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利用自家的优越条件,在家藏的古典文史书中找到了一方驰骋的天地。

他乐于和文人雅士们交往,经常和他们一起聚会,一起歌吟畅咏,填词作画。

张伯驹首先是个词人,而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

张伯驹30岁开始写词,写作时间长达55年,学者姚平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除沈祖棻等人外,罕有其匹。

其词作情深意厚,天趣盎然,被誉为“词人之词”。

张伯驹的词中写情的不少,但不同于表哥袁寒云的艳情之词是写给无数的欢场女子,张伯驹几乎只写给一位女性,那就是后来成为他终身伴侣的潘素。

潘素原名潘白琴,1915年生,苏州人氏,乃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

但其父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家产被其挥霍一空。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潘素同志在京逝世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潘素同志在京逝世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潘素同志在京逝世
凡吾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Z1
【摘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
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潘素同志,因病医
治无效,于1992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潘素是江苏苏洲人,自幼酷
爱绘画。

在5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一千余幅作品。

她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尤
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是我国著名的
青绿山水画家,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她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懈地
【总页数】1页(P124-124)
【作者】凡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台湾著名画家陈其宽教授在京举办八十回顾展 [J], 秉新
2.我国著名法学家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顾问潘念之同志逝世 [J], 无
3.本刊编委潘明训同志逝世 [J], 温土
4.深切悼念我国杰出的图书情报学家吴尔中同志本刊编委吴尔中同志在京逝世 [J],
5.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张仃在京逝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公关世界 \ PRWORLD
2018年是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12月1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与以往重点呈现张伯驹收藏、捐赠作品展不同的是,
此次展览从张伯驹、潘素的笔墨耕耘、诗文唱和、师友交往等多元角度,
向广大观众详细讲述张伯驹潘素伉俪的艺术人生。

步入展厅,雕塑家孙家钵创作
的张伯驹青年像与晚年像遥相呼应,其间精心布置的张伯驹潘素伉俪旧照仿佛时空隧道,带领观众回望岁
月,感受二人的风雅与高洁。

此次
展览中展出张伯驹潘素伉俪不同时期的书画精品53件,文稿书信60余件,以及师友之间往来的翰墨30余件。

据此次展览执行赵胥介绍,展品全部由长春张伯驹潘素艺术品展示馆收集,其中很多珍贵手稿是首次展出,包括张伯驹为《吉林省
博物馆藏画集》撰写的序言,以及张伯驹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的《杨
婕妤百花图卷》题跋。

张伯驹在词学方面造诣颇深,周汝昌曾评说:
“如以词人之词而论,李后主为首,
张先生为殿,恐怕以后不易再产生
这种真正的词人了。

”其所著《丛碧联语》《金章宗词序》等重要诗词手稿也在此次展览中首次面世。

刘海粟曾评价张伯驹“他是当
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这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
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和潘素是近现代特殊文
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伯驹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

可谓历尽艰辛而
“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亮相清华艺博
艺眼
全球
展览现场
文/
田 呢
张伯驹潘素夫妇在长春参观果园后留影
PRWORLD \ 公关世界
15
艺眼全球
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

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眼光卓绝,魄力宏大。

仅从其自撰的《丛碧书画录》可知,在
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书画
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却涵盖了中国的历代书画史。

其中唐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六件,宋代书画十三件,元代书画十一件,明代书画四十件,清代书画四十七件。

其中,如晋代陆机
《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李白《上阳台帖》、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等,堪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煊赫巨迹。

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动荡,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被贩卖出境,张伯驹为了使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在奔走呼吁的同时,不惜
散尽家财,像《平复帖》《游春图》等作品,都是经张伯驹的努力才免于流落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
驹将所藏书画捐赠国家更显其品格,国难之际以一人之力守护文化命脉,太平之时又将毕生心血奉献国家,其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收藏家,足当民族文化之“峻峰”。

张伯驹的夫人潘素亦雅擅丹青,
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
长于金碧青绿及雪景山水。

潘素在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
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等职。

展厅中可见,《纯是君子卷》
由潘素写兰,竹石则为张伯驹所绘。

《君子之交卷》中张大千写给阔别
三十年的张伯驹“企盼惠临香江,
《风蕙图》 张伯驹
艺眼全球
以慰饥渴……谨呈往复机票
两张,乞偕潘夫人南来,并望
夫人多带大作在港展出,至
为盼切。

”,读来字里行间
情意拳拳。

曾为《君子之交卷》
题跋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
永年表示,张伯驹晚年自成
一家的“鸟羽体”广泛吸收
了各家所长,形成独特风格。

他笔下的梅兰竹菊可谓“其
秀入骨”,这与其个人的深
厚学养密不可分。

潘素的创
作则广采博收,巾帼不让须
眉,两人形成了艺术创作上
的互补。

曾自居“俊才老词人”
的张伯驹的诗词可见功底,
从其往来书信中便可感受到
独特韵致与文化境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
务副馆长杜鹏飞表示,张伯
驹潘素伉俪的人格魅力和文
化修养是全方位的,通过此
次展览的作品,可见传统文
脉的延续。

仲弘曾吟出“大雪压青
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的诗句送给张
伯驹潘素伉俪,相信通过此
次展览,我们不仅能够领略
张伯驹与潘素的丹青神韵,
更能通过学术著述、诗词唱
和与翰墨交谊,体会他们在
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品格
与文化坚守,缅怀与传承民
族文化精神。

《大岭秋色》 潘素
(文章来源:光明融媒)
16公关世界 \ PRWOR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