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跟诊心得
中医疼痛门诊跟师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疼痛门诊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中医疼痛门诊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师,学会医治疼痛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担。
因此,我参加了一些中医疼痛门诊的跟师学习,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疼痛的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更好地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在跟师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一、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要有精准的诊断疼痛在中医理论中分为多种类型,因此在进行疼痛的诊断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体质进行全面准确的辨证论治。
例如,顽固性头痛可能是由于肝阳上亢导致的,而背部酸痛则可能是肝肾不足所致。
因此,要根据不同症状,提出准确的诊断,才能更好地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的选择。
二、针刺是起到快速缓解疼痛的好方法对于急性疼痛,针刺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快速缓解疼痛。
但是,针灸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些老年患者和年轻体质虚弱者,选择了温针,以减轻疼痛感。
而对于年轻人的疼痛,在使用针刺的同时,也需要配合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三、草药的使用是有效治疗疼痛的关键使用草药是中医治疗疼痛时的一部分。
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选用不同的草药,例如草药龙骨、防风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草药的剂量及使用方法对治疗效果也非常重要,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四、注意贴心服务,安抚患者的情绪在治疗疼痛的同时,也要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减少其的负担。
在提供治疗方案的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关注,掌握其情绪的波动,从而提供贴心服务,让患者感到舒适和信任。
最后,我认为中医疼痛门诊跟师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贴心且高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中医师来说,要全面掌握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知识和技术,这样可以让我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名老中医跟诊心得

名老中医跟诊心得一、前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他们的诊疗方法和处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我与一位名老中医合作的经历和心得。
二、背景在我大学期间,我曾经拜师于一位名老中医,跟随他学习了三年,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毕业后,我开始在一家综合性医院工作,并与这位老师保持着联系。
有时候,当我面对疑难杂症时,会向他请教。
三、合作经历1. 患者情况介绍有一次,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来到我的门诊室求治。
她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已经多次就诊于其他医院,但是效果不佳。
我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根据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给予了治疗方案,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2. 请教老师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位患者,我决定向我的老师请教。
我将病史和检查结果告诉了他,并询问他的看法。
他听完后,认为这位患者可能是肝气郁结所致,并且建议我使用一种名为“逍遥散”的中药方。
他还告诉我,这种方子是他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3. 给予中药治疗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给予了这位患者逍遥散中药方,并根据她的症状进行了微调。
同时,我还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了针灸和推拿等辅助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这位患者的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并且食欲也有所恢复。
四、心得体会1. 尊重传统经验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现代医学的趋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学习和交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交流。
通过与名老中医的合作,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并且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五、总结与名老中医合作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中医跟诊心得(5篇)

中医跟诊心得(5篇)中医跟诊心得(5篇)中医跟诊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跟诊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跟诊心得(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跟诊心得篇1中医跟诊心得:揭开中医神奇的奥秘最近我有机会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医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跟诊学习。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次跟诊,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中医的精髓,进一步了解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及其独特的诊断方法。
中医跟诊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息息相关,强调“天人合一”,人的身体与大自然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这种观念对理解疾病的病因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中医诊断方法注重望、闻、问、切,强调医生对患者全面的了解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适应范围。
跟随医师的每一个步骤,我都深感中医的严谨和科学。
从患者的望诊中,医师可以观察患者的气色、舌象、脉象等,推断出患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
而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医师更是能准确地找到穴位,手法娴熟,让人惊叹。
这次跟诊学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阴阳平衡,调养身心。
这种哲学观念不仅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在日常保健、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中,我也深感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更让我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医跟诊心得篇2好的,我可以帮你写一份中医跟诊心得。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跟诊学习。
这次学习让我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6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6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
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
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
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
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
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
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
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千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跟随老师学习中医知识,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并在此分享给大家。
本文将总结12篇中医的跟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 归纳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研究中医理论时,了解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经络系统是由经络、经脉和经穴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
对于中医治疗和调理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激活或调整特定的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
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对于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跟随老师学习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了解了经络与针灸的关系,以及各种常用针刺技巧的应用。
例如,对于经络不通的病症,可以通过针刺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并达到治疗的效果。
同时,我也学到了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掌握中草药的常用种类和应用中草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学习中医期间,我逐渐掌握了中草药的常用种类和应用。
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并能合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中医治疗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草药的选择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4. 了解中医诊断方法与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与望闻问切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舌质,以及听、问病史等方式,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同时,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可以确立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探究中医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脏六腑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名老中医跟诊心得

名老中医跟诊心得引言在传统中医学中,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智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名老中医的跟诊心得,分析其经验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名老中医的特点1.丰富的经验:名老中医通常拥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医疗案例。
2.精准的辨证施治:名老中医在辨证施治上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准确把握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3.持之以恒的学习:名老中医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和理论,保持自我更新。
跟诊过程1.病例收集:名老中医会仔细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
2.辨证施治: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3.用药方案:名老中医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和用量。
4.跟踪观察:名老中医会定期进行跟踪观察,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名老中医的经验启示1.辨证施治:名老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一点对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
2.中西医结合:名老中医擅长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可以借鉴其经验,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学术传承:名老中医通过跟诊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辈医生,并培养新一代的中医学者。
结论名老中医跟诊心得是宝贵的中医学宝藏,通过深入分析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名老中医的跟诊心得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资料•张某某, 某某. (2018). 名老中医的跟诊经验及临床应用探讨. 中医学报, 33(5), 102-105.•李某某, 王某某. (2019). 名老中医的临床特点及跟诊心得. 中医诊疗研究, 22(3), 75-78.。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篇一:本次见习有幸能跟诊到郑老师。
向其学习中医的临床思维,诊断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特点。
郑老师在诊病过程中通过详细的问诊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四诊合参诊治疾病。
对病人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对于我们在跟诊时存在的疑问也耐心解答,加深了我们对中医临床的认识。
在跟诊过程中,通过对老师常用药物的观察,不难发现老师使用寒凉药物居多。
多有清热,解毒,滋阴之品。
当然这样的用药特点是建立在对疾病的准确辩证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老师所言:有是症用是方,不必畏惧寒凉。
“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关系紧密,而所发生的疾病也与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福州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境内群山林立,溪流纵横,地热资源丰富。
而这些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也造就了福州人的湿热体质,所患疾病也多偏属湿热。
湿热为患,久病必虚,长此以往,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这也给疾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诊疗中更应该留心仔细。
要探求疾病的本质,而不可被其外在表现的症状所迷惑。
如跟诊中有些病人表现为呕吐清涎,通常看到此症状都会想到此为胃寒之表现,但再通过问诊可得知病人纳可,食多,舌质红。
苔薄黄。
热性症状偏多,故将其定性为内热盛。
其实,胃阴虚实也可以有口干、舌红、吐涎、易饥的表现,故治疗时应该以清内热为主。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常常还会有脉证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遵从“舍脉从症”的原则,因为症状反映了疾病的本而脉象只是提示了病情复杂,即以症状作为治疗的依据。
对于热病,我们亦须区分虚实,实者清热降火,虚者滋阴降火。
许多人外在有目赤、口臭、咽肿、便秘等“上火”的表现,但是结合其他症状有时可以发现是因为心血虚或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火上炎。
温病认为:湿热为患不可滋阴。
因为滋阴药物,其性滋腻,会助湿,使疾病迁延难愈。
但若疾病的热象更重,滋阴降火亦是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不宜选用过分滋阴的药物。
而应当选取具有清热之功的滋阴之品,如石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跟诊心得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从佛洲回多伦多的飞机,飞机在高空翱翔,我的心又回到跟诊在老师身边的日子里,数周以来,亲眼看到经方出神入化的治病威力,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被老师信手捻来的几味药救回来的笑脸,也看到一桩桩一件件因激素,化疗和手术摧残饱受痛苦而冤枉丢了性命的案例。
肃然惊起,原来中医可以做到如此,暗自庆幸有机会来到桃花岛学到正统的中医。
说来汗颜,学医从医至今十多年,书是翻了几本,病人也看了不少,其实心知肚明,辨证之法实在不通,临证治病,仅凭浅薄经验,乱枪打鸟是无上法宝,以所知一切有效之法并用,以求有效,一旦得效,则以为得法,雕虫小技视为至宝,现在想来无地自容。
入宝岛,岂能空手而归,就把我一些粗浅的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一、知常达变看老师人纪录影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何为正常人,当时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未加重视。
到了老师看诊现场才知道正常人定义的重要。
西方医学为什么拥有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建立了庞大复杂的医学理论,仍然常常会漏诊、误诊,常常不是过度治疗就是更本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被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信息所蒙蔽,因果颠倒,反而忘了什么才是正常人,忽略了人的本能反应,既然不知何为正常,又怎么知道何为不正常,自然动手即错。
大道至简,老师本从于内经的论述制定了正常人的标准,很简单: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4、大便每日晨起一行(肠道功能好)5、小便淡黄一天5-7次、睡时不小便(肾气旺)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反之(阴平阳秘)。
凡此七条,过与不及皆为病象。
天下的疾病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现代医学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立病名足以万计,能治之病却寥寥无几。
反观中医之妙,就在于执简奴繁,关键就是老师所说的读图之法,明白了人的正常之象,异常之处也就了了分明了,犹如高明的修车师傅,只用听就大致知道问题所在。
反身再看曾经学过的中医四诊十问,恍然大悟,原来道在其中。
二、精确诊断,明辩阴阳中医的最高境界唯“阴阳”二字。
所有中医诊断法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分清阴阳。
为此,老师搏缆内经仲景之学及后世诸贤之书,总结归纳,以他高深的功力,为后生诸学建立了精确诊病的法门:1、望法“上工治病,望而知之”,老师的望诊结合了周易之学,“形神气血,五行定位,色位生克,时色推移”是望法的核心。
2、问法“十问”是常法,时医皆知,唯经老师临诊细解,方知其中奥妙,妙不可言。
3、脉法切脉之法源自上古,流传久远,由简而繁,使后学难得其神,而今人多喜以脉诊炫耀,华众取宠。
老师怜悯,化繁为简,脉法关键是:识“四时平人之脉”,辩过与不及,知浮沉迟数、明中空结代,晓附骨阴实之象。
4、触法平常中医以此法为末学,弃而不学,间有知者,亦不全面。
老师的触诊主要有几部分组成:(1)以手测皮温:皮表寒热变化是体内阴阳变化的重要外征,如额及手背应凉,手掌当热,重按手掌至骨可测骨之寒热等;(2)脊椎骨,背俞,经穴,疾病反应点探察,可迅速定位结实,肿瘤,等疾病;(3)腹诊,集合历代经方复诊之大成,直接指导经方的辨证使用;(4)耳诊:耳穴图是中华瑰宝,融诊治于双耳,诊断之时治疗已经开始了。
5、眼诊法倪氏眼诊是老师自创的独门绝学,非亲传实难得其精髓,短短几秒种,竟能从小小眼睛中看出五脏的虚实,确定病之所,邪之性,令人叹为观止,其术合于歧黄之理,与四诊互相印证,可知师查病之细,辨证之准,放眼寰宇无人能出其右。
6、辩阴阳法老师临诊反复强调的“阴阳律”是中医诊断的最高境界,只有深刻领会了内经的阴阳四时变化的道理,气血循环的周天法度,才可能真正掌握阴阳辨证的奥妙。
如此详细周密的诊断法,看似简单,没有复杂的科学仪器,但已经含盖了人体这个“黑箱”所输出的所有信号,哪怕是最微弱的细节也没有忽略。
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真正的中医来讲是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课题。
三、法象天道,扶阳祛邪中医治病的智慧本来自于自然之道。
外观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水与食物;回看人体内,各细胞组织、细菌、病毒和肿瘤一同生活在这个小世界中,其中心脏就是太阳,而肺象如天,脾象如地,肾象如海如湖如河,肝象木。
而那些细菌、病毒和肿瘤就如同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小动物。
太阳(心)的能量,必须依靠天空(肺)中的水气的下降来传递到大地四方(脾),渗透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海(肾)中的水又蒸发回到天空(肺),循环不已,很明显这系统的能源中心是“心”,而能量循环的主要媒介是水,能量之源是“肠胃”。
常态下,阳光灿烂,水道通畅,没有积水积湿,没有阴蔽之所,动物很难生存。
明白了这些道理,经方治病的思路就自然天成了:1、首重阳气,重视护心心主神、主火,是人体所有阳气的源头。
善用麻桂姜附硫磺等阳药,方能行阳助阳壮阳,临危救逆。
2、阴阳谐调,谨护肠胃阴阳失和,必以桂芍等量,一散一收,阴阳平衡之法虚阳上浮,龙牡镇;表阳不固,炮附收脾胃者后天之根,津液之总源,凡攻病之时常须谨护脾胃之津液,参姜枣草是补脾生津的常法。
3、上开玄府,下利水道病在表在肌,以麻桂葛根行阳气、废水从毛孔出、病从汗解病在里在脏,以苓泽术夏等,甘淡渗湿利水,停滞的湿和水气从小便排出,病从下解4、推陈致新,谷道常通病在腑,以硝黄枳朴,通便去实,病从下解5、调和枢机,疏理三焦病在三焦水道,当以柴胡剂和解少阳,疏通水道系统。
6、祛瘀陈挫,血脉通利淤血内停,速以水蛭芒虫桃仁白芍茜草等,活血化瘀通脉7、寒热兼施,补不忘泻病在肠胃与厥阴肝时,常现寒热并结,虚实错杂的复杂形势,治此难症危候,桂附吴萸等温中热药常与芩连石膏等并用以顿挫病势;山药熟地山萸之类合与茯苓丹皮泽泻同施,一补一泻,则五藏满而不实。
归纳而言,经方治病时,最重视救护阳气,阳就是动能,是生命力,阳壮起来了,就代表看不见的机体自然功能在恢复,那么依靠人的自然修复力,疾病当然可以痊愈。
其次重视治水治瘀,积水停湿之处就近疏导,在表汗之,在里下之,去积化瘀保持水道、血脉和谷道通畅。
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通畅了,即使有些小的堵塞停积,短时间的功能异常,是无害于整体的,机体能自然调整,越俎代庖,无病而攻,反而适得其反,挫伤正气。
诊所来得最多的病人是癌症,而且往往是那种历经各种治疗,只乘最后一口气的危重病人。
细观老师处方用药,谨小慎微,反复推敲,每每先护心气,壮心肾之阳,强脾胃,守而待天时,一旦到了病脏的王时,速发重剂猛攻,时机一过,即刻收兵,如此反复拉锯,步步为营,且战且进,快者月余,慢者数月多获奇效。
老师常说,举凡各种肿瘤,不论是骨瘤、脑瘤,还是乳癌,大肠癌,虽然其生长位置不一样,呈现的症状也千差万别,具体辨证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有阳不入阴的表征,即所谓阴实已成。
什么是阴实?就是当身体内局部温度过低动能不足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冷水停积聚集起来,局部压力逐渐升高,正常的津液和热能无力灌注和通过,于是阴实越积越重,肿瘤也越来越大。
既然知道了肿瘤的成因,治癌的基本法则就很明白了:1、断瘤之源让病人停吃一切人工制造的高浓度,高营养的食品,包括奶制品等。
断绝肿瘤的食物来源。
2、以阳制阴阳药能使机体的天然抗病力恢复,如红日在天,阴云自然四散无影3、疏导攻坚甘淡渗利,咸以软坚,把积存的营养攻散,冷水排除,降低病灶的压力。
4、活血化瘀久郁必瘀,久积必瘀,久病必瘀,去瘀则生新,新旧交替,生化之机。
5、常顾胃气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本,也是人抗病力的源泉,胃气不绝,必无性命之忧。
四、药简力专,敢用毒药老师常常开示我们“处方用药,一定要谨守经方法度,经方者经典之方,历经二千余年的印证,疗效确凿可靠,是最强的药了,只要对证,必能一剂知,二剂已。
如果病人吃了经方而无效,绝不是经方的错,一定是你辨证不准,或是药力未到。
”临诊实地看老师处方,常常信手捻来几味药,粗看平淡无奇,细观之则经方之神已在其中。
难怪老师常说,经方不需要背,但要反复体会,了解每一味药的用意和法度,工夫到了,辨证准了,自然而然开出来的就是经方。
治重病危候,药简力专是唯一法门。
观师治病,越重越险的病人,药反而越简单,如治一九十高龄老妪莅患脑瘤重症,右眼已瞎,头痛如劈,脉洪数,脉症不符,阴阳欲绝的危候,老师细查发现其仍有大承气汤症,遂予大承气汤加味,一剂中病,三天后患者复诊时笑述:“服你的药好安乐啊!”。
又治一位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移转的患者,来诊时,四肢冰冷至肘膝,全身汗出不止,呼吸急促,骨痛难仍,老师急用大剂四逆,再诊时患者已经气色好转,手足冷减,阳气稍复,危候暂退,药已中病。
所以,老师常告戒:治重病危症,一定要药简力专,要敢用附子、细辛、硫磺、大黄、甘遂、大蓟等毒药峻剂,急攻存正,此时生死立判,绝不能手软,剂量不到,药力不足,就算处方对了,病还是救不回来。
以上是我这些天跟诊在老师左右时对中医思考的点滴体会,很不完善,可能还有错误,期望老师的教诲和开释。
其实我这次来桃花岛最大的收获是得了三颗心:1、信心看到了真正中医的玄妙之处,活生生的案例看多了,对中医对经方信心自然倍增,使用经方不再会如以前畏之如虎,使用针灸必求立竿见影。
2、慧心老师的手提面命,让我豁然明白了中医该如何下手去学,从此至少医书如山,有路可循。
3、决心正统的中医针灸和经方是上古大圣贤留下的疗疾去病、拯救苍生的神兵利器,有幸学到,就要发扬它。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老师大智慧的帮助下,学好中医,在老师指引下,与其它同学和所有真正的中医一起,复兴中医,让医学正道常住人间。
还有一件额外的收获就是偷偷地从师母那里学到了不少烹调美食的心法,这我就藏起来了不与各位分享啦!凭窗而坐,行笔至此,舷外多伦多的万家灯火已经隐约可见,飞机还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一时兴起,赋诗一首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感谢。
医术久没真人再传岐黄妙道王者归来降妖伏魔正法江湖海聚百川桃岛传薪汉唐遗风夏日中天朗朗乾坤盛世重现祝倪师大愿圆满愿经方长护苍生最后在此感谢老师师母的中秋晚宴,感谢颜师兄,Jack大叔,Jennifer,Jonathan和其它汉唐员工对我的照顾,感谢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关爱,忘不了在一起的同窗之乐,永远忘不了零八年桃花岛印地安河畔的那轮明月。
学生方亮敬上09/27/2008老师评语读者看完这位方同学的论文后,是否感受到他书必然读的很多,而且古文的素养也很优秀,文笔非常好的一位中医师,中医的古籍非常浩瀚,想当一位真正好的中医师,首先就必须要能看懂古文,你们的师母有一次问我说:她今晚很无聊,是否可以找一本相书给她看看,但是不要文言文的,也不要拿一本书里有蛀虫的古书,因为实在太脏了,让她无法接受。