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鱼治病一些经验

合集下载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
将对常见的淡水鱼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绍。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滑膜虫寄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表现为体表出现白斑、鳃盖红肿、活
动度下降等。

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药浴法: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让患病的鱼浸泡在药浴液中。

药浴时间一般为30分钟,每日重复药浴2-3次,持续3-5天。

2.口服药物:将药物混合到饲料中,让患病的鱼口服,每天2次,持续5-7天。

3.温度法:将水温升高到30℃以上,在4天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温,可有效杀灭寄生虫。

二、霉菌病
3.消毒法:清洗和消毒鱼缸,再加入适量的消毒剂,可以有效消灭霉菌。

三、细菌病
3.注射法:将药物注射到患部或肌肉中,可快速治疗细菌感染。

四、寄生虫病
3.手术法:对于严重寄生虫感染的鱼,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寄生虫完成治疗。

总之,对于不同的疾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饲养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和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提高鱼儿的免疫力,避免再次感染。

鱼正确的用药方法

鱼正确的用药方法

鱼正确的用药方法施用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病的药物主要有卤素类(漂白粉、氯化钠、碘等)、重金属盐类(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氯化铜、重铬酸钾等)、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呱等)、呋喃类(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等)、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中草药(、、大蒜、地锦草、铁苋菜等),以及其他有杀菌作用的孔雀绿和美蓝等染料、生石灰、硫磺、硼砂、高锰酸钾等。

施药方法通常有以下4种:①挂袋(篓)法。

将盛有药物的袋或篓悬挂在鱼池的食台或食场周围水体中,形成药物作用区域,鱼在能忍受的药物浓度范围内,自动地进出该区域而受到药物的作用,以杀死体表和鳃部的病原。

一般用作预防或早期的治疗。

常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挂袋防治草鱼车轮虫病、中华鳋病等,用漂白粉挂篓防治青鱼、草鱼的赤皮病、烂鳃病等。

②浸洗法。

将鱼浸入具有较高浓度药物的容器中,以较短的时间强制给药,从而杀灭鱼体表或鳃部的病原体而对鱼本身无害。

常用食盐2%浓度、呋喃西林20ppm浓度防治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高锰酸钾10~20ppm浓度防治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

③遍洒法。

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即用对某种病原有杀灭效果、而对鱼体本身安全的药物浓度,遍洒鱼池,以杀灭鱼类体表、鳃部和水体中的病原。

使用此法须准确计算池水的体积和用药量。

常用硫酸铜0.5ppmm和硫酸亚铁0.2ppm合剂,治疗车轮虫病、鱼波豆虫病、斜管虫病、中华鳋病等;用大黄2.5~3.75ppm浓度,治疗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晶体敌百虫0.25~0.5ppm浓度治疗指环虫病、鲺病等。

④口服法。

将药物拌在饵料内做成适口颗粒喂鱼,是对内脏器官病的一种药物预防和治疗方法。

常用生大蒜和食盐、磺胺脒防治青鱼、草鱼肠炎,用磺胺噻唑或硫磺粉、碘片合剂防治青鱼球虫病。

⑤注射法如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鱼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治疗草鱼、鲢、鳙亲鱼的打印病和产后受伤等。

18种观赏鱼常见病及治疗(干货)

18种观赏鱼常见病及治疗(干货)

18种观赏鱼常见病及治疗(干货)一、烂鳃病: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

治疗方法:(1)用12.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药浴30分钟。

(2)用12.5ppm的土霉素溶液药浴30分钟。

二、细菌性肠炎:病鱼会停在鱼缸的角落不动、不进食;腹部膨胀,有红斑,肛门突出;肌肉短时间抽搐;粪便呈白色。

治疗方法:(1)将磺胺胍溶解后混到饲料中投喂。

(2)用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溶液进行药浴。

(3)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最好请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三、白皮病(又称白尾病):背鳍、尾鳍(也可能是背鳍加尾鳍的基部)出现小白点,迅速扩散至尾鳍并使其发白、烂掉;病鱼平衡失控,会竖起来上下游动。

治疗方法:用25ppm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药浴30分钟。

鱼缸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四、锚头鳋病:虫体露出的部分会有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的棉絮一般,所以又称为'蓑衣病'。

当你看见鱼的体表有一根根小的白色棍子挂在上面就是了。

治疗方法:第1步,用镊子直接拔除寄生虫。

第2步,用0.3-0.5ppm的敌百虫溶液药浴。

第3步,用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鱼缸。

五、鱼虱病:因为鱼虱破坏鱼的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水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

鱼虱附着于鱼体表面,吸食鱼的血液。

伤口常造成其他细菌类或真菌类的感染。

治疗方法:同于猫头虱病的治疗。

六、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鳍充血、腐烂,掉鳞或烂鳍处会发水霉。

治疗方法:用1%的食盐水或是2ppm的高锰酸钾或是2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泡。

七、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感染部位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感染部位开始呈圆形,后面则呈不规则的斑块,较为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肌肉裸露腐烂等症状。

治疗方法:(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2)特效药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给鱼治病的一些经验~七彩的疾病分类与治疗大全

给鱼治病的一些经验~七彩的疾病分类与治疗大全

给鱼治病的一些经验~七彩的疾病分类与治疗大全养鱼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是水;第二重要的还是水;第三重要的更加是水。

把观察当成习惯,预防放在第一位,才是养好七彩的根本。

很多鱼友,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总是不十分清楚,不知道如何处理,有很多鱼友盲目下药,导致病情恶化,也有很多鱼友不从根本解决,虽然得到暂时的缓解,但过些时候疾病又再发生,往往产生七彩鱼难养的概念.认真分析病因,对症下药,把观察当成习惯,预防放在第一位,才是养好七彩的根本。

要对对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措施作了详细的分析.....先粗略的说一下我给鱼治疗的原则:用药最重要的3点:1、先水后鱼。

有句行话“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对鱼而言,鳃比心脏更重要,就我所见,各种鳃病是引起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先外后内。

先治理外部环境,也就是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与肠道,然后才是对体内即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也就是先治疗各种体表疾病,这也是相对容易治疗的鱼病,然后才通过药饵,注射等方法治疗内脏病。

3、先虫后菌。

寄生虫特别是大型寄生虫对鱼体表有很大的破坏能力,而且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所以会产生各种并发症。

治鱼病的用药方法:1、全箱泼酒法。

(不再详细说明)2、浸洗法。

适合治疗一些没有传染性的病时使用,以保证水族箱的水质和有益细菌。

3、内服法。

我一般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强力粘结剂”使用。

4、挂袋。

把药放在自制的布袋挂在鱼吃食物的地方。

5、注射法。

6、涂沫法。

我将药,如:呋喃粉用棉花加水沫在鱼身上,效果比药沐好许多倍。

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应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

即先检查鱼体外部,再检查鱼体内部;同时每一部位的检查,都是先用肉眼检查(简称目检),然后再用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

检查时应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肠道,这就是“三查”。

1、体表的检查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为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表皮发现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则为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则为水霉病;体表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则为鱼虱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两小时,亮点消失则为小瓜虫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则为卵甲藻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则为锚头鳋病;鱼成群在水表面或缸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为车轮虫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则为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则为白嘴病;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水中时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水有毒所致;鱼体呈弯曲状是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鱼的药物使用方法

鱼的药物使用方法

鱼的药物使用方法泼洒法:泼洒法也叫遍洒法,是用药物防治鱼病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采用对某些病原体有杀灭作用,而对鱼体本身无害的药物,在鱼池中遍洒,达到一定的浓度,以杀灭鱼的体表和鳃部以及水体中的病原体,从而使病情痊愈或好转。

使用泼洒法,首先必须正确地丈量鱼池的面积和水深,计算出池水的体积后,再算出用药量,以一定的形式把药物均匀地泼洒到鱼池中。

易掌握。

但对面积较大的水体,这种方法用药量和劳动量大,造成一定困难。

同时,人畜接触药物机会较多。

浸浴法浸浴法又叫浸洗法,是在一定的容器内配以较高的药物浓度,用较短的时间,强制鱼类受药,从而杀灭鱼体表或鳃部的病原体。

浸浴法通常在鱼种转池或运输前后使用,对一些需要较高药物浓度才能杀灭的病原体,尤应采用此法。

采用浸洗法时,因容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常用容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固定容器,如盆、桶、渔船、箱、帆布篓等,这类容器的体积是固定的,计算好容器中的水体积后,一次放入所需药量,然后将鱼放入浸洗一定时间即可。

如需多次浸洗,则每次浸洗后,要递量添加药物,保持有效浓度。

另一类为微活水容器,通常采用密网箱,可根据鱼的数量,灵活计算水体积,加入所需药量,达到所需浓度,将鱼放入浸洗。

由于网箱内的药液不断地向外渗透而被稀释,因此在浸洗过程中,必须随时补充药物。

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鱼的耐药程度而定,在安全范围内,一般愈长愈好。

此法的优点是使鱼能在短时间内经受高浓度药液的处理,作用较强;容器体积较小,可节省药量。

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容器不同,水温、溶氧、鱼的体质强弱等因素变化较多,如掌握不当,易出事故。

而且此法只限于杀灭鱼体上的病虫害,浸洗后的鱼回塘仍可被感染。

另外,由于浸法时鱼较密集,鱼易受损伤。

鱼生病了怎么办 鱼疾病的治疗方法

鱼生病了怎么办 鱼疾病的治疗方法

鱼生病了怎么办鱼疾病的治疗方法【常见问题】鱼生病了怎么办?【专家解答】在养殖水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时的作出预防的话是很容易差生疾病的,特别是一些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但是万一鱼类发生了常见的疾病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本人就来说说鱼常见的疾病应食盐治疗的方法。

一、浸洗法。

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20分钟,可以治疗鱼类水霉病;用1~3%的食盐水浸洗产卵鱼巢或鱼卵10~20分钟,可预防鱼卵水霉病;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可防治竖鳞病;用3.5%食盐水和1.5%硫酸镁溶液浸洗鱼体15分钟,可防治小瓜虫病;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5分钟,可以防治竖鳞病、烂鳃病、赤皮病、嗜子宫线虫病、鞭毛虫病及纤毛虫病等;用0.5~0.7%的食盐水浸洗鳗鱼苗种,可预防鳃腺炎。

二、全池泼洒法。

每亩一米水深用食盐0.65~0.75公斤兑适量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可防治气泡病;每亩用食盐10公斤加上黄泥10公斤后拌水全池遍洒或每亩一米水深用食盐2.5~5公斤溶水全池遍洒,抢救鱼类浮头;每亩一米水深用食盐10~15公斤溶水泼洒,可治疗白头白嘴病和车轮虫病;用浓度均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竖鳞病、水霉病;鲮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致使其大批死亡时,可用粗盐全塘泼洒,每亩一米水深用粗盐2.5~3.5公斤,一般泼后3天死鱼状况停止。

三、内服法。

常与大蒜合用,每100公斤鱼用食盐、大蒜各0.5公斤做成药饵,连喂7天为一疗程,可防治烂鳃病、肠炎病等;每100公斤草鱼用大蒜头2公斤,先剥去皮,捣烂,加入10公斤米糠、1公斤面粉、1公斤食盐,搅拌均匀后,每天投喂1次,连用5天,可防治草鱼“三病”(即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

【本人总结】以上就是用食盐治疗鱼常见的疾病了,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殖的方法和技术,注意水质的问题,及时的观察,就能够及时的处理鱼的疾病问题。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防治鱼病,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于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法、全池泼洒法、机体浸浴法、挂篓挂袋法、注射给药法、局部涂抹法和间接投药法等。

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全池泼洒法。

此法给药其药效不受养殖动物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溶解均匀和泼洒均匀,所有塘内个体都可接触到药物即可。

二、机体浸浴法。

此法常用于预防鱼类疾病,是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将鱼苗集中在较小容器的水体中,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的药物,强迫养殖动物机体受药,对体表进行消毒处理。

机体浸浴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可以大大降低防治成本,但较为麻烦。

三、内服给药法。

该法又称药饵法。

该法是根据养殖鱼类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饲料摄入鱼类机体,从而鱼类体内发挥防治作用。

此法对于预防鱼类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但使用此法时要注意防止滥用药物和盲目增大用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以及延长用药时间。

- 1 -。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鱼病的预防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

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

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3)工具消毒。

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鱼治病的一些经验~养鱼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是水;第二重要的还是水;第三重要的更加是水。

先粗略的说一下我给鱼治疗的原则:1。

先水后鱼。

有句行话“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对鱼而言,鳃比心脏更重要,就我所见,各种鳃病是引起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先外后内。

先治理外部环境,也就是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与肠道,然后才是对体内即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也就是先治疗各种体表疾病,这也是相对容易治疗的鱼病,然后才通过药饵,注射等方法治疗内脏病。

3。

先虫后菌。

寄生虫特别是大型寄生虫对鱼体表有很大的破坏能力,而且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所以会产生各种并发症。

我向大家说明我治鱼病的用药方法:1。

全箱泼酒法。

(不再详细说明)2。

浸洗法。

适合治疗一些没有传染性的病时使用,以保证水族箱的水质和有益细菌。

3。

内服法。

我一般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适量“强力粘结剂”使用。

4。

挂袋。

把药放在自制的布袋挂在鱼吃食物的地方。

5。

注射法。

6。

涂沫法。

我将药,如:呋喃粉用棉花加水沫在鱼身上,效果比药沐好许多倍。

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应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

即先检查鱼体外部,再检查鱼体内部;同时每一部位的检查,都是先用肉眼检查(简称目检),然后再用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

检查时应着重检查病鱼的体表、鳃、肠道,这就是“三查”。

1.体表的检查据一般经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为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表皮发现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则为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则为水霉病;体表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则为鱼虱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两小时,亮点消失则为小瓜虫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则为卵甲藻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则为锚头鳋病;鱼成群在水表面或缸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为车轮虫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则为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则为白嘴病;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水中时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为水有毒所致;鱼体呈弯曲状是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

2.鳃的检查打开病鱼鳃盖,检查鳃有无异样,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

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则为烂鳃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很可能是鳃霉病或球虫病;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时则为中华鳋病;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则为指环虫病;鳃丝呈紫红并伴有大量黏液则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则为水中缺氧引起泛池所致。

3.内脏的检查打开病鱼的腹部,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肉红色。

若发现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则为出血病;充血发炎且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则是肠炎病;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

根据“三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准确地诊断鱼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正确检疫概念~正确检疫概念近年来,七彩神仙鱼的交流越来越多,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在异地感染上各种各样的病菌,甚至携带寄生虫卵,这些都是不足为怪,极为常见的事情。

但只要能具备正确的隔离检疫概念,绝对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l、隔离检疫的作用为了安全起见,新引进的鱼或展出回来的鱼,不但不能直接放入本来稳定的鱼缸,而且还要将其远离至不同空间(相对你的鱼房)的空缸内来做检疫工作,因它们多数带有病原,即使没有带菌,也必须从事这一工作。

因为一旦带菌,有些菌可藉空气中的水气传染给其它鱼缸内的个体,比如黑死病。

所以隔离检疫是非常必要的步骤。

2、检疫用鱼缸检疫用的鱼缸最好是每缸提供70~80升的水量来供给一只鱼使用,太小的鱼缸或太少的水量,其含氮废物的含量会提升得较快,不利于鱼的休养,进而会影响到康复的速度。

3、检疫用水检疫所用的新水必须经过l…2天曝气、并视气候不同进行适当控温。

不然,鱼在换新水后,因受不了水环境的压迫,本来健康的鱼也会生病甚至死亡。

4、用药窍门有了正确的概念,才不致于使七彩神仙鱼受到药害,用药方式和疗程可大略地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在鱼还没发病之前先杀光体外寄生虫,然后用0.5%的食盐盐浴,此时可用驱虫药驱除体内虫。

杀体外虫需要3天,不用换水,每天可适当补充药物(根据不同品牌的药物说明来定);驱体内虫需要7天,必须每天换水并补充药物。

另一种方式是等到鱼开始发黑了再杀体外寄生虫及防止细菌滋生,每天必须100%全部换水,并重新下药。

检疫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饲养者最好贮备一些:第一类是防止原虫等体外寄生虫滋生的药,如肤吸虫(三代虫)、卵圆鞭毛虫、白点虫(小瓜虫)、车轮虫、口丝虫、斜管虫、鳃吸虫(指环虫)等。

第二类是防止细菌蔓延的药物,如亲水性产气单胞菌、柱状菌等。

第三类是驱除体内寄生虫的药,特别是六鞭毛虫、另外如线虫、条虫等。

病因与预防~一、七彩病因1、水温:水温的突然变化,是造成七彩不适、抵抗力下降,甚至引发疾病的一个重要而又易被忽视的因素。

一般这种情况发生在冬季换水的时候。

一些书上记载换水前后的温差最好不要大于1摄氏度,不然就会引起鱼只的不适反应。

但是据本人实践,如果是换水后的水温高于换水前的,那么一般5摄氏度以内的温差,七彩还是能够承受的。

2、水质:如果单位水体中载鱼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变得恶劣,超过鱼只适应的范围,便可能发病。

如不及时换水,鱼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断累积,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类大量增长,就会令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

3、喂食: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使鱼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致病。

若是饲料霉败变质,更可能使鱼中毒致病。

4、操作:在捞鱼的操作过程中,不慎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是鱼跳落于地上受伤,伤部极易感染。

5、外部病原体:外部病原体进入鱼缸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带入,病鱼用过又没消毒的工具,新购入鱼未经隔离观察就放入原来的鱼群等都能带入病原体。

二、预防措施1、了解热带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使水温、水质符合饲养鱼的要求。

放养密度适当,勤换水和清洗滤棉,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过大,昼夜温差大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温过分升降。

2、保证饲料质量,要按照鱼的食性投饲,饲料要新鲜、清洁、适口,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喂鱼。

投喂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多投、少投,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调整投饲量。

3、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后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

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4、在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用药后用清水洗净,消除残留药性。

或在容器中滴些亚甲基蓝液,使水呈浅蓝色,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隔离检疫。

[推荐]七彩大师们的七彩用药~健康的七彩神仙鱼是每一位饲养者所希望拥有,只有健康的七彩才能充分体现它那绚丽的色彩。

要饲养健康的七彩从挑鱼、检疫到平时的日常管理可谓一环扣一环。

但七彩还是免不了要生病,出现问题后如何处理就是个难题了。

七彩的用药可谓百家百法。

我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指正。

一、七彩得病的表现:1. 七彩神仙鱼的各鳍,是否收缩而没有正常的撑开。

2. 七彩神仙鱼之鱼身(含鳍)是否有破,溃烂或附有类似白雾丝状或白色黏液。

3.七彩神仙鱼之肤色是否正常或稍微暗淡色,色彩表现不太正常。

4.七彩神仙鱼之鳃部是否有过度张开之现象或呼吸急促的样子。

5.七彩神仙鱼的双眼是否明亮有神,或为暗咖啡色或暗黑色。

6.七彩神仙鱼之游动,是否常精神抖擞地昂首正常游动,呼吸顺畅,神态自然。

7.七彩神仙鱼之排泄物是否有异常,是否有白便或拖粪现象。

是否食欲正常。

8、七彩神仙鱼是否有擦身现象。

二、得病的主要因素1、水质的影响:七彩生活在我的鱼缸中,水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七彩的健康。

目前盛行的方式是在裸缸里饲养并投放高污染的汉堡为主。

为了维护水质,不得不采取大量换水,一天不换水都不行。

对七彩而言这是一件令他们紧张的事情。

这样的饲养方式对渔场来说,七彩饲养就是他们的事业重心,再苦也是值得的。

而且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很快解决。

而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您来说实在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七彩的饲养成为挥不去的恶梦。

如果把七彩饲养在水草缸,不仅可以利用水草的作用来清除水中有害物质,降低换水次数,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时间。

这才可以享受七彩之美。

2、温度的影响在七彩的饲养过程中,温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少朋友都认为高温适合七彩饲养。

大我的看法有点不一样。

通过几年的饲养也证明了这一点。

七彩一般温度在28—30度,这个答案适合渔场和以繁殖为主的高手。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不太适合。

为什么。

大家也看过不少资料,七彩的原产地的温度也只有26度。

在高温高氧的情况下,七彩的生长速度会比较快,这样七彩可以尽快达到出售的体型,降低饲养者的风险,而且高温环境中氨的毒性会增加,不得不大量换水,我这样的业余的饲养者,没有必要依据这种违背规律的饲养方式。

我个人认为在七彩饲养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4—26度之间,最好有个早晚的温差,这样可以增强七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但温差不宜超过3度。

3、运输、捞鱼不当的因素在运输过程中不免都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在运输过程的颠簸,鱼的外表很容易受伤,这时鱼得病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捞鱼不当也会造成鱼体受伤。

所以应该尽量避免鱼儿受伤。

4、还有一点是很重要但也会很容易被遗忘的一点。

由于病源大部份是长期潜伏,体内外病原菌和寄生虫类使得鱼只体力衰退,免疫系统的防卫能力下降,才会促使外来的一个的紧迫就可以使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使致病鱼的外表黏大量分泌黏液,形成水中的蛋白质额外增加,所以病鱼的体表是细菌和寄生虫的温床,也是水中额外的氨和二氧化碳的来源,也就是水质的处理系统到了一个临界点,促使细菌大量繁殖、生长。

使鱼缸的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导致鱼儿生病。

所以在我们饲养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质是最关键的。

只要不达到水质的“临界点”几乎可以减少60%的生病机率。

5、最后防治病菌侵入的大关卡即是购买新鱼回来一定要先到隔离区去检疫,由于新鱼在包装中经过长途运送过程,使鱼长时间处在半晕迷状态,鱼体内的保卫细胞及免疫系统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变成抵抗力很差,所以其本身所潜伏的病毒或病原菌及体内体外寄生虫,可能会找机会发作以平行传染给别的正常鱼,所以新鱼如何在隔离区下缸以减少牠的紧迫(stress),及下缸后实行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检疫各有各人的经验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